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ID:700357

大小:1.35 MB

页数:26页

时间:2021-05-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 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 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 十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 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 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 说。 如《孟子》一书, 现存七篇,是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走进作者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 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 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 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 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 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 《论语》、《大学》、 《中庸》合称四书。 走进作者 写作背景 v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 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 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 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 了他的治国理想。 解 题: l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 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 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 “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 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 想。 听读课文,要求: 1、听准字音; 2、分清句读。 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 1、七里之郭 2、米粟非不多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亲戚畔之 guō sù yù pàn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 2、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 3、城 非 不 高 也 。 4、故 君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 矣 。 / / // / 注音和节奏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封疆 jiāng fú guō sù guă qī pàn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释义、翻译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 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 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译文;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 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 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 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译文;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 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 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 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 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 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 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讨论 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下” 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总结全文, 深化论点 理清结构: 本文按 “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的顺序给本文划分层次。 板书设计 论据: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 得道多助 顺 失道寡助 叛 “人和”的实 质 小城环而攻之不胜 城高兵利粮足不守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需要“人和” 提出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一: 天时不如地利 (从进攻一方而言) ↓ 论据二: 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守一方而言) ↓ ↓ 得出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举 例 论 证 论 对比论证 亲戚: 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 庭或它的成员 去 古:逃跑 今:到 ……去 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环:名词作状语 围 •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 震慑 征服 拓 展 研 究  1)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 中的哪些例子印证了“得道 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古训? 跟同学们介绍一下。 v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 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 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 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 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文中讲述了“人和”的重要性,你作 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v 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 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 v 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 v “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 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 v 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 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v 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 v 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 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 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 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启示 v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 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 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 v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 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 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 是至关重要的。 v“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 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应受到我们的重视。 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2分钟左右) 1、阅读下面文言文字,回答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_____ ,_____ 。_____ ,_____.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在上文的横线上填入课文原文。 (2)这段文字的中心是 _____ 。 (3)对“域’“固”“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疆域 固定 震慑 B.区域 固守 威吓 C.限制 巩固 震慑 D.限制 巩固 威逼 多助之至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C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 (5)作者认为“战必胜矣”的原因是( ) 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 B.依靠武力强大、地势险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D.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 2、请把“情、利、权”填入下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为民所用, 为民 所谋, 为民所系的共产党人,一定能得到民众的 拥戴。 A C 权 利 情 3、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 “和”字在当代社会又具有怎样的新内涵? 成语有“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和衷共济”等; 俗语有“家和万事兴”; 典故有“将相和”等。 在当代社会,“和”字不仅仅是指人与人的和谐 相处,而且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 发展。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