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5月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安徽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5月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含答案)

ID:700090

大小:49.48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5-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三 5 月最后一卷 语文试题 2021.5.27 本试卷共 8 页,考试时间:120 分钟 试卷分值: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 I 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古代中国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具有鲜明特征。为政以德关乎能否服众,一旦失德,就 是有违天命,政令、刑罚就会失去正当性。德治法治并重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价值取向基础 上的秩序追求,即以价值共识、道德教化、礼制规范以及一定的国家强制,实现以德服人 而不是以力服人的善治秩序。德治与法治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共同维系国家长治久安。 德治与法治在规范与实施体系上相互融通。德治与法治各有其“典”“则”。《尚 书·五子之歌》中说:“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有典有则”为 后世所延续。“典”是指礼法体系的基本经典、基本法则。“则”是各种形态的具体规则。 德治之“典”,主要是官方倡导学习的一系列儒家经典。这些既是阐释德治义理的经典, 包含大量关于礼的基本规则,也为其他社会规范形式提供基本价值原则。德治之“则”, 散见于各种礼仪礼制、乡规民约、风俗习惯、家法族规、行业性规则之中。法治之“典”, 向上可以追溯到刑、汤刑、吕刑等古代刑书汇编。唐朝不仅有以刑事法律为主体的唐律, 还有法律典则的汇编《唐六典》,法律形式十分丰富。明清两代在律之外制定了大明会典、 大清会典。“法治”之“则”,表现为各种政令、条例、事例和司法成案等。这种 “德”“法”各“有典有则”的规范体系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综合为治的。正如东汉 陈宠所云:“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德治法治并重不仅体现在规范体系的融通上,还体现在实施体系的完备上。《孟子》 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古代中国把家庭、家族视为个人人格 养成的亲属团体。家被赋予一定的自治权,亲属之间的纠纷有些可以内部自行解决。地方 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律典、政令的实施,保障秩序安定,同时又注重道德教化作用。比如, 一些州县和乡里设有彰痒亭和申明亭,由德高望重的乡绅旌表嘉善、申诚顽劣。国家还允 许乡贤、书院、家族、牙行等团体,以内部章程、规约、自律规则等规范形式实行自治。 新时代法治与德治的内涵和方式与古代有很大差异,但在两者结合方式、规范体系融 通、组织实施方面,传统治理经验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我们强调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 不可偏废,既重视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保障作用,也注重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需要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一方面,要强化法律法规的价值导向, 推动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另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 束力的法律规定,坚持法律的规范性和引领性相结合。比如,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家教、家 风、家训。《民法典》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 设。”这是通过立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有益实践。只有法治与德治充分 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融会贯通、相得益彰,才能推动形成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良好局 面。 (摘编自张生《从德治法治并重传统中汲取治理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古代追求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的善治秩序,统治者不追求国家强制。 B.“则”是各种形态的具体规则,礼仪礼制、乡规民约、政令等是德治之“则”。 C.古代家庭、家族拥有很大的自治权,可以自行协调解决内部成员间的纠纷。 D.让法治与德治发挥其各自作用,融会贯通,才能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在阐释“典”与“则”时,既有理论阐释,又有举例论证,有较强说服力。 B.文章从规范体系和实施体系两方面来阐释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两者是并列关系。 C.文章引用《尚书·五子之歌》中的话,是为了论述德治与法治在实施上是互融的。 D.文章既肯定了传统治理经验的借鉴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富有思辨色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个人的行为超出道德底线,最终要依据法律制裁,说明道德的约束力是微乎其微的。 B.古代各级政府负责所辖区域的政令和法律实施,这种国家强制为实施德治提供了必要条 件。 C.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之中,有利于发挥法制的价值导向作用。 D.《民法典》中关于家庭的规定,体现了对中国古代重视家教、家风、家训优良传统的继 承。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巴黎协定》第四条第一款:为了实现第二条规定的长期气温目标,缔约方旨在尽快 达到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峰值,同时认识到达峰对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来说需要更长的时间; 并旨在从此后根据现有的最佳科学迅速减少,以联系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在平等的基 础上,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汇的清除之间的平衡。 (摘自《巴黎协定》) 材料二 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我国明确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 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的实现首先要求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最大程度的碳减排,比如要极 大提高能效、高比例利用非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但受资源、技术局限或安全、 经济等因素,少部分碳排放并不能完全避免,这其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森林、海洋等碳汇进 行自然吸收,同时另一方面可能还需要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术”(CDR)的应用, 比如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CS)等。也就是说,到 2060 年前,我国要将人为活动排放对自 然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这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应有 之义。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自二战以来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的环 境与发展挑战之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需要各方共同合作来应对。《巴黎协定》提出要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 2℃以内并努 力控制在 1.5℃以下。根据最新的评估模型和情景研究,要实现 2℃目标,中国相应实现 二氧化碳中和的时间在 2080 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在 2100 年左右;实现 1.5℃目 标,中国相应需要实现二氧化碳中和的时间在 2060 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在 2070 年左右。这就意味着中国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有可能将全球碳中和的时间 往前推动十年左右。这样的转型力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充分展现了我国实施积极应对 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雄心和决心。 (摘编自《如何理解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 材料三: 我国提出 2060 年碳中和目标,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 路径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它取决于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力 度、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S)的部署规模以及森林碳汇可用量等多个方面。 研究结果表明,能源系统加速低碳转型是我国实现 2060 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但是即使 能源系统在可行技术路径下最大限度低碳转型、并结合 CCS 大规模部署,到 2060 年,距 离碳中和仍有 3-9 亿吨 CO2 差距,需由森林碳汇来弥补。 为了明确碳中和愿景下各个行业的减排责任,需要对各类技术进行合理规划。电力部 门应重点发展风电、光电、CCS 技术,争取“十四五”末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净零 排放。钢铁行业短期应加速提高节能技术,争取“十四五”初期实现碳排放达峰,中长期 应加大电弧炉炼钢、氢能炼钢和 CCS 技术的部署。化工行业应发展轻质化原料、先进煤气 化技术、低碳制氢和 CO2 利用技术、CCS 技术等,争取实现关键化工产品的碳排放在 2037 年前达峰。对于建筑、交通等民生部门,为了实现我国 2060 碳中和目标,应争取实现 “十五五”期间或“十六五”初达峰。建筑部门应继续提高采暖制冷效率,大幅提升电气 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能源;交通部门应优先铁路、水路运输,发展电动客货车、 氢燃料车、生物燃料飞机和船舶等先进技术。 (摘编自《全球气候治理策略及中国碳中和路径展望》)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为全球变暖,该变化使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着重大的环境与发展挑战, 国际社会各方须共同合作应对。 B.《巴黎协定》为本世纪内全球平均气温的升幅设置了限度。各缔约方应加快减排行动, 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 C.通过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术”的可能应用,可部分消除少量不可避免的碳排放, 有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D.40 年后,化石能源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仍将占有相当重的比例,因为通过技术创新,碳 排放将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 5.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选出不符合碳中和目标要求的一项(3 分) A.逐步淘汰燃油汽车,代之以电动汽车或氢燃料汽车。提供共享单车服务。 B.实行垃圾分类,居民投放日常产生的可回收物,经回收后可以获得收益。 C.为推进氢能发展战略,加大煤制氢、石油制氢和天然气制氢的规模。 D.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尝试提供碳信用、碳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 6.根据材料,概述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文本一: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 了,——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西南联大的课程分必修与 选修两种。中文系的语言学概论、文字学概论、文学史(分段)……是必修课,其余大都 是任凭学生自选。诗经、楚辞、庄子、昭明文选、唐诗、宋诗、词选、散曲、杂剧与传 奇……选什么,选哪位教授的课都成。但要凑够一定的学分(这叫“学分制”)。一学期 我只选两门课,那不行。自由,也不能自由到这种地步。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我们当时的系 主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这话有道理。沈先生 自己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他教的学生后来成为作家的,也极少。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 沈先生的学生现在能算是作家的,也还有那么几个。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 法教。现在的大学里很少开创作课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教。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 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 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 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桔瓣式 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 做“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 业,讲他的得失。教授先讲一套,放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 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 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 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 得了。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 先作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 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前已说过,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 业讲一些问题。他是经过一番思考的,但并不去翻阅很多参考书。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 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斯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 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他的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 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 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 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 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 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 (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 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 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 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 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 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 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 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 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 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 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 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 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 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 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 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 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 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 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 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 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 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 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 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 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 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 不打这点小算盘。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上午 (有删节) 文本二: 沈先生说:“本人学习用笔还不到十年,手中一支笔,也只能说正逐渐成熟中,慢慢 脱去矜持、浮夸、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然。”(《从文自传·附记》) “虽然如此,我还预备继续我这个工作,且永远不放下我一点狂妄的想象,以为在另 外一时,你们少数的少数,会越过那条间隔城乡的深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 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的倾心,康健诚实的赞颂,以及对愚蠢自私极端 憎恶的感情。这种感情且居然能刺激你们,引起你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的怀 疑。”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笔调平缓流畅,叙述不事铺张,娓娓道出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教课时的零散小事,能 让读者多方面了解沈先生。 B.沈从文先生追求真实、自然,反对生硬、浮夸、做作,他力图使作品呈现一种对生活的 热情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C.沈先生不赞成命题作文,但有时也让学生写具体的题目,他认为片段习作很重要,可以 锻炼写作基本功,提升功力。 D.沈先生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再加上他讲课不用手势,不哗众取宠,没有表演性, 学生往往听不懂他的课。 8.概括说说沈从文先生教“创作”的具体做法。(6 分) 9.作者是如何理解“要贴到人物来写”这句话的涵义的?请以《边城》为例,谈谈沈从文先 生是如何践行这一创作原则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 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父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 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 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知南康。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 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熹始拜命,即募米商,蠲其征,及至, 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 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知台州唐仲友与王淮同里为姻家,吏部尚书郑丙荐之,迁 江西提刑,未行。熹行部至台,讼仲友者纷然,按得其实,章三上,淮匿不以闻,熹论愈 力。宁宗之立,熹上疏斥言左右窃柄之失,在讲筵复申言之。御批云:“悯卿耆艾..,恐难 立讲,已除卿宫观。”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五年致仕。熹登第五十年,任于外者九考, 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 何澹为中司,首论专门之学,文诈沽名。刘德秀仕长沙,首论留正引伪学之罪,“伪学” 之称,盖自此始。攻伪日急,至上书乞斩熹。从游之士特立不顾者屏伏丘壑依阿巽懦者更 名他师过 门不入甚至变易衣冠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而熹日与诸生讲学不休,或劝以谢遣生徒者, 笑而不答。嘉泰初,学禁稍弛。淳佑元年正月,上视学,手诏以周、张、二程及熹从祀孔 子庙。熹没,朝廷以其“四书..”训说立于学官。 (选自《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八·道学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游之/士特立不顾者/屏伏丘壑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师/过门不入/甚至变易衣冠狎 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 B.从游之士/特立不顾者/屏伏丘壑/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师/过门不入/甚至变易衣冠 /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 C.从游之士/特立不顾者/屏伏丘壑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师过门/不入/甚至变易衣冠 /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 D.从游之/士特立/不顾者屏伏丘壑/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师/过门不入甚至变易/衣冠 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孝经》:该书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 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B.耆艾:年寿高。古称六十岁为“耆”,十岁为“艾”。文中是说宁宗怜恤朱熹年岁高、功劳 大而奖赏他更高职位。 C.藜羹:用藜菜制作的羹汤。泛指粗糙的食物。文中指朱熹家贫,即使学生远道而来,朱 熹也是和他们一起吃豆饭藜羹。 D.“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其中,前两篇是朱熹从《礼记》 中抽取的,朱熹对四书做了详细注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朱熹天资颖悟绝伦。初学《孝经》,就表达出对书中内容的高度体认,让其父大为惊异。 B.朱熹从政注重教育。他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给学生讲学,还上奏朝廷恢复白鹿洞书院旧 貌。 C.朱熹为官刚正不阿。处理政事讲究方法,敢于直谏;他还只身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朱熹传道之途坎坷。其学说曾被看作“伪学”,其本人甚至都有性命之忧,但他仍讲学不 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2)熹始拜命,即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观稼(节选) 白居易 晚出看田亩,闲行旁村落。 累累绕场稼,啧啧群飞雀。 田翁逢我喜,默起具樽杓。 敛手笑相延,社酒有残酌。 愧兹勤且敬,藜杖为淹泊。 停杯问生事,夫种妻儿获。 筋力苦疲劳,衣食长单薄。 自惭禄仕者,曾不营农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二两句呼应标题,点出观稼的时间和地点,“闲”字写出诗人悠闲自得之态。 B.三、四两句运用叠字,正面、侧面相结合,写出庄稼丰收的场景,极具画面感。 C.七、八两句写主人非常恭敬地邀请客人就座,来品尝祭祀土地神时剩下来的酒。 D.第九句表达诗人有愧于主人的勤劳恭敬,第十句描述田翁在田间劳作时的艰辛。 15.请简要概括这首诗与《观刈麦》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点。(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王逸评价《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谕······灵修、美人,以譬于君”,后世文人 对此多有沿袭,苏轼《赤壁赋》中的“ , ”两句就是如此。 (2)《逍遥游》中,蜩与学鸠在自我标榜之后,以反问语气做出了““ ”的结 论,而庄子在用生活常理论述一番后,也以反问语气质问“ ”。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与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样描写景物早 晚明暗变化特点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古老的诗词典籍中,祖先们对万物色彩的感知,往往能让现代人惊叹:【甲】桑叶初 生、荷叶色黄,都可被称作“缃叶”:【乙】夕阳薄雾笼罩远山所现紫色,名为“暮山 紫”;黎明时分高空天色,即“东方既白”;黄河水色金黄闪光,称作“黄河琉璃”;甘 黄古玉色,也叫作“蒸栗”……【丙】这些优美的传统色彩,来自天地万物的_,也来自 古人心灵的_,是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语言。它们是古人游览山川日月、草木鱼虫记录下的 风雅,也是缀连器物与文明的千年丝线,更是融于生活的诗意。每种中国传统色,不仅有 极尽诗意的名字,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读懂了这些东方传统色彩,才能读懂古书 诗句中的 。在花木蓬勃的初夏里,正适合来一场视觉的郊游,悉心感受缤纷色彩带来 的触动。唐人为松花色所倾倒,“轻如松花落金粉,浓似苔锦含碧滋”“自看和酿一依方, 缘看松花色较黄”是唐代诗人李白和王建的名句。松花色的笺纸,可以说是大名鼎鼎的中 国传统色衍生品,所谓薛涛松花笺。玄色,黎明的太阳跃出地平线前的天色。玄不是 的 黑,而是黑中透红,所以《说文解字》里说“玄,黑而有赤色者为玄”。《道德经》里有 一句很著名的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丁】玄既是天象的特殊时刻,黎明将至的 天色,又是宇宙的开窍觉悟,大道将启的原始。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具象 意象 大千世界 纯粹 B.意象 具象 大千世界 纯正 C.具象 意象 芸芸众生 纯粹 D.意象 具象 芸芸众生 纯正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它们是古人游览山川日月、草木鱼虫记录下的风雅,也是融于生活的诗意,更是缀连器 物与文明的千年丝线。 B.它们是古人缀连器物与文明的千年丝线,也是融于生活的诗意,更是游览山川日月、草 木鱼虫记录下的风雅。 C.它们是古人观察山川日月、草木鱼虫记录下的风雅,也是融于生活的诗意,更是缀连器 物与文明的千年丝线。 D.它们是古人融于生活的诗意,也是缀连器物与文明的千年丝线,更是观察山川日月、草 木鱼虫记录下的风雅。 19.文中标注的四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甲】B.【乙】C.【丙】D.【丁】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目前,全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已超过 4 亿剂次,随着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者的增多,大 家对疫苗第二针的疑问也越来越多,为什么要打第二针?可以提前或者推后打第二针吗? 对于灭活疫苗,接种第一剂后,短时间内人体可能会产生抗体,① ,无法产生较好的 保护作用,持续时间也非常短。② ,再次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由于有了首剂的免疫 记忆的存在,产生的免疫应答会比首次强烈很多,产生的抗体水平会大幅升高,持续时间 也会大大延长。首剂的免疫记忆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对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来说一般认为 是 21 天,所以③ ,提前接种应视为无效接种。和其他疫苗一样,新冠病毒疫苗后续剂 次没能按时接种,建议尽早补种。免疫程序无需重新开始,补种完相应剂次即可。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80 个字。(5 分) 北京时间 2021 年 5 月 15 日 7 时 28 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 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 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 下中国人的印迹,使我国成为第二个功着陆火星的国家,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 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欧空局、阿根廷、法国、奥地利等国际航天组织 和国家航天机构开展了有关项目合作,将共同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对火星演化的认知、 了解生命起源等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平台是撬动人生价值的最佳杠杆,平台不同,人生不同。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下!”盛时不遇,诗人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 (3)《尚书》有云:“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早,用汝作甘 霖。” (4)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 100 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必将在历史上留下浓 墨重彩的标注,更给青年一代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某报社开设了“青年论坛”栏目,讨论的主题是“平台与人才”。你读了以上材料,有何感触 与思考?请联系实际发表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安师大附中 2021 届高三最后一卷 语文答案 1.D【解析】A 项,“统治者不追求国家强制”缺乏依据;B 项,政令是法治之 “则”; C 项,应是“一定”“有些可以”。 2.C【解析】C 项,引用《尚书•五子之歌》中的话,是为了论述德治与法治各有其“典” “则”。 3.A【解析】A 项,“道德的约束力是微乎其微”于文无据。 4.D(材料二有“高比例利用非化石能源”的说明) 5.C(加大煤制氢、石油制氢和天然气制氢的规模将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碳中和) 6.①合理规划电力、钢铁、交通等行业的各类减排技术(1 分),加速各行业能源系统的低碳 转型(1 分),在 2030 年左右碳达峰(1 分)。②增加森林等碳汇(2 分),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1 分)。 7.D(“他讲课不用手势,不哗众取宠,没有表演性”不是有些学生听完课不知道听了一些什 么的原因) 8. ①提倡学生多写,老师少讲,写后讲得失。 ②不赞成命题作文,主张片段练习。 ③介绍学生阅读名家作品,对比借鉴。(一点 2 分,答对 3 点得 6 分。) 9.①人物塑造是小说创作的主导。②描写、叙事、议论不能和人物游离。③作者的心要真 诚地紧贴人物。④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边城》举例言之成理即可。 10.B 11.B 12.A 13. (1)朱熹)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 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重点词:岁,荒政,全活,每词一分,句意两分) (2)朱熹刚接受任命,就招募米商,免除税钱,等朱熹到任时,外地船只运来的大米已 汇集到这里了。(重点词:蠲、及、辐凑。每词一分,句意两分) 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朱熹从小聪颖理解力强,刚能讲话时,父亲指 着天告诉他说:“这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感到惊异。从师受学 时,教他读《孝经》,读过一遍,朱熹在书上题写道:“不能这样做,不是人。”朱熹曾 经和一群儿童在沙子上玩耍,他独自端端正正地坐着,用手指在沙土上画,看他画的图形, 是一幅八卦图。十八岁时参加乡贡考试合格,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淳熙五年,朱熹掌管 南康郡。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 姓得以保全性命。有时到郡里学校,推荐年轻人讲谈议论学说。寻访白鹿洞书院遗址,上 奏朝廷恢复原来的样子,制定《学规》让学生遵守。恰好碰到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 王淮上奏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朱熹刚接受任命,就招募米商,免除税钱, 等朱熹到任时,外地船只运来的大米已汇集到这里了。朱熹整天外出调查访问百姓的疾苦, 巡察全境,单人独车屏退随从,所到之处人们都来不及知道他要到来。州县官吏害怕他的 严峻的作风,有些人甚至自行离职而去,他所管辖的地区风纪肃然。宁宗被立为皇帝,朱 熹上疏指出皇帝左右大臣窃取权柄的危害,在讲席上再次申明这个观点。宁宗御批写道: “我怜恤你年岁已高,恐怕难以再给我讲课,已授给你宫观的职务了。”提举南京鸿庆宫。 庆元五年退休。朱熹考中进士以后的五十年中,在外面做官就有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 四十天。他家中一向贫穷,虽然穷得经常吃不上饭,却处之安然。学生中有从远方来求学 的人,吃的是豆饭藜羹,朱熹都和他们一起吃。何澹任御史中丞,首先抨击所谓精通某一 门学术的学问,是用欺骗世人的文章来沽名钓誉。刘德秀在长沙任官,首先弹劾留正(宋 朝宰相,廉吏)引进伪学的罪名。“伪学”之称,大概从这开始。攻击伪学的声势一天比 一天急剧,甚至有人上书朝廷把朱熹斩首。跟随他学习的读书人,有坚定的志向和操守的, 退避在山野幽僻的地方;曲从附顺、卑顺懦弱的人,改投靠其他老师,经过原来老师的家 门也不进去,甚至改变穿戴,在闹市街区店铺中随意游玩,以此来区别自己不是伪党。然 而朱熹给他的学生们讲学一天也没有停止,有人劝朱熹说明原因遣散学生,朱熹笑了笑而 没有回答。嘉泰初年,禁止道学的法令稍微放松了一些。淳佑元年正月,理宗视察太学, 亲自写诏书让周敦颐、张栻、二程朱熹在孔子庙中跟随祭祀,配享孔庙。朱熹死后,朝廷把 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 14.D (“第十句描述田翁在田间劳作时的艰辛”错误) 15.相同点:都描写了农民的艰辛,表达了对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都以自 我批判的方式表达了对统治阶级饱食无所劳的批判。(3 分) 不同点:《观稼》在大丰收的前提下写农民的艰辛,也描写了美丽的田园风光;《观刈麦》 在暑旱的情况下写农民刈麦的艰辛,直接指出繁重赋税是造成人民贫困的源头。(3 分) 16. (1)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二虫又何知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每空 1 分) 17.A 18.C (其余三项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二是语序不当) 19.D (句号应在引号之内) 20. ①但产生的抗体水平不高 ②只有通过再次接种 ③要间隔至少 21 天接种第二剂 (每空 2 分) 21. 答案要点: ①5 月 15 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完成首次火星探测任务。②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 星际的跨越。③中国国家航天局与国际航天组织开展了有关项目合作。(时间、对象、事 件、意义各 1 分,开展合作活动 1 分) 22.参考 2020 高考阅卷标准。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