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寡人之于国也》记载了孟子和梁惠
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
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
的具体内容,它与《论语·季氏将伐
颛臾》中陈述的孔子“德政”思想一
脉相传,且有所发展。课文还体现了
孟子的雄辩。
第二课时
战国中期,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
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
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
梁。加上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
人口减少,兵员和劳动力匮乏。
为达到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
侯的当务之急是增殖人口。梁惠王理所当然会
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
心忡忡。
背 景
第一部分
梁惠王提
出了一个
什么问题?
他为什么
会提出这
个问题?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移其民
移其粟
民不加多
民不加少
尽心
无如寡人之用心
※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
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
感到
困惑
第二部分
第2—3自然段
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
多”的原因,那么孟子有没有正面回答呢?
孟子没有正面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
回答“请以战喻”。用设喻的方式,这样既
不容易激怒对方,又便于启发对方。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
的区别。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
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执政者没
有本质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本质
上都是虐民暴政。
在课文中,该成语的运用意在说明什么?
该成语的含义是什么?
第三部分
如何理解“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也”一句?
这句话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
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
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
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
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
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 (孟子养民的主张,三组排比
)
合理地发展生产,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这是
使民增多的初步措施,也是实施仁政的开始。
“王道之始”:
不违农时
斧斤以时入山林
数罟不入洿池
使民
养生
丧死
无憾
王道之始也
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王道之成”
养育教化百姓(治贫也治愚)是使民增多的
措施,也是仁政的内容。
养民
教民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谨庠序,申孝悌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下层百姓)
一方面揭示出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
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对梁惠王自
认为“于国尽心”的反驳)以及君王对待臣
民应有的态度 。
※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
怎样的情况?目的何在?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
非我也,岁也
王无罪岁
错
误
态
度
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
正确
态度
※孟子还用了一个比喻。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
,归罪于武器一样。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
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阐述使民加
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尽心
移其民
移其粟
民不加多提出问题
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 邻国之君
喻分析问题
行仁政 之果
之始
之成
斯天下之
民至解决问题
走
未施
仁政
程度不同
实质相同
文章的结构思路
孟子的仁政
思想有何
现实意义?
(古为
今用)
用现代观念评价孟子的主张
1、王道精神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以律己,不推卸责任
2、注意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
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
”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
下的根本保证。
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
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
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
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课文总结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