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解平均数的意义,了解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4.感受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揭示课题
师:我想比较一下四(1)班和四(2)班学生的身高,该怎么办?
小结:像平均身高这样的数,在统计学上我们把它叫做平均数。
2. 生活中的平均数。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新知
1.联系生活,情境激趣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 1 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师:从图中你能获取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生:环保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课件出示)
3.移多补少感悟平均数的意义。
①自主探讨,合作学习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四人小组合作操作并交流,教师巡
视指导。
②汇报交流。(拍照投影)
师:像这样移一移、匀一匀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移多补少”。
(演示一下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 13 个到底表示什么呢?(13 表示“环保小队”平均每个人
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
4. 探索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加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生活中所有平均数的问题都能像这样通过移多补少来解决
吗?比如求平均身高、平均体重?
(拍照投影算式)
师:移多补少和计算的方法目的都是相同的,是什么?(让一组
数据中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
师:数学上,我们就把得到的这个同样多的数,叫做一组数据的
平均数。
小结:13 大于 11 而小于 15,说明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
间。
5.尝试计算,进一步理解计算方法。
师:环保小组的活动得到了大家积极响应,快乐小组的同学,也
加入了收集矿泉水瓶的活动中,这是他们收集的瓶子数量(11、17、
14),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出示课件)
师:猜猜这个数的范围?
师:能验证吗?(能)怎么验证?(计算……)马上试试!
师:看来,平均数可能和一组数据中的某些数相等,也可能不相
等。(课件展示两个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师小结:总数量除以对应的总份数。
三、巩固练习
1.计算平均数,注意“份数”。
2.计算平均数,运用平均数。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师总结:学习了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巧妙地利用平均数去理解
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希望你们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用
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