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平均数北京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平均数北京版

ID:696617

大小:317.7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5-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键入文档标题 ] 课题: 平均数 教学内容: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表《平均数》。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北京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表第二节的内容,是“统计与 概率”中的基础部分。平均数是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 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里的平均数是 指算术平均数。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学习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 开展教学的。认识掌握平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已接触过统计知识,已经多次经历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但 对统计的数据分析较单一,学生在以往的统计知识学习中已经对“平均数”概念 及其算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节课力求在统计概念下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 产生和意义。学生对平均数的算法已经了解,但对于在具体问题情境中,通过操 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还比较薄弱,更需要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突 出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建构统计数据的应用意识,需要帮助学生在不 同的问题情境中,合理的运用统计思想中的平均数,准确地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 题。 设计思路: 这节课首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讨论水池中水位的变化中理解平 均数的含义。接下来通过不同组别之间的比较,学生自然生成求解平均数的方法, 从单一组数据的情景,扩充到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接下 来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帮助小马过河,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对拓展知识的学习,来 体会到有时平均数比总数更能反映出一件事物的本质。之后,老师带领学生进入 到实际的情境,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总体来说本节课的设计流程为: 创设情境,感知平均数→解决问题,探求新知→联系实际,综合思辨→总结回顾, 评价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 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知道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感受到用平均数来比较几组数据更合理。 [ 键入文档标题 ]过程与方法;学会并能灵活运用移多补少或列式计算等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 均数。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 方法,感受数据分析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 与能力,培养学生民主、平等的合作意识,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 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统计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解决 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 题。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数 1、认识平均数。 (1)出示情境: 一个大水池中间有三块挡板,将大水池平均分隔成四个小水池,在小水池中 分别注入不同高度的水。如果拿掉挡板,水面的高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师:指一指水位大概到哪儿?你是怎么想的? 师:那此时水深到底是多少呢?还需要什么条件?(刻度,数据) 师:现在给你们数据,请看活动要求: 2 观察数据,拿掉挡板后水面是多高? ②独立思考,把你的想法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 [ 键入文档标题 ]③完成后,小组交流想法。 (2)根据教师出示的活动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 (3)一组向全班展示算法,其他同学补充交流。 师小结: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或“计算”得到的这个“同样多”的 数,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比如 50 就是 30、40、60、70 的平均数。 2、在情境拓展中,感受平均数的易变性。 (1)第四个水池中的水位上升到 60 厘米。 思考:①平均数变不变?②估计一下,变大还是变小? ③拿起笔算一算,验证。 (2)反馈交流: 师小结:其中一个数据发生变化,那么平均数也随着变化。 (3)接着看,又多了一个水池,水池中的水 20 厘米,猜猜平均数变不变?变大 变小?算一算验证一下。 (4)学生计算后交流 师:(1)为什么除以 5?(2)平均数为什么变小了?(3)要使平均数不变,要 放多少水? 师小结:看来,当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发生变化,平均数也随之变化。平均数 具有易变性。板书:易变性 3、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不光水池中有平均数,你还在哪见过 平均数? 师:平均数还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老师统计了我国改革 开放 40 年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情况,制成了统计图,大家看 师:观察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 键入文档标题 ]师:1978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 385 元,到 2017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 59660 元,比 1978 年增长 22.8 倍,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当今 中国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经济强国。看到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使其体会到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 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学生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掌握求平均数的方 法以及表示的意义。通过变换第四个水池中水的高度和增加一个水池这一情境, 强化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也在潜移默化间发展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 在平均数大小变化中感悟平均数的易变性。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民主、平等的 合作交流方式。】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师:平均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正好前几天体育课上,我们统计了一分钟仰 卧起坐的成绩,出示仰卧起坐比赛的成绩 一组 二祖 三组 1、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小组同学的成绩,从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你觉得哪个组的成绩最好?阅读活动要求: (1)独立思考:从这 3 个组里选出冠军,你是怎么选的?比一比,算一算。 (2)小组交流想法。 3、一组进行全班汇报,其他人补充。 师:三组中徐鑫畅做了 53 个,我能不能拿她的成绩作为他们组的成绩呢?比总 数行不行?为什么比较平均数就公平了? 师:1 组平均组数是 40,是不是每个人都做了 40 个? 师小结:看来要比出哪一组实力强,拿其中一个人的成绩比不行,人数不一样时 比总分——(也不公平),比平均数最公平,它更能体现一个小组的平均水平。 通过两个活动,你知道平均数怎么求吗?教师板书:平均数=总数÷份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具体数据,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重要性,人数不同时, [ 键入文档标题 ]比较平均数才公平。再次体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且通过自己的求解过程归纳 出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三、联系实际,综合思辨 1、小马过河。 师:同学们相信你们都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这次小马走到河边,又遇到了什么 问题,我们快来帮帮它。 出示小马过河情境:小马身高 1.4 米,平均水深 1 米, 小马能过去吗?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学生进行汇报(预设:可能会遇到危险。) 教师适时进行反问:平均水深是不是每处都一样?(预 设:不是的,可能有的地方比 1 米要深,有的地方不到 1 米。) 2、达人秀歌咏比赛。 师:音乐小组正在进行达人秀歌咏比赛,出示达人秀歌咏比赛图片: 师:你知道谁是冠军吗?动笔算一算。 生:总数算出来都是 42 分,平均数都是 7 分,分不出高低啊! 师:真的吗?分析每位评委打出的成绩,你觉得谁唱的更好些? 师:我们知道每一个数据都会对平均数产生影响,丁老师给小红打的分非常低, 张老师打的分又很高,为了尽量减少对平均数的干扰,尽量趋近公平。像唱歌比 赛、跳水比赛,有评委打分情况下,总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快速判 断,谁是冠军? 生:1 号选手胜出,总分 30 分,2 号 28 分。 3、立定跳远比赛。 出示跳远比赛成绩: [ 键入文档标题 ] 师:你觉得谁是第一名?为什么? 师:参加过跳远比赛的同学来说说,谁会获胜? 师:实际生活中,立定跳远,跳高,跑步比赛是记最好成绩的,不算平均数。所 以,看到一组数据,不能全用平均数来表示,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设计意图: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对平均数的理解。既强调平均数的一些 特性,也体会平均数的一些局限性。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及应用 意识。】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平均数 (70+60+40+30)÷4 移多补少 =200÷4 计算 =50(厘米) 平均水平 (70+60+30+60+20)÷5 易变性 =240÷5 =48(厘米) 平均数=总数÷份数 对应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