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 5 月 高 2021 年春高一半期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文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 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和反映在文艺—— 美学上的 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简单说来,就是人的觉醒。 ②《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武)李(陵)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 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它们构成《古诗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生年不满百,常怀 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 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它们与 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这 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 成为整个时代的 典型音调。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 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他们唱的都是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 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③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 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 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 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 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 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而流传下来的大部 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 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 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 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 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古诗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直到陶渊明的 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深度的积极感情,原 因就在这里。 ④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其间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为中介。 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人的 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成了重点所在。“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若登山临下,幽 然深远”……无不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 ⑤“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是毫不偶然了。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绘 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在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以 形写神”也是这个意思。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即是说,“传神” 要靠人的眼睛,而并不靠人的形体或在干什么;眼睛才是灵魂的窗子。这种美学趣味和标准,与前述人物 品评一致,它们共同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魏晋风度。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的觉醒,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而兴起的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本特征,是社会 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 B. 《古诗十九首》中,对人生无常的慨叹与友情、离别、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等结合糅杂在一起形成 的感喟,成为从建安直到晋宋时期的典型音调。 C. 魏晋诗篇中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都在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中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 的意绪情感,不同于后世的腐败之作。 D. “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都是要求在绘画中生动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它们共同 体现了魏晋风度这种时代精神。 2. 下面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诗歌创作、人物品评、绘画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魏晋时期人的觉醒这一特征在 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具体体现。 B. 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魏晋时期对人生无常的感喟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 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的观点。 C. 文章第③段论述了魏晋“人的觉醒”出现的时代原因,论证了人需要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人生去重新发现 生命价值的观点。 D. 文章第④段将上文侧重于对“人的觉醒”这一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的论述,转入侧重于对这种思潮 在美学领域表现的论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可见,他也认为《古 诗十九首》几乎都在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 B. 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融在一起,正是人生短暂才更想建功立业,正是希望建功立业才更觉 人生短暂,二者互为因果。 C. 魏晋风度的形成源于当时的社会变迁,它不仅表现为人物品评中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而且表现为其 他领域中对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强调。 D. 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要从眼睛去表现一个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等,这与“双眸 闪闪若岩下电”的说法异曲同工。 【答案】1. A 2. C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的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找准答题区间,本题 B 项,由第二段“它们与……糅杂 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这种感喟,…… 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可知,“这种感喟”指的就是“人 生无常的慨叹”,而并非是“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 在一起”而形成的感喟;C 项,原文是“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 绪情感”;D 项,原文中的“它们”指的是“这种美学趣味和标准,与前述人物品评”,而不是“以形写 神”和“气韵生动”。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 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每一个重点。本题 C 项,“文章第③段论述了魏晋‘人 的觉醒’出现的时代原因,论证了人需要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人生去重新发现生命价值的观点”,论证的观 点错误。应该是魏晋“人”的觉醒,使他们的诗篇具有了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故本题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考生首先应看清题目要求,然后阅读原文,将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 对,看选项表述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本题 A 项,“他也认为《古诗十九首》几乎都在表达人生无常的慨 叹”,不合文意,原文中钟嵘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着眼于艺术,推导不出钟嵘认为《古诗十九首》常 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的结论。故本题选 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 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他的一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 500 字。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写得太慢。《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 蝉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他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 错。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 人请教。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尽管这样, 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 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 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 23 年,担任系主任 16 年, 开了 16 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 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 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1916 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这 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 流合污。朱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 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 两条借贷记录:1924 年 7 月 29 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 30 日,午后向张益三借 五元,甚忸怩!他的日记几乎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昆明时期,物价奇高,他不得不 开源节流。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 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 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 1945 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 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当时,法币急 速贬值,到 1948 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朱自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 3 袋面粉。国民党政府为 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一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清华 大学学生吴晗和其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号召大家 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 《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写好了,要征集签名。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 并愤然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 年 8 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 38.8 公斤。 1948 年 8 月 12 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 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 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仅有 6 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 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致哀。友 人是这么评价他的——“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广田)、“完美的人格”(叶圣 陶)。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原文:“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 国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 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 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4.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写作时,先斟酌后动笔,为了质量,他每天最多写 500 字。为“蝉鸣”的细节,他写信向昆虫学 家请教,又两次实地考察,还为此专门写文章。 B. 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 23 年,担任系主任 16 年,开设 16 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 为清华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C. 为了明志,朱自清不惜改名,且以“佩弦”为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并用每 天写日记的方式来坚守自己改名的初衷。 D. 朱自清退回配购证,弥留之际留下遗言,拒绝美国的救济粮,没有向贫困低头,也没有向权贵低头,在 贫病交迫中溘然长逝。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 A. 文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朱自清的一生比作弦和发条,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朱自清认真严谨、严格自 律的性格特点。 B. 文章构思精妙,分别从坚持学习、做事认真、有原则、做人有傲骨等方面给读者展现了朱自清短暂而富 有丰富内涵的一生。 C. 文章用词巧妙,“匆匆而去,背影长流”,表达了对朱自清去世的悲痛和对其高尚人格的敬佩,也将其 名作暗含其中。 D. 作者引用传主自己的话和叶圣陶、沈从文、李广田等名家对传主的评价直接表现其做事有原则、做人有 气节的形象。 6. 文章题目是“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可以说朱先生的人格因“生不逢时”而显得更加完美。 请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B 5. D 6. ①朱自清“生不逢时”,处境困窘但毫不妥协,这更能体现他人格的完美。他虽清贫,但写作时仍然注 重质量,每天最多写 500 字,这更能显出他的认真严谨。②身处困境,但仍然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改 名“自清”以自励,取字“佩弦”以自警,这更能显出他的洁身自好。③物价飞涨,生活艰难,但为揭露 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他第一个在声明上签字,这更能显出他的无畏和勇气。④奄奄 一息,生命垂危,但他仍嘱咐妻子拒绝美援,这更表现出他的坚定气节。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朱自清……为清华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错误。由原文第 4 段“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 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可知,增加人文色彩的是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 清”亭。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 “直接表现其高尚气节”错误。引用传主自己的话和叶圣陶、沈从文、李广田等名家对传主的评价应该 是“侧面”表现其高尚气节。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对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根据原文“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 最多写 500 字。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写得太慢”,由此可知朱自清在清贫时没有忘却写作质量; 根据原文“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可知,朱自清在困境中仍 然保持清白; 根据原文“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朱自清生活困难,仍然拥有勇气揭穿阴谋; 根据原文“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朱自清在弥留之际仍然保持气节。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福州的西湖 郁达夫 天气热了之后,真是热得不可耐,而又不至于热死的时候,我们老会有那一种失神状态出现,茫茫然, 浑浑然,知觉是有的,感觉却迟钝一点;看周围的事物风景,只融成一个很模糊的轮廓,对极熟悉的环境, 也会发生奇异的生疏感,仿佛似置身在外国,又仿佛是回到了幼小的时期,总之,是一种半麻木的入梦的 状态。 与此相反,于烈日行天的中午,你若突然走进一处阴凉的树林;或如烧似煮地热了一天,忽儿向晚起 微风,吹尽了空中的热气,使你得在月明星淡的天盖下静躺着细看天河;当这些样的时候,我们也会起一 种如梦似的失神状态,仿佛是从恶梦里刚苏醒转来的样子,既不愿意动弹,也不能够把注意力集中,陶然 泰然,本不知道有我,更不知道有我以外的一切纠纷。这两种情怀,前一种分明有不快的下意识潜伏在心 头,而后一种当然是涅槃的境地。在福州,一交首夏,直到白露为止,差不多每日都可以使你体味到这两 种至味。 因为福州地处东海之滨,所以夏天的太阳出来得特别的早;可是阳光一普照,空气,地壳,山川草木, 就得蒸吐热气。故而自上午八九点钟起,到下午五时前后止,热度,大约总在八十六七至九十二度的中间。 依这一度数看来,福州原也并不比别处特别的热,但是一年到头——十二个月中间,差不多有四五个月, 天天都是如此,因而新自外地来的人,总觉得福州这地方比别处却热得不同。在福州热的时间虽则长一点, 白天在太阳底下走路的苦楚,虽则觉得难熬一点,但福州的夏夜,实在是富有着异趣,实在真够使人留恋。 假使要写起福州夏夜记事来,那开始就得这么的说: ——太阳平西了,海上起了微风。天上的群星放了光,地上的亚当夏娃的子女,成群结队,都走向西 去,就因为在福州的城西,也有一个西湖,是浮瓜沉李,夏夜乘凉的唯一的好地方。 没有到福州之先,我并不知道福州也有一个西湖。虽则说“天下西湖三十六”,但我们所习知的, 总 只是与苏东坡有关的几个,河南颍上,广东惠州,与浙江杭州。到了福州之后,住上了年余,闲来无事, 到各处去走走,觉得西湖在福州的重要,却也不减似杭州,尤其是在夏天。 杭州的西湖,若是一个理想中的粉本,那么可以说颐和园得了她的紧凑,而福州的西湖,独得了她的 疏散。各有点相像,各有各的好处,而各在当地的环境里,却又很位置的得当。总之,是一湖湖水,处在 城西。水中间有一堆小山,山旁边有几条堤,几条桥,与许多楼阁与亭台。远一点,是附廓的乡村;再远 一点,是四周的山,连续不断的山。并且福州的西湖之与闽江,也却有杭州的西湖与钱塘江那么的关系, 所以要说像,正是再像也没有。 但是杭州湖上的山,高低远近,相差不多;由俗眼看来,虽很悦目,一经久视,终觉变化太少,奇趣 毫无。而福州的西湖近侧,要说低岗浅阜,有城内的屏山(北)与乌石山(南),城外的大梦山祭酒山(西)。 似断若连,似连实断。远处东望鼓山连峰,自莲花山一路东驰,直到海云生处。有时候夕阳西照,有时候 明月东升,这一排东头的青嶂,真若在掌股之间;山上的树木危岩,以及树林里的禅房僧舍,都看得清清 楚楚;与西湖的距离,并不迫近眉睫,可也不远在千里,正同古人之所说,如硬纸写黄庭,恰到好处的样 子。 福州的西湖,因为面积小,所以十景八景的名目,没有杭州那么的有名。但是开化寺前的茶店,开化 寺后从前大约是宛在堂的旧址的那—块小阜,却仍是看晚霞与旭日的好地方。西面一堤,过环桥,就可以 走上澄澜堂去,绕一个圈子,可以直绕到北岸的窑角诸娘的家里,这些地方,总仍旧是千余年前的西湖的 旧景。并且立在环桥上面,北望诸山腰里的人家,南瞻乌石山头的大石,俯听听桥洞下男男女女的行舟, 清风不断,水波也时常散作鳞文,以地点来讲,这桥上当是西湖最好的立脚地。桥头东西,是许世英氏于 “五四”那一年立“击楫”碑的地方,此时此景,恰也正配。福州西湖的游船,有一种像大明湖的方舟, 有一种像平常的舢板,设备倒也相当的富丽,但终因为湖面太小了一点,使人鼓不起击楫的勇气;又因为 湖水不清,码头太少,四岸没有可以上去游玩的别墅与丛林,所以船家与坐船的人,并没有杭州那么的多。 可是年年端午,西湖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总是人多如鲫,挤得来寸步难移;八月半的晚上,当然也是 一样。 对于福州的西湖,我初来时觉得她太渺小,现在习熟了,却又觉她的楚楚可怜。在《西湖志》的附录 里,曾载有一位湖上的少女,被人买去作妾;后来随那位武弁到了北京,因不容于大妇,发配厮养卒以终。 少女多才,赋诗若干绝以自哀,所谓“为问生身亲父母,卖儿还剩几多钱?”以及“嫁得伧父双脚健,报 人夫婿早登科”等名句,就是她所作。这一位可怜的少女,我觉得就是福州西湖的化身;反过来说,或者 把西湖当作她的象征,也未始不可。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记游的笔墨并不多,更多是采用对比来凸显福州西湖的韵味,景物描写也多采用 白描手法。 B. 与《故都的秋》一样,本文在表达上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行文更活泼,且丰富了文章的 情感内涵。 C. “击楫”碑让人联想到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然因湖面太小,使人难有击楫的勇气,暗藏了作者壮 志难酬的感伤。 D. 文章引用《西湖志》的记载,既以人喻湖,强化了湖的特征,又以湖喻人,在风景的品味中增添了幽远 的人文情怀。 8. 作者觉得福州西湖“楚楚可怜”,其“楚楚可怜”体现在哪些地方?请根据全文简要概括。 9. 文章题目叫“福州的西湖”,但前四段所写似乎与福州西湖无关,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意图。 【答案】7. C 8. ①夏夜乘凉消暑的好地方;②独得杭州西湖的疏散,与周围环境非常协调;③面积小, 景点不出名,但景致清新宜人。 9. ①先抑后扬,突出西湖对福州的意义:福州一年中有四至五个月都很炎热,而西湖是福州夏夜乘凉唯一 好地方;②让行文更加自然:作者是在福州住上了年余才去看西湖的,从写福州到写西湖,符合对福州西 湖的认识过程;③蓄势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呈现西湖存在的地域背景以做铺垫,让读者产生对西 湖的美好期待。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暗藏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伤”是错误的。情感分析属于无中生有,胡乱拔高。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文章开篇写到福州这个地方热不可耐,但接着写到在福州的城西,则有一个西湖,是夏夜乘凉的好去处, 所以福州西湖“楚楚可怜”首先指它是夏夜乘凉消暑的好地方。 文章写到杭州的西湖,若是一个理想中的粉本,那么可以说颐和园得了她的紧凑,而福州的西湖,独得了 她的疏散,在当地的环境里,却又很位置的得当,所以福州西湖“楚楚可怜”又指独得杭州西湖的疏散, 与周围环境非常协调。 文章又写到福州的西湖,因为面积小,所以十景八景的名目,没有杭州那么的有名。但是开化寺前的茶店, 开化寺后从前大约是宛在堂的旧址的那—块小阜,却仍是看晚霞与旭日的好地方。西面一堤,过环桥,就 可以走上澄澜堂去,绕一个圈子,可以直绕到北岸的窑角诸娘的家里,这些地方,总仍旧是千余年前的西 湖的旧景。并且立在环桥上面,北望诸山腰里的人家,南瞻乌石山头的大石,俯听听桥洞下男男女女的行 舟,清风不断,水波也时常散作鳞文,以地点来讲,这桥上当是西湖最好的立脚地。桥头东西,是许世英 氏于“五四”那一年立“击楫”碑的地方,此时此景,恰也正配。所以福州西湖“楚楚可怜”又指福州西 湖虽然面积小,景点不出名,但景致清新宜人。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节内容的把握能力。 文章的开篇写到福州,特别是福州热不可耐的天气,正是因为白天天气的炎热,并且福州一年中有四至五 个月都很炎热,才有了后文人们夜晚去福州西湖乘凉,西湖是福州夏夜乘凉唯一好地方,从而突出西湖对 于福州的意义,从手法上来看,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 福州的西湖在福州的城西,先写到福州地方的炎热,并且一年当中差不多四五个月天天如此,因而新自外 地来的人,总觉得福州这地方比别处却热得不同,而作者没到福州之前并不知道福州还有个西湖,作者是 在福州住上了半年才去看西湖的,所以从福州写到福州的西湖,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让行文更加自然。 文章的题目是福州的西湖,但文章却先交代福州西湖所在的福州的地域特征,然后再引出西湖,从而激发 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产生对西湖的美好期待。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 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 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 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卓遂杀太 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勃 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 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吕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 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公与荀彧书曰:“贼来追吾,虽日行数里,吾策之,到安众,破绣必矣。”到 安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逃也, 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 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 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 “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绍初闻公之击琼,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 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至/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B. 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至/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 乱 C. 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至/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 乱 D. 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至/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 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是指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称呼。古人出生时取名,成年之后取字,古人一般 称自己称字,称他人称名。 B. 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是汉代以来朝廷一种自下而上的任用官员的方式。后来也成 为明清两代对举人的雅称。 C. 崩,本意指山倒塌,在古代,人们对皇帝去世看得很重,皇帝去世,用山倒塌来形容。如《出师表》中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即稍停。行礼时,因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 上及平辈问的敬礼。 1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不贪恋官职。董卓想要重用他,他却改名换姓暗中离去。后被推举为义兵盟主,以奋武将军之名义 率军讨伐。 B. 曹操重视人才。毕谌因亲人被挟持而离开,后他打败吕布,生擒毕谌,众人为毕谌担忧,但他却让其担 任鲁国相。 C. 曹操善于用兵。在穰围攻张绣,曹军夜晚开凿地道,运送军需物资,利用突袭部队和步兵骑兵夹击张绣, 大胜。 D. 曹操用人不疑。在与袁绍的大战中,采纳降臣许攸的建议,斩杀淳于琼,大败袁绍,且烧毁军中官员给 袁绍的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 【答案】10. B 11. A 12. A 13. (1)天下将大乱,不是顺应天命而降世的人才不能拯救,能使天下安定的,大概就是你吧。 (2)身边有人说:“敌人骑兵逐渐逼近了,请分出兵力抵御他们。”曹公大怒说:“等敌人到了背后,再 来报告。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的意思是大将军何进和袁绍合谋诛杀宦官。“大将军何进与袁绍”作主语, “谋诛”作谓语,“宦官”作宾语,所以该句中间不能停顿,应在“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的之后 停顿,排除 A、C、D 项。 “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中的“欲以胁太后”的主语是“董卓”,而不是“进”,所以应在“董卓”前 停顿,这样 B 项停顿最合适。 断句后,疏通语意为:大将军何进和袁绍合谋诛杀宦官,太后不肯听从,何进就召董卓进京,想以此胁迫 太后,董卓到京后,废黜少帝为弘农王而另立汉献帝,京都发生大乱。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古人一般称自己称字,称他人称名”说法颠倒。正确的说法是:古人称自己称名,称别人称字。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A.“后被推举为义兵盟主”错,原文第二段说的是“推绍为盟主”,可见被推举为盟主的应该是袁绍。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题得分点:“非”,不是;“济”,拯救;“安”,使……安定;“其”,语气词,表猜测,大概。 第(2)题得分点:“或”,有人;“拒”,抵御;“白”,报告。 参考译文: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宇孟德,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太祖年轻时机敏警觉,有谋 略权术,但负气仗义而放纵不拘,不注意德行修养和学业的研习,所以当时没有人认为他不同寻常,惟有 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颙两人认为他与众不同。桥玄曾对太祖说:“天下将大乱,不是顺应天命而降世的 人才不能拯救,能使天下安定的,大概就是你吧!”二十岁时,被推举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授予洛阳 北部尉一职,升任为顷丘县令,被召入朝廷做议郎。 恰逢汉灵帝去世,太子继承帝位,太后当朝执政。大将军何进和袁绍合谋诛杀宦官,太后不肯听从, 何进就召董卓进京,想以此胁迫太后,董卓到京后,废黜少帝为弘农王而另立汉献帝,京都发生大乱。董 卓上表举荐太祖担任骁骑校尉,想和他共计国事。太祖改名换姓,从小路回到东面。董卓接着杀死太后和 弘农王。太祖回到陈留,散发家中的财产,聚合义兵,准备讨伐董卓。初平元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 牧韩馥、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同时起兵,各拥兵数万人,推举袁绍为盟主。太祖代理奋武将军。 当初,太祖担任兖州牧,任命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发动叛乱后,张邈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 儿女;太祖打算打发他走,说:“您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您可以离去。”毕谌叩头表明自己没有二心, 太祖赞赏他,并为他流下眼泪。毕谌出去后,就逃到了张邈那里。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活捉了,大家 都替毕谌担忧,太祖曹操说:“对自己父母孝顺的人,怎会不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啊。” 于是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相。 三月,曹公在穰地围攻张绣。曹公写信给荀彧说:“贼军来追赶我,虽然我军每天只能行进几里地, 但我预计,到了安众,打败张绣是肯定的。”到了安众,张绣和刘表的军队会合据守险要之地,曹公的军 队前后受敌。曹公于是夜里在险要地带开凿地道,把军用物资全部运过去,设下突袭部队。这时正好天亮 了,贼军以为曹公逃跑了,全军出动来追赶。曹公于是率领突袭部队和步兵、骑兵的夹攻,把张绣得大败。 十月的冬天,袁绍又派车运粮食,命令淳于琼等五人带领一万多人护送。袁绍的谋士许攸贪财,袁绍 不能满足他,便来投奔曹公,趁机劝说曹公派兵抄袭淳于琼等人。曹公左右的人对此感到怀疑,荀攸、贾 诩劝说曹公采纳他的建议。曹公让曹洪留守大营,亲自率领五千人,连夜出发,正好天亮时赶到。淳于琼 等看曹公的人少,就在营外摆开阵势,曹公迅猛出击,淳于琼退回营内固守,曹军于是攻打营寨。袁绍派 骑兵救援淳于琼。身边有人说:“敌人骑兵逐渐逼近了,请分出兵力抵御他们。”曹公大怒说:“等敌人 到了背后,再来报告。”曹军官兵都殊死奋战,把淳于琼等打得大败,把他们杀死。袁绍闻知曹公攻打淳 于琼,便派张郃、高览攻打曹洪。张郃等人听说淳于琼被打败,就投降了曹公。袁绍的军队一败涂地。曹 公在得到的袁绍的书信中,发现了许都的官员和自己军队里的人给袁绍的信件,立即全部烧掉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4.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野外罕人事”与“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的 轻松愉悦。 B. “墟曲”写出了经过战乱,到处都是废墟,诗人只能拨开荒芜的草,和村子里的乡邻来往,生活很艰辛 C. 诗歌写诗人与乡邻相见,谈话的主要内容是田园桑麻的长势,显示诗人与乡邻关系友好的淳朴之情。 D.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日常片段,写出了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 静。 15. 诗歌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喜悦之情。所种的庄稼一天天生长,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令人感受高兴。②担忧之 情。庄稼长势很好,反而更担心风霜雨雪到来,使庄稼受到摧残,如野草般零落,心怀恐惧③对宁静生活 的向往。这里一喜一惧,反映了诗人经过乡居劳作的洗涤,心灵更加明澈,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 步展示“心”之静。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到处都是废墟”表述错误。“墟曲”是乡野,“曲”是隐辟的地方,不能理解成废墟;“生活艰辛” 表述错误,于文无据。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这两句是说,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常恐霜霰至,零 落同草莽。”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降临,庄稼凋零如同草莽。当然乡村生活也有他的喜惧。庄稼一 天一天生长,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遭到自然灾害,毁于一旦, 心怀恐惧。这里的一喜一惧,反映着经过乡居劳动的洗礼,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纯朴了。这 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 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以及心境的恬静,表现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全诗流荡着一 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加长自己的佩带,使自己的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涉江采芙蓉》中,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且营造出清幽高雅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3)《归园田居(其一)》中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以声衬静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高余冠之岌岌兮 (2). 长余佩之陆离 (3). 涉江采芙蓉 (4). 兰泽多芳草 (5). 狗吠深巷中 (6). 鸡鸣桑树颠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岌、佩、涉、颠。 第Ⅱ卷 表达题(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视剧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审美、娱乐、情感沟通等多重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电视剧作 品的艺术性越高,对观众________的影响也越大。“注水剧”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________。试想,一 部正常收视率为 2%的电视剧,收看人群就有 2600 多万人,一集电视剧 45 分钟,如果注水部分有 10 分钟, 那浪费的时间就是 2.6 亿分钟,注水部分越长,被浪费的个人时间和公共资源就越多。对电视剧制作方和 播出方来说,( ):提振一时,贻害无穷。长此以往,将形成恶性循环,让电视剧越来越难以黏住观众, 电视整体收视情况必然________。 国际上,减少剧集、保证单集精彩度已成为电视剧产业的共识。日剧的长度是 10-12 集,英剧更少, 一般一年一季,一季 3-9 集。相比这两个国家,美剧的剧集往往较长,但由于竞争激烈,如果收视率不好, 会立马遭遇“被砍”命运,这使得美剧制作追求________。我国电视剧产业环境有自己的特点,但说到底, 产业的良性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好作品说话,要取得国产电视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就必须挤干 “水分”,用“干货”和“硬货”扎扎实实赢得观众。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耳濡目染 不容置疑 日薄西山 精雕细琢 B. 潜移默化 不容忽视 雪上加霜 精益求精 C. 耳濡目染 不容忽视 日薄西山 精益求精 D. 潜移默化 不容置疑 雪上加霜 精雕细琢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注水剧”不啻是一剂鸦片,对总体收视状况本来已经令人苦恼的播出方来说,它会对双方的品牌和信 誉造成危害 B. 对总体收视状况本来已经令人苦恼的播出方来说,“注水剧”会对双方的品牌和信誉造成危害,不啻是 一剂鸦片 C. “注水剧”会对双方的品牌和信誉造成危害,对总体收视状况本来已经令人苦恼的播出方来说,不啻是 一剂鸦片 D. “注水剧”会对双方的品牌和信誉造成危害,不啻是一剂鸦片,对总体收视状况本来已经令人苦恼的播 出方来说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产业的良性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好作品说话,国产电视剧要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就必须挤 干“水分”,用“干货”和“硬货”扎扎实实赢得观众。 B. 产业的良性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好作品说话,国产电视剧要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就必须挤 干“水分”,扎扎实实用“干货”和“硬货”赢得观众。 C. 产业的良性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好作品说话,要取得国产电视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就必须挤 干“水分”,扎扎实实用“干货”和“硬货”赢得观众。 D. 产业的良性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好作品说话,要取得国产电视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就必须挤 干“水分”,用“干货”和“硬货”扎扎实实赢得观众。 【答案】17. B 18. C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 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耳濡目染”则是可见可闻的,“潜移默化”修饰的主体大多是物 或事,而“耳濡目染”修饰的主体大多是人。题干中“电视剧作品的艺术性越高”侧重于对人的思想和习 性的影响,应用“潜移默化”。 第二处,不容置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不容忽视:不能够被忽略。语境强调 要重视“注水剧”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这一现象,应用“不容忽视”。 第三处,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雪上加霜:比喻 一再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更侧重表现人或事物的处境、情况。语境强调电视整体收视情况越来越糟, 应用“雪上加霜”。 第四处,精雕细琢:精心细致地雕刻,多用于比喻,形容做事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 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语境形容美剧制作追求更好,应用“精益求精”。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能力。 注意句子前后的语境,“对电视剧制作方和播出方来说”后面的句子要指出双方的关系,排除 A、B;括号 后的冒号及后面的话语是对“一剂鸦片”的解释,根据“提振一时,贻害无穷”的结果,承接“不啻是一 剂鸦片” 最恰当,排除 D。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语序不当,“扎扎实实”修饰的是“用”,不是修饰“赢”,应放在“用”的前面。 C.主语缺乏,把“国产电视剧”放在“要取得”的前面; D.主语缺乏,把“国产电视剧”放在“要取得”的前面;语序不当,“扎扎实实”修饰的是“用”,不是 修饰“赢”,应放在“用”的前面; 故选 B。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全国各地端午节有习俗差异,但价值取向同一。端午节一大主题是避疫祈福。仲夏之月,万物方盛,百虫 滋生,疾疫易起,______。这种习俗是在现代医疗卫生健康体系下,______,一方面对指向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观念进行继承,以此完成端午节习俗现代文化调适。_______。虽然还有纪念伍子胥、介子推以及曹 娥的说法,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人都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的精神品格,对他们的纪念则指向了中国 人对文化的态度,对价值观的涵育,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答案】 (1). 自然而然产生了送瘟除毒的习俗 (2). 一方面对不合时宜的民间风俗禁忌进行淡化 (3). 端午节另一大主题是纪念屈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 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①承接上文“端午节一大主题是避疫祈福。仲夏之月,万物方盛,百虫滋生,疾疫易起”可知,此空关键 词应是 “端午节”“避疫祈福”,此空可填:自然而然产生了送瘟除毒的习俗; ②由下文“一方面对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进行继承”推断可知,此处的关键点在于必须交代和这 一方面不同的另一方面,还有就是侧重于“和谐共生的观念进行继承” 相反的方面,此空可填:一方面对 不合时宜的民间风俗禁忌进行淡化; ③由上文“端午节一大主题是避疫祈福”可推断句式,由下文“虽然还有纪念伍子胥、介子推以及曹娥的 说法”可推断内容,此句的关键点在于必须写出另一方面的主题,还有就是必须是纪念一个人,此空可填: 端午节另一大主题是纪念屈原。 【点睛】应对此类题目要注前后文在语意和结构上的照应。一般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文段脉络,理 清句子关系。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找出前后文的关键词,注意合理推导。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 保语意连贯,字数合规。 21. 下面的留言条有 5 处用语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李老师: 我试着写了一篇大作,想让您拜读一下,不巧您不在办公室,我先放在您的桌上,恳请您抽空给以更 正,明天我再向您当面垂询,敬谢不敏。 学生:王良 X 年 X 月 X 日 【答案】(1)“大作”改为“文章”;(2)“拜读”改为“指点”;(3)“更正”改为“修改”(4)“垂 询”改为“请教”(5)“敬谢不敏”改为“十分感谢”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第一处:“大作”是敬辞,称对方的著作,此处用于自己,不得体,应改为“文章”或“拙作”。 第二处:“拜读”是谦辞,指自己读别人的文章,不合语境,应改为“指点”。 第三处:“更正”意思是改正自己的错误,此处意思是“修改我的作品”,应改为“修改”或“斧正”。 第四处:“垂询”是请别人向自己咨询,不合语境,应改为“请教”。 第五处:“敬谢不敏”意思是说自己不够聪明,委婉地拒绝别人的请求。此处望文生义,应改为“十分感 谢”。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21 年 4 月,南山中学举行了春季田径运动会。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 努力营造全员参与体育锻炼的氛围,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材料二:高一学生小张是同学眼中的学霸,却对体育活动不以为然。认为高中学业繁重,与其花时间 去从事体育活动,还不如去刷题,考上一个好大学比什么都重要。 材料三:1917 年 4 月,年仅 24 岁的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体育之研究》的文章。文章谈 到“国力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比之现象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 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 校团委邀请你在下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做国旗下讲话,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对“体育运动”的 认识和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强身健体,点亮生命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日有幸参加国旗下讲话,内心非常的激动和兴奋。我记得曾阅读毛主席的文章《体育之研 究》,对其中“国力苶弱,武风不正”之忧虑与“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之寄望深有感触,令我不禁 想到今天台下的同学们。作为同学与朋友,我呼吁大家:强身健体,方能点亮生命。 也许你会说,你的身体瘦弱,根本不适合体育锻炼。此言差矣。“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这一可忧现 象,何尝不是由缺乏锻炼导致的?由于瘦弱而不运动,只会使身体离健康渐行渐远,恶性循环的后果将不 堪设想。更何况,羸弱不能作为逃避锻炼的理由。君不见,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老先生,不论是埋身于繁 忙劳累的国事之时,抑或是奔波于应接不暇的外交之刻,皆每日“雷打不动”地慢跑二十分钟,以此保持 自己强健的筋骨与高质的睡眠。朋友!七旬老人尚能坚持体育锻炼,我们身为八九点钟的太阳,新时代的 蓬勃青年,以体弱之由不去运动,岂不羞愧?由此观之——强身健体,方能点亮生命之体魄。 也许你会说,你的性格内向,向来不喜欢喧闹的体育锻炼。此言错矣。毛主席在文章中谈到:“体强 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正因为内向,才更应该进行锻炼,以此修身养性,提高道德的水平。 君不闻,素有“精英摇篮”之美称的伊顿公学,在文化课之余,几乎将一半时间留给了体育课。在板球与 划艇的激烈角逐间,学生变得更加的开朗与外向,面对生活与学习的态度更积极,更是学到了在课堂上难 以传授的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朋友,这样看来,体育锻炼难道不是克服你的内向性格,学会外向积极对 待生活的一剂良药吗?由此观之——强身健体,方能点亮生命之德行。 也许你会说,高三学业繁重,何必浪费在教室看书的宝贵时间去运动呢。此言谬矣。“学问之进修勇 而收效远”,是运动能够给你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好处,又怎能以“浪费时间”一言蔽之!古时《吕氏春秋》 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只有运动的事物方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亦只有常锻炼的高三学子能维 持长久的学习干劲与精力。否则,若因为学习压力无法释放而感到疲惫,效率岂不更为低下?在清华大学 推崇的“7+1>8”战略中,七小时的学习加一小时运动远大于八小时学习所得,也正是运动使学习提效的道 理。由此观之——强身健体,方能点亮生命之学问。 体魄壮后德行进,收效远时学问修。强身健体必常记,点亮生命行不休。愿我们全体同学,都能爱上 锻炼,做一个学习与体育双成就的真学霸!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题目属于材料作文中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三则材料角度不同,中心一致。考生审题时,需要分别概括出 每则材料的侧重点:第一则材料写南山中学多年来,高度重视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努力营造全员参与体 育锻炼的氛围,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揭示了体育对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则材料陈述小张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认为是参加体育运动 不如刷题考个好大学。很明显他没有正确理解体育的作用及体育与学业的关系。第三则材料引用毛主席的 两句名言,揭示体育对个人和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考生立意时可以综合理解,写体育对个人的作用、体 育对学业的促进作用、体育与民族未来的关系。另外也要完成任务指令,以学生的身份,在升旗仪式上做 国旗下讲话,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演讲稿,谈谈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看法。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中的“体 育”不能等同于“体育课”,如果考生围绕现实生活中体育课存在的种种问题展开论证,则会被视为偏题。 另外,文体限定为“演讲稿”,考生需要正确把握演讲稿的基本格式,还需注意对象关系,以同学的身份, 行文风格、叙述口吻等细节也会影响文章的品质和阅读感受。 参考立意: 1.文明精神,野蛮体魄。 2.练就“钢筋铁骨”,修好学问道德。。 3.民族之体强,复兴之路长。 4.学霸还需体强壮。 素材: 1.体育锻炼能够强健我们的体魄。一副健康强壮的身体是一切行动的前提,无论是建功立业,还是居家生 活都离不开身体的支撑。一副健康强壮的身体才能使我们更长久的去干好一件事情,做好一份事业。钟南 山院士如今 84 岁的高龄却依旧十分活跃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全无高龄老人的姿态,每周至少进行 3 次 健身活动,每日起床都要花 15 分钟以上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正是他保持高端的知识才能并且依旧奋战一线的 根本原因。如今面临高考的我们不也是在奋战一线吗?我们应当向钟老学习,注重体育锻炼,才能在高考 战役中取得胜利。 2.体育锻炼能够舒缓我们的紧张感,提高学习效率。根据研究如果大脑长时间得不到休息,工作效率便会 下降,此时如果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发泄我们积累已久的压力,舒缓我们的紧张感,还能够提 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与同学一起进行体育活动时还能够收获宝贵的友情,成为 对面的精神支柱,携手共同奋战高考。一个人孤单的前行绝快不过两个人快乐的奔跑。 3.体育锻炼能够培养我们坚强的意志。体育锻炼也许会带来身体的劳累,但是这种身体的劳累却能够激发 人坚强的意志,毛泽东不分冬夏都要游过黄河,不单单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更是为了让自己去接受这一身 体的洗礼,来强化自己的意志。若没有这坚强的意志作支撑也许也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了吧?面临高考的我 们同样也需要坚强的意志作支撑,而体育锻炼正是培养锻炼这坚强意志的好方法。正如毛泽东所说:“ 体 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身体强壮健康才是第一位的,有健康 的身体才能有更进一步的辉煌。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