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湖南省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ID:696277

大小:45.79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1-05-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雅礼中学 2021 届模拟试卷(二) 语 文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 道小题,满分 150 分。时量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文科包括了人文与社会科学,我国通常概之为哲学社会科学。新文科建设,关键在于这个“新” 是指什么?只有明确了这个,才谈得上如何建设。 一个最熟悉的提法就是,新文科要努力进行学科交叉,在学科边界上形成与拓展新的知识领域,尤其 是要与科技相结合,实现文理交叉,对文科来说,就是提升文科的科学性,从而推进新文科的建设。毫无 疑问,这当然是对的。但如果以此来理解新文科,似乎又只是老话新说,因为强调文科的科学化几乎是现 代中国学术自始即高悬的目标与前进的方向。如果说具体一点,上世纪 80 年代非常流行的信息论、控制 论、系统论在文科中的运用,就是刚过去了的潮流。文理科交叉是如此,跨学科交叉也是如此。 这样说,并不是否认跨学科交叉、文理科交叉是新文科的建设内容,这样的交叉当然是推进包括文科 在内的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问题是跨学科交叉或文理科交叉,一直以来是强调的,这里只有做得到不到 位的问题,而不是有与无的问题,因此很难以此来理解新文科的“新”。甚至可以说,如果将新文科的建 设聚焦在跨学科、文理科交叉上,实乃了无新意。 也许有人持论,当代的科技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有些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着人的生活,因 此,今天强调文理科交叉具有与以往不同的深度与广度。这当然也是对的,而且深度与广度的推进,也会 带来性质的改变。只是,这样的推进足以表证文理科交叉研究的必要性,而不足以彰显新文科的“新”, 因为这些仍然是以往倡导的延续。 真正厘清新文科的建设理念,不是仅仅重提学科交叉这样的旧话,而应该放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 求来进行理解。高等教育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尤其是随着 20 世纪中叶以后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教育 的根本目标已越来越清楚,那就是扩大知识生产与培养人,在这个过程中,同步实现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 可以说,知识生产与培养人既是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基本内容,又是推进与提升高校发展的真正动力。与此 相应,包括文科在内的所有学科则是知识生产与培养人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分类形态。这种知识的分类 形态,即学科,一经形成,便毫无疑义地影响甚至左右着知识的生产与人的培养。只是,这种影响甚至左 右原本是正常的,而且也并不可怕,因为知识生产与人的培养的内在要求会以问题为导向,不断突破既有 的学科边界,并迫使学科作出相应的调整,跨学科交叉与文理交叉就是这种调整的具体实现。换言之,学 科交叉是知识生产与培养人的结果,虽然一旦型塑成新的跨学科,新的学科会强有力地影响后续的知识生 产与人的培养,但知识生产与培养人是根本的内在动力。 由此出发,新文科的建设首先应该直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知识生产上寻 求知识的增量建设,而不是知识的存量重组,其次,应该重新思考与探索人的培养。 2 (摘编自陈凡、何俊《新文科:本质、内涵和建设思路》) 材料二 新文科建设是学科定位、专业布局、评价体系的全面创新。全面创新当然是一个目标,实现 这个目标首先需要一个突破点。这样一个突破点,要能够从根本上创新人文社科的学科特征,还要能够切 实可行,行之有效。笔者认为,这个创新点就是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我们知道,学科是现代性的产物, 是知识分化的结果。学科的形成既与知识的分类密切相关,也与知识生产的高度专业化密切相关。学科构 成了知识生产的结构,规定着学术生产的理念、方法、目标和流程。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它既是理解和 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也在有意无意之间重新分割了这个世界,重新构成了这个世界。甚至可以说,世界 因学科而断裂。 比如,我们常说文史哲不分家。意思是说,文史哲这三个学科具有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不分家” 的意思不仅是“不要分家”,而且是“不能分家”。但现实的情况是,无论是从人才培养,还是从科学研究 来看,文史哲不仅分了家,而且隔膜越来越明显。又比如,我们经常讲,诗乐舞在起源上三位一体,不可 分割,但事实上,在现代社会、在现代学科体系中,诗乐舞相互之间的壁垒越来越严重。这当然不是要否 认学科分化的意义。事实上,没有学科分化,就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科学就没有现代文明,没有现代 文明,我们也就不可能在这里坐而论道,探讨学科交叉融合的意义。 笔者所要强调的只不过是,学科分化让我们掌握了更清晰地看待这个世界的种种显微镜,让我们拥有 了更轻松地看到远方世界的种种望远镜,但是,这些显微镜或者望远镜很可能是有色眼镜,它帮助我们了 解这个世界,也同时向我们遮蔽了这个世界。就这个意义而言,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实际上就是要 突破学科分化的这个有色眼镜,尽可能地面对世界本身,面对事物本身,回到问题本身。 新文科建设,是人文和科技的融合问题。今天,人文与科技之间,仍旧是壁垒森严。我们各行各业都 有很多专家,其中有些专家被老百姓戏称为“砖家”。为什么会这样?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很复杂。但 是有一点,我认为也和现代社会的学科分化有关系,和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脱节有关系,体现在研 究自然科学的一些专家缺乏人文关怀和价值判断,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专家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脱离社会现实,视野、格局和方法上都严重受制于所在学科的规定性,受制于这种规定 性带来的种种局限性。因此,自然科学研究如果不融合一些人文精神,或者不在人文精神之光的照耀下发 展,它的意义和方向就可能出问题;同样,人文科学研究如果缺乏自然科学的科学精神,如果缺乏基本的 科学素养,它的结论和价值也必然缺乏坚实的根基。从新文科建设来说,人文科学应吸取自然科学的科学 精神和科学方法,实现交叉融合,这既是发展趋势、创新路径,也是无法绕开的现实需要。 (摘编自张江《用科学精神引领新文科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新文科建设离不开跨学科交叉、文理交叉,其实所有的学科建设都离不开跨学科交叉。 B.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注重进行跨学科交叉的,但是一直做得不够到位,特别是文科方面。 C.曾经流行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就是跨学科交叉、文理交叉的成功范例和结果。 D.“砖家”是由诸多客观原因造成的,主要一点就是学科分化导致他们脱离社会现实。 3 1.A(B 项,“一直做得不够到位,特别是文科方面”有误,根据原文“问题是跨学科交叉或文理科交 叉,一直以来是强调的,这里只有做得到不到位的问题”可知,“一直做得不够到位”绝对化了;“特别是 文科方面”于文无据。C 项,根据原文“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在文科中的运用,就是刚过去了的潮流” 可知,这三者本身属于理科,三者“在文科中的运用”才可说是“跨学科交叉、文理交叉的成功范例”, 三者更不是“文理交叉的结果”。D 项,原文说“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很复杂”,并不意味着全是“客观 原因”;原文“但是有一点”并未强调是“主要一点”;把原因归结为“学科分化导致他们脱离社会现实”, 以偏概全。) 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主要是进行道理论证,分析论证充分而有力,语言严谨周密,逻辑性很强。 B.材料二中显微镜、望远镜、有色眼镜的比喻,通俗易懂地论证了学科分化的利弊。 C.材料二中关于文史哲、诗乐舞的两个事例,印证了“世界因学科而断裂”的论断。 D.材料二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从历史到现实逐层深入,语言口语化,生动活泼平易。 2.D(“开门见山”欠妥,“从历史到现实”也不对,语言特点概括不准确,应是平实严谨为主。) 3.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学科与知识生产、培养人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学科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与人的培养,反过来, 知识的生产与人的培养又推动着新学科的诞生。 B.学科是由知识生产的高度专业化产生的,它一方面直接催生了现代科学、现代文明;一方面又造 成了学科壁垒、世界断裂,总的来说弊大于利。 C.先有知识,后有学科,学科是知识的分类形态,不仅诗乐舞在起源上三位一体,其实,所有知识 在最高的层次上都是同源的、统一的。 D.新文科建设,就是针对当今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壁垒森严、一些专家被 老百姓戏称为“砖家”等现状而提出的对策。 3.C[A 项,“相辅相成”不当,两者不对等,知识生产与培养人是根本的内在动力,学科是在知识生 产与培养人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对知识生产与培养人有重要影响(“决定着”也绝对化了,原文是“影响 甚至左右”),“推动着新学科的诞生”片面夸大 ,原文是“迫使学科作出相应的调整,跨学科交叉与文 理交叉就是这种调整的具体实现”。B 项,“学科是由知识生产的高度专业化造成”片面,原文是“学科的 形成既与知识的分类密切相关,也与知识生产的高度专业化密切相关”;“弊大于利”推断无据。D 项,推 断无据,再说,“砖家”也并非都是文科的。]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分) 4.先提出问题,(1 分)然后通过批驳否定学科交叉的看法,(1 分)阐明厘清新文科的“新”(本质、 内涵),(先破后立,正本清源),(1 分)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观点,指出新文科建设的两个路径。(1 分) 4 5.围绕新文科建设,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学科交叉融合的看法有何不同?各自的理由是什么?(6 分) 5.材料一:学科交叉融合只是旧话重提,新文科的“新”在于知识生产和人的培养。(1 分) 理由:知识生产与培养人是高等教育提升发展的根本内在动力,而学科交叉只是知识生产与培养人的 结果。(2 分) 材料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是新文科建设全面创新的突破点。(1 分) 理由:由于人文与科技之间壁垒森严,相互脱节,只有打破学科之间的既有界限,实现交叉融合,才 能行之有效地从根本上创新人文社科的学科特征。(2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时光涂抹的油漆 周玉洁 ①在城西我家老屋里,放着一把木质的老圈椅。 ②估计打那把太师椅的木匠手艺不精,也或许因为木料的欠缺或是因为贫寒人家用,不必那么精细。 所以那太师椅的椅背和扶手连在一起,被简化成了一个半圆。靠背是无屏的,省了雕花镂空的工艺,甚至 连漆也不上了。据我奶奶说,不上漆有不上漆的讲究,因为那椅子的木料是上好的黄花梨木。 ③我注意到那椅子的时候,它已经很老了,已失去了木料的本色,成了黑褐色。它油光满面,稳重敦 实,通体泛出柔和的光泽,好像是从榨油坊脱胎换骨一般,油汪汪,亮闪闪。 ④我爸爸说,它亮,是因为它被镀上了几层时光。它被我老老太爷的大手抚摸了几十年,被我老太爷 的长布衫打磨了几十年,还有我奶奶,生前也是爱坐这把椅子的。 ⑤每当有人提起我老太爷,总是会扭头四处找我,我大姑姑就曾点着我的脑门,咬牙切齿地笑着说: 就数你划算,看看这帮老的小的,老太爷子当年抱过谁?就你,整天把你兜在长布衫里,坐在老圈椅上, 把你当个稀奇宝。 ⑥我怎么不记得了呢?我当然不记得这些。可表姐坚持说我应该记得。那时候老太爷时常抱着我,在 圈椅上打瞌睡,我在他怀里也睡得打呼噜。即便是老太爷已经老得不省人事了,还是抱着我,用长衫的下 摆裹着我,整天坐在圈椅里,谁进来都不瞧一眼,唯有我哭时,他才抬抬眼皮。 ⑦可那时我仅仅不到两岁啊,我如何能记得? ⑧这样的争论之后,我开始远远地看在圈椅里打盹的奶奶。我蹲在墙角看着她蓝布的大襟衣裳,和袖 筒里露出的枯柴样的手,如何扶着扶手。我以此想象老太爷抱着我打瞌睡的样子,想那苍老的身躯是如何 搂着一个娇嫩的小人儿安然入睡的。 5 ⑨老太爷有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山羊胡子,五官清瘦,穿着长衫,坐着。照片上的那个老人如此陌 生,可他坐的那把椅子却那么熟悉,是那把老圈椅。 ⑩我坐在那宽大的椅子上,双脚离了地,背靠着椅背,手抚着扶手。我闭着眼睛,试图在幻想中去寻 找老太爷的呼吸,体味那曾当了我摇篮的长衫的衣襟;有时也去回想奶奶坐在这圈椅上给我讲过的故事和 那些老掉牙的儿歌。我屡屡落空,被突然的惊骇吓倒。老老太爷、老太爷、奶奶都曾安详地坐过这把椅子, 可是现在,他们竟然都不在了,他们什么时候离开的?他们去了哪里? ○11 我从椅子上跳下来,仔仔细细地查找,椅座的缝隙、椅子腿的木楔、扶手上隐隐的纹理,我看得 那么仔细。那椅子散发出一股气味儿,那是复杂的混合。我深吸一口气,辨出里头有秋雨绵绵的季节里湿 漉漉的落叶,有翻开一本发霉的旧书时飘出的淡淡油墨,有壁橱里经年的棉絮,有尘土、有风,有说不清 道不明的太多气息。我的嗅觉好像出了问题,有点喘不过气来。 ○12 就在那时,爸爸问我,你在找什么? ○13 找老老太爷、老太爷和奶奶。我说,他们坐这椅子那么久,怎会什么痕迹也不留下? ○14 爸爸愣愣地看着我,忽然转身去找了一把小刀来。他蹲在我身旁,用锋利的刀刃在老圈椅的扶手 上刮了一下。刀片上有一层黑色的污垢,而那被刮过的地方露出了清新的黄色,那么嫩的木色,鲜亮、刺 眼。 ○15 看看,那些老辈们留下的。爸爸笑着,指着刀片上的那团黑,开玩笑般地说,他们留下的垢痂。 ○16 我被他脸上的笑激怒了,鼻子一酸,眼泪就要掉下来。那个无情的人,竟然这样去说我们逝去的 亲人们。我甩开他的胳膊,愤愤地。可是他依然笑着说,这是他们拿时光给这椅子上的漆。 ○17 爸爸在我愤怒地走开后,独自坐在了圈椅上,他的双手捂着眼睛坐了很久。妈妈说,我走后,他 几乎哭出了声。 ○18 很多年后,我才明白为什么。为什么他对着我要笑,背着我却哭。因为那时,我还是个孩子,还 不能明白什么是生死,什么是无望的思念,他无法对一个孩子描述死亡的残酷和时间的无情。虽然他笑得 很蹩脚,那玩笑也开得不合时宜。但从那以后,我再坐那圈椅时,却从未因为想起老老太爷、老太爷和奶 奶而惊骇。我不再去找他们留下的痕迹,在我的脑海中没有关于死亡的任何蛛丝马迹。 ○19 我安然地蜷在圈椅上,嘴里含着一粒冰糖,懒洋洋地看书。时钟嘀嗒嘀嗒,光线透过窗棂照进来, 很静谧,很祥和,我觉得一切都那么好,那么好…… 文本二 据听说,高人悟道都在挑水担柴中悟。难怪我悟了许多年,都没悟出什么来,因为既没挑过水,也未 担过柴。我从擦地板和洗衣服中找到同理,不急躁,不当作苦累的事情来做,一点点,一下下,看着光亮 洁净,看着污垢消除……如同看檐下堆起柴垛,缸中满了水。将虚无的遐思苦想,付诸所能的事实中去。 那个道,大约就是守着本分,因生活而接受生活,为生活而融入生活。我谓生命诚可贵,生活价更高。既 生我,何以活?原来是洗衣擦地做饭洗碗这样活。只是,十指不染油烟已经多年,偶尔做一次饭以为是乐 6 趣的我,因为远离厨房和油盐酱醋而活得懒散苍白了,悟道悟得晚了些,就以为书香是好的,油烟是不好 的了。其实反之,下个武断的定义,凡是不自己做饭,不自己洗碗,不自己洗衣服,不自己勤力而为地躬 身擦地者都算是没“真正生活”的人,顶多算“体验生活”者。 一些真的东西,不管它立在怎样的层面上,沙地也好,岩石也好,水面上也好,至少,我为着它所表 达的——不是观点,是一种情感的真挚力量,而被打动了一下。生活中应该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体验 生活者有时候并未能有真切、深切、贴切的真实体验,所以有时候他们会过于看重发言权,而真正生活, 真正顺应,真正投入,真正在生活里的人,他们好像不太爱发言。 (选自周玉洁博文《真正和体验》,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通过写家中几代长辈在圈椅上安详地坐过,现在却都已逝去,从而展开了对生与死的深刻思 考。 B.作者通过对圈椅的描写,以及对老太爷摇篮般的衣襟的感受,表达了几代人间亲情的和睦与牵绊。 C.作者通过写圈椅历经岁月而失去了本色,揭示出只有刮除社会施与的污垢,人才能活出自我的价 值。 D.作者通过对老屋圈椅的回忆,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无限怀念和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感与批判。 6.B(A 项,文章并没有“展开对生与死的深刻思考”。C 项,对“污垢”含义的理解和情感倾向的判 断错误。D 项,“老圈椅”寄托的是亲情,作者并没有借其表达关于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态度。) 7.下列对文本一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标题巧妙地运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形象地描绘了老圈椅经年累月后表面的垢痂,并蕴含深情。 B.文章围绕“老圈椅”这一中心,回忆了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充分体现了“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C.第○11 段中作者运用了多个意象,分别写出了圈椅的生命气息、文化气息、生活气息和自然气息。 D.末段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描绘出“我”蜷在圈椅上看书时的静谧祥和,收束全文,含蓄隽永。 7.B(对“形散神聚”有误解。散文的“散”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用、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这些外在的形式上。散文的“神”是指蕴涵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老圈椅”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是“形”而不是“神”,故“中心”之说有误。) 8.文本一第⑩段说坐在老圈椅上会“被突然的惊骇吓倒”,第○18 段说再坐那圈椅时,却从未惊骇。 为什么?(4 分) 8.①之前坐在老圈椅上会惊骇是因为“我”怀有对死亡的困惑与恐惧。②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 经历了和父亲的对话后,“我”逐渐领会并感受到了和睦的亲情,再坐上老圈椅时,感受到的只是亲人间 浓浓的关爱之情,能淡然看待长辈的离世,故而不再惊骇。(对“惊骇”和“从未惊骇”分别作出理解, 7 每点 2 分。意思相近即可) 9.文本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创作理念?这一理念是如何体现在文本一中的?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具 体分析。(6 分) 9.①文本二强调从“真正的生活”中去获得“真切、深切、贴切”的体验,创作应以“真挚的情感” 来打动读者。②文本一围绕老圈椅记叙“我”的亲身经历,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感情真挚, 令人动容。如文中的父亲用笑来化解和安慰“我”对死亡的困惑与恐惧,背地里独自承受失去亲人的哀痛, 让人深切地感受到父爱的深沉,富有感人的力量。(概括文本二的主要内容,并要归纳成“创作理念”,2 分;结合文本一阐述观点,2 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2 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父龟图,起居郎...。初,龟图多内宠,与妻刘氏不睦,并蒙正出之,颇沦踬窘 乏。及蒙正登仕,迎二亲,同堂异室,奉养备至。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蒙 正阳为不闻而过之。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 之为愈也。” 赵普开国元老,蒙正后进,历官一纪,遂同相位,普甚推许之。先是,卢多逊为相,其子雍 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后遂以为常。至是,蒙正奏曰:“臣忝甲科及第,释褐止授九品京官。 今臣男始离 襁褓,膺此宠命,恐罹阴谴,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自是宰相子止授九品京官,遂为定制。因对,论及 征伐,上曰:“朕比来征讨,盖为民除暴,苟好功黩武,则天下之人熸亡尽矣。”蒙正对曰:“隋唐数十年 中四征辽碣人不堪命炀帝全军陷没太宗自运土木攻城如此卒无所济且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 致安静”上韪之。尝灯夕..设宴,蒙正侍,上语之曰:“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贶,致此繁盛, 乃知理乱在人。”蒙正避席曰:“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 众,不必尽然。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也。”上变色不言。上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选才而可责 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真宗即位,进 左仆射。会营奉熙陵,蒙正追感先朝不次之遇,奉家财三百余万以助用。葬日,伏哭尽哀,人以为得大臣 体。富言者,蒙正客也。一日白曰:“儿子十许岁,欲令入书院,事廷评、太祝。”蒙正许之。及见,惊曰: “此儿他日名位与吾相似,而勋业远过于吾。”言之子,即弼也。后弼两入相,亦以司徒致仕..。其知人类 如此。许国之命甫下而卒,年六十八。赠中书令,谥曰文穆。 (选自《宋史·吕蒙正传》,有删改) 【参考译文】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他的父亲吕龟图,是起居郎。当初,吕龟图内眷很多,与嫡妻刘氏不和,把 刘氏及吕蒙正一并赶出,(吕蒙正母子)非常穷困窘迫。等到吕蒙正做官后,迎接父母亲同住,父母亲住在 同一个屋子的不同房间,(吕蒙正)对他们侍奉得非常周到。吕蒙正刚进入朝廷,有位朝臣指着他说:“这 个人也能参与政事吗?”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同僚们愤愤不平,询问那个人的姓名,吕蒙正急 忙制止说:“如果知道他的姓名,就会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为好。” 赵普是开国元老,吕蒙正是后 8 来提升的官员,历任各种官职十二年,于是同任宰相,赵普很赞许他。先前,卢多逊任宰相时,他的儿子 卢雍刚出仕就被授官水部员外郎,后来就当作常例。到这时,吕蒙正上奏说:“臣取得进士及第,出仕时 只授为九品京官。 现在我儿子刚成年,受到这样的恩宠,恐怕遭到冥冥中的责罚, 请求以我刚出仕时的 官职补任他。”从此宰相的儿子只授给九品京官,成为法定制度。与皇上奏对时,谈到征伐之事,皇上说: “我近来的征讨,是为百姓剪除凶暴,如果贪图功劳滥用武力,那么天下百姓都灭尽了啊。”吕蒙正回答 说:“隋、唐数十年中,四次征讨辽碣,百姓疲乏不堪。隋炀帝全军覆没,唐太宗亲自搬运土木攻城,这 样最终没有成果。况且治理国家的重点,在于国内勤修政事,那么远方之人必来归服,自然会得到安宁。” 皇上同意他的意见。(皇上)曾经在元宵节主办宴会,吕蒙正侍奉,皇上对他说:“朕亲自总揽政事,万事 大致得到治理,每当想到上天的赏赐,导致这样繁荣昌盛,就知道国家的治理与混乱在乎人为。”吕蒙正 离开坐位说:“皇帝所在之处,百姓都到此聚集,所以繁盛至此。臣曾经看到城外不出数里之地,饥寒而 死的人很多很多,不是都像城里这个样子。希望陛下从近处看到远处,才是百姓的幸福啊。”皇上脸上变 色不说话。皇上曾经想派人出使朔方,命令中书省选择有才能并且可以担负重任的人,吕蒙正退朝后上奏 人选名字,皇上不批准。后来,(皇上)三次问到此事,吕蒙正三次以此人作答。不久皇上最终还是任用吕 蒙正推荐的人,这个人果然称职。真宗即位,(吕蒙正)进官左仆射。遇到朝廷营建奉熙陵,吕蒙正追忆感 戴先朝的特殊恩遇,贡献家财三百余万以资助费用。下葬之日,吕蒙正伏地痛哭极尽哀伤,人们认为符合 大臣之礼。有个叫富言的人,是吕蒙正的宾客。一天告诉吕蒙正说:“我的儿子十几岁,想让他入书院, 事奉廷评、太祝。”吕蒙正答应了他。见面后,惊叹说:“这个孩子将来名位与我相似,而功勋事业远远超 过我。”富言的儿子就是富弼。后来富弼两次任宰相,也是以司徒退休。吕蒙正善于识人才就是这样。许 国公的封命刚下来吕蒙正就逝世了,终年六十八岁。追赠中书令,赐谥号为文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隋唐数十年中/四征辽碣/人不堪命/炀帝全军陷没/太宗自运/土木攻城/如此卒无所济/且治国之要 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 B.隋唐数十年中/四征辽碣/人不堪命/炀帝全军陷没/太宗自运土木攻城/如此卒无所济/且治国之要/ 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 C.隋唐数十年中/四征辽碣/人不堪命/炀帝全军陷没/太宗自运/土木攻城/如此卒无所济/且治国之要 /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 D.隋唐数十年中/四征辽碣/人不堪命/炀帝全军陷没/太宗自运土木攻城/如此卒无所济/且治国之要 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 10.B(“运”是动词,其后应该跟宾语“土木”,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A、C 两项。“内修”的宾语是 “政事”,可译为“改善国内政治”,因此不能与“政事”断开,据此排除 D 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起居郎,古代官职,掌管记录皇帝日常言行与国家大事,这些记录以备后人修史之用。 B.灯夕,中国传统节日,因旧俗于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夜张灯游乐,故元宵节又称为“灯夕”。 9 C.乘舆,旧指天子或诸侯乘坐的车子,也可泛指皇帝用的器物,文中借指帝王。 D.致仕,官员正常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又称“致政”“乞骸骨”。 11.D(“乞骸骨”错误。“致仕”指古代官员的正常退休,皇帝一般会同意,而“乞骸骨”是古代官 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皇帝有可能不同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吕蒙正仁爱宽厚,重情重义。他与母亲曾被父亲赶出家门,但在其做官后仍把父亲接来奉养;他 贡献家财资助营建奉熙陵。 B.吕蒙正胸怀大量,克己奉公。他入朝为官,有朝臣出言不逊侮辱他,他置之不理;他主动打破宰 相之子授以高官的惯例,让儿子位列九品。 C.吕蒙正反对战争,重视民生。他认为发动战争会增加百姓的苦难而于国家无益,又劝说统治者不 能仅注意社会上层的繁华而忽视底层百姓的疾苦。 D.吕蒙正重视人才,善于识人。他多次向朝廷举荐同一人出使朔方,这个人最终不辱使命;他认为 富弼长大后必将成就大业,后富弼果然两次拜相。 12.C(“注意社会上层的繁华”错误,原文讲的是“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 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应为“注意城里的繁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上曰:“朕比来征讨,盖为民除暴,苟好功黩武,则天下之人熸亡尽矣。”(4 分) (2)上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4 分) 13.(1)皇上说:“我近来的征讨,是为百姓剪除凶暴,如果贪图功劳滥用武力,那么天下百姓都灭尽 了啊。”(“比来”,近来;“苟”,如果;“黩武”,滥用武力。每译对一处给 1 分;大意 1 分) (2)皇上想派人出使朔方,命令中书省选择有才能并且可以担负重任的人,吕蒙正退朝后上奏人选名 字,皇上不批准。(“尝”,曾经;“谕”,命令;“责”,担负责任。每译对一处给 1 分;大意给 1 分) 14.吕蒙正为什么制止同僚询问“朝士”的姓名?请简要说明。(3 分) 14.吕蒙正是一个胸怀豁达的人,他认为别人嘲讽自己,如果自己知道了他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 那不如不去问。(原文为“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阳为不闻而过之。同列 不能平,诘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为愈也。’”可知吕蒙正 心胸豁达,他认为别人嘲讽自己,如果自己知道了他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那不如不去问。用自己的 语言组织答案,意思相近即可。如只引原文,给 1 分。) 10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鹧 鸪 天① 陆 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②,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橹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1166 年春,词人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这首词 就是这一年词人归家不久闲居镜湖时所作。②汉初邵平不愿为官,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片首句用典,并着一“懒”字,词人借以表达不想学古人种瓜都城门外的心境。 B.上片三四句,紧承“渔钓”,动静结合,状写了镜湖新燕翩飞、沙鸥憩晚的美丽春色。 C.下片一二句,歌声与橹声并作,“缥缈”“呕哑”相映,以动衬静,极写山水的宁静。 D.下片第三句,以清露喻杯中酒,以花喻盘中菜,状物传情,想象丰富而自然。 15.B(不是“动静结合”,从“飞”“落”可看出两句均为动景。) 16.这首词移情于景,含而不吐,举重若轻,耐人寻味。请结合“只将渔钓送年华”“笑指船儿此是 家”两句,分析其“举重若轻”之妙。(6 分) 16.①“只将渔钓送年华”说自己一心只求能够回家过上渔钓的闲适生活,安度余生。词人本是一心 报国之人,在此处却说自己想要归乡隐居,实际上是对自己壮志难酬、年华老去的无奈之词。②“笑指船 儿此是家”一句,词人笑着说要以船为家,表面上写自己安于“渔钓”,快乐自在。但联想词人思想及当 时处境可知,此处的“笑”实际上是强作笑颜、故作旷达,深蕴其间的则是理想无法实现的愤懑与无奈。 ③这首词明写词人闲居生活的怡然自得,这是其“轻”;其中暗含着词人被罢官之后的百无聊赖,这是其 “重”。词人志在抗金,却被以罪罢归,心中自是忧愤无奈,然而词中极写渔钓生活的快乐与闲适自在, 内心真情不着一字,深得“举重若轻”之妙。(每点 2 分。结合诗句具体内容,扣住“举重若轻”分析, 意思相近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小 S 同学做导数题时用分离参数苦苦做不出答案,绝望时发现构造函数可以秒杀,不禁令人想到 《游山西村》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亭记》中,从侧面写出醉翁亭周围风景优美,滁地的老少皆来游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11 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7.(1)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 (3)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 手抚膺坐长叹(每句 1 分,错一字则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甲】《诗经·大雅》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脑海中不经意...间就浮起一 幕深浅分明的影像:象征高洁的梧桐在朝阳面前展露翩翩然的面貌;一只神鸟挺挺然昂立高岗,振翅欲起。 一位少年,一向喜欢梧桐一向倾慕凤凰,蓦然..一抬眼,望见凤凰花开离期将届,【乙】自己不禁幻想 幻化成一株梧桐面对朝阳;或是一只凤凰寒立高岗;或甚至以为自己竟已是一只凤凰,立于高岗的梧桐树 上;或是呀,【丙】一只清灵的凤凰一展翅便击破了天蓝。可是远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骊歌屡屡歌着, 如同一首民谣的和声,那么清清玄玄的蜿蜒..在主曲里,明明知道不重要,那一首唱过千余日的歌谣,若没 有结尾的一小段唱和,也会黯然失神....了。 18.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经意 B.蓦然 C.蜿蜒 D.黯然失神 18.D(“黯然失神”用来形容人。黯然:心情沮丧的样子。①由于心情沮丧而精神受到摧残;②情绪 低沉,失魂落魄;③形容十分沮丧的样子。此处应为“黯然失色”。黯然失色:多比喻相比之下很有差距, 远远不如。该语境对象是“骊歌”,故选 D 项。A 项,不经意:不注意;不留神。B 项,蓦然:猛然,不经 心地。C 项,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也有曲折延伸的意思。该语境对象是“骊歌”,且歌声特点为“若 有若无时断时续”,故正确。) 19.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甲 B.乙 C.丙 19.B(乙处分号不正确,可改为逗号。根据上下文句意逻辑,应是强调“凤凰寒立高岗”,与“凤凰, 立于高岗的梧桐树上”“凤凰一展翅便击破了天蓝”构成并列关系。) 20.根据上下文,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 分) 20.(示例)一只神鸟翩翩然昂立高岗,振翅欲起;象征高洁的梧桐则在朝阳面前展露挺挺然的面貌。 (“翩翩然”和“挺挺然”调换位置,计 1 分;“象征高洁的梧桐则在朝阳面前展露挺挺然的面貌”和“一 只神鸟翩翩然昂立高岗,振翅欲起”对应上文《诗经·大雅》内容,调换位置,计 2 分) 12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__①__。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 断增强,疫灾不仅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 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发生得 相对频繁;__②__,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 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 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 2720 年间,我国至少有 893 年为疫灾流行之年。其中,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 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 疫灾频度高达 78.34%,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 在中国古代,__③__,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社灵,请求上天宽宥。 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 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 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摘编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21.(示例)①也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②温暖期气候较稳定 ③每当疫灾发生时(每写出一处给 2 分, 意思正确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第一段和第三段的主要意思。(5 分) 22.(示例)第一段: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第三段:疫灾的应对,既是政府的行为,又是民间的行为。(5 分,每写对一处给 2 分,写对两处给 5 分。每句均包含内容与形式,句式为并列复句 1 分,内容 1 分,统率全段即可)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 美国西点军校一位白发教官回答了李希贵校长“你心目中,谁才是优秀校友”的提问。这位 白发教官心目中优秀的校友既不是当过常春藤盟校校长,又当过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也不是先后担任 两届总统的格兰特,而是麦克阿瑟和巴顿。因为他们在学校期间出类拔萃的学业成绩和战场上卓越不凡的 战功,都不折不扣地诠释了西点精神。学校值得自豪的,应该是那些事实上与自己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校友。 材料二 走进,你会看到这里有两个博物馆,一个是教师博物馆,一个是学生博物馆。 13 教师博物馆陈列着退休老教师用过的各种教具,有收录机,有留声机,有刻蜡纸的钢板,有学校的钟,有 教师备课笔记本,上面写着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教案。学生博物馆陈列着学生在校期间使用过的物品, 有课本,有教师批改过的学生作业簿子,有篮球、排球,学生奖章,还有从 1980 年至今每个班的毕业照, 一个不落。 材料三 南京大学的每次校庆,都会有许多来宾参加,给嘉宾们排座次就是一个问题,南京大学打破 按官职大小排座次的惯例,而是以年龄大小排座次。此举引发舆论好评。 新教育实验中学某班举行班会,大家围绕“学校以什么为自豪”展开讨论。请你依据上述材料,联系 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23.写作提示:核心话题是“校园文化、价值引领”。学校要以师生为荣、以师生为本,办有温度、 有文化、有情怀、有尊严的教育。教育要关注过程,重视体验,重视细节,呵护心灵,培育人格,陶冶情 感,塑造人格;教育要落到实处、细处,文化育人,历史育人,等等。第一则材料可褒可贬,第二、三则 材料倡导以人为本,以师生为本,关注、重视、尊重每一个普通学生、老师,师生是学校的主人,而不唯 官唯上,唯分唯名,体现了教育新理念,值得提倡。考生可综合材料立意,亦可择其一二,构建关系立意。 考生分析材料,生发立意,联系实际,议论分析,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关于学校文化理念,考生应 该有话可说。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