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西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ID:691970

大小:50.98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1-05-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江西省各地 2020-2021 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西省赣州市十六县(市)十七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权利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入人 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由平等意识、网络媒体勃兴提供的多元 表达平台、民主政治进步造就的个体意识启蒙,所有这一切,成为人们权利意识的萌发、表达和伸张的“时 代注脚”。与之相伴,“权利意识”的高涨,也为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起到了 巨大推动作用,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一元钱”官司的较真,厘清的是社会是非观念;“物权”概念 的普及,调动起创造财富的热情;“环境权”的主张,增强着生态文明的群众基础……与此同时,时代的 洪流往往泥沙俱下,在极短时期内高涨的权利意识,也呈现出某种“初级阶段”特征。即一部分人只注重 享受权利,不注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导致公众权利意识强与社会责任意识弱并存这一现象。飞 机航班延误,冲上跑道拦飞机;发生医患纠纷,把棺材花圈抬到医院……一些人为了维护个人权益,无视 他人权益,罔顾公共利益,甚至把他人权益、公共利益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 种走岔道的极端方式,将“权利意识”异化为“交相害”而非“交相利”的行为,让人遗憾,也发人深思。 一边是权利意识已经成为人们的惯性思维,一边是法治观念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其间的落差, 很容易造成社会生活的失序。那种只问结果不计手段、“以错纠错”式的维权,看似高效有力,却会让更 多人不讲文明、不守规矩。权利如果不能正确行使,不仅不能成为法治进程的铺路石,反而可能变成社会 动荡的导火索。那么,权利的风帆如何行进,才能抵达文明的彼岸? “权利意识”的伸张,离不开“法治观念”护航。在法律的条款中寻找依据,权利的主张才能水到渠 成;在法治的框架下予以推进,权利的实现才能顺理成章。反之,把“权利”当作为所欲为的通行证,认 为有了利益诉求,就能够理直气壮地去冲撞底线、挑战规则、突破边界,整个社会又如何做到和谐运转? 2 一个成熟的社会,任何个人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损害社 会的公共利益。惟其如此,自己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他人的权利才能得到维护,社会的福利才会趋于最 大化。“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任何社会行为一旦脱离法治视野,便不可能带来公共福利的 实质增进,也难有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 今天,如果说,“权利意识”的启蒙我们已经完成,那么“法治观念”的启蒙还在路上。这也是党的 十八大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深层原因所在。既要“权利意识”,也要“法治观念”,二者 彼此砥砺、相互促进,才能让法治精神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使“权利意识”成为构建现代公民人格、 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推动了“权力意识”的高涨,并使之成为社会进步的催 化剂。 B. 一些人用极端方式追求的“权利意识”,导致自己权益与他人、公共权益共同受损,让人遗憾,发人深 思。 C. 如果能够正确行使权利,那么权利就可能为法治进程奠定基础,也可能会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 D. 只有在“法治观念”下伸张“权利意识”,才可以有社会公共福利的实质增进,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认为中国正处于“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的依据是公民的权利意识已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 家。 B. 第二段用对比手法列举那些社会现象的目的就是证明享受权利与履行责任、义务不平衡的问题是普遍存 在的。 C. 文章通过指出“权利意识”与“法治观念”之间的落差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引出后文解决这一问题的分 析。 D. 文章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阐释了更好的实践“权利意识”与“法治观念”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的意义。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涨的“权利意识”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其中那些不讲文明、不守规矩的行为又造成了社会生活的失 序。 B. 只要以“法治观念”作为“通行证”,就能保障自己和他人的权利,使整个社会和谐运转,社会福利趋 于最大化。 C. 一个成熟的社会必然不存在通过理直气壮地用冲撞底线、挑战规则、突破边界的方式,达成个人的利益 诉求的行为。 D. 当今中国“法治观念”的启蒙尚未完成,这导致我们丧失了构建现代公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 本条件。 【答案】1. A 2. B 3. A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推动了‘权力意识’的高涨”因果倒置。原文是“‘权 利意识’的高涨,也为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普遍存在的”夸大其词。第二段说“一部分人只注重享受权利,不注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由此 导致公众权利意识强与社会责任意识弱并存这一现象”,可见只是“一部分人”,并非“普遍现象”,选 项以偏概全。 故选 B。 4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是“惟其如此,自己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他人的权利才能得到维 护,社会的福利才会趋于最大化”,意思是以“法治观念”作为“通行证”是“保障自己和他人的权利, 使整个社会和谐运转,社会福利趋于最大化”的一个条件,但并非充要条件。 C.“必然不存在”说法绝对。原文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任何个人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 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是“必须”“应该”正确维权,而并不能保证错 误方式“必然不存在”。 D.“‘法治观念’的启蒙尚未完成,这导致”强加因果。原文是“既要‘权利意识’,也要‘法治观念’, 二者彼此砥砺、相互促进,才能让法治精神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使‘权利意识’成为构建现代公民 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成为“构建现代公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的是“权利意 识”和“法治观念”互相作用,选项只说了“法治观念”。 故选 A。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 有爱”的礼之精神。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 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②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 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一个家族 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 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这样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 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敬宗收族,使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 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③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 5 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 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 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 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 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 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④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 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 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 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字样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 行。 ⑤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尤为深刻,祠堂作为整个家族的聚集活动之所,承担的是弘扬祖先美德、传承 “孝礼”文化、维系亲情意义等功能。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从而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乃至整个社会,以 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祠堂祭礼,不仅是“情感—道德”性的,而且是“伦理—政治”性的。 ⑥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 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 的理解。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祠堂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有着重要地位的场所。 B. 古时候的人对祠堂祭祀特别看重,在祭祀活动中,既可祭祀先人,还可立约族规。 C. 犯错的族人要受到告诫和惩罚,不许和其他族人共同祭拜先人是对其最大的惩罚。 D. 祠堂之礼体现着一种有秩序的爱,蕴含了情感道德层面和伦理政治层面上的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论证中提到了祠堂之礼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的作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6 B. 文章第三段运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论证“祠堂的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的功能”。 C. 文章从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与静文化(建筑装饰)两个方面来论证祠堂的功能。 D. 新安吕氏祠堂照壁的刻画和墀头的文字表明了祠堂静文化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祠堂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 B. 我国古代,宗族都有宗子,祭拜先祖时举行的敬宗和收族都由宗子主持或率领。 C. 如果我国古代乡村没有祠堂,人们就不会有对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宗亲的追溯。 D. 祠堂祭礼加强了血缘关系,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体现了儒家伦理家族观念。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不许和其他族人共同祭拜先人是对其最大的惩罚”判断不当,文中只是说“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 拜”。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论证方法分析错误,在论证“祠堂的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的功能”观点时,只运用了举例论证,并没有 运用对比论证。 故选 B。 7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归纳、理解、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A.“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以偏概全,原文是说“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 寄托”,因此不是中华民族,而是家族,这里扩大了外延。 B.分析不当,从文中“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的信息 可以分析出,并不是所有的宗族都有宗子。 C.“如果我国古代乡村没有祠堂,人们就不会有对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宗亲的追溯”,说法绝对。原文“祠 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 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强调的是祠堂的礼制性功能,但不能说没有祠堂,人们就不会有对宗族真 实无妄的伦常宗亲的追溯。 故选 D。 江西省赣西外国语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 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 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 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 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 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 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 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 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 8 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 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 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 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 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 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 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 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 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 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 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 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编自姜振昌《: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统揽全局。 B. 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 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 D. 《狂人日记》虚构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 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C. 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9 D. 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B. 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C. 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D. 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 项,“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错误,应是:叙述 口吻越轻松,矛盾冲突越激烈,才能带来更大张力。也扩大了范围,原文仅以《孔乙己》为例,并非所有 小说如此。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B 项,“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错误,夸大第一人称的作用。 原文是“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 项,“只有……才能”说法太绝对,由原文“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 10 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 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 诚性和逼真感”可知,选项中“只有……才能”太绝对。 B 项,“把叙述的任务全部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错误,范围扩大,原文是“第一人称在《呐喊》和 《彷徨》中超过半数”。 D 项,“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错误,原文为“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 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故选 C。 江西省抚州市 2020--2021 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时代的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 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 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对新时代文学 做出了全方位的展望和期待,而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对崇高风格的重倡与张扬。 古罗马时期的郎加纳斯,是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深度论述崇高风格的文论家。他认为崇高首先表现 为一种大美或壮美,这种美来自客观的融合;大自然中的崇高事物都使人感受到宏大与超迈;人生来就 有向往崇高事物的天性,加上自然界的崇高事物对人的潜移默化,使人逐渐养成向往崇高的审美理想和 热爱崇高的审美情趣,培育出由丰富的思想和激动的感情所形成的伟大心灵。在郎加纳斯看来,“崇高” 的基本内涵,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就文学而言,崇高之美是通过文学风格体现出 来的,即崇高风格。郎加纳斯的崇高美学阐发了文艺的普遍规律,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崇高风格有着久远的传承。庄子散文的崇高风格基于其哲学的滋养,他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与我为一”,通过自然万物的宏大形象以传达理想精神的崇高风格。屈原的诗歌充分展现了崇高风格的美 学魅力,折射出屈原对“美政”理想的执著追求,对国之衰微、民之疾苦的沉痛忧患。司马迁曾言“推 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也回应了郎加纳斯的观点:言辞的伟大来自思想的深邃。杜甫诗歌亦具 崇高之美,诚如刘熙载所论“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诗的崇高之美,不惟来自对大自然阔大形象的捕捉与抒写,更来自对人生理想的追 寻和对国运沉沦的忧愤。杜诗无疑诠释了崇高美学的根本特征: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美学在当 代文学的演进中不仅失去了主导地位,而且似乎越来越变成了“禁区”。新时期以来理论者虽然“成功” 解构了革命英雄主义崇高美学,但并没有提供一种能够适应时代诉求的震撼人心的崇高美学。理论者从 中国传统的作品中汲取英雄主义元素,并让人物经历古代或现当代事件,将其组构为“新的”崇高美学, 这样的美学不可能蕴蓄思想的深度与博大,更不可能是作家“伟大心灵的回声”,所以,这样的美学是伪 崇高美学。商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文学更与崇高美学无关,郎加纳斯指出,一个作家如果被金钱和享乐 的贪求所腐蚀,“他们灵魂中一切崇高的东西渐渐褪色,枯萎,以至于不值一顾”。当崇高美学丧失,各 11 种文学的“丑书”便出笼,当代文学的不良倾向到了不能不扭转的时刻。 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崇高美学,这是切合当代文学症候的一剂良药。他就如何在新时代缔造崇高 美学所阐发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们相信,新时代文学在继承中外传 统崇高美学、总结革命英雄主义崇高美学的基础上,必将产生出新的崇高美学,迎来一个文学的高峰时 期。 (摘编自安涛《新时代文学呼唤崇高风格》) 1.下列关于古罗马文论家郎加纳斯及其思想的理解和分析,与原文论述相吻合的一项是(3 分) A.在西方美学史上,郎加纳斯对崇高美学的论述既是最早的,也是最深刻的,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B.郎加纳斯认为,大自然中的崇高事物对人潜移默化,因而决定着人们向往、热爱崇高的理想情趣。 C.郎加纳斯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而伟大心灵的形成,离不开丰富思想和激动情感的滋 养。 D.郎加纳斯曾提醒作家抵制金钱和贪欲对灵魂的腐蚀,当代文学“丑书”的出笼,正是由于未曾听 从他的劝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引用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学和作家、艺术家使命责任的论述,充分彰显了本文讨论崇高美学 的现实意义。 B.次段集中评述郎加纳斯的崇高美学思想,为本文作者新时代要创造新的崇高美学的观点提供了有 力的理论论据。 C.第三段连续列举庄子散文、屈原诗歌、司马迁史传和杜甫诗歌四个例证,分析了中华文化中崇高 风格的久远传承。 D.第四段由正面论述转向对不良倾向的批评,集中批判了伪崇高美学和拜金主义所催生的文学“丑 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生而有向往崇高事物的天性,庄子哲学主张“物我为一”,促成了其散文以宏大形象传达理想精 神的崇高风格。 B.清代刘熙载所言“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正体现了杜诗源于诗人自然、人生、家国情怀融合 的崇高之美。 C.解构者企望摘取、组构英雄主义崇高美学元素而创造“新的”美学,因其缺少伟大心灵、思想蕴 蓄,只能陷于失败。 D.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继承崇高美学的优良传统,新的革命英雄主义崇高美学就会成为 新时代文学的主流。 【答案】 1. C (A 项“也是最深刻的''错,“最早深度论述"并不意味着一直居于“最深刻”的地位;B 项,’‘因 而决定着人们向往、热爱崇高的理想情趣”错,它否定了原文所说的"主客观的融合”,亦 即否定了人的 主观能动作用;D 项,“当代文学“丑书”的出笼,正是由于未曾听从他的劝告"不妥, 当代文学“丑书” 出笼的原因很多,不能单纯归因于未听从郎加纳斯的劝告。) 2. C (“四个例证”有误。文章第三段并未将司马迁史传做为中华文化中崇高风格的例证加 以分析,文 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是为了说明屈原诗歌的美学魅力,来自于他的深邃思想和对理 想的执着追求。) 3. D (原文没有“新的革命英雄主义崇高美学就会成为新时代文学的主流''的表述,原文结 尾说的是“迎 12 来一个文学的高峰时期) 江西省赣州市八校协作体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只有从具体的事件中,人们才会准确打捞对某一年的公共记忆。而这些事件,在互联网时代,往往表 现为一年之中的热搜词。我们在热搜词里读懂中国。近日,基于网民搜索大数据而生成的热词榜单正式出 炉。这份榜单与我们在 2020 年的感受若合符契。新冠肺炎、疫情、复工复产、全面小康、中国火星探测、 直播带货、国内游……年度大事件纷纷上榜,为我们这一年“总结陈词”,也刻画着 2020 年的真实面貌。 用一个词来总结这份榜单中的中国,那就是“韧性”。2020 年的中国不容易,但恰是凭着这种“韧 性”,中国在困境中进发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量,于危机中育出新机。 在众志成城的抗疫中,国人显露出英勇无比的韧性。我们万众一心打赢了武汉保卫战,成功阻击本土 疫情,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一些地方零星散发疫情被精准控制,中国成为全球抗疫最成功的国家。成功阻 击疫情,彰显着中华民族性格中长久以来的韧性传统,这是中国先于其他国家走出本土疫情的重要原因。 韧性,是植根于国人血液中最重要的民族性格之一。中国文明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断流,就是因为中 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有着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中华民族经受住了一次次危难。 在 2020 年的疫情中,我们同样经受住了考验。 民族性格的韧性,还投射到国民经济的韧性上。在热词盘点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强大的复苏能力。 疫情肆虐之时,中国经济也受到波及,经济发展遭遇相当程度的挑战。但正如“复工复产”成为 2020 年 度热词,中国经济的韧性决定了其不会轻易言败。2019 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接近 100 万亿元人民币,稳居 世界第二。同时我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供应链体系健全、产业配套能 力强、生产组织高,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经济迅速恢复的基础条件。 除了积淀雄厚,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困境之中,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 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畅通内循环。在疫情中我们看 到,直播经济、外卖经济、线上办公、在线教育等创新经济冲上风口,成了拉动中国经济复苏的新增量。 如此种种,都描摹出中国经济的韧性底色。 这份关于 2020 年的热调榜单,总结了中国在这一年中所经历的困难,也见证着中国如何在强大的韧 性中逆风而行。未来,中国前行之路可能仍将不甚平坦,也会遭遇压力,但有这种韧性在,中国就会不断 前行。 当我们度过非同寻常的 2020 年,回首发现,国与民的力量,都彰显出一种韧性品格。爬坡过坎,迎 难而上,我们将穿越荆棘之地,走向更加开阔的未来。 (摘编自韩丹《在热搜词中见证“韧性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能够先于其他国家走出本土疫情,这与中华民族性格中的韧性传统有很大的关系。 B.中国文明历经千年而不断流,这使得中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有着不屈不挠的韧性品格。 C.在疫情肆虐之时,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复苏能力,主要因为中国拥有全部工业门类。 D.2020 年我们过得非同寻常,但只要我们具有韧性,中国未来的前行之路就会一帆风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二两段由 2020 年度热词榜单正式出炉一事引出论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B.文章列举我们万众一心打赢了武汉保卫战的例子,论证了中华民族性格中的韧性传统。 C.文章论述国民经济的韧性时从基础条件和宏观调控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层次分明。 D.文章脉络清晰,围绕观点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证,三个角度之间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3 A.热搜词是在互联网时代依托互联网并从一年内的具体事件中产生的,它是人们对这一年的公共记忆。 B.2020 年,中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中国在韧性中逆风而行,新冠肺炎、复工复产、全面小康等热 词就是见证。 C.如果没有建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的复苏可能 会受到影响。 D.中国人最重要的民族性格是“韧性”,“韧性中国”概括出了中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答案】 1、A 解析:B 选项因果倒置,原文“中国文明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断流,就是因为中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 有着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C 选项原文“除了积淀雄厚,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见 我国拥有全部工业门类只是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复苏能力重要原因之一。D 选项原文“爬坡过坎,迎难而 上,我们将穿越荆棘之地,走向更加开阔的未来”可见中国未来的前行之路并不会就一帆风顺 2、D 选项 D.“三个角度”“逐层递进”分析错误,文章主要是从在众志成城的抗疫中我们国人显露出英 勇无比的韧性和国民经济的韧性两方面来阐述“凭着这种‘韧性’,中国在困境中迸发出一种强大的生命 力量,于危机中育出新机”这一主要观点,两方面之间是并列的关系。 故选 D。 3、D.“中国人最重要的民族性格是‘韧性’”说法错误,原文是“韧性,是植根于国人血液中最重要的民 族性格之一”,“韧性”只是“最重要的民族性格之一”,并无“最重要”的说法。 江西省、洪都中学等七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一年多来,面对美方不断升级中美经贸摩擦,中国政府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与人民根本利益。当前, 舆论战已成为贸易战的一部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尤为重要。 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性。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 血脉。決泱五千年的文明史和中国共产党近百年之奋斗史,书写了中华民族奋进途中的艰辛与血泪。可以 说,中华民族奋进的历史进程,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形成,积聚与升华的历史进程。历经岁月洗礼,爱 国主义精神深深镌刻在华夏文明的血脉中,铸刻在每位华夏儿女的心灵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 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极强的传承力与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描述在抗击侵略中的中国人 民:“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 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爱国主义精神在国家遭受危 机时能够引领思想、集聚力量,凝聚人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与号召力。我们面对美国霸凌主义不会屈服 与退缩,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出强大而深远的传承力与感染力。 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坚韧性,顽强性与理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面临无数风 险与考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为中华民族在多灾多难中磨炼而出的斗争之坚韧、拼搏之顽强与奋争之理性, 是支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中华民族在爱国主义精神引领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 14 飞跃。中国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美国一些政客所谓美国施舍的,而是在爱国主义 精神的引领下,用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的汗水与出类拔萃的智慧干出来的。“大雪压青松, 青松 挺且直。”美方发起贸易战不会阻断中国发展之路,任何恫吓和威胁伎俩只会激发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勇 气、砥砺奋进的士气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硬气。 中国人民在中美贸易战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并不是民粹主义,而是一种天然质朴的情感。面对美方不 断升级对华经贸摩擦,素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怀的中国人民在言论和行动上同国家的立场和行动高度一致, 这是再朴素自然不过的情感,再正常不过的态度,再合理不过的行为。给这样淳朴的爱国主义插上民粹主 义的标签,显然是错误的。 中国人民在中美贸易战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也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理性开放、成熟求是的 心态。在美方不断升级对华经贸摩擦的情况下,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坚定支持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维护民族尊严之表现。同时;面对美方打压,中国政府 和人民特别强调要“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并没有出现情绪化、排外性的行为。将这种理性成熟的爱 国主义视为民族主义,显然是混淆是非的奇谈怪论。 毫无疑问,面对汹涌而来的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战,我们更需弘扬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反对情绪宣 泄式的非理智“爱国”行为,防止各种形式的民粹主义行为和极端民族主义行为,维护中国的道义形象, 彰显中国的坚韧力量,传播中国的积极主张,努力赢得国际社会对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反对贸易霸凌主义 的支持。 中美经贸摩擦不仅是贸易之战,更是一场持久的综合角力。我们需认清贸易战的实质,坚持以爱国主 义为引领,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定力、自力更生的能力与爱国奋斗的动力,做好全方位应战。 (摘编自张彦《岂能把爱国情怀视为民粹主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美贸易摩擦已升级为舆论战,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尤为重要。 B.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性,极强的传承力、感染力,以及坚韧性,顽强性和理性。 C.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之奋斗史中不断形成,积聚与升华而成的。 D.面对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战,中国政府和人民最重要的是“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不仅说明了爱国主义“是什么”,也回答了“怎么做”的问题。 B.文章主体部分破立结合,重点阐释了爱国主义的鲜明特征,并批驳了两种错误观点。 C.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是为了论述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厚历史性及其现实意义。 D.文章最后强调要弘扬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认清中美贸易战实质,准备全方位应战。 15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从来就是支撑中华民族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精神脊 梁。 B.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是靠侥幸的机遇、他人的施舍,而是靠爱国主 义精神引领下的奋斗。 C.美方发起贸易战,进行恫吓威胁,不会给中国发展带来困难和影响,只会更加激发中国人民的勇气、士 气与硬气。 D.不能把质朴,理性的爱国主义视为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同时应防止各种形式的民粹主义和极端民 族主义行为。 【答案】 1.B 解析:A 项,“中美贸易摩擦已升级为舆论战”错误,原文是“面对美方不断升级中美经贸摩擦,中国政 府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与人民根本利益。当前,舆论战已成为贸易战的一部分”可见不断升级的是“经贸 摩擦”,舆论战成为了贸易战的一部分; C 项,“是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之奋斗史中不断形成”一句中“中国 共产党近百年之奋斗史”偷换概念,原文是“中华民族奋进的历史进程,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形成,积聚 与升华的历史进程”,可见爱国主义精神形成于“中华民族奋进的历史进程”; D 项“最重要的”于文无据, 原文是“面对美方打压,中国政府和人民特别强调要‘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 ”,是“特别强调” ,并未说 “最 重要” 。 2.C 解析:本题 C 项,“是为了论述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厚历史性及其现实意义”张冠李戴。原文是“爱国主义 精神具有极强的传承力与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描述在抗击侵略中的中国人民……,可见,文章引 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主要是为了论述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极强的传承力、感染力,并揭示其现实意义。 3.C 解析:本题 C 项,“不会给中国发展带来困难和影响”不合事实,原文的表述是“不会阻断中国发展之路”。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把“奶糖的香”涂在手上,将“故宫的美”抹在脸上,让“报纸的墨”秀在身上,使“花露水的味” 掺进酒里…… 这股跨界融合的消费新潮流,不仅让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还在消费领域 掀起了一场关于经典和流行的“头脑风暴”。这股消费新潮流,既满足了时尚追求,又凸显了文化内涵, 和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偏好不谋而合。有态度又实用,有情怀又独特,有质感又新潮,附着在潮流中的情感 诉求、价值归属和群体认同,让这些充满创意的商品与品牌收获了庞大的新生代消费群体,在竞争激烈的 市场上成功走出一条转型升级之路。从美食饮品到服装美妆,从电影电视到文创周边,消费新潮流里总能 发现老字号的新面孔。如今,中国品牌的消费人群在不断增加,走出国门、扬帆出海的中国品牌也越来越 多,背后依靠的正是良好的口碑、稳定的质量和创新的态度。告别“土味”“过时”的标签,一件件情怀 16 与时尚跨界融合的国产商品,一个个跟跑、并跑乃至弯道超车的中国品牌应运而生,自然令消费者感到惊 喜。 纵观今天的消费潮流,不同的流行趋势折射出中国市场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反映着人们不断升级的 消费层次。中国品牌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同台竞技,让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货比三家”,收获最佳的 性价比。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是对中国品牌的消费喜好,还是对进口商品的消费选择,他们都是开放的 中国市场的受益者。某种程度上,消费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面,消费潮流是 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互通的结果;另一方面,新的消费潮流的兴起也让更多新生代消费者相信,增强文化自 信、保持文化自觉、涵养文化内涵、挖掘文化价值,潮流可以土生土长,时尚也能风起本土。 让消费新潮流成为推动中国品牌升级的契机,需要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市场、用好文化资源。需要看到, 消费新潮流中的个别品牌与世界一流品牌还存在不小差距。比如,一些现象级潮牌做工粗糙,制作简陋, 只是在包装上做一些表面功夫;有的爆款产品山寨抄袭,过度营销,缺乏真正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味道。这 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人们的观感。无论对消费者还是生产者来说,消费潮流能否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市场能否良性发展。消费潮流既要立足本土,也要接轨世界。就此而言,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必不 可少,行之有效的行业规范也不可或缺,这些理应成为推动中国品牌健康成长的基础性要素。 今天,世界 500 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 220 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但还有相当一部分都处在 微笑曲线的底端。中国品牌,在今天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以此为契机,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品牌建设, 发掘市场潜力,消费者就能拥有更多选择,中国品牌定能绽放更多光彩。 (摘编自盛玉雷《消费新潮流,发展新机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将“故宫的美”抹在脸上等消费新方式掀起了一场关于经典和流行的“头脑风暴”。 B.充满创意的商品与品牌因收获了庞大的新生代消费群体而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之路。 C.在让“报纸的墨”秀在身上等跨界融合的消费新潮流里能发现老字号的新面孔。 D.海纳百川的中国市场使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货比三家”,收获最佳的性价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篇运用排比句对跨界融合的消费新潮流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展示,吸引力强。 B.文章第二段旨在介绍中国品牌的创新、升级和国际影响,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感。 C.文章第四段列举事实论证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让观点更有说服力。 D.文章尾段说明了成绩和不足,指出中国品牌在发展新机遇中绽放更多光彩的举措。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满足时尚追求、凸显文化内涵的特点使中国品牌告别“土味”“过时”的标签,走出国门、扬 帆出海。 B.只要进一步地培育和规范市场、用好文化资源,就可以让消费新潮流成为推动中国品牌升级的 契机。 C.对消费者和生产者来说,市场的良性发展决定了消费潮流的经久不衰。 17 D.如果没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和行之有效的行业规范,消费潮流就不能立足本土,也不能接轨 世界。 【答案】 1B 解析:结合第二段“有态度又实用,有情怀又独特,有质感又新潮,附着在潮流中的情感诉求、 价值归属和群体认同,让这些充满创意的商品与品牌收获了庞大的新生代消费群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 成功走出一条转型升级之路”分析,“充满创意的商品与品牌”之所以“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之路”是因 为“有态度又实用,有情怀又独特,有质感又新潮,附着在潮流中的情感诉求,价值归属和群体认同”,C 选项强加因果。 2C 解析:“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错误,应该是“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事例论证不能增强文 章的权威性。 3D 解析:A.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满足时尚追求、凸显文化内涵的特点”使跨界融合 的消费新潮流和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偏好不谋而合;“使中国品牌告别‘土味’‘过时’的标签”,“走出国门、 扬帆出海”的是“良好的口碑、稳定的质量和创新的态度”。B.“只要……就……”错误,充分条件表述 成了必要条件,文中第四段是“需要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市场、用好文化资源”。C 原文“无论对消费者还 是生产者来说,消费潮流能否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能否良性发展”,选项说法太绝对。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