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ID:691403

大小:99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5-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成都市 2018 级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 语文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世纪 30 年代初,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走进乡间,试图通过乡村建设运动实现“民族 再造”。为解决人才短缺这一关键问题,他们呼吁知识分子到民间去。对此,吴景超 1933 年先后发表《智 识份子下乡难》和《农政局-一条智识份子下乡之路》两篇文章表达异议。 乡村建设运动倡导者在理论、目标和具体实践内容上存有差异,但基本的立足点是一致的,即认同中 国的新生命在乡村而不在都市,呼吁知识分子克服困难,到乡村担负起为乡民服务的责任。但在吴景超看 来,呼吁知识分子回乡村去的主张是行不通的。主要原因有四:知识分子在都市的出路多,乡村缺乏容纳 知识分子谋生活的职业;乡村缺乏实验室、图书馆等研究学问的设备;乡村中的物质文化较低,难以满足 知识分子生活的需要;家庭宗族、亲戚朋友不愿接受知识分子回乡工作。40 年代后期,费孝通表达了类似 的意思,他认为想留住人,需要造就能够应用现代知识的生产事业。可以说,吴景超提及的上述四个主客 观因素在当前乡村中仍然存在。 吴景超认为都市与乡村是相互关联的,知识分子不用下乡也可以为乡村服务,其途径至少有三条:第 一,知识分子在都市对市民与乡民有同样的贡献,如记者在都市中办的报纸乡民可以看,医生在都市中开 设的医院乡民可以住等。第二,知识分子在都市从事单纯为乡民服务的工作,如大学农学院知识分子通过 改良育种、提倡合作事业以改善乡村人民的生活。第三,在都市中从事工商业的知识分子努力发展实业, 吸收乡村中的过剩人口,以解决就业问题。 吴景超提出在各县设立农政局,以提供职业的方式,用高于一般大学生的薪水,鼓励肯下乡服务的青 年。县农政局至少需要三个知识分子来承担乡村工作:一个办理乡村社会调查,作为社会改良和设计的基 础;一个办理农业推广,把国立或省立农事试验场所得的知识推广于乡村;第三个尽全力于乡村组织,推 动组织领袖团及各种委员会,使乡民一盘散沙的生活转变为有组织有秩序的生活。 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人才匮乏仍然是乡村建设工作中的严重短板。重读吴景超的相 关论述,对于我们认识城乡人才关系和乡村人才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一是需要承认人才向城市集 聚的事实,同时要以城乡互联一体为出发点,看到城市人才对乡村建设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吸引人才下乡, 需要以职业和产业作为支撑。吴景超在《英国乡村问题》书评中,设想在乡村发展工业吸引人才,进而建 设工农合一的新社区。那种倡导人才下乡担任志愿者、捐资捐物的做法,其作用是短期而有限的。三是人 才下乡既要重视行政力量的推动,也要注重对乡村组织内生动力的培育。在吴景超的设想中,在农政局工 作的知识分子是幕后推动、监督和指导乡村领袖团的力量,但具体负责组织乡村中各种委员会的还是乡村 领袖。 (摘编自葛飞坤《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问题-从吴景超的相关论述出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漱溟、晏阳初等人呼吁知识分子为广大乡民服务,吴景超发表文章对此表示反对。 B. 乡村物质生活比城市差、缺乏适合知识分子的职业等问题,目前还没得到彻底解决。 C. 身处都市的知识分子可在提供文化和医疗服务、办理乡村社会调查等方面发挥作用。 D. 人才是乡村建设的关键因素,提高下乡人才的待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途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立足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人才问题,着重分析吴景超的相关论述及启示。 B. 文章在概述吴景超对知识分子下乡难原因的认识后,引用费孝通的观点作了印证。 C.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以“三个知识分子”为例,阐述了推进乡村工作的具体做法。 D. 文章使用“主要原因有四”“其途径至少有三条”等表述,用语准确,条理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振兴事关民族发展,从这个角度说,当年乡村建设运动倡导者呼吁知识分子下乡是有意义的。 B. 我们不仅要积极改善乡村的物质条件,让知识分子能够安心工作,还要扭转轻视回乡工作的就业观。 C. 吴景超认为城乡互联一体,知识分子在城市也可服务乡村,因此人才向城市聚集对乡村建设没有影响。 D. 乡村建设应大力培育乡村组织内生动力,而不能一味依赖行政力量,也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外界捐助。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呼吁知识分子为广大乡民服务,吴景超发表文章对此表示反对”错误,吴景超并不反对知识分子为广 大乡民服务;文中说的是“对此,吴景超 1933 年先后发表《智识份子下乡难》和《农政局-一条智识份子 下乡之路》两篇文章表达异议”“但在吴景超看来,呼吁知识分子回乡村去的主张是行不通的”“吴景超 认为都市与乡村是相互关联的,知识分子不用下乡也可以为乡村服务”,由此可知,吴景超不是反对知识 分子为广大乡民服务,而是认为呼吁知识分子回乡村去的主张是行不通的,并且认为知识分子不用下乡也 可以为乡村服务。 C.“身处都市的知识分子可在……办理乡村社会调查等方面发挥作用”错误,从文中可知,身处都市的知 识分子不能办理乡村社会调查。 D. “提高下乡人才的待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途径”错误,从文中来看,提高下乡人才的待遇并非实 现乡村振兴的首要途径,文中只是说要提高下乡人才的待遇,但没有说是“首要途径”。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以‘三个知识分子’为例”错误,文中“吴景超提出在各县设立农政局,以提供 职业的方式,用高于一般大学生的薪水,鼓励肯下乡服务的青年。县农政局至少需要三个知识分子来承担 乡村工作……”是吴景超提出的方法,“三个知识分子”不属于举例论证。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人才向城市聚集对乡村建设没有影响”分析错误,结合最后一段“人才匮乏仍然是乡村建设工作中的 严重短板。重读吴景超的相关论述,对于我们认识城乡人才关系和乡村人才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是需要承认人才向城市集聚的事实……”可知,人才向城市聚集会影响乡村建设,比如会出现乡村人才 匮乏的情况。 故选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 月 20 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1986 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 1、2 号“祭祀坑”,出土珍贵文物 1700 余件。此次新发现的 6 个“祭祀坑” 位于 1、2 号“祭祀坑”旁,目前已出土 500 余件重要文物。 如今的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这个装满各类设备的考古“发掘舱”可以控制温度、湿度, 让人惊叹不已。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纷纷加入,在现场忙碌的,是一个包括文物保护技术、环境学、冶金 学、地质学等在内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正是这样的齐心聚力,大家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比 如古丝绸的“身影”。 三星堆遗址历次发掘出土的文物有利于中华文明的探源。之前出土的三星堆典型的鸟头把勺等陶器以 及铜神树、金面具等,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而玉琮、高柄豆等则体现了三星堆与中原文明和其他区 域性文明的交流。“此次发现的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是古蜀文明与中原 地区频繁交流的有力物证。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特征相似,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说。 (摘编自惠小勇等《三星堆新发现“再惊天下”》,新华社 2021 年 3 月 20 日) 材料二 考古正在成为“网红”,这反映出中国人文化兴趣和意识普遍提高,而三星堆将把这股考古热带向一 个新高度。媒体连续多天的直播,让人们可以“参与进来”。 三星堆现已出土文物最亮眼的就是那个黄金面具。据专家推测,如果是完整的话,它会超过 500 克。 它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剩下的一半哪里去了?这个黄金面具和成都金沙遗址的面具为什么那么像?三星堆 的魅力,就在于它源源不断地提出问题。1986 年三星堆的挖掘之所以震惊天下,就是因为人们没办法解释, 三星堆里出土的青铜器,和中原地区(比如安阳)发掘出来的看上去是如此不同。专家表示,这次的发掘, 很有可能把上次的很多结论全部推翻。比如,过去人们认为,成都的金沙遗址是三星堆的“延续”,但是 这一次的发掘可能证明,三星堆文明此后还延续了很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持续发 掘,足以说明这片土地上在殷商时代曾出现相当成熟的“城市文化”。这一次发现的碳化纺织品痕迹,也 证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李一凡《三星堆的魅力,在于它源源不断向当下提出问题》,成都商报社“红星新闻”) 材料三 自 2001 年“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被正式提出,已实施 4 个阶段的研究工作。中华 文明探源工程用丰富的证据和科学的研究揭示出中华文明独立起源的客观事实,使“中华文明西来说”等 谬论不攻自破。探源工程以翔实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距今 5800 多年前,黄河、长江以及西辽河流域已经 进入初期文明阶段。这一时期中华先民所创造出的农业技术、陶器、玉器、青铜器、建筑等不仅工艺高超、 规模宏大,而且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后来的中华文明与这一时期的文明一脉相承。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这片土地上就已形成一个以中原为核心, 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多元一体格局。从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经济模 式的群体之间,就已发生频繁的交流、碰撞和融合。统一的趋势在这一时期就已出现,经过夏商周到春秋 战国蔚为大观,最终在秦汉时期实现了实际的统一。 (摘编自张贺《从文明源头汲取复兴力量》,《人民日报》2018 年 5 月 29 日) 4. 下列对“三星堆考古”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星堆遗址是我国考古重大发现,此次发掘的 6 个“祭祀坑”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比 30 多年前 首次发掘的价值更大。 B. 此次考古发掘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体现出多学科交叉、团队合作的特点,展现了目前我国在考古技术 等方面的进步。 C. 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同属古蜀文明,过去认为,金沙文明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续”,而此次发掘证明二者 也许曾经共存过。 D. 三星堆考古的新发现不仅可以丰富对三星堆文明的认识,还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三星堆文明与周边地区文 明关系的认知。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华社的报道重在呈现此次考古发掘的历史背景、现场情况、重要发现及研究成果。 B. “红星新闻”重点抓住三星堆的未解之谜来进行报道,以此引发读者的关注和兴趣。 C. 金面具、青铜器、古丝绸是三星堆的重要文物,材料一、二都述及三者的文化意义。 D.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有助于从文明源头汲取复兴力量,提振文化归属感和自信心。 6. 中华文明源头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三星堆文明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C 6. ①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有别于中原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之一;②三 星堆出土的部分文物能够在中原地区找到祖型,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有频繁交流,逐渐走向“一体”。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A.“比 30 多年前首次发掘的价值更大”错误,材料一只是说“大家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比如古丝绸 的‘身影’”,无法推出“比 30 多年前首次发掘的价值更大”。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古丝绸是三星堆的重要文物,材料一、二都述及三者的文化意义”错误,三星堆未出土古丝绸, 同时材料一未述及古丝绸的文化意义。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题干“中华文明源头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三星堆文明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这一提问可知,考 生需要到文中找到三星堆文明在“多元”“一体”方面的表现。 先看“多元”。 结合材料一“之前出土的三星堆典型的鸟头把勺等陶器以及铜神树、金面具等,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而玉琮、高柄豆等则体现了三星堆与中原文明和其他区域性文明的交流”“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 期的铜尊特征相似,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可知,三星堆所代表的古蜀文明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这 和中原文明有别,是“多元”之一。 再看“一体”。 结合材料一“此次发现的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是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频 繁交流的有力物证”可知,三星堆出土的部分文物能够在中原地区找到祖型,这说明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 明由频繁交流,走向“一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跪大别山(节选) 曾剑 奶奶要死了,我给干爹打电话。干爹叮嘱过我,说一旦奶奶“快不行了”,一定告诉他。 干爹是麻城人,早年闹革命来到红安(时称黄安)七里坪,结识了奶奶。据说革命时期,奶奶曾帮助 过他,对他有恩,他认奶奶为干娘,叫她娘,干爹对我和奶奶好,总是给钱给物。关于他与奶奶的交情, 我问过奶奶。奶奶说,没啥,没啥,然而,眼睛却潮润了。我知道这里面有秘密,不仅仅是奶奶帮过他那 么简单,但奶奶不说,我也就不问。 埋葬奶奶那天,干爹没有回武汉,他留了下来,为奶奶守孝。干爹说,孩子,我跟你讲奶奶的故事吧, 你奶奶是个大人物,她了不起…… 1927 年初冬,七里坪郊外,一股匪军三百余人,追赶着一个年轻人,领头的喊,他是头,抓活的,抓 活的!领头的匪军大脑袋,大嘴咧开,活像一只站立起来的蛤蟆精。 枪声在那个年轻人的头顶雨点般响起,那不是要命的枪声,子弹都打在他的头顶或脚下。 同他们的喊话一样,他们要抓活的。 年轻人奔跑在七里坪镇狭窄的街道上,在街角拐弯处,在他的前方巷子,一扇门突然打开,一个娇小 的女人的身影探出来。当年轻人跑到她跟前时,那个女人的手,像一只鹰爪,死死地抓住他。 这个女人就是我的奶奶。奶奶极快地将年轻人拽进屋,将他推进夹层墙藏起来。七里坪地处大别山南 麓,天台山脚下,这里群山环绕,匪患众多,不少人家有藏身的夹墙。 很快,门外的脚步声洪水般逼近,继而远去,消失在幽长的街道。这时候,夹墙的门被打开,奶奶将 年轻人拉出夹墙。她打开后门,门口是繁密的竹林,竹林连着山,山上全是树。奶奶对年轻人说,快,从 后门走,他们往北去了,一会儿他们没抓到人,还会回来。你进到林子,往南跑,一直往南。 年轻人一路向南,连夜跑到木兰山,与失散的战友会合。 年轻人率部队打回七里坪时,才知道,那天他能逃脱敌人的追捕,并非仅仅是我奶奶家那堵夹墙。真 正救他的,是我的二伯。他被我奶奶推进夹墙时,奶奶顺手摘下他的帽子,把它戴在我二伯的头上,奶奶 让我二伯装扮成这个年轻的红军,向黑溪山飞奔,白腿子匪军在七里坪三里外的黑溪山追上了他,他们发 现抓错了人,在黑溪沟畔杀害了他。 干爹突然停止他的讲述,望着我,表情凝重。他说,孩子,那个被白军追杀的年轻人就是我。干爹处 于极度的悲痛之中,他努力地控制情绪,想自己平缓下来,但他没能够。他懊恼地说,我当时躲在夹墙里, 并不知道外边发生的一切。 干爹自己也是为了引开敌人,保护战友,跑上我家门前那长长的巷道的。 那年,干爹带着中国工农红军鄂东军的一支,在七里坪一带秘密行动,发动红军,为上级密谋的黄(安) 麻(城)起义做准备。不久,干爹遭叛徒出卖,身份暴露,他和他的部队,被国民党民团和红枪会匪徒数 千人围堵追杀。他为了保存实力,下令分散突围。他故意暴露自己的身份,引开敌人,以便更多红军突围, 直至来七里坪,被奶奶救下。 干爹从木兰山带着红军杀回七里坪时,是七天后的事。干爹说,那时,我二伯的尸首还挂在黑溪沟边 的古松树上示众。几个白腿子大兵在尸首旁巡逻,等待红军“上钩”,干爹一声令下,杀死了他们。干爹 抢回了我二伯的尸首——尸首分离,被砍成四截,在树上像悬挂的风干的腊肉,惨不忍睹。干爹把我二伯 的尸首运回来,埋在我家后山坡。 那段时间,我大伯为了生计,从七里坪倒水河放排,直下汉口。大伯回来后,听说他二弟的死,拿起 砍刀,要去城里同白军拼命,干爹拦住了他。干爹说,兄弟,现在给二子报仇,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时机 不成熟,白送性命。我大伯低头不语,在那儿生闷气。干爹说,要不,你跟我干革命吧。我们的队伍人多, 保准能给你兄弟报仇。大伯不敢做主,看一眼奶奶,奶奶说,去吧,跟着你大哥干革命。 这个晚上,我的大伯拥有了一套军装、一杆长枪。这年冬天,黄麻起义的枪声打响,大伯战死黄安城。 战争局势紧,从攻城到外围战斗,牺牲的战友多,可怜我大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干爹说,他的 确是牺牲了,他的战友看见他牺牲了,战友当时顾不上他,后来,就分辨不出谁是谁了。 大伯留在这个世上的,只有我家山后他坟里的几件衣物,还有红安烈士陵园烈士墙上,他的名字。 我忍不住哭出声来。奶奶太苦,奶奶太累,奶奶忍受着这么大的痛,却从来不说。她眼瞎了,可她不 是哑巴。但多年来,她几乎把自己活成了哑巴。偶尔,我听她自言自语:黑溪山那么大,二子那么熟悉, 咋没逃了呢? 每天,太阳落山那一刻,奶奶打开后门,朝着后山坡儿子们的坟地张望,是她必有的举动。 她是在唤儿回家。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围绕奶奶与干爹的交情展开情节,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普通百姓对革命的支持与付出,表达了对他 们的赞美。 B. 小说注重语言的锤炼。如文中加点的“探”“拽”“推”三个动词,准确地表现了奶奶救助干爹时的谨 慎与果断。 C. 小说叙写了二伯被害的惨状和大伯牺牲的情形,分别表现了敌人的残忍和战争的惨烈,也为小说增添了 悲壮色彩。 D. 失去孩子的奶奶“几乎把自己活成了哑巴”,既表现了她内心的痛苦,也突出了她强忍痛苦保守革命秘 密的伟大。 8. 小说中的“干爹”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奶奶”的一生是怎样被完整地叙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顾全大局,不惧牺牲。面对敌人的围堵,干爹下令突围,并故意暴露身份,引开敌人, 保全部队。②知恩图报,重情重义。干爹抢回二伯尸首,把奶奶认作干娘,给钱给物,为其送终守孝。③ 理性冷静。干爹劝阻了冲动复仇的大伯,并动员大伯参加革命。 9. 第一问:奶奶当年的故事是通过“干爹”来讲述的,奶奶晚年的生活细节是通过“我”的回忆来展现的。 第二问:①“干爹”的讲述占据叙述的主要篇幅,突出奶奶对革命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形象,主次分明; ②“我”的回忆作为补充,展现了奶奶作为普通人的丧子之痛,丰富了人物形象,增强了感染力和真实感。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突出了她强忍痛苦保守革命秘密的伟大”分析错误。应该是表现奶奶谦虚低调不张扬自己为革命做出 的巨大牺牲,朴实淡泊不居功自傲。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干爹自己也是为了引开敌人,保护战友,跑上我家门前那长长的巷道的”“那年,干爹带着中国工 农红军鄂东军的一支,在七里坪一带秘密行动,发动红军,为上级密谋的黄(安)麻(城)起义做准备”“他 为了保存实力,下令分散突围。他故意暴露自己的身份,引开敌人,以便更多红军突围,直至来七里坪, 被奶奶救下”分析,可见答案①顾全大局,不惧牺牲。 结合“埋葬奶奶那天,干爹没有回武汉,他留了下来,为奶奶守孝”“据说革命时期,奶奶曾帮助过他, 对他有恩,他认奶奶为干娘,叫她娘,干爹对我和奶奶好,总是给钱给物”“干爹从木兰山带着红军杀回 七里坪时,是七天后的事。干爹说,那时,我二伯的尸首还挂在黑溪沟边的古松树上示众。几个白腿子大 兵在尸首旁巡逻,等待红军‘上钩’,干爹一声令下,杀死了他们。干爹抢回了我二伯的尸首”分析,得 出②知恩图报,重情重义。 结合“大伯回来后,听说他二弟的死,拿起砍刀,要去城里同白军拼命,干爹拦住了他。干爹说,兄弟, 现在给二子报仇,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时机不成熟,白送性命……干爹说,要不,你跟我干革命吧。我们 的队伍人多,保准能给你兄弟报仇。大伯不敢做主,看一眼奶奶,奶奶说,去吧,跟着你大哥干革命”“这 个晚上,我的大伯拥有了一套军装、一杆长枪。这年冬天,黄麻起义的枪声打响,大伯战死黄安城”分析, 得出答案③理性冷静。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行文特点及作用的能力。 第一问: 结合开头部分“埋葬奶奶那天,干爹没有回武汉,他留了下来,为奶奶守孝。干爹说,孩子,我跟你讲奶 奶的故事吧,你奶奶是个大人物,她了不起……”“年轻人奔跑在七里坪镇狭窄的街道上,在街角拐弯处, 在他的前方巷子,一扇门突然打开,一个娇小的女人的身影探出来。当年轻人跑到她跟前时,那个女人的 手,像一只鹰爪,死死地抓住他”分析,可知奶奶当年的故事是通过“干爹”来讲述的。 结合结尾部分“我忍不住哭出声来。奶奶太苦,奶奶太累,奶奶忍受着这么大的痛,却从来不说。她眼瞎 了,可她不是哑巴。但多年来,她几乎把自己活成了哑巴。偶尔,我听她自言自语:黑溪山那么大,二子 那么熟悉,咋没逃了呢?”“每天,太阳落山那一刻,奶奶打开后门,朝着后山坡儿子们的坟地张望,是 她必有的举动”“她是在唤儿回家”分析,可知奶奶晚年的生活细节是通过“我”的回忆来展现的。 第二问: ①从第 2 段到后数第 4 段都是“干爹”的讲述,占据叙述的主要篇幅,突出奶奶对革命做出巨大牺牲的英 雄形象,主次分明:奶奶冒着危险救了干爹,为了救干爹让二伯冒充干爹引开敌人的搜索,结果二子被分 尸四截,大伯也参加了革命,并英勇牺牲在战场上,连尸骨都未曾找到。从中可见奶奶很伟大。 只有第 1 段“奶奶要死了,我给干爹打电话。干爹叮嘱过我,说一旦奶奶‘快不行了’,一定告诉他。我 忍不住哭出声来”交待奶奶去世;第 2 段结尾部分“奶奶说,没啥,没啥,然而,眼睛却潮润了。我知道 这里面有秘密,不仅仅是奶奶帮过他那么简单,但奶奶不说,我也就不问”,写奶奶从不说自己救人的事 情;后数三段“奶奶太苦,奶奶太累,奶奶忍受着这么大的痛,却从来不说。她眼瞎了,可她不是哑巴。 但多年来,她几乎把自己活成了哑巴。偶尔,我听她自言自语:黑溪山那么大,二子那么熟悉,咋没逃了 呢?””每天,太阳落山那一刻,奶奶打开后门,朝着后山坡儿子们的坟地张望,是她必有的举动”“她 是在唤儿回家”,通过语言和行文动作的细节描写展示奶奶失去两个儿子的痛苦和对亲人的深挚思念,得 出答案②“我”的回忆作为补充,展现了奶奶作为普通人的丧子之痛,丰富了人物形象,增强了感染力和 真实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郢字公楚,九岁通《春秋》,工属文,著《语默赋.》,诸儒称之。父伯祥为好畤尉,安禄山陷京师, 将诛之,郢尚幼,解衣请代,贼义,并贷之。以茂才异行高第,累擢咸阳尉。郭子仪取为朔方掌书记。子 仪怒判官张昙,奏抵死,郢引救甚力,忤子仪意,下徙猗氏丞。李怀光引佐邠宁府。怀光将还河中,郢劝 不如西迎乘舆..,怀光反方锐,不听。时浑瑊提孤军抗贼,群将未集,郢恐为怀光所乘,固止之。会怀光子 琟候郢,郢因胁说曰:“君视天宝..以来称兵者,今尚谁在?且国家固有天命,人力不豫焉,今若恃众而动, 自绝于天。十室之小,必得忠信,安知三军不有奔溃而助顺者乎?”琟大惧,流汗不能语。郢因与其将谋 间道归国事泄怀光先斩二将然后引郢诘诮郢抗词无所愧隐观者为泣下怀光惭赦之怀光已诛,李晟表其忠, 马燧奏管书记。召拜主客员外郎,迁中书舍人。时四方士务朋比,更相誉荐,以动有司,徇名亡实,郢疾 之,乃谢绝请谒,颛行艺。司贡部凡三岁,甄幽独,抑浮华,流竞之俗为衰。迁太常卿。贞元末,擢中书 侍郎。顺宗立,病不能事,王叔文党根据朝廷,帝始诏皇太子监国..,而郢以刑部尚书罢。明年,为华州刺 史,政尚仁静。初,骆元光自华引军戍良原。元光卒,军入神策,而州仍岁饷其粮,民困输入,累刺史惮 不敢白,郢奏罢之。复召为太常卿,除御史大夫。数月,改兵部尚书,固乞骸骨,以尚书右仆射致仕。卒, 年七十二,赠太子太保,谥曰贞。 郢恭慎不与人交。常掌制诰,家无留稿,或劝盍如前人传制集者,答曰:“王言不可藏私家。”生平 不治产,有劝营之者,答曰:“禄禀虽薄,在我则有余,田庄何所取乎?” (节选自《新唐书·高郢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郢因与其将谋间道归国/事泄/怀光先斩二将/然后引郢/诘诮郢/抗词无所愧/观者为泣下/怀光 惭/赦之/ B. 郢因与其将谋间道归/国事泄/怀光先斩二将/然后引郢诘诮/郢抗词无所愧/观者为泣下/怀光惭 /赦之/ C. 郢因与其将谋间道归国/事泄/怀光先斩二将/然后引郢诘诮/郢抗词无所愧/观者为泣下/怀光惭 /赦之/ D. 郢因与其将谋间道归/国事泄/怀光先斩二将/然后引郢/诘诮郢/抗词无所愧/观者为泣下/怀光 惭/赦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兼具韵文和散文的特点。 B. 乘舆,在中国古代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文中此处借指君王。 C. 天宝,唐玄宗的年号,从汉武帝起,历代皇帝都只有一个固定的年号。 D. 监国,古代君主因故不能亲政时,由太子或其他近亲代为处理国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郢早慧有才,孝义感人。他九岁时通晓《春秋》,擅写文章,得到时人赏识;父亲被叛贼抓住,他主 动请求代父受刑,感动了叛贼。 B. 高郢敢于直言,深明大义。他的长官郭子仪对张昙不满,上奏杀掉张昙,高郢极力制止;后来李怀光想 叛乱,高郢坚决反对,成功规劝。 C. 高郢为政清白,不结朋党。他反对官场拉帮结派,谢绝他人请托拜谒,在掌管贡部的三年期间,压制浮 华无才之徒,不良风气有所改变。 D. 高郢为人恭慎,做官清廉。他长期掌管制诰,有人劝他制作文集,他认为君王言论不能藏在私家;他不 经营家产,认为俸禄已经足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国家固有天命,人力不豫焉,今若恃众而动,自绝于天。 (2)而州仍岁饷其粮,民困输入,累刺史惮不敢白,郢奏罢之。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况且国家本来就有天命,(这是)人的力量不能干预的,现在如果依仗人数众多而(胡乱)行动, (那就是)自己与上天断绝。 (2)但是华州仍然每年供给他们军粮,百姓对交纳粮饷感到困苦,几任刺史都畏惧不敢禀告,高郢上奏罢 除此事。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归”是动词,“回”,宾语是“国”,而且“事”是“泄”的主语,所以“国”和“泄”之间要断开, 排除 BD 两项。 “郢”是“抗词无所愧”的主语,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历代皇帝都只有一个固定的年号”错误,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 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 14 个。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高郢坚决反对,成功规劝”错误,由“怀光反方锐,不听”可知,李怀光并没有听从。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且”,况且;“固”,本来;“豫”,干预;“若”,如果;“恃”,依仗。 (2)“岁”,名词作状语,每年;“饷”,供给;“困”,意动用法,对……感到困苦;“累”,几任; “白”,禀报;“罢”,罢除。 参考译文: 高郢,字公楚,九岁就通晓《春秋》,能写文章,写作《语默赋》,各位大儒都称赞。他的父亲高伯祥 担任好畤尉,安禄山攻陷京城,将要处死他。高郢当时还年幼,脱去衣服,请求代替父亲受刑,贼众认为 他很懂得道义,于是把他和父亲都放了。考上茂才异行科,多次升迁担任咸阳尉。郭子仪征召他为掌书记。 郭子仪曾经痛恨判官张昙,上奏要杀了他,高郢极力劝说争辩救援,违背了郭子仪的意图,郭子仪奏贬高 郢为猗氏丞。李怀光引荐他辅佐统治邠宁。李怀光想要回到河中,高郢说劝他不如向西迎接皇帝。李怀光 当时反意正盛,不予采纳。当时浑瑊以孤军抗击逆贼,众将领没有集中,高郢担心被李怀光所乘,坚决阻 止他。恰巧李怀光长子李琟来拜访高郢,高郢就趁机威胁劝他说:“您看从天宝以来阻止朝廷军队的,现 在还有谁在?更何况国家自有天命,不只是靠人的力量。现在如果依靠人多势众向西攻打朝廷军队,这是 自绝于天,十室之城,必定有忠信之人,怎么知道军队中没有逃跑的?”李琟震惊惧怕,流汗不能说话。 高郢趁机和他的将领商量从小路归国,事情泄露,李怀光先杀了两个将领,然后抓来高郢质问他。高郢昂 然站立,严辞以对,没有什么惭愧隐藏,看到的人都留下了眼泪,李怀光羞愧沮丧,赦免了高郢。李怀光 被杀死之后,李晟上表称颂他的忠心,马燧上奏让他担任管书记。皇帝下诏让他担任主客员外郎,升任中 书舍人。当时四方士子追求交友来往,互相赞誉举荐,来打动有关官员,只追求名声,没有实际能力。高 郢特别痛恨这种不良风气,拒绝请托,一心重视经典。总共掌管贡部三年,推荐有才而没有门路的人,抑 制浮华之风,结交朋友过多的风气为之衰弱。被任命为太常卿。贞元末年,被升为中书侍郎。顺宗即位, 以不能把持政事为患,王叔文等人盘踞朝廷,皇帝下诏皇太子监国,高郢以刑部尚书的职位罢职。第二年, 担任华州刺史,政事上崇尚仁和宁静。当初,骆元光从华州率领军队戍守良原。骆元光死后,军队并入神 策军,但是华州仍然每年供给他们军粮,百姓对交纳粮饷感到困苦,几任刺史都畏惧不敢禀告,高郢上奏 罢除此事。又召他担任太常卿,授予御史大夫。几月后,改任兵部尚书,坚决请求退休,以尚书右仆射的 身份退休。去世,年龄七十二,追赠太子太保,谥号为贞。 高郢恭敬谨慎不和人交往。曾经承命拟写诏令,家中没有留下底稿,有人劝他为什么不像前人一样留 下底稿,他回答说:“君王的话不可以藏在个人家中。”他生平不经营家业,有人劝他经营家业,他回答 说:“俸禄虽然微薄,对我来说却是绰绰有余,为什么要那些田庄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征① 陈与义 世故信有力,挽我复北驰。独冲七月暑,行此无尽陂。 百卉共山泽,各自有四时。华实相后先,盛过当同衰。 亦复观我生,白发忽及期。夕云已不征,客子今何之? 愿传飞仙术,一洗局促悲。被襟阆风观,濯发扶桑池②。 注:①靖康元年,陈与义避金兵南迁,复遭父丧北归。②阆风观、扶桑池:道家传说中仙人所居之地。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四句叙写个人行程,“有力”“挽”“驰”等词表现了诗人身不由己、行色匆忙。 B. 五至八句以议论为主,以百卉有四时、华实有盛衰,安慰自己对生死不必介怀。 C. “亦复观我生,白发忽及期”由物及己,表现诗人年华已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D. 最后四句写诗人希望学得飞仙之术,在仙境中“被襟”“濯发”,获得肉身的长生。 15. “夕云已不征,客子今何之”二句,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情感表达:运用反衬手法,以夕云凝滞不动,突出诗人奔波之苦。 结构安排:承上启下,以“不征”承前文北驰奔丧,以“何之”启下文对仙境的向往。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B.“安慰自己对生死不必介怀”理解错误,由后文“亦复观我生,白发忽及期”以及最后四句希望在仙境 中获得肉身的长生来看,诗人并非安慰自己不必介怀生死,而是借以感慨人生短促身不由己的无奈。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理解这两句的意思。“夕云已不征,客子今何之”意思是晚云已经凝滞不动,而我现在要到哪里去呢。 然后结合这两句所写的对象分析使用的手法和效果,前一句写“夕云”,其特点是“不征”,即“不动”, 后一句写“客子”,其特点是“何之”,即“之何”,意思是“到哪里”,由此可以看出云不动,而人在 漂泊,这是用云的不动来反衬人的漂泊,结合注释“靖康元年,陈与义避金兵南迁,复遭父丧北归”可知, 这里展现出诗人的奔波之苦。 接着分析这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先看上文写了什么,结合诗歌标题“北征”以及前面几句的意思可知, 上文主要是写诗人遭父丧北归,所以“夕云已不征”的“不征”紧承上文的“北征”,再看下文,最后四 句“愿……”是写诗人想要学得飞仙术,在仙境中“被襟”“濯发”,这是由“客子今何之”的“何之” 引发出来的,所以这两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女主人公回忆了少年时愉快玩耍的情 景。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教学不能仅停留于字 句,而要寻求大义。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颂了边关将士视死如归 的英雄气概。 【答案】 (1). 总角之宴 (2). 言笑晏晏 (3).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4).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 者也 (5). 报君黄金台上意 (6). 提携玉龙为君死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宴”“晏晏”“授”“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非现金支付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数字人民币 。它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有国家信用保障的法 定货币,是数字形式的人民币。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约有 10%左右的居民主要通过现金支付,发行数字人民 币非但不是为了消灭现金,而是替代一部分现金。在可 的将来,数字人民币和纸币将长期共存。 数字人民币比目前移动支付工具的先进之处在于它具有“离线”支付功能。在无网或弱网条件下,用 户进行交易时不 后台系统,而是在数字钱包中验证用户身份、确认交易信息并进行支付,这能大大 提升用户的支付体验。 目前,数字人民币在深圳、苏州、成都等地进行试点测试,今年 2 月,成都举行数字人民币红包的抽 奖活动,约有 20 万幸运儿分得 4000 万的数字人民币红包,这只是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的 ,但 也意味着数字人民币开始进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之中。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应运而生 预见 连接 冰山一角 B. 水到渠成 预见 链接 九牛一毛 C. 水到渠成 预料 连接 冰山一角 D. 应运而生 预料 链接 九牛一毛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目前我国约有 10%左右的居民主要通过现金支付,发行数字人民币非但不是为了消灭现金,而是替代一 部分现金。 B. 目前我国约有 10%的居民主要通过现金支付,发行数字人民币不是为了消灭现金,而是替代一部分现金。 C. 目前我国约有 10%左右的居民主要通过现金支付,发行数字人民币不是为了消灭现金,而是替代一部分 现金。 D. 目前我国约有 10%的居民主要通过现金支付,发行数字人民币非但不是为了消灭现金,而是替代一部分 现金。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离线”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儿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B. 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有时候也可以“做减法”。 C. 郭沫若先生的话剧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D. 2021 年 2 月 5 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动机点火工作,开启火星探测新篇章。 【答案】17. A 18. B 19. B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水到渠成,水流到之处便有渠道, 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会成功,即功到自然成。结合前面“随着非现金支付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可知, 此处是说数字人民币随着这一形势而产生,应使用“应运而生”。 第二处,预见,根据事物的规律预先料到将来;预料,事前推测、料想,也指事前作出的推测。“预料” 着重在“料”,指事先推测的意思。“预见”着重在“见”,指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预先见到将来的意思。 语境强调的是根据前面所说的规律而预先见到将来的情况,使用“预见”。 第三处,连接,一是“(事物)相互衔接”,二是“使连接”;链接,利用技术手段将网址、文字、图片 等与相应的网页联系起来。语境是说用户进行交易时不与后台系统连接,应使用“连接”。 第四处,冰山一角,指显露出来的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九牛一毛,九头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渺小、轻 微,或很大数量中的极少数。结合语境“这只是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的”可知,是说表现出来的只是 一小部分,应使用“冰山一角”。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目前我国约有 10%左右的居民主要通过现金支付,发行数字人民币非但不是为了消灭现金,而是替代一部 分现金 第一个问题,“约有 10%左右”重复赘余,“约”和“左右”二者留一,排除 AC 两项; 第二个问题,“非但不是……而是”关联词搭配不当,“非但”是表递进的关联词,“不是……而是”是 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应删除“非但”,排除 AD 两项。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离线”的双引号表特殊含义。 B.表特殊含义。 A.表否定,使用反语,表讽刺。 C.表引用。 D.表特定称谓。 故选 B。 (二) 阅读下面的图示和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三个圈子之中:关注圈、影响圈以及控制圈。其中,关注圈要比影响圈大, ①_________。关注圈是每个人关注东西的总和,包含着可以评论但无法改变的部分。影响圈是可以通过影 响他人而改变的部分,而控制圈是②_________的部分,所以控制圈也叫行动圈。人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把 精力过多花在自己无法改变的事物上,就意味着影响圈和控制圈变小。人生的好坏在于对这三个圈子的区 分与经营。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把更多精力放在影响圈特别是放在控制圈当中, 让影响圈和控制圈越来越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讲的“君子求诸已”,其实质也就是③________。 20.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21. 概括上述文段的主要意思,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答案】20. ①影响圈比控制圈大②通过自己的行动可以改变③增强对控制圈的控制力 21. 示例:人生活在关注圈、影响圈与控制圈三个圈子中,只有后两者可以改变,成功人士把更多精力放在 影响圈特别是控制圈。 【解析】 【分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语段开头提出三个圈子,接着说“其中,关注圈要比影响圈大”,可见后面应该继续对这圈子进 行比较,再结合图上来看,应该是“影像圈比控制圈大”。 第二处,结合“影响圈是可以通过影响他人而改变的部分,而控制圈是……的部分”可知,此处是说控制 圈,而且两句结构一致,补写的句子应该采用“通过……可以改变”,再结合后面“所以控制圈也叫行动 圈”可知,此处应是说“通过自己的行动可以改变”。 第三处,结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质也就是……”可知,考生需要到上文找到“这个意义”所指 的内容,即“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把更多精力放在影响圈特别是放在控制圈当中, 让影响圈和控制圈越来越大”,由此可知,此处应填写“增强对控制圈的控制力”。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概括的能力。 这段文字共八句话。第一句是说每个人都生活在“关注圈”“影响圈”“控制圈”三个圈子中,第二、三、 四、五句是分析三个圈子的特点,关注圈无法改变,影响圈和控制圈可以改变;第六、七、八句是说人生 好坏在于对三个圈子的区分和经营,并指出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共同之处。由此可知,这段材料可以分为 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说人生活在三个圈子中,第二部分是说三个圈子中只有后两个圈子可以改变,第三 部分是说成功人士把更多精力放在影响圈和控制圈。 综合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还要注意字数限制。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在谈判中不要轻易说“不”,因为“不”意味着你关上了达成协议的所有可能的大门;也不 要轻易说“是”,因为只要尚未做出承诺,每个人就都愿意谈判,甚至愿意被说服。 在生活中,如何说“不”,如何说“是”是一种人生智慧。对此,你有何感悟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肯否间,灵活选择智慧应对 生活中,的确有许多场合需要我们说“不”。因为生活中,总会面临诸多诱惑,比如不良社会分子的 诈骗引诱,校园里的霸凌事件,社会生活中的违规行为,都需要我们学会拒绝,勇于说“不”。 当今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友谊、期待与不良现象同现。在懂得说“不”的同时,我们亦要知道“是” 的可贵。我们有说“不”的权力,也有倾听、实践、承受的义务。有时候不该说“不”,说“是”反而更 可贵。面对亲朋的关爱,我们笑意而对;面对正确的建议,我们应该欣然接受;面对困难的挑战,我们当 迎难而上,唯有这样,方可在生活的荆棘丛中劈开自己的方向。 欣然迎亲友,对友谊与期待说“是”,可强己之力,创社会价值。生活是个大花园,不只有恶意,更 有建议、期待、友谊、责任、困难……面对他人的友善,肯定的回答往往能带来好的结果。对他人关心与 安慰的一声回应,可助友情之绵长;对他人合理建议的一声肯定,可提升自我之素养;对他人热情期待的 一声赞同,可照亮他人之心灵,更能促人勤奋,催己奋进。新冠疫情期间,面对社会的需要,汪勇用一个 “是”字为医护人员解决难题,在此过程中不断磨砺自己,为抗疫作出不可磨灭之贡献。妈妈,我要学会 说“是”,为自己增加一份力量,为社会留下一束光芒。 面对建议时,该诚恳地说“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诚然,在面对建议时,我有权 利说“不”,但纵观九州四海,从善于采纳他人意见的刘邦,到以他人为镜的李世民,他们都因为有一颗 擅长接纳他人建议之心而成就霸业,反观自蔽耳目的西楚霸王项羽终得“自刎乌江”的结局,我们明白, 在面对建议时,应诚恳地接受,权衡正误再予以肯定并施行。 面对责任时,我应郑重地说“是”。“若有责,心笃定,成败忘,日月行。”抗洪英雄李向群在洪水 中屹立不倒,在危难中,救民保物,责任在肩一身担当,“00 后”救火英雄徐鹏龙为救凉山的林木花草甘 受烈火的灼烧,他们的生命责任担当而璀璨,他们的身影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在面对责任时,应当 郑重地承担,把使命刻在心中,把责任担在肩上。 时代风起云涌,处处是惊涛骇浪,在面对建议、困难、责任时说“是”,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坚定 理想,乘风破浪,扬帆起航,实现个人地价值,为祖国伟大事业添砖加瓦。所以,置身社会,如何说“不”, 如何说“是”是一种人生智慧。面对不公或恶势力,我们勇于亮出观点,说“不”,面对正直和善意,我 们不可犹豫,要敢于说“是”。肯否间,灵活选择智慧应对。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1.审题要点: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所以审题是关键。所给材料属于引语性质,这类材料作文可以直接提取 关键词句作为写作的立意,比如“在谈判中不要轻易说‘不’”“不要轻易说‘是’”“在生活中,如何 说‘不’”“如何说‘是’是一种人生智慧”。 共性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综上,可单向立意,也可以辩证分析。 2.写作提示: 一个想收获成功的人,在应对自己的信念、应对目标与前进道路、应对追求成功的种种探索时,就应谨言 慎行,不要轻易说“不”。应对自己的人生信念的时候,我们不要轻易说不。信念是一盏明灯,照亮着我 们前进的道路。无论再多艰难险阻,我们都不应轻易熄灭这盏灯,轻易对信念说不。应对我们奋斗的正确 目标和正确前进道路,我们不要轻易说不。对于追求成功的种种探索,我们不要轻易说不。如果没有哥伦 布、麦哲伦等对新大陆的探索,如果他们像当时某些贵族一样,轻易对开辟新大陆说不,哪有之后世界市 场的构成?哪有欧洲国家的迅速崛起,以及百年后的这天,我们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告诉发展?国 家的发展尚且需要大胆探索与创新,我们在为追求成功而努力提升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又怎能墨守陈规? 总而言之,一个想收获成功的人,在应对自己的人生信念、奋斗目标与前进道路、追求成功的种种探索时, 绝不能轻易说不。面对困难时,我当坚定的说“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您曾经教导过我的名言 警句我还记在心中,正如卢梭曾言,“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则是生发壮志的沃土。” 处于当今的时代,成长自会伴随着困难,如同蔷薇总伴随着荆棘,我会铭记你的话语,学习贝多芬、余秀 华坚韧顽强的精神,效仿海伦·凯勒、张海迪永不放弃的行为,“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明白,在面对困难时,我应坚定的面对,烈火方可见真金。 【立意】1.说“不”不是逃避,说是也非敷衍 2.学会拒绝勇于说“不”; 3.学会欣赏,乐于说“是”; 4.该说“不”时不犹豫,该说“是”是莫吝啬; 5.谨记“是”之贵,劈波开前路; 6.“不”和“是”灵活应对,智慧抉择。 【素材】1.有圣哲说:“生活中,总是有毒蛇在引诱着我们。”所以你的世界一直在教你说“不”,以免那 些毒蛇会来侵害你。可是渐渐地,你说“我不听”,学会了放纵;你说“我不关心”,学会了倨傲;你说 “我不想跟你做朋友”,学会了无情;你说“我不想读书了”,学会了退缩……对,你可以说“不”,你 有这个权力。也许你觉得这很酷,但是,孩子,你也要明白,你也有倾听、实践、承受的义务。其实生活 是个大花园,连毒蛇也喜欢在花底下晒太阳。因此,我们有时候不该说“不”,说“行”反而更可贵。我 多么希望你对那些建议、期待、友谊、责任、困难说“是”啊。 2.凛然迎挑战,对困难与挑战说“是”,可坚己之志,增家国荣光。生活中,困难与挑战不断乃是常态。所 谓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凛然迎接挑战、承担责任,当为吾辈之责任。在当今时代,亦不乏直面责任 与挑战之人。被誉为壁画医生的李云鹤,不惧敦煌条件艰苦,毅然为国家扛起重担,潜心壁画修复六十二 载;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虽年事已高却仍坚持工作到深夜,扛起国家原子能事业的重担,为原子弹 和氢弹的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扛起了时代,不仅磨炼了自己的心志更为国家增添荣光。 3.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混 浊世事面前说“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潜归隐;在挫折困难面前说“不”,如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 的呐喊.……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心灵里一方净土的坚守,对人间邪恶势力、残酷现实、不公命运 的有力抗争。他们,才是真正的勇者。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