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实验班)(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育才学校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实验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现实”与“历史”“未来”形成对应关系,尽管历史和未来题材创作同样可以表达现实意蕴,但现实题材创作对 现实生活的介入更为直接,更容易对社会现实产生显见的作用,因而,我们国家历来重视用现实主义精神 引导创作,这是很自然的,也有利于文学创作获得强盛的生命力。现实主义的本意包括正视现实、不回避 现实、如实写照现实的要求。肯定这一要求,表现了国家的自信。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主流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同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获得了国际声誉,正说明 现实主义道路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繁荣发达的主要途径。当然,现实主义不是文学发展的唯一样态,近年 来大众文学、网络文学的兴起,在相当规模上带来了浪漫主义创作的新气象,打破了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 局面,甚至获得了更广泛的受众,但现实主义创作依然是体现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和最高水平的创作。特别 是在反映当代社会的全面发展(以报告文学创作为代表)和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以小说创作为代表)两 方面,具有大众文学、网络文学无法比肩的优势,更集中地显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 现实主义的力量,体现于其深厚的美学价值。现实主义主张客观地、如实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 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正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现代人以更成熟的目光审视世界,少有 浅薄的冲动,重视事实,习惯独立思考,不愿意在文学阅读中随便迁就作者的教化,更以真实感作为审美 感觉的基础,这些都决定了现实主义创作必然成为文学读者,尤其是高层次文学读者的主要需求。 作为文学创作形式之两翼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又从来都是互有补充的,人们不仅需要真实的观照,也 需要理想的想象。正由于主流文学在一个长时期内将现实主义定为一尊,忽视了身旁一大片荒芜的文学土 壤,才使大众文学和网络文学赢得异军突起的广袤余地。最初,青春文学兴起,几乎在一夜间征服了无数 青年读者的心,其本原正出自于浪漫情怀。后来,网络创作以言情、武侠、侦破、玄幻、奇幻、穿越等为 样式,蔚为大观,其内质也来自于浪漫的想象,而这些样式都是以往正统主流文学所不为的。传统文学是 倾向现实的文学,网络文学是倾向理想的文学,代表着不同文化气质。传统文学以揭示真实为最高目的, 主张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再现世界;幻想文学首先看重愿望,依照理想的面貌制造幻象。网络文学更迎合 人的本性,传统文学则无意屈从于人的善良愿望。所以网络文学是一种轻松消遣的文学,传统文学是一种 严肃的文学。 理想的写作也有其鲜明的美学特征,它们满足了人们关于美好、善良、正义、理性和瞭望未来的愿望,弥 补了现实主义的冷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可以同时改变两种文学的样态。 (摘编自胡平《刍议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现实题材创作比历史题材和未来题材创作更直接地介入现实生活,更容易作用于社 会现实。 B. 国家自信的表现之一,就是肯定现实主义创作正视现实、不回避现实、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C. 近年来具有浪漫主义特点的大众文学、网络文学,获得了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多的受众,成了主流文学。 D.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主流文学创作形式是现实主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国际社会所注目和赞誉。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反映当代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这两个方面上,现实主义创作具有浪漫主义创作无法 比肩的巨大优势。 B. 现实主义创作与浪漫主义创作都是文学发展的样态,但是现实主义创作更集中地显示了“以人民为中心” 的创作方向。 C. 青春文学和以言情、武侠、侦破、玄幻、奇幻、穿越等为样式的网络文学,分别以浪漫情怀和浪漫的想 象征服读者。 D. 现代人以更成熟的目光审视世界,重视事实,习惯独立思考,因而现实主义主张客观地、如实地、冷静 地观察现实生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国家都重视用现实主义精神引导文学家进行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这样,文 学创作可以获得强盛的生命力。 B. 现实主义以揭示真实为最高目的,其作品适合高层次文学读者阅读;浪漫主义依照理想的面貌创作,其 作品只适合浅层次文学读者轻松消遣。 C. 我国文学创作既要坚持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又不能排斥浪漫主义的创作,否则,就会失去一部分读者, 文学就不会全面繁荣发展。 D. 浪漫主义创作能表现人们对美好、善良、正义、理性的追求和瞭望未来的愿望,它与现实主义创作相结 合,可互取其长互补其短,相得益彰。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获得了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多的受众,成了主流文学”说法太绝对,原文的表述是“打破了现实主 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甚至获得了更广泛的受众,但现实主义创作依然是体现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和最高水平 的创作”,说明大众文学、网络文学和现实主义创作出现并存的局面,但主流 依然是现实主义创作。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D“因而……”因果关系不成立。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B“其作品只适合浅层次文学读者轻松消遣”理解不当,原文的表述是“现实主义创作必然成为文 学读者,尤其是高层次文学读者的主要需求”,意思是高层次的读者需求现实主义创作,但也不排除他们对 于浪漫主义文学的需求。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租个儿子过年 宗利华 看到那则启事,他的眼睛亮了一下。 启事的内容别具一格,“期望一名有爱心有亲情观念的男孩子和我们一道过除夕之夜。” 署名是,一 对年迈的老人。 他笑了。毫无疑问,那个地方太适合他当前的处境了。于是,他给老人打电话,说明自己的意思。那 端的女人显得异常兴奋!他听女人说,老头子,终于有人打电话来了! 按照地址,他敲开了那家的门。是一个在这座边远小城常见的四合小院。迎接他的两位老人比他想象 的还要老,头发都花白了,而且步履蹒跚。 他正不知道称呼什么才好,却见女主人眼圈发红,张着双手,嘴角抽动着说,孩子,你终于回家了! 他觉得什么部位被猛地敲击了一下,眼睛就潮润了。他不由自主就脱口而出,妈,儿子回来了!他一 下想起自己的母亲了。 于是,一切顺理成章了,他被父母拥着走进屋子。一进屋,那股家的感觉就扑面而来。 母亲敲打着他身上的尘土,父亲不动声色地递过一杯红糖水。他开始逐渐进入角色。母亲领着他说, 你的房间早就为你收拾好了,一切都是老样子。这边是洗手间,这边是厨房。你先洗一洗。然后,咱一起 包水饺。 他洗了一把脸,一边擦着,一边踱进了他的房间。突然视线里就出现了一张放大的照片。是一个二十 岁左右的男孩。 那是我们的儿子。他一回头,就发现老头站在身后了。但老人说过这句,就闭了嘴。 这时,母亲在外面喊起来,洗好了没有,你们爷俩在那里磨蹭什么?老头马上换了脸色,笑着说,好 了,我们就去。 水饺馅是早调好了的。母亲已在擀皮儿了。擀面杖在她的手下发出欢快的声音。他挽挽袖子,坐下来, 开始揉面。以往春节,在家里就是这份情景。父亲的任务是烧水,这是一项轻快活,倒上水,打开炉子, 就没事了。于是坐在一边,安静地瞧着娘俩快乐地忙活。母亲开始讲一些琐碎事情了。那些事情,他并不 感兴趣,但他知道母亲喜欢,所以就听着,有时他会插问一句,母亲就把手里的活暂放一下,瞧着他,跟 他解释。 水饺出锅以前,是要放鞭炮的。 母亲的情绪在这时达到了顶点。她站在屋檐下,看着夜空里烟花缤纷,脸上漾着光芒。 指挥着说,咱们也可以点鞭炮了。于是,他点燃了,母亲竟拍着手到院子里来了,而且,在鞭炮声中, 孩子般地跳起来! 然后,一起吃水饺,一起看春节晚会,一起说着笑着。直到母亲累了。母亲说,我真高兴啊!可我是 真累了。父亲走过来,说,你得休息一下了。 他在那天晚上睡得非常踏实。连日的疲惫一扫而光了。当新一天的阳光照射进窗口时,他突然醒来, 一下子坐起。半天才清楚了发生的事情。 那对老人看上去神情黯然了。母亲走过来,给他系系扣子,说,孩子,我知道,无论怎样,我不会取 代你母亲在你心中的位置,记着,漂泊在外的时候,常给父母打个电话,抽空儿回家看看他们……他觉得 眼眶一热,看到母亲泪水下来了,于是伸手轻轻地替她擦拭,一边点着头,我知道了。 老头送出来,悄悄地掏出一张钱,说,真的非常感谢你,这是你的报酬,我们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了。 他坚决不肯要。他说,你们已让我明白太多东西了。 老头仍道着谢,是你了了我们一份心愿。你大妈,她实际上,活不了几天了,她得了癌症!她最大的 心愿就是陪儿子在除夕夜再吃一顿她包的饺子。可我们的儿子,他,再也吃不到了。 他根本没听清老人后来在说什么,在那一瞬间,他忽然觉得自己变了模样。 辞别了老人,他飞快地奔向电话亭,拨通了自家的电话。话筒里传来老母亲的声音时,他已是泪流满 面了。母亲一下子叫出了他的名字!母亲没听到他说话,就知道是自己的儿子了! 半天,他哭着说,妈,我想回家! 电话亭里的小姐莫名其妙地瞧着他。 她当然不可能知道,这个打电话的人是一个在逃犯。 (选自微型小说集《租个儿子过年》2008 年 4 月东方出版社)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间插入“一张放大的照片,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男孩”情节,巧妙交代了老人租儿子过年的原因, 同时揭示了社会对失独家庭缺少应有的关爱。 B. 小说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最终被温暖的家庭、温馨的亲情所感化的在逃犯形象,这说明有温度的 亲情比冰冷的法律更有感召作用。 C. “看到那则启事,他的眼睛亮了一下。”小说从侧面描写人物的神态,表明他对逃亡生活已经厌倦,渴 望回归家庭的温暖。 D. 春节浓浓的氛围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既有失独老人对家庭亲情人的渴望,也突出小说主人公“他”对 家庭温馨的向往。 5. 小说以“租个儿子过年”为标题,结合小说内容,试简要分析标题的作用? 6. 小说结尾点出“这个打电话的人是一个在逃犯”,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4. D 5. ①概括了故事主要事件 ②有利于突出主题------亲情家庭的温馨感化作用 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或: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让读者看了题目会产生遐想、 饶有兴趣地看下去。)引发读者思考。 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过年 ⑤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全文围绕“过年”展开。 6. ①情节结构上,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波澜。小说从开初他的应聘,到过年的 温暖温馨,最后点出逃犯的身份,一波三折。 ②主题思想上,深化文章主旨,突出主题。最后点出“他是一个逃犯”,更有助于表现家庭亲情的巨大感 召作用,家庭的温馨,亲情的温暖让“他”从灵魂上受到震荡,情不自禁的喊出“我要回家”。 ③艺术手法上,也能很好照应小说前面多处的伏笔,如“那个地方太适合他当前的处境了”“他觉得什么 部位背猛地敲击了一下”,“他在那天晚上睡得非常踏实。连日的疲惫一扫而光了”。小说的结尾在情理 之中、意料之外,给读者恍然大悟之感,耐人回味,发人深思。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小说有 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 项,“社会对失独家庭缺少关爱”过于偏颇。B 项,“亲情比冰冷的 法律更有感召作用”文中无依据。C 项,错在“侧面描写人物的神态”。侧面描写的是人物内心,正面描写 人物的神态。故选 D。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目是:小说以“租个儿子过年”为标题,结合小说内容,试简要分析标题的作用?是考查学 生把握小说标题作用能力。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 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因此,理解文章的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 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倾向。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 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 阐释即可。本文的标题是“租个儿子过年”,文章所将的事情就是大年三十,一对老夫妻俩租个儿子过年。 而被租者一名逃犯,为老夫妻俩的亲情和家庭的温馨所感化,最后打电话给自己的母亲的故事。文章所记 叙的事情发生在“过年”,围绕着“过年”展开情节。所以标题“租个儿子过年”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主题的设置上,该标题有利于突出在亲情家庭的温馨感化改变人物内心这样的主题。“过年”还交代了 故事发生的背景。在结构上;在艺术效果上,设置悬念,有激发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全文围 绕“过年”展开,所以还有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回答本题从小说的内容、主题、结构以及艺术效果等 方面着手。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目是:小说结尾点出“这个打电话的人是一个在逃犯”,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本题考查学 生分析情节,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先要了解小说尾段的各种作用, 然后从情节结构、主旨表达、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手法等方面回答。比如本文从开初他的应聘,到过年的 温暖温馨,最后点出逃犯的身份,一波三折。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波澜。最后点出“他是一个逃 犯”,更有助于表现家庭亲情的巨大感召作用,家庭的温馨,亲情的温暖让“他”从灵魂上受到震荡,情 不自禁的喊出“我要回家”。深化文章主旨,突出主题。小说的结尾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给读者恍然 大悟之感,耐人回味,发人深思。另外,小说结尾点出被租者逃犯身份照应小说前面多处的伏笔,如“那 个地方太适合他当前的处境了”“他觉得什么部位被猛地敲击了一下”,“他在那天晚上睡得非常踏实。 连日的疲惫一扫而光了”。本题从小说情节结构本身的特点、主题思想、艺术技巧等方面着手回答即可。 【点睛】“标题作用”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 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 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 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 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 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 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 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 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央电视台与全国 9 家博物馆合作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持续热播,这些国宝级文物 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让很多观众感叹:中国文物很丰富,中国文化有内涵。 不仅是《国家宝藏》,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出现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大批“现象级”作品。这些节目就像一股清流,让曾 经浮躁的电视沉静下来,悄然涵养出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 这些节目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契合了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 信。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中国的观众更加渴望找寻到内心的精神归属,扎牢自己文化上的根。 因此,当战火中辗转守护先秦石鼓的故事被深情演绎,当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徐徐展开,当有着 “瓷母”之称的各种釉彩大瓶震撼亮相……观众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责任感被一一激发,产生强烈共 鸣。一方荧屏变幻,历史使然,时代使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 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一段时间里,电视曾被各种真人秀“霸屏”,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让人不安。《国 家宝藏》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探索强有力地表明,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神的滋养,我们的需求远比 “明星蹦蹦跳跳”来得更多。关键在于,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文物、 书法等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故事、更有感情、更有温度,易于接受、易于感知、易于亲近。 (摘编自 2017 年 12 月 27 日人民日报《持续热播 观众不只需要“更快的马”》) 材料二: 近日,位于故宫文华殿内的清乾隆各色釉大瓶前人满为患,很多中小学生拉着家长专门来观看这件有 着“瓷母”称号的文物。在《国家宝藏》中,各色釉大瓶因被戏称为乾隆皇帝“农家乐审美”的象征,一 夜之间成了“网红”。 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学生刘晓在各色釉大瓶前驻足许久,看了又看不愿离去。他是《国家宝藏》的“铁 杆粉丝”,电视上看完后又上网找来节目视频反复看了几次,“既爱听文物背后的故事,也爱看自己喜欢 的明星”。 “原本怕影响孩子学习,挺反对他看的。跟着看了一集后就放不下了,一到播出时间就陪孩子一起看。” 刘晓的母亲于女士说,原本对历史兴趣不大的孩子自此迷上了历史。 “历史节目也能真实又轻松好看,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应该大力提倡。”一位带学生在故宫参观文物 的初中历史教师说,不仅自己爱看《国家宝藏》,在课堂上向学生大力推荐,还计划结合课堂教学把节目里 涉及的知识点融入期末考试试题中。 北师大历史系学生刘媛更关注每件文物背后守护人的故事,尤其令她感动的是节目第一期的最后,梁 家三代故宫人接力守护“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故事,“感谢每一位文物守护者,是他们将中华民族的信 念留存下来”。 (摘编自 2018 年 1 月 9 日中国教育网《评:历史文化课需要怎样的“打开方式”》) 材料三: 一档综艺节目又一次带火了旅游,只不过这次不再是旅游类真人秀,而是一档“正经到骨子里”的文 化节目。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自 12 月初《国家宝藏》开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 骤然上升了 50%。有旅游网工作人员预计,随着该节目热度的攀升,尤其寒假临近,不少有亲子游和游学 计划的家长,已开始把目光转投“寻宝之旅”。 在经济领域,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经济”的说法,它是指以博物馆或博物馆群为依托,通过充分发 挥博物馆的特有优势和经济价值,将博物馆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的一种经济形态,能带动区域软 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博物馆事业功能发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某种程度上,《国家宝藏》 所“意外”带动的博物馆旅游热,也就是对博物馆经济的一次间接激励。 《国家宝藏》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让国宝重器“说话”,其实就是拉近文物、历史与公众 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告别了过去的“高冷范”和“养在 深闺无人识”的状态。它的成功,既实现了一种高效的历史文化科普,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乃至整个文博、 文旅产业,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那就是要有“受众意识”,要创新展现和供给形式,找到市场的“痛 点”。 (摘编自 2017 年 12 月 26 日中国新闻网《走红,博物馆经济大有可为》) 7.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肯定了央视与全国 9 家博物馆合作推出的节目《国家宝藏》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极具优 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是目前大型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B. 材料一认为《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成功的原因就在它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同时还契合了全社会越来 越强烈的文化自信。 C. 像《国家宝藏》这样的文化类节目受热捧,说明了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神的滋养。 D. 虽然近几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都持续热播,获得成功, 但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温 度,更易于接受。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通过叙述中小学生及家长、老师和大学生等观众对《国家宝藏》节目的喜爱和欣赏,说明要让历 史节目获得观众的认可,要从孩子做起,照顾到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 B. 材料二多角度引用学生、家长、老师对历史节目《国家宝藏》的理解和评论,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和时 效性。 C. 《国家宝藏》带动了博物馆旅游热,它在各领域都带动了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在各个方面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国家宝藏》能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主要是因为这个节目有“受众意识”,创 新展现和供给形式,找到市场的“痛点”。 9.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就如何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看法。 【答案】7. B 8. D 9. ①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文物、书法等传统 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温度,更易于接受、感知、亲近。②历史节目的制作要坚持真实又轻松好看, 寓教于乐。③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拉近文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 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要有“受众意识”。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 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 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B 选项以偏概全,“材料一认为《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成功的原 因就在它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错误,由原文材料一第 3 段“这些节目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 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可知强调成功的原因是“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 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 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 项。A 选项曲解文意,“要从孩子做起,照顾到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错误,根据材料二“历史节目也 能真实又轻松好看,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应该大力提倡。”可知,是想说明“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应该大 力提倡”。B 选项“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和时效性。”错误,没有体现“时效性”。C 选项张冠李戴,“带 动了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在各个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的不是《国家宝藏》,由材料三“有 一个专门的“博物馆经济”的说法,它是指以博物馆或博物馆群为依托,通过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特有优势 和经济价值,将博物馆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的一种经济形态,能带动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 发展,促进博物馆事业功能发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可知,应该是“博物馆经济”。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要求针对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看法,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 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 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 的问题要避免。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材料一“不仅是《国家宝藏》,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深度挖掘 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关键在于,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文物、书法等 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故事、更有感情、更有温度,易于接受、易于感知、易于亲近。”可知要 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文物、书法等传统文化 “活起来”,变得更有温度,更易于接受、感知、亲近。由材料二 “‘历史节目也能真实又轻松好看,这 样寓教于乐的节目应该大力提倡。’一位带学生在故宫参观文物的初中历史教师说,”可知历史节目的制 作要坚持真实又轻松好看,寓教于乐。由材料三“《国家宝藏》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让国宝重 器‘说话’,其实就是拉近文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 释给公众,告别了过去的‘高冷范’和‘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它的成功,既实现了一种高效的历史 文化科普,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乃至整个文博、文旅产业,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那就是要有‘受众意 识’。”可知要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拉近文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 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要有“受众意识”。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 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 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 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进,保定曲阳人。幼隶军籍,初从万户张柔屯杞之三叉口,时荆山之西九十里曰龙冈者,宋境也。 岁庚戌..春,张柔引兵筑堡冈上。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进以兵十五人载一舟, 转斗十余里,夺一巨舰,遂以功升百户..。 戊午,宪宗西征,丞相史天泽时为河南经略大使,选诸道兵之骁勇者从,遂命进为总把。是年秋九月, 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冬十一月,至定远七十关,其关上下 皆筑连堡,宋以五百人守之,巴渠江水环堡东流。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 曰:“彼可取也。”是夜二鼓..,天泽遣进率勇士七十人,掩其不备,攻之,脱门枢而入者二十人。守门者 觉,拔刀拒之,进被伤,不以为病。夜将旦,进遂得其堡,守之,关路始通,诸军尽度。进以功受上赏。 己未春二月,天泽兵至行在所...,围合州钓鱼山寨。夏五月,宋由嘉陵江以舟师来援,始大战三槽山西。 帝立马东山,拥兵二万,夹江而阵,天泽乃号令于众曰:“听吾鼓,视吾旗,无少怠也。”顷之闻鼓声视 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 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天泽以进对,赏锦衣、名马。八月,又战浮图关,前后凡五战,皆以功受上 赏。 世祖即位,入为侍卫亲军。中统二年,宣授总把,赐银符。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笃娃等领军至洪水山, 进与力战,众寡不敌,军溃,进被擒。从至掺八里,遁还。二十五年,授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 明年,改授左翼屯田万户。元贞元年春,卒。 (选自《元史·李进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B. 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C. 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D. 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庚戌,干支之一,可用于纪年,在古代还有用年号纪年的,如文中的“中统”与“元贞”。 B. 百户,金初设置,为世袭将军。元代相沿,设百户为百夫之长,隶属千户。 C. 二鼓,即二更,我国古代有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的。《孔雀东南飞》中有“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的诗句。五更,即丑时,相当于现在的 3 点到 5 点。 D. 行在所,又叫“行在”,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巡行所至之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进跟随张柔,初建军功。张柔引兵于察罕率领的水军在淮河交战,李进率兵辗转作战,夺取宋军大舰, 因战功升为百户。 B. 李进担任总把,有智有勇。李进被史天泽封为总把,跟从作战,趁夜袭击七十关,受伤也不在意,最终 取胜。 C. 李进作战勇猛,屡次受赏。皇帝亲临前线,李进因交战时表现突出,被赐锦衣、名马;在浮图关参与五 场战斗,均受到上等奖赏。 D. 李进被俘逃回,仍受信任。李进在洪水山与敌人作战,寡不敌众,兵败被擒,行至掺八里逃回,仍接连 被授官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 (2)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天泽以进对,赏锦衣、名马、 【答案】10. B 11. C 12. A 13. (1)史天泽命令李进前往关下劝说、招降他们,守关的士兵不接受劝降。李进暗中察看偏僻的小路, 回来禀告史天泽说:“敌军的堡垒能够攻下。” (2)皇帝指着(李进)回头对众将领说:“那个在白色军旗下穿着红色衣服露出半截手臂冲在前面的人, 是谁?”史天泽回答是李进,皇上就赏赐李进锦衣、名马。 【解析】 【10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 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 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 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 别注意。“顷之”是独立的时间词,因此后面要断开;“视”前面省略的主语是全军将士,该词前面要断 开;“诸军”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兵”“宋前锋”“战舰”分别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因此 这几个词前面分别要断开;“顺流纵击”前面省略的主语是战舰,因此前面要断开;“死者”是所在句子 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故选 B。 【11 题详解】 该题考查考察古代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 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 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 项,“五更,即丑时,相当于现在的 3 点到 5 点”陈述有误。五更即寅时,相当于现在的 3 点到 5 点。故 选 C。 【12 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 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 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 项,“张柔引兵与察罕率领的水军在淮 河交战”分析错误。据原文“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可知,察罕是张柔一方的 主帅。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 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 中,说,劝说;潜,秘密地、偷偷地;间道,这里是抄小路;白,禀告;取,攻取。第二句中,顾,回头; 服,穿;突,冲击;对,回答。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 顺流畅。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 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 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 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 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 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参考译文: 李进,保定曲阳人。年幼时隶属军籍,起初跟随万户侯张柔驻扎在杞地的三叉口,当时荆山的西面九 十里有一个叫龙冈的地方,属于宋的辖地。庚戌年春天,张柔率兵在龙冈上修筑堡垒。正遇上淮河涨水, 宋人率水军突然到达,主帅察罕率军队迎击,李进领兵十五人乘坐一条小船,与敌军辗转作战十余里,夺 下了敌军一条大船,于是因战功升任百户。 戌午年,宪宗西征,丞相史天泽当时担任河南经略大使,要从各道军队中挑选骁勇的士兵跟随自己, 于是任命李进为总把。这一年秋天九月,军队取道由陈仓进入兴元,经过米仓关,那地方荒凉闭塞,道路 不通,李进砍伐树木开辟了七百余里路。冬天十一月,到达定远七十关,这个关上下都修筑了互相连通的 堡垒,宋军派五百士兵守卫这个关隘,巴渠江水环绕着堡垒向东流去。史天泽命令李进前往关下劝说、招 降他们,守关的士兵不接受劝降。李进暗中察看偏僻的小路,回来后禀告史天泽说:“敌军的堡垒能够攻 下。”当天夜里二更时分,史天泽派遣李进率领七十名勇士,趁守关的士兵没有防备,进攻七十关,有二 十名勇士卸掉门枢而潜入。守门的人发现了,便拔出刀来抵抗,李进受伤,却不把它当回事。天将亮的时 候,李进等人终于攻下了那个堡垒,并坚守堡垒,入关的道路这才畅通,各路军队全部过了关口。李进因 这个功劳获得上等奖赏。 己未年春天二月,史天泽率军来到皇帝驻扎的地方,围困了合州的钓鱼山寨。夏天五月,宋朝从嘉陵 江派水军来救援,双方开始在三槽山西部大战,皇帝立马东山,拥兵两万,夹江摆开阵势,史天泽就对全 军将士发布号令说:“听我的鼓声,看我的旗子,不要有丝毫的懈怠。”不久,听到鼓声,看到旗子指向 东面,各路军队于是击鼓呐喊着冲入敌阵。双方士兵刚一交战,宋军的前锋部队就溃散逃跑,战舰继而混 乱,史天泽的部队顺流而下直击敌军,宋军死亡的人数也数不清。皇帝指着(李进)回头对众将领说:“那 个在白色军旗下面穿着红色衣服露出半截手臂冲在前面的人,是谁?”史天泽回答是李进,皇上就赏赐李进 锦衣、名马。八月,又在浮图关作战,前后共五场战斗,李进都因立功而受到上等奖赏。 元世祖即位,李进入朝担任皇帝的侍卫亲军。中统二年,朝廷宣布授予李进总把一职,并赐银符。二 十三年秋,海都及笃娃等率领军队到达洪水山,李进与敌军竭力作战,寡不敌众,军队溃败,李进被俘。 李进跟随敌军行至掺八里,逃了回来。二十五年,李进被授予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第二年,改 任左翼屯田万户。元贞元年春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筹笔驿①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②,风云长为护储胥③。 徒令上将④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⑤。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⑥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 [注]①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县北。相传诸葛亮出兵伐魏,在这里筹划军事。大中九年(855),李 商隐辞去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筹笔驿,创作此诗。②简书:指军令。③储胥:指军中的篙栅,代 指营垒。④上将:指诸葛亮。⑤降王:指后主刘禅。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⑥锦里:在成都城南, 有武侯祠。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把猿、鸟比作诸葛亮的敌人,说它们至今还畏惧诸葛亮的军令,以此衬托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为后 面的内容做铺垫。 B. 颔联采用对比手法,说明诸葛亮尽管有运筹帷幄之才,还是无法挽救蜀国的败亡,不争气的后主刘禅最 终还是投降做了俘虏。 C. 颈联分析蜀国败亡原因——尽管诸葛亮才!比管仲和乐毅,但无奈大将关羽和张飞命短,只凭诸葛亮一 人之力,也无法力挽狂澜。 D. 尾联交代写作缘由——作者!往年经过锦里诸葛武侯祠时,触景生情,吟诵起诸葛亮的《梁甫吟》,顿 时觉得遗恨无穷。 15. 诗歌末句“恨有馀”中的“恨”包含了作者哪些感情?除了“恨”,该诗还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4. A 15. “恨”所包含的感情:①表达了对诸葛亮未能实现统一的愿望的遗憾之情。②寄托了 自己怀才不遇(或抱负无法得到实现)的苦闷之情。其他感情:①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的 崇敬(或赞赏)。②告诫当朝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 时注意仔细辨析。 A 项,“把猿、鸟比作诸葛亮的敌人”说法错误,“猿鸟犹疑畏简书”,意思是说,猿、鸟犹疑是害怕丞相 的严明军令;在这里,诗人使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把“猿、鸟”人格化,而不是比喻。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弄清楚题干的要 求,如本题“诗歌末句‘恨有馀’中的‘恨’包含了作者哪些感情?除了‘恨’,该诗还寄寓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题干的指向性很清楚,只要求分析尾联的情感,同时,学生应该明白,古代汉语的“恨”,很 多时候指“遗憾”。 第一,理解诗句含义:“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 往年我经过锦城时拜谒了武侯祠,曾经吟 诵了《梁父吟》,为他深表遗憾; 第二,分析“恨”的情感:由诗句意思可知,尾联首先表达了对诸葛亮未能实现统一的愿望的遗憾之情, 也便是“梁父吟成恨有馀”;李商隐喜欢用典,此句用典,意在寄托自己怀才不遇(或抱负无法得到实现) 的苦闷之情; 第三,分析其他感情:写武侯词,本身是为了拜谒,意在表达崇敬;告诫当朝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另 外,写古是为了讽今,这是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筹笔驿而作的一首咏怀古迹的诗,诗中 极力推崇诸葛亮才比管仲、乐毅,却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后主刘禅终于成为亡国之君,自是遗恨千古。这 沉痛的历史慨叹,和晚唐政局相关,诗人在此处有告诫当朝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用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结尾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写景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出师未捷身先死 (2). 长使英雄泪满襟 (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 亦使后人 而复哀后人也 (5). 落霞与孤鹜齐飞 (6). 秋水共长天一色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 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 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 字等字的写法。如“捷”“身”“长”“襟”“鉴”“复”“霞”“孤鹜”,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 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 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 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 句子不能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各题。 他以积极 的精神,用诗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个人的遭际和时代的不幸、民众的 疾苦紧密联系在一起,讴歌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是变乱时代的伟大“诗史”。他的五、七言 古诗,格调大变, 。七言律诗在他手中正式成立,沉着痛快。他的诗歌 ,既有 清新刻画的句子,又有议论和用典,( )所以,自中唐开始,他就被称为“诗圣”,宋人更是对 他 。 17.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开创个人的遭际和时代的不幸,民众的疾苦紧密联系在一起,讴歌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 B. 他把个人的遭际和时代的不幸、民众的疾苦紧密联系在一起,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 C. 他开创个人的遭际和时代的不幸,让民众的疾苦紧密联系在一起,讴歌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 D. 他个人的遭际和时代的不幸、民众的疾苦紧密联系在一起,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 18. 在括号了补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刚烈也有严肃,有诙谐也有柔情。 B. 有刚烈也有诙谐,有严肃也有柔情。 C. 有严肃也有柔情,有刚烈也有诙谐。 D. 有严肃也有诙谐,有柔情也有刚烈。 19.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入时 抑扬顿挫 博大精深 关怀备至 B. 入世 沉郁顿挫 博大精深 推崇备至 C. 入时 沉郁顿挫 博采众长 关怀备至 D. 入世 抑扬顿挫 博采众长 推崇备至 【答案】17. B 18. D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 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 A 项,成分残缺,“开创”后面加上“把”;搭配不当,“讴歌”“面 貌”搭配不当。C 项,成分残缺,应该改为“他开创将个人的遭际和时代的不幸、和民众的疾苦紧密联系 在一起”;搭配不当,“讴歌”“面貌”搭配不当。D 项,成分残缺,在“他”后面加上“把”。故选 B。 【18 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 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 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 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结合选项内容分析,从正反两方面 论述,“严肃”“诙谐”“柔情”“刚烈”分别对应,综合 D 项正确。故选 D。 【19 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 是否合乎语境,题中入时:适合风俗时尚,投合世俗喜好。修饰“精神”,用“入世”。抑扬顿挫:形容 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沉郁顿挫:“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 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 表现技巧有关。结合“他的五、七言古诗,格调大变”分析,用“沉郁顿挫”。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 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其形容对象多为某某内容。博 采众长: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结合语境内容分析,此处主 要讲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广博,用“博大精深”。关怀备至:关心得无微不至。推崇备至:极其推重和敬佩。 结合“宋人更是对他”分析可知,用“推崇备至”。故选 B。 【点睛】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 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 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时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此题三个错误选项 均为成分残缺。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靠全社会关注和应对校园欺凌,是目前消除这一现象的主要手段。然而,_______,仍然是最明智的选 择。从根本上讲,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最需要靠更全面的教育来解决。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本来就是 _______,这需要学校、家长乃至全社会携手推行人格独立、心智开放的教育理念。无论如何,只有真诚面 对,有效介入,放下身段,谦恭相对,才能使校园里发生的类似事件的伤害降到最低,使其_______,而不 成为未来的阴影。 【答案】 (1). 让校园的问题回归校园 (2). 帮助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 (3). 成为成长的砥砺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一般考 查总结句、中心句、对举句、转折句的拟写。第①处由前面的“然而”可知应是转折句,根据横线前“全社会 关注和应对”“然而”可以推断出此处应填写表示转折意思的句子,再结合后面“仍然是最明智的选择”“预防和 处理校园欺凌,最需要靠更全面的教育来解决”等内容可知,此处应是说“让校园问题回归校园”。第②处应 是中心句,根据横线后“推行人格独立、心智开放的教育理念”可以推断出此处应填写表示“帮助孩子养成健 全的人格”意思的句子;③处是归结对举句,根据横线后“不成为未来的阴影”,可以推断出此处应填写表示 当前状态特性意思的句子。 【点睛】“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 然,合乎语境。高考“连贯”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考查形式包括排列句序(要求将一组打乱顺序的句子按一 定的逻辑关系重新排列)、复位填空(要求将语段中抽出的句子放到合适的位置)、填补或续写(要求根据语段 中心内容和具体情境在指定的位置上填入合适的词语或在后面续写恰当的句子)等。 21. 下面是某城市“学雷锋志愿服务”的主体图形,请写出除英文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 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85 个字。 【答案】图形由和平鸽、心手、雷锋头像组成。心手组合寓意人们用友善之手奉献爱心;和平鸽象征友好 和谐;雷锋在心形中,寓意雷锋及雷锋精神活在志愿者心中和志愿者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追求。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解答图文转换类题目,应在感知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 的句子结构、语意逻辑等来分析推理。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考得是内容。对于图文,要宏观把握其外形 特点,说明画面内容时,画面中的要素要全,不能偏颇或漏掉。图形由和平鸽、心手、雷锋头像组成。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从孔子时代起就强调子女要孝顺摂父母,在父母面前永远保持发自内心的和颜悦色。中国子女成 年自立后往往和原生家庭依然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往往也习惯于为子女的人生作出规划,子女与父母之 间的关系一般比较亲近。 西方自雅典城邦时代起,他们的伦理和文化就是以个人为本位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没有孝顺的概念, 只有友爱摂的说法。子女成年之后即离开父母建立自己的生活体系,父母也从不对子女的将来做过多的干 涉或过分的帮助,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而平等。 作为一名即将成年的学子,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 800 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在亲密中学会独立 中西方的文化历来有很多差异,就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来说,传统的中国式家庭两代之间往往比较亲密, 而西方家庭一般则是比较平等疏远。而在我看来,若能将两种模式巧妙结合起来,方能成为一种相对完美 的相处模式。 古代中国提倡“愚忠”“愚孝”,子女在指出父母错误时要“怡吾色,柔吾声”,在承受父母责骂时 要“号泣随,鞑无怨”。近代以来。这种毫无原则的尊敬和服从已经少了很多,然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力 仍不容小觑。许多父母倚仗着自己阅历丰富,有一种“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的自信,对子女的 人生指手画脚,并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诚然,这种行为的出发点自然是好的,是为了避免子女走自 己的错路,但有时,这样也未必能使孩子有一个好的结局。同时,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巨婴”“妈宝”的 出现也说明了这种模式的弊端。但中国式的家庭关系却能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港湾,使其心灵有一个依靠, 让他们知道无论如何总有一个会永远接纳他们的地方。并且“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孝”也 有助于构建一个人情温暖的社会。 相比之下,西方的家庭关系则显得冷漠许多,子女的过早独立,使代际之间缺乏亲情的维系。或许这 会不利于孩子心智的发展,但父母及时的义“放手”也有利于孩子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创造力,孩子的 一举一动皆有自己做主,后果也有自己承担,这也有利于他们及时独立,早日融入竞争激烈的社会。同时, 对父母也是一种解脱,所以,西方的老人往往不如中国的老人一样劳心劳力。 我们正处于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碰撞时代,作为即将成年的高中生,也已经有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在我 看来,中国的家庭模式亲密温馨,但子女缺乏自立能力;西方的家庭模式子女独立自主,却较为冷淡疏离。 当今时代,我们正处于两种文化的交汇点中,应当博采众长,并将其融合为一种新的、更好的东西。 因此,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模式中,我们应当加入一些新的东西。鲁迅先生曾说:“任何思想不禁锢的 父亲,都希望孩子能超越自己。”所以,我们的确没有必要一切都按照父母的意思来,而应该有自己的思 考和独立自主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家庭和人生才会臻于完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新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新材料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 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 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 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本作文这个题目牵涉的概念和关系比较多,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但如果对所给材料进行分层归纳概括,我们就可以把握住材料的整体意义和核心。材料共分二大层次。第 一层谈中国的家庭的亲子关系。第一句谈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关键词是孝顺,第二句中前两个单句谈父母 对子女的关系,关键词是规划,最后一个单句总结这种关系的特点是亲近。第二个层次谈西方家庭的亲子 关系。第一句讲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即友爱、独立,第二句的第二个单句讲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是不过多干涉, 最后一个单句总结这种关系的特点,松散而平等。通过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分析,结合写作要求“作为一名 即将成年的高三学子,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可知,本文写作的对象是中西方家庭亲子关系的差异与优劣, 以及新时代下要建立一种怎么样的亲子关系。一切扣题的立意必须紧扣这个核心话题展开,反之,就是偏 题或跑题。上述核心话题其实又包含着三个层次和三个层面,厘清这些层次是写好这篇文章,建立逻辑思 维的关键。第一,材料首先谈的是一种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的关系,具体而言,中国的亲 子关系是孝顺与规划,西方的亲子关系是友爱与不干涉(平等)。所以,凡是只谈“孝顺”的属于偏题,当 为三、四类卷。第二,材料其次是从空间上——中西方谈亲子关系的差异即亲近与松散,并要求考生通过 根源、特点等的比较,来判断其优劣。第三,通过“作为一名即将成年的学子,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的 任务驱动,要求考生从时间维度即古今对比的角度上,同时又站在当下中国时代(信息时代)发展的高度 上,对中西方亲子关系的优劣作出评判,并提出一种新时代的理想的亲子关系。第四,要从三个层面,由 浅入深地剖析,体现思维的推进和论述的深度。第一个层面要谈现象层面,也就是要列举古今中外的事例 论证;第二个层面要从文化的家庭伦理的层面论述;第三个层面还可以从经济(小农经济和商业文明)等 层面,来分析中西文化现象的根源所在。理清了上述关系和层次,写作的整体逻辑思路就大致形成。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 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 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 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 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 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 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