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安徽省黄山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安徽省黄山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ID:691337

大小:302.5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1-05-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黄山市 2021 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其实都是人间的英雄或氏族首 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女娲诸神的神格其实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他们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 庭俯视人间甚至任意惩罚人类的诸神是完全不同的。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 取火及农业生产,而黄帝及其周围的传说人物更被看作中国古代各种生产技术及文化知识的发明者。神话 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既然中华的先民们确信文化是他们 自己创造的,那么这种文化就必然以人为其核心。追求人格的完善,追求人伦的幸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 谐便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正因如此,先秦的诸子百家都以现实的人生为关怀对象。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席不暇暖;在政 治活动失败后,又以韦编三绝的精神从事学术与教育活动。正是这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使他对生命感到 充实、自信,从而在对真与善的追求中实现了审美的愉悦感,并升华进入诗的境界。庄子以浪漫的态度对 待人生,他希冀着超越现实环境的绝对自由,但在追求人生的精神境界而鄙薄物质享受这一点上则与儒家 殊途同归。儒、道两家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就是诗意的人生 观。因为那种执着而又潇洒的生活态度,那种基于自身道德完善的愉悦感,那种对朴素单纯之美的领悟, 那种融真善美为一体的价值追求,除了“诗”这个词以外简直无以名之。 中华先民的诗歌创作是全民族陶写心声的普遍方式,中华大地也就成了一个诗的国度。“诗言志”成 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成为中华先民对诗歌本质的共同认识。儒、道两家 分别从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方面浇灌了历代诗人的心田。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无数的志士仁人,这些志士 仁人往往本身就是杰出的诗人,他们用优美的诗句表达了内心对人生道德境界的追求,诗歌成为他们留给 后人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行吟泽畔的三闾大夫和漂泊江湖的少陵野老已经凭借其壮丽诗篇在中国人民心 中获得了永生,文天祥舍生取义的人格精神已凝聚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诗中。到 了近代,谭嗣同在狱中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两句诗宣示以身殉国的精神,留学异国的 鲁迅用“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之句来表达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当我们诵读这些家喻户晓的 诗歌名篇时,在获得审美愉悦感的同时也在道德上接受了熏陶。这种熏陶不是抽象的道德说教,它会伴随 着优美的意境和动人的形象悄悄进入我们的内心,它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悄然滋润 我们的心田,推动我们的精神境界向着崇高迈进。 (摘编自莫砺锋《中华文化是诗意人生的乐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诸神都是人间的英雄或氏族首领,而神格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 B. 儒、道两家都以现实的人生为关怀对象,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 C. 历代诗人受儒家审美功能和道家社会功能的影响,用优美诗句表达对道德境界的追求。 D. 古代诗歌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诵读它们可以在获得审美愉悦感的同时接受道德熏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介绍了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的特点,目的是说明中华文化自古就以人为核心。 B. 文章充分肯定了孔子和庄子对人生的态度,并以此为基础引出下文对诗的论述。 C. 文章先分析中华文化特点,再诠释诗意人生观,最后指出中华大地是诗的国度。 D. 文章运用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形象阐述了唯有中华文化才是诗意人生的乐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寄寓了中华先民们各种健康积极的追求。 B. 孔子人生态度积极,追求真与善,重视人生精神境界的提升,鄙薄物质享受。 C. 中国历史上的志士仁人也是杰出的诗人,能够用优美的诗句滋润我们的心田。 D. 诵读屈原、杜甫的壮丽诗篇,既能获得审美愉悦感,也能在道德上接受熏陶。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诸神都是人间的英雄或氏族首领”混淆概念,原文“神话传说其实都是……文学表述”,神话中的诸 神是文学形象而非现实人物。 C.“儒家审美功能和道家社会功能”张冠李戴,原文是“儒、道两家分别从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 且并非所有诗人都表达对道德境界的追求。 D.“古代诗歌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诵读它们”的表述扩大范围,原文指的是作为志士仁人的杰出诗人创 作的诗歌名篇。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唯有……才”错误,文章论述了中华文化是诗意人生的乐土,但并未论证其唯一性。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志士仁人也是杰出的诗人”的表述绝对化,原文用的是“往往就是”;“用优美的诗句滋润我们的心 田”曲解原文,这些诗人“用优美的诗句表达……追求”,“滋润我们的心田”不是他们创作目的,是我 们诵读的收获。 故选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但采用新型车载动力 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有: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发动机汽车以及燃气汽车、醇醚汽车 等。 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如果新能源汽车得到快速发展, 以 2020 年中国汽车保有量 1.4 亿计算,可以节约石油 3229 万吨,相当于将汽车用油需求削减 22.7%。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委召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 深入讨论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工作举措,明确了新能源 汽车产业发展 2021 年重点工作,要求做好全产业链协同、“车—路—网—云”协同,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 关系,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规划》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中国工业领域第一 个面向“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的发展规划,体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属于汽车工业领域的 一个新赛道,其成长潜力和想象空间十分丰富。借助政策扶持与技术攻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取得显 著成效,但能否获得更多消费者青睐,依然有赖于产品自身的技术“含金量”。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表示,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具有节能减排、使用成 本低、维修保养方便、动力强、操控性好等优点,但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整车成本偏高、性能不 稳定、充电不够方便等问题。这是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只有依靠更高水平的发展去解决。 (摘自《新能源汽车加速“跑起来”》、《中国青年报》2021 年 2 月 23 日) 材料三: 据美国《纽约时报》1 月 28 日报道,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宣布,该公司计划到 2035 年时,只生产和销售 “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 报道介绍,目前,新能源汽车是汽车行业增长最快的部分,但在新车销量中仍只占很小一部分。据国 际能源署统计,新能源车约占全球汽车总量的 3%。去年,此类汽车在欧洲和中国的销量猛增,但它们在美 国仍是小众产品,购买它们的主要是富裕的“尝鲜者”以及具有环保意识的消费者。 该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玛丽•巴拉在一份声明中说:“通用汽车公司正与全球各国政府和企业一道 努力建设一个更安全、更绿色、更美好的世界。”我们鼓励其他国家效仿,对我们的产业和整个经济产生 重大影响。” 报道指出,通用汽车股价在消息公布后大涨,这反映出投资者越来越一致的看法——新能源汽车代表 着未来。特斯拉和其他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最终将主宰汽车业,而没有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汽车企业将表现 不佳。 (摘自《不造新能源汽车没前途?》,《参考消息》2021 年 2 月 20 日) 4. 下列对新能源汽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能源汽车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在使用常规燃料时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技术原 理先进,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B. 新能源汽车属于汽车工业领域的一个新赛道,有很大的成长潜力和想象空间。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 产业,积极扶持,必将取得显著的成效。 C. 新能源汽车目前是汽车行业增长最快的部分,但在新车销量中只占很小一部分,据国际能源署统计,其 总量在全球汽车总量中所占比例也很小。 D. 新能源汽车能缓解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但据统计,它们在美国仍然是小众产品,当前的主要消费者是富 裕的“尝鲜者”以及具有环保意识的人。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在快速发展,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按 2020 年中国汽车保有量 1.4 亿计算, 这能节约大量石油,有利于保护环境。 B.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我 国工业领域的具有长时期性质的发展规划。 C. 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具有节能减排、使用成本低等优点,但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着 一些只有依靠更高水平的发展才能解决的问题。 D.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计划到 2035 年时只生产和销售“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的消息公布后,通用汽车的 股价大涨,这说明投资者看好新能源汽车的前景。 6. 请结合材料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答案】4. B 5. A 6. ①(国家)做好全产业链协同、“车—路—网—云”协同,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实现新能源汽车 产业高质量发展。②(汽车企业)加强技术攻关,提高新能源汽车自身的技术“含金量”,降低整车成本 并提升性能稳定性。③(社会)大力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破解充电桩“进小区难”等问题,提高充电便利 性。④(消费者)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响应相关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 “必将取得显著成效”错误,原文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 “正在快速发展,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错误,原文是“如果新能源汽车得到快速发展”、“能 否获得更多消费者青睐”。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看国家需要做些什么,材料二中谈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委发布的《规划》中 提到“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2021 年重点工作,要求做好全产业链协同、‘车—路—网—云’协同,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可见国家要做好全产业链协同、“车—路 —网—云”协同,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次看汽车企业需要做些什么,材料二提到“借助政策扶持与技术攻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取得显著 成效,但能否获得更多消费者青睐,依然有赖于产品自身的技术‘含金量’”,还有新能源汽车存在的一 些问题,“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整车成本偏高、性能不稳定、充电不够方便等问题”,可见汽车 企业应当加强技术攻关,提高新能源汽车自身的技术“含金量”,降低整车成本并提升性能稳定性。 再看整个社会应当做些什么,材料二提到新能源汽车“充电不够方便”,这就需要社会大力完善基础设施 体系,破解充电桩“进小区难”等问题,提高充电便利性。 最后看消费者需要做什么,材料一中有“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 方向。如果新能源汽车得到快速发展,以 2020 年中国汽车保有量 1.4 亿计算,可以节约石油 3229 万吨,相 当于将汽车用油需求削减 22.7%”,材料三谈到新能源汽车“在美国仍是小众产品,购买它们的主要是富裕 的‘尝鲜者’以及具有环保意识的消费者”,可见作为消费者要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响应相关政策,支持 新能源汽车发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杏树下 路 遥 他立在这杏树下。故乡山野的风带着春天的温暖,轻轻抚摸他夹杂着几根白发的头,抚摸他的脸颊, 抚摸他的心。 杏树,你应该认识我。尽管我们分别有许多岁月,但我可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你。当我想起了你时,也 想起了她,小萍;想起了我们小时候…… 他那时在村里上三年级。她也只念四年级。一家在村东,一家在村西,平时谁也不见谁。就是上了学, 两个年级不说,在这种年龄,男孩和女孩的界限是很严格的,他们往往都生活在各自的天地里,互不交往, 互不侵犯。 但是,我敢肯定地说,和小萍这样生疏,还不仅仅是这些原因。那时,学校也有一些集体活动和游戏, 不分年级,不分大小,不分男女……我和她的这种生疏是由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所决定的。那时我是这学 校穿戴最破烂的学生。可小萍呢?虽说她母亲也在农村,可她父亲是县城里的医生。她经常穿戴得像一位 小公主,无疑是学校最尊贵的学生。 他当时虽然只有十一岁,但已经懂得为自己的寒酸而害臊了。因此专意躲避那些穿戴体面的同学,尤 其是躲避小萍。在他看来,她大概时刻都在笑话他。别人也躲避他,就是那些家境不怎好的同学也尽量不 和他为伍,以便证明比他高一等。他常常孤孤单单一个人…… 可是,就在那天,就在这棵杏树下,发生了那样的事…… 你记得,那是四月的一天。你靠在这棵杏树干上,看同学们玩得多快乐呀,可是当时你脊背靠在这树 干上动也不敢动。谁也不知道你为什么不去玩。你也无法说出不去玩的原因。 一直到大家都回学校了,我仍然没动。杏树下,只剩下我和她。 “你怎啦?”她问。 我不敢看她,也不回答。 她走近我,大胆地用手在我汗淋淋的额头上摸了摸,大概是看我发不发烧。 我感到额头像被烧红的烙铁烫了一下。 我扭过头,不看她,说:“我没病。” “那怎啦?有什么你给我说,好吗?”她的口气像大姐姐一样。 我犹豫了一下说:“那你不能给别人说。” “我肯定不说。” “……我的裤子……破了。” “哪儿破了?” “在后边……” “唉,倒说你不玩呢!让我看看。” “不。” “怕什么哩!我带着针线。我给你缝。” 她不管我同意不同意,已经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荷包,开始笨拙地往针眼里穿线。鼓弄了很长时 间,她才说她缝完了。我用手在后面摸了摸,已经不露肉。 她像没事似的抬头望了望树上的青杏说:“毛杏子最好吃了,酸酸的……现在咱们回吧?”她对我说。 “我先不回去,你走……” 她冲我笑了笑,就走了,消失在山下的小土路上。 我抬起头,望了望绿叶间那颗颗毛茸茸的青杏子。尽管我不太会上树,但我还是挣扎着往这棵杏树上 爬去。刚摘了一颗杏子,由于没站稳,一下子从树上摔下来了。跌倒在地上时,我听见“嘶”的一声。天 啊,刚刚缝住的裤子又一次破了! 泪水顿时盈满了我的双眼。这使我伤心的是无法把手中的杏子送到小萍手里了。正是为了报答她,我 才冒险上树的。在地上呆呆地坐了一会,我决定非把杏子送给她不可,于是硬着头皮从山里下来,磨蹭着 来到学校下边的小河边。我看见同学们正在院子里大扫除却不敢上去。突然,我看见小萍到院畔上来倒垃 圾。 她也看见了我,喊:“你快回来!” 我没动。 她站了一会,看我这样子,就从小路上转下来了。站在我面前,问:“你怎不回去?” “给!”我把杏子递到她面前。尽管这杏子已被我的汗手弄得又脏又黑,小萍还是惊喜地一把夺过去, 扔在自己的嘴巴里。她一边吃,一边说:“真好吃,酸酸的……咱们回……” “我回家呀……” “现在还没放学呢!” “我的裤子又扯烂了!”我说完,掉转头就跑,并且没忘了用一只手过去遮住…… 从那以后,我和小萍之间就渐渐产生了一种不协调的友谊——一个富足人家的女儿和一个穷人家孩子 的友谊。直到现在我也说不清这一切,只是感动这一切对我来说是多么宝贵。 一年以后,小萍一家离开了村子。从此,我再也没有见到她。后来听说她考上了医学院。再后来,我 也考上了农林学院,毕业留了校,又当上了副教授…… 副教授立在这杏树下,望着绿叶间那毛茸茸的青杏,两颗泪珠不知不觉从眼角里滑了出来。为了那逝 去的愉快和忧伤,为了那又酸又甜的回忆,他微笑着哭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年时贫寒的家庭状况,不仅给“我”带来孤孤单单的人生境遇,而且也造成“我”自卑而敏感的心理。 B. 为了赢得小萍的青睐,“我”虽不太会爬树,却奋不顾身地摘下青杏子送给她,这确立了两人之间的友 谊。 C. 小说构思精巧,首尾描写既相互照应,又极具镜头感,使文本结构完整,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有渐趋清晰 之感。 D. 小说以质朴的文字,深情的笔触,叙述了“我”少年时期的一段往事,传达了对纯真美好情感的感动和 珍视。 8. 请结合文本,谈谈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小萍这一人物形象的。 9. 小说以副教授的视角回忆往事,但文中却交互使用了“他”“你”“我”三个人称来叙述。请结合作品, 从叙事的角度,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7. B 8. ①动作(细节)描写。如为“我”缝补裤子等细节动作,凸显了小萍的主动热情并细心 能干的个性特点; ②语言(对话)描写。如主动与“我”交谈,打消“我”的顾虑和尴尬等,显现了小萍的善良纯朴的品性; ③场景烘托。如杏树下的游戏活动及看杏树摘杏果等场景,烘托出少年小萍天真活泼的年龄段特有的状态; ④对比手法。通过与有严格男女界限的同龄人群体及感觉尴尬的“我”的对比,衬托出小萍的开朗大方。 9. (1)叙事内容更加丰富。以“他”“你”为人称叙述“我”的现在变化和当年的遭遇等情节,对以“我” 为人称叙述的回忆情节作了补充交代。 (2)叙事结构更具层次。小说以回忆往事为主体叙事,以“他”引起往事,以“你”进入往事,以“我” 讲述往事,最后又以“他”结束叙事。使用人称转换,打破单一人称叙述的结构。 (3)叙事方式更加灵活。叙述往事的前因后果时,选择更加客观冷静的“他”;叙述一往情深的往事时, 选择更加真实感性的“你”和“我”。根据叙事的需要,灵活地为副教授选择不同人称。 (4)叙事效果更加明显。通过人称的变化,带领读者进到不同的场景之中,尤其是以“我”来展开与小萍 的对话,使读者具有了现场感,情感的真实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 原文有“正是为了报答她,我才冒险上树的”的表述,可见“为了赢得小萍的青睐”的表述有误;另外, 依据文中“从那以后,我和小萍之间就渐渐产生了一种不协调的友谊”的表述,可知“我”和小萍的友谊 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因为摘杏子这件事。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人物描写手法通常有正面描写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等;有侧面烘托,即用其他人的言行 评价等来表现人物;还有用环境衬托及运用对比手法等。 本文塑造小萍有动作描写,如她为我缝裤子,“她不管我同意不同意,已经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荷包, 开始笨拙地往针眼里穿线。鼓弄了很长时间,她才说她缝完了”,小萍能够发现“我”一直靠着树不动, 并主动询问,还为“我”缝上了破洞,凸显了小萍的主动热情并细心能干的个性特点; 还有语言描写,看到“我”靠着树不去做游戏,她主动问“你怎啦?”,当发现“我”没病的时候又问“那 怎啦?有什么你给我说,好吗?”,知道“我”的裤子破了后她说“怕什么哩!我带着针线。我给你缝”。 她主动与“我”交谈,打消“我”的顾虑和尴尬等,显现了小萍的善良纯朴的品性; 文中还有场景和环境描写,如“你靠在这棵杏树干上,看同学们玩得多快乐呀”,“她像没事似的抬头望 了望树上的青杏说:‘毛杏子最好吃了,酸酸的……’”,同学们做游戏的欢乐,及小萍对青杏的向往, 还有“绿叶间那颗颗毛茸茸的青杏子”的描写,烘托出少年小萍天真活泼的年龄段特有的状态; 另外文中也有很多对比,如“在这种年龄,男孩和女孩的界限是很严格的,他们往往都生活在各自的天地 里,互不交往,互不侵犯”“他当时虽然只有十一岁,但已经懂得为自己的寒酸而害臊了。因此专意躲避 那些穿戴体面的同学,尤其是躲避小萍。在他看来,她大概时刻都在笑话他”,男女之间互不交往以及“我” 与小萍的差距,都好像一条鸿沟一样不可逾越,然而小萍却不在意这些,主动询问“我”,关心“我”, 通过与有严格男女界限的同龄人群体及感觉尴尬的“我”的对比,衬托出小萍的开朗大方。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叙述手法的能力。 “他立在这杏树下。故乡山野的风带着春天的温暖,轻轻抚摸他夹杂着几根白发的头,抚摸他的脸颊,抚 摸他的心”,这是用第三人称写“我”的现在;“你记得,那是四月的一天。你靠在这棵杏树干上,看同 学们玩得多快乐呀,可是当时你脊背靠在这树干上动也不敢动”,这是用第二人称回忆自己当年的尴尬。 这样的人称变换使叙事内容更加丰富,对以“我”为人称叙述的回忆情节作了补充交代。 小说开头用“他”来引起往事,“他立在这杏树下。故乡山野的风带着春天的温暖,轻轻抚摸他夹杂着几 根白发的头,抚摸他的脸颊,抚摸他的心”;然后用“你”进入往事,“你记得,那是四月的一天。你靠 在这棵杏树干上,看同学们玩得多快乐呀,可是当时你脊背靠在这树干上动也不敢动”;接着再以“我” 讲述往事,“我不敢看她,也不回答……”;最后又以“他”结束叙事,“副教授立在这杏树下,望着绿 叶间那毛茸茸的青杏,两颗泪珠不知不觉从眼角里滑了出来。为了那逝去的愉快和忧伤,为了那又酸又甜 的回忆,他微笑着哭了”。这样写打破单一人称叙述的结构,使叙事结构更具层次。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是写“现在”,用比较客观的第三人称“他”来叙事;回忆的过程中用“你”和“我” 来叙事,“你”更具抒情色彩,“我”显得更真实。根据叙事的需要,灵活地为副教授选择不同人称,这 样写显得叙事方式更加灵活。 用“他”来写“现在”,让读者跟随“他”一起陷入回忆;在回忆中用“你”展现一幅少年靠着大树的画 面,然后用“我”来与小萍对话,使读者更有画面感和现场感,情感的真实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叙 事效果更加明显。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注】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 “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 让季历。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 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 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 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崇侯虎谮西伯于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之 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纣大说,曰:“此一物足以释 西伯,况其多乎!”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曰:“谮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乃献 洛西之地,以请纣去炮烙之刑。纣许之。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 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 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 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 是何能为!”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明年,西伯崩.,太子发立,是 为武王。 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 讼。后十年而崩,谥号“文王”。改法度,制正朔矣。追尊古公为“太王”,公季为“王季”:盖王瑞自 太王兴。 (节选自《史记 •周本纪第四》) 【注】太姜:古公之妃。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 而献之纣/ B. 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 而献之纣/ C. 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 而献之纣/ D. 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 而献之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公,姓姬,名亶父,周朝先公,是周文王的曾祖父。周武王姬发在建立周朝之后,追谥他为“周太王”。 B. 伯夷,古人常在名字中用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排行的次序。“伯夷”中的“伯”即指其在兄弟排 行老大。 C. 崩,是“死”的委婉说法之一。《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D. 易,即《易经》,群经之首,是传统经典之一。《周易》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传》 两部分。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姬昌礼贤下士。他继位后能够屈节礼遇贤能,为了接待士人,甚至到了中午还顾不上吃饭,天下贤士因 此纷纷来归。 B. 姬昌机智有谋。崇侯虎对纣王讲他的坏话,为了能够免去自己炮烙之刑,他向纣王献上洛水以西的土地 才得以幸免。 C. 姬昌治国以礼。虞、芮两国的人进入周的境内,看到互让田界,谦让长者的美俗。他们还没见到西伯, 就已觉惭愧。 D. 姬昌英勇善战。前后五年间讨伐了犬戎、密须、邗、崇侯虎,打败了耆国,并且营建丰邑,把都城从岐 山迁到丰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 (2)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 【答案】10. B 11. A 12. B 13. (1)西伯暗中推行善政,诸侯都请他来裁决(案件)。当时虞、芮两国的人有案件不能裁决,就到周(来 裁决)。 (2)殷的祖伊听说这些事,感到害怕,把这个情况报告给帝纣。纣王说:“不是有天命助我吗?这又能把 我怎样!”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乃求有莘氏美女”的意思是(闳夭等人)就去搜求有莘氏的美女。省略主语“闳夭等人”,“求”作谓 语,“有莘氏美女”作宾语,应在“乃求有莘氏美女”的前后停顿;且“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 奇怪物”都作“求”的宾语,这些宾语之后都应停顿这样就排除 A 项。 “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的意思是通过殷的宠臣费仲进献给纣。句中介宾短语“因殷嬖臣费仲”作状语, 修饰“献之纣”,故应在“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之前停顿。这样排除 C、D 项。 断句后,疏通语意为:帝纣把西伯囚禁在羑里。闳夭等人很担心,就去搜求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斑纹骏 马,有熊的九套三十六匹驾车之马,以及其他种种珍奇之物,通过殷的宠臣费仲进献给纣。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古公……是周文王的曾祖父”错。从原文“太姜(古公之妃)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 生昌”“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分析,古公的儿子是 季历,季历就公季,公季的儿子叫昌,昌就是西伯,西伯就是周文王,所以,可以推出是周文王的祖父。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B.“为了能够免去自己炮烙之刑,他向纣王献上洛水以西的土地才得以幸免”错。原文,“西伯乃献洛西 之地,以请纣去炮烙之刑”可见,西伯献出土地不是为了自己免去炮烙之刑,而是请纣王废除炮烙之刑。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句关键得分点为:阴:暗中,或背地里。狱:讼事或案件。如:去,往,到。 第(2)句关键得分点为:惧,意动用法,感到害怕。是,代词,这。“以(之)告帝纣”省略句,把这个 情况报告给帝纣。 参考译文: 古公有长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太姜生小儿子季历,季历娶太任为妻,太姜、太任都是贤惠的妻子。 太任生子昌,有圣明之兆。古公说:“我的后代当有成大事者,大概就是昌吧?”长子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 想立季历,以便将来能传位于昌,所以两人便逃亡到了荆蛮,(按当地风俗)身刺花纹,剪短头发,而让位 给季历。 古公死了,季历即位,就是公季。公季遵循古公留下的原则,笃行仁义,诸侯都顺从他。 公季死了,其子昌即位,就是西伯。西伯即文王,他继承后稷、公刘的事业,遵照古公、公季的法则, 笃行仁义,尊敬长者,慈爱幼小。由于他能屈节礼遇贤能,为了接待士人,每天到中午还顾不上吃饭,士 人纷纷投奔他。伯夷、叔齐在孤竹国,听说西伯善于敬养老人,一起投奔了他。太颠、闳夭、散宜生、鬻 子、辛甲大夫等人也去投奔了他。 崇侯虎对殷纣讲西伯的坏话说:“西伯积德行善,诸侯归心,将不利于天子。”于是帝纣就把西伯囚 禁在羑里。闳夭等人很担心,就去搜求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斑纹骏马,有熊的九套三十六匹驾车之马, 以及其他种种珍奇之物,通过殷的宠臣费仲进献给纣。纣大喜,说:“有这里面的一件东西就足以令我释 放西伯,何况还有其他许多呢!”故赦免了西伯,赐给他弓箭斧钺,使西伯能够征伐。还说:“说西伯坏话 的人,是崇侯虎。”西伯因献洛水以西之地,而请纣废去炮烙之刑。纣答应了他。 西伯暗中推行善政,诸侯都请他来裁决(案件)。当时虞、芮两国的人有案件不能裁决,就到周(来裁 决)。他们进入周的境界,看到种田的人都互让田界,人民都以谦让长者为美德。虞、芮两国的人还没见到 西伯,已觉惭愧,相互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人所耻,还去干什么,去了只是自取羞辱罢了。”于是 返回,都互相谦让地离开了。诸侯听说,都说:“西伯当是受有上天之命的君主。” 次年,伐犬戎。又次年,伐密须。又次年,打败耆国。殷的祖伊听说这些事,感到害怕,把这个情况 报告给帝纣。纣王说:“不是有天命助我吗?这又能把我怎么样!”又次年,伐邘。又次年,伐崇侯虎,并 开始营建丰邑,从岐山下迁都到丰邑。又次年,西伯死,太子发即位,就是武王。 西伯大概在位五十年。当他被囚羑里时,也许把《易》的八卦增加为六十四卦。从《诗》的作者对西 伯的称颂看,似乎西伯是在那一年受命称王,裁决虞、芮两国讼事。十年后去世,谥号为文王。从此修改 法度,制定正朔。追称古公为太王,公季为王季:这恐怕是因为称王的吉祥征兆是从太王开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翠眉亭 苏 辙 谁安双岭曲弯弯,眉势低临户牖间。斜拥千畦铺渌水,稍分八字放遥山。 愁霏宿雨峰峦湿,笑卷晴云草木闲。忽忆故乡银色界,举头千里见苍颜。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不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还呼应了标题。以设疑的方式切入,引人入胜。 B. 颔联写景的视角是由外而内,并运用比拟的手法,充分展现出了作者非同寻常的想象力。 C. 诗的颈联融情于景,通过天气的变化来描写雨过天晴时的景象,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D. 尾联由此及彼,诗人由眼前之景忽然联想到故乡的景,通过色彩的对比,抒发内心的情感。 15. 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B 15. ①对翠眉亭景色的喜爱之情。首联和颔联体现了作者的喜爱,尤其是一个“放”字, 作者想象将远山放进来,将喜爱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的“忽忆故乡”直接抒 发了思乡之情。③失落(或惆怅)之情。诗的尾联忽然想到故乡雪景,而抬头所见的却是满眼的苍翠,含 蓄地流露出了作者的失落(惆怅)之情。④乐观豁达之情。“愁”“笑”对举,借天气之变化,喻乐观、 旷达之情怀。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由外而内”错,由前句“眉势低临户牖间”,以及颔联中的“放”可知诗人是立足亭中向外观看。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前两联描写站在翠眉亭上看到的景色:亭子附近有两座弯弯曲曲的山岭,推开亭子的轩窗,正对着的山岭 宛如近在眼前;亭子斜下方是千畦良田和一带渌水,一带远山呈现出八字形,真想打开窗子放它进来。这 两句表达了对翠眉亭景色的喜爱之情。 尾联“忽忆故乡”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故乡的山是“银色”的,眼前的山却是“苍颜”,眼 前之山并非故乡的山,含蓄地流露出了作者的失落之情。 颈联“愁霏宿雨峰峦湿,笑卷晴云草木闲”,刚刚还为宿雨打湿了峰峦而发愁,转眼间风卷云过,天空放 晴,草木又能够悠游自在地享受阳光了,作者也为它们感到高兴。此句“愁”“笑”对举,借天气之变化, 喻乐观、旷达之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大会上,国家领导人引用屈原《离骚》中的名 句,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______,______”的豪情。 (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潮水上涨、白帆高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 【答案】 (1). 亦余心之所善兮 (2). 虽九死其犹未悔 (3). 潮平两岸阔 (4). 风正一帆悬 (5). (故)不积跬步 (6). 无以至千里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犹、跬、至”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比舞台艺术运用更多的虚拟化表现,电视剧的“写实”有着天然的优势。正在热播的《山海情》中 一家三兄弟轮换着穿一条裤子的场景,让观众触目惊心。村民们对故土的那份深情令人动容, 出“保 守”意识的强大黏性。相形之下,年轻一辈难以忍受贫瘠的现状不断逃离,展现了不同代际间无法调解的 内在矛盾。移民搬迁中 的困难,如排山倒海般倾泻在以马得福为代表的基层干部面前,折射出现实脱 贫攻坚中的残酷性和艰巨性。然而如电子游戏闯关一样,越具有挑战性的困难,也正是显示出英雄出世不 凡魅力的最佳时机。尽管如此,主人公却一直以低调谦和的形象贯穿始终,为全剧铺垫着朴实纯粹的底色。 异地搬迁之后,摆脱自然环境的恶劣羁绊,村民在活下来的同时能够留得住,成就了闽宁对口帮扶中不得 不面对的下一个关卡。剧中用了较大的篇幅展现产业扶贫的艰辛历程。剧情的 对应着真实情境中的磨 难,也传递出双方从怀疑到信任,从自暴自弃到不离不弃的“浴火重生”。而另一边,劳务输出的年轻人 在面对新环境与新要求下的“不服输”劲头也生动 了宁夏新生代阳光向上的青春力量…… 17. 依次填入文中画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彰显 屡见不鲜 错综复杂 诠释 B. 凸显 屡见不鲜 曲折跌宕 阐明 C. 彰显 层出不穷 错综复杂 阐明 D. 凸显 层出不穷 曲折跌宕 诠释 18.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恰当的一项是( ) A. 异地搬迁之后,摆脱恶劣自然环境的羁绊,村民在活下来的同时能够留得住,成就了闽宁对口帮扶中不 得不面对的下一个关卡。 B. 异地搬迁之后,摆脱自然环境的恶劣羁绊,村民在活下来的同时能够留得住,成为了闽宁对口帮扶中不 得不面对的下一个关卡。 C. 异地搬迁之后,摆脱恶劣自然环境的羁绊,让村民在活下来的同时能够留得住,成为了闽宁对口帮扶中 不得不面对的下一个关卡。 D. 异地搬迁之后,摆脱自然环境的恶劣羁绊,让村民在活下来的同时能够留得住,成就了闽宁对口帮扶中 不得不面对的下一个关卡。 【答案】17. D 18. C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第一空,彰显:鲜明地显示,更多搭配褒义色彩的词语。凸显:清楚地显露。语境说的是村民们对故土的 深情清清楚楚地显露出“保守”意识的强大黏性,故选用“凸显”。 第二空,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结合语境说的“排山 倒海般倾泻……,折射出现实脱贫攻坚中的残酷性和艰巨性”,此处是说移民搬迁中接连不断地出现困难, 故选用“层出不穷”。 第三空,错综复杂:形容头绪很多,情况复杂,多适用于斗争、矛盾等。曲折跌宕:形容事情或者文章情 节大起大落,起起伏伏。结合语境说的“传递出双方从怀疑到信任,从自暴自弃到不离不弃的“浴火重生”, 此处是说“剧情”大起大落,故应选用“曲折跌宕”。 第四空,诠释:揭示,说明。阐明:讲明白道理或事件。语境说的是劳务输出的年轻“不服输”劲头揭示 了宁夏新生代阳光向上的青春力量,故选用“诠释”。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的语病一共有三处: 一是“摆脱自然环境的恶劣羁绊”语序不当,应把“恶劣”提到“自然环境”前作定语,这样排除 B、D 项。 二是“村民在活下来的同时能够留得住”成分残缺,应在“村民”前加上“让”,这样排除 A 项。 三是“成就……关卡”搭配不当,根据前面的语境,此处应该是“成为……关卡”。 故选 C。 1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划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项是( ) 《红楼梦》的情节张弛有度①推进有序,细读之下②会发现小说设计了由两条主线构成的网状结构③ 一条是以贾府为中心,叙述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④一条是以宝黛钗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大观 园中人物的命运。阅读时可以梳理“家门败落⑤“人物聚散”这两方面的内容,体会小说纵横交错的特点。 ① ② ③ ④ ⑤ A 、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在并列的几个谓语之间不能用顿号,要用逗号,“张弛有度”“推进有序”之间应用逗号,故排除 AC; 引号连用中间通常不加顿号,“家门败落”“人物聚散”之间不用顿号;同一个句子中不能同时使用两个 冒号,“细读之下”后面应用逗号,故排除 D。 故选 B。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人类的心脏是由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构成的,各心房和心室进行一次收缩和舒张的机械 活动,就完成了一个心动周期。心动周期是心率的倒数,即_____,心率越慢。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则心动 周期越短,老年人的心动周期长于年轻人,女性的心动周期短于同龄男性,运动员的心动周期长于普通人, 这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当心动周期缩短时,_____________,但舒张期的缩短更加明显。收缩期可以看作 是心肌工作时间,而_____,如果心动周期过短,则工作时间相对延长,休息时间相对缩短,这样不利于心 脏的持久活动。 【答案】 (1). 心动周期越长 (2). 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缩短 (3). 舒张期是心肌休息时间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说“心动周期是心率的倒数”,那么“心率越慢”对应的应是“心动周期越长”; 第二空,后面有“舒张期”和“收缩期”两个概念,而横线后是“但舒张期的缩短更加明显”是与“收缩 期”相比较得出的结论,说明前句应是“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缩短”; 第三空,前面有“收缩期可以看作是心肌工作时间”,后面有“工作时间相对延长,休息时间相对缩短”, 说明这里应当是相对的,可以写“舒张期是心肌休息时间”。 21. 请依据下面的图文信息写一段话,具体介绍“共和国勋章”。要求内容完整,思路清晰,表达准确,语 言连贯,不超过 130 字。 【答案】示例一:共和国勋章作为我国国家最高荣誉,授予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功勋 卓著的杰出人士。勋章整体使用冷压成型、花丝镶嵌、珐琅等工艺制作,由章链和章体两部分组成。其中 章链包含中国结、如意、兰花等元素,章体包括国徽、五角星、黄河、长江、山峰、牡丹等元素。 示例二:共和国勋章由中国结、如意、兰花等元素构成的章链和国徽、五角星、黄河、长江、山峰、牡丹 等元素构成的章体组成。勋章整体使用冷压成型、花丝镶嵌、珐琅等工艺制作,作为我国国家最高荣誉, 授予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功勋卓著的杰出人士。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本题要求写一段话,具体介绍“共和国勋章”。“内容完整”就是不要遗漏信息,尤其是细节;“思路清 晰”就是要有一定顺序,有条理;“表达准确,语言连贯”就是不要出现病句,句子之间衔接过渡要自然; “不超过 130 字”,是对字数的限制。 观察“共和国勋章”,可以按照文字提示等将信息分成三部分。一是勋章的构成要素,如分为章链和章体 两部分,章体包括国徽、五角星、黄河、长江、山峰、牡丹等元素;章链包含中国结、如意、兰花等元素。 二是勋章的工艺,如整体使用冷压成型、花丝镶嵌、珐琅等工艺制作。三是勋章的意义,即共和国勋章作 为我国国家最高荣誉,授予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功勋卓著的杰出人士。 表达时按照一定顺序表述,不要出现三类信息的交叉。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和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思想,却一直未被真正接受,曾绝粮陈蔡,陷于困境。对此, 子贡主张变通,认为孔子的学说虽然伟大,但为了便于让天下人接受,应适度降低要求;颜回则主张坚守, 他认为即使学说不被接受,也应坚持正道,这样更能显出君子的品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学校举行辩题为“面对困境是否应变通”的辩论会,正方观点是 “面对困境应该变通”,反方观点是“面对困境不应变通”。假如你是一辩选手,请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 篇立论陈词。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符合格式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面对困境应该变通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和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本次辩论赛的正方一辩,关于“面对困境是否应变通”的辩题,我方的观点是:面对困 境应该变通。 所谓变通,是指依据不同情况,做非原则性的变动。子贡主张变通,是建立在孔子师生在推行“仁政” 思想时陷于困境的基础上,子贡的主张变通,“适度降低要求”,并没有对孔子的学说做出原则性的变动, 其目的还是为了便于让天下人接受孔子的“仁政”思想。 面对困境应该变通,孔子用实践行动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事实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是一个面对困境能够做出变通的践行者。面对周游列国也无法实 现他的“仁政”思想的困境,孔子在发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感叹之后,做出了变通,回到家乡用整 理编订文献的方式来继续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被后世尊为“至 圣”“万世师表”,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面对困境应该变通,我们党的发展史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翻开我们党的发展史,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面对革命发展的困境,我党做出了变通,提出了“农村 包围城市”的政治主张,为后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打下了基础;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面对国家 发展的困境,我党又做出了变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为我国的快 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也真正使我们中国人由“站起来”到“富起来”。 面对困境应该变通,当前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面对家乡下庄村四周高山绝壁合围、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的发展困境,当代“愚公”毛相林带领村 民做出了变通,向绝壁要天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让乡亲们过上了富裕文明生活。面对当前严峻的“抗 疫”形式,如果不进行变通,不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还是坚持“各人自 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那么,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世界的美好愿望就如同水中月、 镜中花。 面对困境应该变通,我们的学习生活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尽管学习是我们的主要职责,但如果只打疲劳战,不讲究科学安排,即使你一天 24 小时都用在学习上, 那也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倒退。面对学习上的困境,我们应该怎么办?学习累了,要变通,要休息,要锻 炼,休息、锻炼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能更高效地学习。自己一个人钻研问题久了,没效果,要变通,要问老 师,要问同学,问老师、同学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易经》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其实也是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面对困境应该变通。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面对困境应该变通。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 力。作文材料先通过孔子和学生在周游列国宣传“仁政”思想途中遇到困境的事例创设了作文的情境。子 贡与颜回两种主张各有其前提,因此,在这前提下辩题,正方和反方的观点也不应违背其前提。考生畅谈 应该变通或者不应变通的理由,落脚点应该在“应该”或“不应”两个词语上。作文内容必须是辩论赛中 的一辩立论陈词,需要符合一辩立论稿的格式要求,同时考生还要要注意立论与驳论的区别。立论,是指 对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的意见。驳论,是指反驳对方的论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 点和意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要求考生写作要有针对性,不可泛泛而谈。“学校举行辩题为 ‘面对困境是否应变通’的辩论会”,限制考生的写作身份为“一辩选手”,辩论稿的写作对象是学生, 辩论的双方也是学生,考生应由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作文的观点源于孔子和学生的经历——面对困境应 该如何处理,作文的内容只能选择正方(面对困境应该变通)或反方(面对困境不应变通)其中的一个观 点进行阐述,而且必须是“一辩立论陈词”;作文格式需要符合辩论稿一辩立论的要求。既然是辩论,考 生无论选择正方还是反方,必须观点鲜明,不可骑墙;辩论语境下,考生应选择议论文体。 “考生可以选择正方观点是‘面对困境应该变通’,也可选择反方观点是‘面对困境不应变通’”,只要 扣住上述观点进行阐述即可。双方观点共同的关键词是 “困境”和“变通”,不同的关键词是“应该”或 “不应”。因此,作文可选择的立意应有两种,考生只需选择有话好说的立意即可。 【立意】1. 初心不改,君子品格; 2. 面对困境应坚守初心,不应变通; 3. 坚持变通,走出困境; 4. 为行大道,坚持变通,更见君子品格; 5. 坚持变通,走出困境,才是正道。 【素材】1. 时间总是在成长的足迹中渐行渐远,历史总是在过往的回忆中愈来愈清晰。我们会依稀看见汨 罗江边徘徊着一位失意者,他衣衫褴褛,瘦骨嶙峋。他在“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痛苦中 选择了自投汨罗,他就是屈原。他坚守着一生的信念——不屈,令人永远怀念。浔阳柴桑的桃花源隐居着 一位高洁的诗人。他本怀着“安天下,济苍生”的抱负,却饱受官场的排挤,看透了仕途的庸俗与污浊。 于是乎他决定重返田园,解印去职,飘然而去,他坚守的品行——高洁,使人心生景仰。他们之所以能万 古流芳,不正是因为他们坚守着崇高的信念吗? 2. 汉武帝登基后,政治上一直沿袭前人之术,建树不大,社会经济一度陷入“文景之治”后的低谷。一次, 董仲舒和他谈起了为政必须改革创新的问题,董氏认为“当变化而不变化,虽有大贤而不能善治也。”于 是,汉武帝听取了他的意见,实行了新政,从而使汉朝迎来了半个世纪的繁荣。如果“当变不变”,那么 必留后患。三国时街亭之战,马谡刚愎自用,不加变通地将《孙子兵法》上的“居高临下,以一当十”搬 到战场上,结果被魏军围困于山上,断了水源,最终不战而败。 3. 我们既要在世间做事,又要穿行、拥有天空。我们既要在复杂多变的事物面前拥有一种变通、智慧的能 力,我们还要在诱惑、挫折、不公面前坚守住内心的理想、信仰与真性情。刘墉先生曾这样描述过他的理 想人生:“需要有一双很冷的眼,一颗很热的心和一双很勤的手。”有人是用冷眼去面对黑暗现实或是不 公待遇的,就像鲁迅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他的“冷对”并非面对恶势力的妥协与胆怯,他的“冷对” 是一种变通,是为了那张“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信条的更好坚守。可见坚守与变通并非对立或者排斥的。 一味坚守而不知变通,便会四处碰壁,难于前行;于是才有了韩信胯下受辱,才有了勾践卧薪尝胆。其实, 当他们“变通”地接受现实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内心的坚守,他们只是换了种方式,为坚守默 默积蓄力量。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