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1届高三4-5月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湖南省2021届高三4-5月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解析版

ID:690722

大小:202.5 KB

页数:36页

时间:2021-05-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湖南省长郡十五校联盟 2021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全国卷)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4~6 题。 材料一 什么是工业互联网?简单来说,“工业互联网,就是把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 具体来讲,工业互联网的本质和核心是通过开放的、全球化的通信网络平台把设备、生产 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连接起来,共享工业生产全流程的各种要素资源, 形成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互联互通,从而提高效率,推动整个制造服务体 系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就是让各种数据流通起来。单个节点,非数字化,没有网络,它 就是孤岛,是“死”的。随着传感器等数据采集技术的升级,节点开始产生数据,有了“生 命”。新一代通信像血管和神经一样,帮助无数孤立的节点,交换数据、共享数据。 (摘编自《一分钟带你通俗易懂地了解“工业互联网”》,“搜狐网”2020 年 10 月) 材料二 工业互联网已成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核心支撑,是以云计算、 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融入制造业所带来的最突出的生态变迁, 是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工业互联网由制造业向实体经济各领域广泛延伸,已拓展至 30 余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在加速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促进一二三产业、大中小 企业融通发展。 (摘编自《工业互联网发展应用指数白皮书》,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2020 年 10 月) 材料三 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工业互联网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促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 培育新动能、把握新机遇、开辟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 济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集关键基础设施、全新产业生态和新型应用模式于一身, 体现了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的变革力量,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转 型升级、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着力点。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工业互联网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在应急物资生产、调度、产 能扩大和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期短、部署灵活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有 助于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在特殊情况下,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分担了工业企业生产调 整的转化成本,帮助制造业提升供应链弹性、增加生产制造柔性、提高快速响应速度。工 业互联网的这种能力,使其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稳定供应链产业链、提 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且有助于运用数字化技术优化国家治理,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保障。 (摘编自《工业互联网助力数字中国建设》,人民日报 2021 年 2 月) 材料四 《21 世纪》:持续一年多的疫情,对中国工业互联网意味着什么? 徐晓兰:疫情使广大企业深刻感受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核心竞争力和红利,令他们从 最早观望到开始进入,再到现在主动拥抱工业互联网。疫情期间,工业互联网使得企业大 幅提升了疫情防控效率,加快了制造业的复苏。疫情期间,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汇 聚了 5600 余家单位的疫情防控物资需求,发布物资有效需求 8700 多万件、供给 5000 多万 件,服务 1075 家单位。我们主动建设了核酸产业链监测平台,目前已汇聚全部 19 家核酸 诊断试剂生产企业以及 3972 家检测机构的基础数据。此外,依托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 心,我们主动承担了疫苗生产流通使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通过打通疫苗全生命周期数据, 提前研判疫苗需求,为合理安排生产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全国疫苗接种机制优化改进。 (摘编自《工业互联网加速推动中国制造复苏),《21 世纪经济报道》2021 年 3 月) 4.下列对工业互联网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工业互联网可以通过开放的网络平台把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连接起来,实现数据 的流通与共享。 B.工业互联网能跨越式连通不同的设备、系统、厂区、地区、提高效率,推动整个制造 服务体系智能化。 C.工业互联网正在成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核心支撑,是第四次工业 革命的重要基石。 D.工业互联网由制造业延伸向实体经济领域,能加速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促进大中小 企业融通发展。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工业互联网可以使单个节点,非数字化的的数据有“生命”,“活”起来,在中国的数 字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变革,逐渐与实体经济融合,工业互联网的建设与 应用是其发展的重要助力。 C.在新冠疫情暴发时期,工业互联网在抗击疫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证明了其在国家 治理体系中的价值。 D.工业互联网能够降低工业企业生产调整的转化成本,提高响应速度,因而成为制造业 的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6.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发展与新冠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4.C(“正在成为”错误,已然和未然混淆,原文是“工业互联网已成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 化、智能化发展的核心支撑”。) 5.D(因果表述不当。工业互联网可以赋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但选项提到的两个特点不 是其全部原因,原因列举不全,因果失当。) 6.①新冠疫情的暴发使广大企业感受到数字化转型的优势,主动加入工业互联网。②在抗击 疫情时,工业互联网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提升疫情中应急处置效率。③在疫情防控期间, 工业互联网在产能扩大和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④工业互联网信息共享平台 推动全国疫苗接种机制优化改进。(每点 2 分,其中第一点必答,后三点任答两点即可) 7.B(“倒叙”手法错误,此处应是“插叙”。) 8.①开篇的鸟鸣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②渲染了气氛,营造出一种明快、温暖 的气息,暗示美好的结局。③小说多次写到“叽咕里,巧咕里”的鸟鸣声后照应(或照应标 题),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④鸟啼之音贯穿全文,串联情节,含蕴丰富,让人回味无穷。(每 点 2 分,任答三点即可) 9.(1)文学性:①人物刻画生动细致,林子、朱老伯、刘主任、披发女等不同人物形象鲜 明。②故事情节紧凑,尺幅兴波,富于变化。③“鸟音”与“碰瓷”相伴,创设意境,增添 审美意趣。④插叙、抑扬、逆转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故事极具感染力。(每点 1 分, 任答三点即可) (2)现实性:①环境背景的现实性。林子被碰瓷现场行人的反应,表现了生活中对警民 关系不良认知的现象。②人物形象的真实。林子这样爱岗敬业、心系百姓、忘我付出的 人民警察也是真实存在的。③故事情节的典型。林子和朱老伯之间的警民关系的感人故 事,具有生活的真实,表达了现实的美好。(每点 1 分) 湖南省衡阳市 2021 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四川三星堆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展厅中,四件巨型的玉石璞料静静地陈列其间,显得 其貌不扬。但在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卫东眼中,这几块曾作为三星堆玉器制作原 料的石块或许正是解开三星堆文明玉器工艺之谜的钥匙。 “上面发现了几种痕迹,其中一种据称是线切割造成的切割痕。所谓线切割,即类似 于一根线绳双手各执一头,左右横向拉动进行切割。但是如果用这种方式切割,往往会在 石料上产生一种半圆、上凸的曲线。”刘卫东说,“三星堆博物馆里展出的多件玉器都出现 了呈下凹状的曲线痕迹,这种痕迹是‘线切割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玉石璞料质地坚硬, 用线切割的方式很难攻透。刘卫东认为古人的“片状轮式切割机”一定使用了质地坚硬的 物质,线切割作为一种猜测是值得怀疑的。 “不仅如此,在这几块玉石璞料上还发现了多处巴掌大的镜面。按照我们的理解,如 果是用类似刨子的工具去挫出镜面,应该在一定范围内有一种由浅入深的痕迹。但在三星 堆玉石上的几个镜面并非如此,它的镜面仿佛直接落在上面,其痕迹呈一条一条的弧状平 行线。这些弧线彼此之间相隔就一毫米左右,非常平整,相连紧密。如此走过的痕迹,向 我们揭示了制作这种镜面所使用工具的特点。” “时至今日,我们都没有制造出这样的仪器古人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别忘了,这 些平面的周围仍然是粗糙的石料,说明这种工具是直接切入石料打出一条平面,而在周围 没有任何晕染。工艺不仅很先进,而且手法细致入微。” 而展出的青铜神树高达 3.95 米,不少网友都对这个青铜神树很感兴趣对此,刘卫东认 为,“神树”这一形象,早在汉代画像石里就有许多描写。这实际上体现了我们中国古代对 上古文化的一种。如今,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中发掘出了实物,还有如此大的体积, 确实是很值得惊叹的。这么大的器物究竟是如何铸造出来的? “我给大家的解释是,青铜器的铸造不像我们自己所想象的那样。铸造青铜器并非是 简单地做一个模子再进行失(脱)蜡浇铸那样简单《周礼·考工记》曾记载铸造青铜器有 六种配方,制作不同用途的青铜器根据它的功能,应采用不同的金属配比。从技术的角度 谈,跟青铜器生产制造直接有关的是锻、錾、焊、铸、锉、磨。在铸造青铜的过程中,高 温之下,有些还需要锻打,再进行錾刻,此外还有焊的过程。例如,如果要铸造一个圆, 有时候直接做不成正圆,那么工匠可能做出完全一样的 4 瓣或者 3 瓣,经过浇铸,然后再 焊接起来。最后,再通过锉和磨进行善后工作。”“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三星堆如此高大的 青铜神树也不可能是一下子制作完成的。” 刘卫东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两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文明。其实可以解释为两河流 域既孕育了中华文明,又统一了中华文明。“孟子在两千年前就注意到,中华文明在少数民 族聚居的地区发挥影响,‘变夷于夏’。”“众多考古发现都说明,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一样, 起源未必在于一点,只不过很多文明后来融入到华夏文明中。”刘卫东认为,三星堆青铜器 与商周青铜文化时间相仿。但是公众需要知道的是,青铜是距今三四千年前普遍存在的一 种材质的文化产品,使用几乎是全球性的。世界各地的文明差不多都有青铜器,并非只有 中华文明制作。三星堆的青铜器只能说明它证了一个时代的文明,但并不能证明整个三星 堆文化的历史,它只能说明三星堆文化的晚期是符合青铜器时代特征的。三星堆文化很有 可能要比青铜时代所标定的时代早得多。 据三星堆博物馆介绍,三星堆遗址地处四川省广汉市城西鸭子河畔,是迄今为止在西 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 三星堆古遗址被称为 20 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 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编选自董振杰《全民热议三星堆 我们到底该看点啥?》) 材料二: 历经数月发掘的新一轮三星堆祭祀区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琳琅满目的文物展示了古 蜀人的富庶与强大,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厚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而此次三星堆考古重大发现无疑是给建设文化强国打了一 剂“强心针”。 从文物存量来看,大国重器彰显深厚文化底蕴。祭祀坑内,丝绸的痕迹将古蜀人丝绸 使用记录推到了 3000 年前。黄金面具虽有残缺,但其完整形态却比金沙遗址大面具更重。 还有造型奇特、极具艺术价值的顶尊跪坐人头像,更有大量的青钢器、象牙。然而这仅仅 是大国重器的冰山一角,悠久的历史长河孕育了无数文化宝藏,还有更多更久远的遗产等 待我们去追寻。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底气。 从发掘过程来看,开放合作体现全新文保理念。此次考古,科技含量比以往更高。不 仅有巨大的能控制现场温湿度的“考古舱”,考古实验室里必要的先进设备也是一应俱全, 实现了考古、保护、研究的无缝对接。同时,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联合参与,也让多学 科融合、开放合作的理念渗透到文物发掘和保护工作当中。在全新的理念支撑下,考古不 再是一个行业的单打独斗,而是多家联动协调,集发掘、保护与研究为一体的事业。 从社会反响来看,全民热议反映强大文化自信。此次考古挖掘不仅在传统媒体上进行 了报道,还在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上开展了跟踪。网友们在惊叹文物的丰富与 精美,遐想三星堆背后灿烂文化的同时,也丝毫不吝赞美之调,发出连珠妙语。这在很大 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国民对文化保护发展的高度参与感以及在文化认同基础上强烈的自豪 感。当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器物出土面世,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体内文化自信、自尊、自强 的意识在觉醒、在沸腾。 新时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造成了文化环境的改变,信息井喷和过剩带来了快餐文化 的冲击。面对此种情况,我们要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古代文明与现代思想相结合, 继往开来,建成文化强国,这不仅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为全体国民出的一道 思考题。 (编选自兰潇潇《三星堆遗址惊艳出世 助力文化自信再提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刘卫东认为三星堆玉器璞料上的切割痕有可能不是线切割造成的痕迹,而是一种工艺先 进、手法细致入微、使用了某种质地坚硬物质的“片状轮式切割机”切割时留下的痕迹。 B.世界各地的文明差不多都有青铜器,三星堆发掘的祭祀青铜器不能证明整个三星堆文化 的历史,只能说明三星堆文化的晚期是符合青铜器时代特征的。 C.琳琅满目的三星堆文物彩显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全民热议则反映了我们强大的文化 自信,而整个三星堆文物的发掘过程又体现了开放合作的全新文保理念。 D.此次发掘是由多学科、多机构的专业团队联合参与,考古工作者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实现了考古、保护、研究的无缝对接,确保了考古工作的高质量与高水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星堆玉石上的镜面痕迹呈一条一条的弧状平行线,非常平整,相连紧密。这些痕迹足 以表明古代匠人制造出的切割仪器比我们现代的切割仪器要先进得多。 B.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必须要先经过高温下锻打、浇铸和錾刻等多道工序铸造完 成不同局部,然后再通过衔接、套装、焊接等方式拼接在一起。 C.三星堆遗址的新一轮发掘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一定是一元而可能是多元,只不过 很多文明后来都入到了华夏文明中,中华文明的发展可能是典型的多元一体模式。 D.目前展出的三星堆文物只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瑰宝的一小部分,在不久的将来,我国 考古研究队就会发掘出比之前更多更久远的三星堆文物。 3.材料一是一段新闻报道,根据材料主要内容,你觉得下列哪一个问题不太可能出现在记 者此次采访的提问中?(3 分) A.三星堆玉器有怎样神秘的工艺? B.青铜器“神树”是如何铸造出来的? C.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吗? D.三星堆是不是来自于古蜀国?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请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往开来建设文化强国。(6 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C。偷换概念,“整个三星堆文物的发掘”应是“新一轮三星堆文物发掘”。 2.C。A 项强加关系,切割痕迹并不一定就能表明古代匠人制造出的切割仪器就一定比我们 现代的切割仪器要先进得多。B 项以偏概全,原文的表述是“高温之下有些还需要锻打”。 D 项依据不足,“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考古研究队就会发掘出比之前更多更久远的三星堆 文物。” 3.C。C 项对应的问题应是“发掘三星堆对勾勒中华文明的起源意味着什么?”“长江流域 也是中华文明的母体吗?”具体见材料一最后一段。 4.①全文采用了“总—分—总”论证结构。先总说三星堆考古发现提升了我国建设文化强 国的信心,然后从文物存量、发掘过程、社会反响三方面论证观点,最后提出要弘扬传统 文化,建成文化强国。(2 分) ②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法等。(答其它论证方法如引 证法,言之成理,也可给分。)(2 分) 5.①弘扬文保理念,科学发掘、积极保护和研究文物。 ②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 ③升级传播方式,活用新媒体,贴近群众,缩小文化事业与国民之间的距离。 ④自觉抵制快餐文化的冲击,把古代文明和现代思想结合起来。 (每点 2 分,答出任意 3 点即可得满分。)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 2021 届高三月考试卷(九)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我们的日常交谈总是活灵活现、绘声绘色的,书面语则主要用来满足我们对抽 象思维的需要。长时间以来,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在网上我们也只能以书面语来交流。一 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出于无奈才会用纯文字来交流,这种情况下就要做精简。德国哲学家 胡塞尔把符号分为“表达”和“指号”。在他看来,所有的发声的言语都是表达,一说出来 就能起到传递意义的作用。说话者要表达的意义当下对听话者呈现。当我们用书写来传达 意义时,会失去语音表达所具有的当下性和直接性。言语(书写)使得人类的发现可以代代 相传,并且可以对原初的发现不断改善和添加,但导致发现的意识状态和意识活动是很难 通过书写保留下来的。现在各种图像使我们有望传达我们的意识状态。 。加拿大语言学家格雷琴·麦卡洛克(Gretchen McColloch)在《因 为互联网》一书中说:“古典和中世纪的文本只会描述人物做了什么,不会描述他们的精神 状态,近代的作品有了独白,人物表达他们的思考过程(如哈姆雷特和朱丽叶对死亡的思 考)。随着小说的出现,无所不知的讲述者可以暗示角色自己也不能充分理解的意识状态,20 世纪的现代派作家开始唤起读者对某种精神状态的真实体验。”现在更进一步,表情符号等 东西可以让我们不仅是精神状态的读者,也是它们的作者。我们可以用表情符号来表达发 呆、奸笑、难过、抓狂等等。 麦卡洛克认为,表情符号并不是一种新的语言,但它是语言有益的补充。“表情符号之 所以成功,不是因为它们是一种语言,而是因为它们不是一种语言。它们不是要在词语的 主场跟它们展开竞争,增添的表情符号是为了表现另一层含义。字母表示声音,标点表示语 调,表情符号和其他图像则填补了沟通的第三个重要的支柱:表达我们的手势和物理空间。 表情符号介于文字和图像之间,是一种表达我们的意图、在线分享空间的灵活的方式。”有 人喜欢表情符号,有人喜欢老派的情感符号或者缩写。但人人都需要某种手段,不然会感觉 网络不友好、不称心。 (节选自薛巍《网络互动为什么需要表情符号》,原载自《三联生活周刊》) 材料二 三联生活周刊: 2016 年,你写了《占领世界的表情包》一书,认为表情符号有 助于良好的沟通。5 年过去了,你是否对表情符号在沟通上的作用有了新的看法? 马塞尔·达内西:如今,人们几乎下意识地使用这种轻松的方式,去表达悲伤、幸福、 讽刺、怀疑等情绪。如果说表情符号自诞生以来有了任何变化的话,那就是它本身的使用 更加频繁了,以增强其消息的情感基调。 三联生活周刊:表情符号最重要的用途之一是减少歧义。然而,不同人对同一表情符号 的看法越来越不同。例如,微笑在你的书中被认为是核心词之一,但它的意义在中国发生 了显著变化。中国的年轻人认为这是一种嘲弄、不友好的表情,而老年人认人认为这只是 友好的微笑。你是如何看待表情符号的通用性下降这一现象的? 马塞尔·达内西:正如我在书中所写的那样,在任何符号系统中歧义实际上都是不可避 免的。这就是为什么表情符号发展出了不同的“方言”(Dialets)或“地域性语言变体” (RegionalVants),以反映不同使用群体的意义系统(Systems oif Meaning),任何试图将意 义标准化或加以控制的尝试都是无用的。 三联生活周刊:表情符号最初是由于通用性的目的而减少了其个人特征,比如你提到为 了减少种族问题选择了黄色圆形的简笔轮廓来概括人的面部。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平台 都在追求表情符号的可定制化,这是否违背了初衷? 马塞尔·达内西:是的,这的确违背了初衷。可定制化实际上与发明表情符号的最初想 法相反——最初想法即简化的图片比起文字更易于理解。但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 的,因为人们对于表情符号的解释并不可能完全地精确化。我们是历史中的存在,并从成 长过程中积累了认知,这些认知不断地与从新旧世界输入的信息相对照。除非将个体认知 标准化,否则他们将保持个体化。 三联生活周刊:随着表情符号的兴起而被频繁讨论的是——表情符号的社交礼仪,你对 此持何种看法? 马塞尔·达内西:这是意料之中的。正如我在书中讨论的那样,表情符号具有寒暄的交 流功能,并反映了通常社会语言学中的“语域”(Register,指在特定语言使用的场合或领域 所使用的语言变体风格)。这并不会因为从文本到图像的转变而消失,而是存在于所有的交 流方式之中。 (摘自《我们正处于沟通和表达的过渡阶段——专访人类语言学家、符号学家马塞尔·达 内西》,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胡塞尔认为,书写会失去语音表达的时效性与直接性,且难以传达并保留我们表达时的 意识状态。 B.戏剧通过独白记录了哈姆雷特对死亡的思考,这说明文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角色的 意识状态。 C.麦卡洛克认为人们沟通时既需要字母、标点这两个手段,也需要表达手势和物理空间的 辅助手段。 D.马塞尔·达内西不认同表情符号通用性下降这一观点,他认为人们无法将其意义标准化 或加以控制。 2.以下选项最适合填入材料一画横线处的是(3 分)( ) A.作家对于笔下人物的意识状态的描写,各自有不同的手法。 B.文字要描写人物的意识状态,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尝试。 C.表情符号相对于文字而言,是表达人物精神状态的最佳方式。 D.文字恢复语句包含的意识状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3.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能作为材料二中记者所提到的“表情符号通用性下降”的例子(3 分) A.过年期间,某同学在亲戚群中抢到了数额很大的红包,于是他使用了略显夸张、表意为“恐 怖”的表情符号,被爷爷奶误以为并不想收到红包。 B.很多拍照软件都推出了自制表情包,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甚至可以用自己或身边人的照 片,赋予这些照片特定的意义,表达我们更个性化的情绪。 C.年轻人群体中流行一种“斗图” 的交流方式,交流者们通过相互发送表情包或图片来进 行“斗争”,他们在交流中完全用图片和表情包取代了文字。 D.最近网友们评选了最易让长辈误解的表情包,许多网友提名意为“抓狂”的表情符号,很 多家长将这一符号理解为“大笑”,闹出了很多笑话。 4.材料一、材料二的核心话题都是“表情符号”,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 分) 5.作为采访稿,《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的提问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6 分) 1. D(马塞尔·达内西认同表情符号通用性下降,“我们无法将其意义标准化或者加以控制” 是他认为“表情符号”通用性下降无可避免的原因。) 2. D(横线处的句子应该是对加拿大语言学家格雷琴·麦卡洛克所说的话的概括。这段话以 时间为推进,分别陈述了从古典和中世纪到二十世纪现代派作家,用文本呈现意识状态这 一过程的不断发展。) 3. C(通过采访我们可以知道,《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所提到表情符号通用性引述了两种 现象,其一是表情符号产生了歧义;其二是表情符号可定制化的出现。而 C 选项只能表明表 情符号使用的空间在扩大。) 4.材料一通过与文字交流(书写)比较,侧重于谈“表情符号”的特点(或优势),(1 分)从而 回答网络互动为什么需要表情符号;(1 分)材料二则侧重于探讨“表情符号”的发展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1 分)以及如何看待这些问题。(1 分) 5.①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记者的每次发问,指向明确,所提出的问题切实 地抓住了“表情符号”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2 分)②表达逻辑清晰,经过层层递进的推 演,自然发问。比如记者提出“你是如何看待表情符号的通用性下降这一现象的?”之前, 首先提出表情符号的用途,再提到与之相反的现象,最后自然得出了这一问题。(2 分)③善 于追问,将话题引向深入。关于“表情符号”通用性下降这一现象 ,在记者先提出其产生 歧义后,再次用“表情符号可定制化”这一现象进行追问,提出“是否违背表情符号的初 衷”这一问题,使话题走向深入。(2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切合材料,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湖南省 2021 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①现在最早的毛笔实物,大都出土于战国时期的墓葬,形制和今天大抵近似。不过, 有出土的毛笔作品为证,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毛笔。比如青 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墓中出土彩陶盆上的舞蹈图、河南临汝阎村仰留遗址出土陶 缸上的鹳鱼石斧图,一望而知皆为毛笔所绘。毛笔自身运转自如,粗细随意,笔道具有弹 性而且富于变化的特点,可以画,也可以书。汉字一产生就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②早期毛笔字是什么样子?目前发现的相关资料尚不太多,且大抵限于商代。在甲骨文 中,有一些字是书而后契的,比如甲 3939、甲 3940、甲 3941、甲 3942,字体肥而柔,表 现出毛笔字的部分风格,直接用刀刻是很难成功的。还有一些字留下了书而没有契刻完的 形态。但是,既然写是为了刻,就不能不照顾契刻的特点,书体中保留毛笔字一点风韵的 同时,更带上了死板生硬、简易草率的风格。而陶文、玉石文又少得可怜,并且看得出来 是受了甲骨上特殊毛笔字的影响。推测起来,商代的毛笔字大概要比甲骨文及其上的特殊 毛笔字要形象得多。一则因为去古未远,当时的汉字仍处于象物之形的阶段,形象性为其 第一要求,否则就难以担当记录语言的重任;二则因为毛笔亦画亦书的功能特点,容易保 存原始汉字的图绘意味。有当时铸铭铭文为证。铸铭是范铸的,人们可以在陶范上书而后 精雕细刻;古代青铜不易得,一些礼器的铸造又多有纪念意义,要“子子孙孙永宝用”, 所以制作隆重,促使人们认真对待;加之人们崇古复古的心理作用,所以,铸铭保存毛笔 字的主体风格,并不奇怪。特别是商周某些铸铭铭文末尾的族徽文字,构形奇古,图绘性 极强,说不定是较商周更早时期文字的孑遗。 ③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毛笔来实现的。 从总体上看,这时期毛笔字的发展较多地吸收了甲骨文等契刻文字简易粗率的特点,肥笔 换成线条,字形趋于方整,曲笔尽量减少。两周铸铭的笔道还不乏庄严凝重的色彩,而战 国时代的其他毛笔字开始愈益显露出便捷急就的风貌。在由象形性笔道变为圆转随意的线 条的过程中,毛笔本身的特性时有表现,比如西周早期(武王至昭王)的铸铭铭文,笔道的 肥瘦屈曲仍大体服从于象形的需要,但某些下行的笔道就常常冒尖。这非为象形所必需, 也算不上书写的规范,纯是毛笔书写时露锋所致。即使如圆转随意的线条,也并不总是粗 细如一,在日常书写中大抵呈现出一种头尖尾细腹部肥的格局,充分显示了毛笔的弹性。 后人所谓的“科斗书”,大抵就是指的这种书体,或者指的是在此基础上的美化形式。 ④战国秦汉之际,汉字发生了隶变,汉字构形的象形性被彻底地埋葬了。而隶书的笔 划,直接来自于毛笔的挥洒。所谓隶书的笔划,只不过是隶书的线条的简易形式,改曲笔 为直笔,变圆转为方折,横平竖直,左撇右捺,比篆书圆转的线条更便于书写而已。撇捺 的产生大概是由毛笔的性质所促成,右手执笔,左行易细,右行易粗,写得美观些,就成 了撇和捺。 ⑤从历史上看,汉字结构的发展隶变之后才渐趋稳定,汉字形体的变化到了楷书才最 后定型。在此之后,虽有草书和行书,但大抵是楷书园地的奇葩异花,它们的存在并不足 以影响楷书的一统天下。汉字形体的定型化,促使士人讲究书法,充分利用汉字数量繁多、 结体复杂、毛笔又富于创造力的特点,匠心独运,争胜斗奇。 ⑥毛笔的应用对汉字形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正象钉头字的形状是由平头“笔刀” 在泥板上“压刻”所促成,缅文字母的圈儿体是由于用针笔在棕榈叶上刻写的影响,汉字 的外部形态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毛笔的功能特征。 (节选自李恩江《毛笔对汉字形体的影响》,有删改) 材料二: ①明代《物源》载:“虞舜造笔, 以漆书于方简。”史前绘画用笔,目前尚无实物可 证,但在中国古代汉语中,“笔”一般即指中国毛笔,因此虞舜所造亦当指毛笔言。由此 则可推测,毛笔创始,或者说原始毛笔形制的初步确立,是在新石器晚期舜虞时代。 ②实际上,自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了绘画,就产生了绘画用笔。根据陶器纹饰、岩画 笔迹推测,史前绘画用笔,可能有硬笔和软笔两种。以彩陶纹饰为例,陶器表面为较粗糙 画地,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前,陶器纹饰一般笔迹光洁整齐,无毛笔划过的绺状痕迹,推测 可能为较柔软的植物秸秆所制画笔或手指所画,此可归为硬笔类。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 文化各地彩陶中,大量纹饰则存在毛笔划过后的分叉和绺状痕迹,这种笔迹应当是早期毛 状笔头所画,此可归为软笔类,可确认为我国毛笔的创始。 ③至于史前毛笔形制,从出土的其后战国及汉代毛笔推测,可能为将动物毛发捆扎于 木棒、竹竿外端的简单制品。但它的发明,却体现了中国早期人类在较为精细的劳动过程 中的智慧创造,并使之成为中国毛笔发明的滥觞。 (节选自赵权利《笔史述略之笔的初创》,有删改) 材料三: (图片说明:两个图片中箭头标识的字为甲骨文“贞”字;左图贞字为甲骨文原字, 右图贞字是编者依甲骨文原形摹写的,其中字的外框中间黑线为契痕)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甲骨上直接契刻字难度大,因此先人偶尔会借助于毛笔,先书写然后再进行契刻。 B.早期部分毛笔字呈现生硬草率的特征,利于契刻。因此,它被用于甲骨文字的刻写。 C.我们要了解早期毛笔字的风貌而所依凭的史料,甲骨文中笔书的留痕不如铸铭铭文。 D.材料的珍贵、意义的重要性及人们的崇古心理是铸铭能保存毛笔字风格的主要因素。 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以时间为序来阐述毛笔对汉字的影响,材料二先后依据文字和实物史料对毛 笔溯源。 B.材料一以科斗书、钉头字、圈儿体等为例子,来佐证毛笔对汉字形态的演变具有重 要影响。 C.材料提及陶文等很少且受甲骨毛笔字影响,意在引出对早期毛笔字本来风格的进一 步探究。 D.材料中“大抵”“说不定”“一般”“应当”等语言的使用,可见论述语言准确性 的重要。 3.依据资料等进行推断,是考据性文章研究性结论得出的重要途径。下列对材料中的 推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商代毛笔字要比甲骨文更形象,是依据其时间特征“去古未远”与毛笔功能特点做 的推断。 B.依据古人用笔“以漆书于方简”的记载以及汉语“笔”的词义推断毛笔始创在新石 器晚期。 C.陶器表面粗糙,如其纹饰光洁齐整,且没有绺状痕迹,那么可以推测它们的画笔应 为硬笔。 D.材料二中对于史前毛笔的形制特征所做出的推测,是基于出土的当时的毛笔实物而 进行的。 4.请依据材料一中的相应信息,判断材料三哪一个图形中所标示文字的形态最能说明 甲骨文部分文字的契刻与毛笔的关系,并请陈述理由。(4 分) 5.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的逻辑谨严性上有高下之分,请表明你的观点,并以材料一 第五段与材料二第二段为例,从内容与中心的关系这一角度进行阐述。(6 分) 1.C(此项是对材料一第二段语意的整体把握。关键信息:“早期毛笔字是什么样子?…… 在甲骨文中,有一些字是书而后契的……更带上死板生硬、简易草率的风格……推测起来, 当时的毛笔字大概要比甲骨文形象得多……有当时铸铭铭文为证……铸铭保存毛笔字的主 体风格,并不奇怪。”A 项,原文所述“在甲骨文中,有一些字是书而后契的,比如甲 3939、 甲 3940、甲 3941、甲 3942,字体肥而柔,表现出毛笔字的风格,直接用刀刻是很难成功的”, 其中“直接用刀刻是很难成功的”指的是字体肥而柔的甲 3939 等一类的甲骨文字,而并非 甲骨文的基本特征。B 项,原文“既然写是为了刻,就不能不照顾契刻的特点,书体中保留 毛笔字一点风韵的同时,带上死板生硬、简易草率的风格”,选项将原文分句间的语意关 系弄错。原文是因要照顾契刻的特点,所以甲骨文书体中的毛笔字带上了生硬草率的风格, “照顾”一词足见生硬草率是契刻甲骨而先书时有意进行地主动性改变,而非这些毛笔字 固有特征,也并非因其有这个特征而被动性地用于甲骨契刻。D 项,原文“铸铭是范铸的…… 铸铭保存毛笔字的主体风格,并不奇怪”,其中陈述了铸铭保存毛笔字风格的四个因素, 根据我们对这四个因素与铸铭中毛笔字风格的关系理解与分析,其中最主要因素应是铸铭 是范铸的这一特点,因为范铸可以在陶范上先书而后进行精雕细刻。当然此项也可以理解 为重要信息遗漏,而犯以偏概全之错。) 2.B(钉头字与圈儿体属类比论证,而并非例证,因为这两种字体并非汉字,作者只是 借二者的形状主要是受其书写工具的影响而形成的现象来类比论证汉字形态的演变与 毛笔的功能特征有很大关系。A 项,从“新石器时代”“商代”“ 从西周到战国”“ 战 国秦汉之际”等短语可以看出材料一是以时间为序进行阐述的。材料二是在对毛笔进行 溯源,溯源所用史料先有《物源》相关语言文字,后有新石器中期以前及晚期的彩陶纹 饰。对 C 项的判断,需要理清材料一第二段的层次关系:在提出“早期毛笔字是什么样 子”这一本段总领性问题后,先阐述甲骨上特殊毛笔字受契刻影响而呈现生硬草率的特 征,然后补充性地陈述了陶文玉石文少且受前文所述甲骨特殊毛笔字影响(也呈现生硬 草率特征),意在说明甲骨上特殊毛笔字及陶文玉石文与早期毛笔字本来的风貌风格有 距离,从而引出该段下一层所述铸铭较好地保存了毛早期毛笔字的主体风格。D 项分析 略。) 3.C(原文信息“陶器表面为较粗糙画地……大多陶器纹饰笔迹光洁整齐,无毛笔划过 的绺状痕迹,推测可能为较柔软的植物秸秆所制画笔或手指所画,此可归为硬笔类”, 这里根据语意及关系分析,画地的粗糙、纹饰的光洁、无绺状痕迹是作者推测其使用的 画笔应是硬笔(前文虽有对所使用工具“较柔软”的特性描述,但其后所述的“硬笔” 是相对于毛笔这一软笔而言的)的三个条件,且前两个之间为转折关系,第三个与前面 是并列关系或者说补充说明关系。因此选项对原文推测路径的描述是正确的。A 项,原 文的第一个推断依据“去古未远,当时的汉字仍处于象物之形的阶段,形象性为其第一 要求,否则就难以担当记录语言的重任”,这里重点不是时间,而是当时汉字的象物性 特征及形象性书写要求;且商代汉字的象物性是众所周知的客观历史事实,并不是由商 代的时间特征即“去古未远”推测出来的,“去古未远”只是陈述这一客观事实产生的 原因,即从“去古未远"到商代汉字的象物性并非推测,所以说时间特征“去古未远” 是推测出商代毛笔字比甲骨上的文字更形象的主要依据之一,有失准确。B 项,原文虽 引用了《物源》“處舜造笔, 以漆书于方简”两句,但从后文作者有关毛笔始创时间 的推断语“因此虞舜所造亦当指毛笔言”及结论语“毛笔创始……是在新石器晚期舜虞 时代 ”可以看出作者引用史料论据重点是在前一句,即“處舜造笔”,而非后一句。D 项,时间弄错。原文信息“至于史前毛笔形制,从出土的其后战国及汉代毛笔推测,可 能为将动物毛发捆扎于木棒、竹竿外端的简单制品”,中间“其后”一词已明确推测所 用材料并非当时实物。且如果已有当时实物为据,就没必要进行推测了。) 4.观点:右图标示的文字最能说明。(1 分) 理由:①右图标示的甲骨文“贞”字外框已契刻,②而其内部笔画肥而柔,③应是未 契完而留下的毛笔书写痕迹,④据此可推断部分甲骨文字是先(用毛笔)书而后契的。(3 分) 解析:命题依据与方向为 2020 版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4-2 中所述——“能用文 本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此题 所依据材料一的信息为“在甲骨文中,有一些字是书而后契的,比如甲 3939、甲 3940、甲 3941、甲 3942,字体肥而柔,表现出毛笔字的风格,直接用刀刻是很难成功的。还有一些 字留下了书而没有契刻完的形态。” (评分标准 观点 1 分。理由陈述 3 分,一点 1 分,答对三点即为满分。) 5.观点:材料一的论证逻辑不如材料二严谨。(2 分) 阐述: 材料一第五段 ①材料一论证的中心是毛笔对汉字形体演变起到重要作用,②而第五段在谈论汉字隶 楷演变时并没有谈及毛笔的作用。③虽然其中阐述到了“毛笔富于创造力”,但这只是在 说明其在士人研究书法中的作用。据此可见,材料一在论证逻辑的严谨性上存有问题。(评 分标准:共 2 分,每点 1 分。答对两点即 2 分) 材料二第二段: ①材料二谈论的中心是毛笔的创始情况,②第二段是从硬软两个方面阐述史前绘画用 笔情况。③虽然硬笔并非毛笔,但是对它的阐述是为了后文比较性地阐述毛笔的创始情况。 据此可见,材料二论证逻辑是比较严谨的。(评分标准:共 2 分,每点 1 分。答对两点即 2 分) 解析:命题依据与方向是 2020 版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4-2 中所述——“在理解 语言时,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就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 质疑,展开联想,并能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湖南长郡中学 2021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 怀三个方面。 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 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事实证明,往往是那些跟普通人民息息相关的 经验和现实更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比如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底层文学,都因为切中了人 民现实经验的敏感点而广为传播,广受好评。 文学想象服从现实逻辑是指写作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很 多历史题材作品虽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在背景知识上出错;有的作品的想象和虚构不顾人 物的性格及环境的可能性,这些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 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 是超越现实逻辑的,但是为了让这个超现实逻辑获得读者的信赖,卡夫卡使用了细致入微 的现实逻辑。他写格里高尔成了甲虫靠壳着床,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动也无法成为着 力点帮助他翻身,唤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可见,超逻辑的现代作品内在也借重于现实 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 文学想象并非凌空蹈虚,还必须有真正的现实关怀。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为现实题 材和现实手法,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 爱。现实关怀既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也创造了作品跟现实、时代产生更血肉 相连的纽带。 (选自陈培浩《想象与虚构的可能和限度》 材料二 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 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 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 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 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老还童。除了这些高雅的严肃文学外,还 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 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 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有一种既贴近又疏离的悖论。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会根据 审美规律以及表达需要对客体进行干预。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度遵循,但艺术逻 辑恰好可以摆脱这种束缚,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 表现主题的方式,这正是艺术逻辑的灵活之处。内容的想象性与形式的艺术性是文学作品 非常重要的属性,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受众期待的视野。 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还是达到 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虽然杜丽娘死而复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她向往婚恋自由、争取人 格独立的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孙悟空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勇 敢正义、忠诚聪敏的气质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宝玉街玉出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反 抗封建礼教的人格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这些变形的、超现实的形象和结构所表达的 情感、愿望和理想,从总体上说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可以说,它们是在超越生活逻辑的 更高层次上表达了社会历史的必然要求。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 蕴的“真实”。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能看到多样态形式下,那深 层次的真实逻辑。 (选自刘江玲《浅谈文学的“真实”》) 材料三 不论是对于文学写作者还是文学研究者而言,“文学真实”的内部都存在着“现 实真实”与“经验真实”两个基本层面,前者指的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面 向的物质实体与真实存在,后者指的是文学主体基于个人化的审美感知和内心体验而产生 的真实经验。自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但是试图 从文本内在逻辑中抽离出真实的人、事、物,或将其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以 及诸如此类的论证与寻找,其实意义甚微。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和全面 地观照写作者创作与建构出的“文学真实”复合体,正如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俄罗斯 文学讲稿》中说过的那样:“对于一个天才作家来说,所谓的真实生活是不存在的:他必须创 造一个真实以及它的必然结果。” (选自教鹤然《“文学真实”的维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从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指出,好的文学作品必须要如实反映 真实的现实生活。 B.在文学作品中,真实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因此将文学形象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 系的做法意义不大。 C.三则材料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都认为文学创作要基于现实生活,同时又要对观实生 活进行加工提炼。 D.现实生活的真实不同于文学创作的真实、前者是作者所见所历的真实生活,后者则是经 过作者再创造的生活。 答案:C(A 项,“如实”错,原文是“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 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即使是诉诸荒诞 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 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这些都表明,“如实”反映真实生活不正确。B 项, “在文学作品中,真实的生活是不存在的”错,原文是“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 ‘经验真实’的复合体”,可见选项说法错误。D 项,作者所见所历”错,原文是“现实经验 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 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 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现实经验分两种,一种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一种是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而后 者往往更能引起社会共鸣。 B.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虽然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它们是一种浓缩了生活真实的 高度艺术真实,因此十分流行。 C.作者在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时,可以虚构和想象,但是必须遵循“现实逻辑"的原则, 要充分考虑当时的环境特点。 D.要使一部作品具有“文学的真实性",不能只依靠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还要依靠各神 表达技巧,如夸张、想象等。 答案:B(“因此十分流行”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有近来十分流 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 ‘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但是并未提到 这类作品流行的原因。)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一项是(3 分)( ) A.祥林嫂遭遇丧夫丧子之痛,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在别人祝福时惨死在冰天雪地里。 B.林冲被高俅多次设计陷害,忍无可忍,最终在雪夜杀死仇人,上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 C.诸葛亮足智多谋,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七擒孟获、弹琴退敌,赢得了后人的赞誉。 D.项羽没有采纳谋士的建议杀死刘邦,给了刘邦反击的机会,结果兵败垓下,自刎而死。 答案 D(选项表述的项羽的结局是历史上真实的结局,没有经过艺术加工,是“历史真实”, 不能体现“文学的真实性”。)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答:①全文采用“总分总”(层进式)的论证结构,严谨周密。②运用了例证法,论据典型,有 说服力。(每点 2 分) 5.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是如何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6 分) 答:《孔雀东南飞》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鸟双飞,这 种处理虽然不符合生活的真实,(2 分)但表现了人们对封建家长制的抗争,对婚姻自主生活 的向往,(2 分)它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真正的现实关怀,是一种“ 文学的真实”。(2 分) 湖南省 2021 届高三模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潮”悄然兴起。并刮起强烈风暴。在天貓上搜索“国潮",会出现各种贴着 “国潮”标签的服装;在微博上搜索“国潮”,会找到上千个起名“国潮”的博主。可见“国 潮”已成为一种时尚,不仅是年轻人追连的潮流.也是商家营销的卖点。 尽管“国潮”如此火爆,但人们对“国潮”的定义却莫衷一是。有人把“国潮”理解为 “中国本土设计师及主理人创立的潮流品牌”,所以网络上大量以“国潮”为关键词的文章 讨论的仅仅是时尚潮牌,理解相对片面。还有人认为“国潮”是以品牌为载体,既能满足年 轻消费者个性的张扬及其对时尚的追求。又是对传统文化自然回归而产生的一种流行现象。 它相对全面地概括了“国潮”所包含的基本要素:中国、品牌、潮流和文化。 “国潮”的字面释义虽简单明了。但其内涵却丰富多维。从表现形式看。“国潮”既可 以是体现中国文化的复古中国风,也可以是展现国际潮流的创新中国风。中国元素在传统与 现代的碰撞中巧妙结合,形成灿烂多姿的时尚潮流。从载体看,“国潮”既有以实物产品为 载体的中国创造之潮流。也有以文化现象为载体的中国文化之潮流,比如汉服文化的兴起 等,从影响范围看。不仅本土的时尚品牌纷纷爆紅,而且其他领域的国产品牌也逐渐被国人 所接受和喜爱;不仅华为、李宁等中国新制造在国际社会受到人们的追捧,而且许多中华 老字号也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国潮”的迅速火爆看似是一种偶然的社会现象。其 实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背后有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动因。“国潮”热标 志着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高品质国货赢得了市场,中国制造已经进军全球中高端产业链。 “中国速度”正在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经济在转型中实现了成功起跳。 现在,从一定程度上看,中国制造不缺少高质量的产品,不缺少创新能力,也不缺少具 有竞争力的价格,缺少的是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不过,被先进技术,创意文化赋 能的中国创造不断释放潜力,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国潮”的兴起,是中国人从 满足温饱。看重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的消费偏好,转向注重品质消费的必然结果。 “潮”,代表了一种时尚潮流、一种流行趋势。“国潮”不仅可以用年轻人的语言诠释 古老文化赋予现代的美感,也可以表现为将传统文化融入时尚的创意。“国潮”热展现的是 人们对国家现在和未来发展的积极心理状态,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更是文化自信的提升。 不可忽视的是,当前的“国潮”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我国制造业供需结构 性失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些落后企业还在利用低价策略抢占市场;市场上鱼龙混杂, 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的企业利用“国潮”的热度生产劣质产品。影响了国货声誉;一些行 业的品牌跟风模仿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 造在很多领域的技术水平,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依然有待提升。 (摘编自姚林青《“国潮”热何以形成)) 材料二: “国潮”,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就是“中国风+中国潮流”。它是具有独特文化元素的被 广大民众认可的时尚。它与国家和民族所传承的物质、精神、行为、制度等文化及其相关 的人、物、技、艺等息息相关。它不同于一般的潮流,即那些仅与年轻人有关联的物质消费 品或流行文化艺术。 “国潮”,不是什么舶来品,是新时代背景下自然而然衍生出来的潮流,是综合国力、 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一种在血脉中流淌,由内而外涌现甚成喷射而出 的心理倾向,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质。 文化,一旦有效有形地彰显出来,足以激发众多个体共鸣,也足以让品牌符号更为鲜活, 更显价值,中国“国潮”产品以美好的品质,切合了新时代年轻人的内在需求,它凸显了消 费者内在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国潮”产品作为国粹文化的可视载体,除了在外在形式上有活泼的表现,更重要的,是 将真情实感真正融入了其中,让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时空转换力。源远流长 的中华文明,无论是时间脉络上文化气质的变化,还是以某种单一形式为载体的文化演变, 如戏曲、刺绣、古董等,有无限空间等待我们去了解与挖掘。我们要以虔诚与敬畏的态度, 精巧而精致的艺术形式将其在“国潮”上表现出来,其中无疑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消费观念因人不同,存在多元化、个性化。自然,一千个人眼里也会有一千种“国潮", 但中国“国潮”产品的根本都是一样的,不可动摇。那就是,有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 国文化皈依于其中,并得到普遍的认同认可。中国“国潮”是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 造”的历史性转变。“国潮”产品站位高,舞台广。不难发现,除了大红大紫的故宫文创 IP、 国际时装大秀上的李宁,还有许许多多“国潮”品牌、跨界合作正在给我们带来一波又一 波令人梦牵魂萦的惊喜。 浩浩荡荡的中国“国潮”,是中国心灵,中国灵感与中国文化的交汇与交响,既然来了, 就如嘹亮的中国歌谣,众口同声,和合有序。抑扬顿挫,有致有情,势不可挡。 (摘编自程应峰(国潮,文化自信的光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近年来,“国潮”风起云涌,已成为一种时尚,它是仅与年轻人相关的消费品,但人们对其 定义目前并未形成一致看法。 B 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国潮”就是“中国风+中国潮流” ,是具有独特文化元素的被广大 民众认可的时尚,不是舶来品。 C.中国制造行业虽然还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但是仍然有高质量和创新型的产晶,它的潜力得 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肯定。 D.中华优秀文化可以依托中国“国潮”产品发扬光大,而后者也会因前者的附着面产生更 好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2,根据材料-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国潮”产品涉及范围很广,既可以是复古型的,又可以是创新型的;既可以是中国 新制造,又可以是中华老字号, B.虽然“国潮”代表着一种时尚潮流,但传统文化与这种时尚潮流并不矛盾.它们可以在“国 潮”品牌产品中得到完美统一。 C,“国潮”热虽然仍而临着一些问题,但也给“中国制造”带来了历史性突破,导致中国正 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D.“国潮”不是来自国外,它是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自然面然衍生出来的。要做好“国潮”产 品,可以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一旦得以充分释放,14 亿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將为 本土市场注入巨大的市场空间与品牌想象力。 B.未来品牌小众化、个性化、定制化、各种潮牌成为大趋势,商家也更注重与年轻人的互动, 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化传播,从而打动消费者。 C.中国本土品牌“国潮”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人创新品牌中。用年轻化的形象演绎中式 情怀,引领潮流营销,紛紛走向闯的国际舞台。 D 现在不管是淘宝、京东还是拼多多,抑或是其他一些平台,都在抢滩“小镇青年”市场,三 线及以下消费市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 分) 5.中国“国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6 分) 1.A(“它是仅与年轻人相关的消费品”分析不当,根据材料中“不仅是年轻人追逐的潮流, 也是商家营销的卖点”和“它不同于一般的潮流,即那些仅与年轻人有关联的物质消费品或 流行文化艺术”等可知) 2.C(“导致中国正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分析不当,根据材料二原文中“中国‘国 潮’是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的信息可知,中国“国潮”是“中国 制造”历史性的突破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这里因果倒置,曲解文意) 3. C(材料二的观点:“国潮”彰显了文化自信。A 项,表达的是中国本土消费市场具有巨大 潜力。B 项,表达的是未来品牌的变化趋势以及商家采取的措施。C 项,表达的是中国本土品 牌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于创新品牌之中,体现了文化自信。D 项,表达的是“国潮”销售平 台抢占消费市场。因此,C 项是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二观点的) 4.①对比论证。将“国潮”和一般的潮流对比,指出前者具有独特文化元素,内涵丰富;而后 者仅仅是那些与年轻人有关联的物质消费品或流行文化艺术,内涵较窄。②举例论证。列举 大红大紫的故宫文创 IP、国际时装大秀.上的李宁、许许多多“国潮”品牌、跨界合作等例 子证明“国潮”站位高,舞台广,给人们带来惊喜。(每点 2 分) 5.①中国综合国力得到巨大提高,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高品质国货赢得 了市场,中国制造进军全球中高端产业链,中国经济成功转型。②国人消费观念产生了变化。 中国人从满足温饱、看重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的消费转向了注重品质消费。③中国“国潮” 产品和新时代年轻人的内在需求相切合,人们对国家现在和未来发展有着积极的心理状态, 对民族文化有了高度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得到了充分提升。(每点 2 分) 湖南省 2021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考前强化训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体” 创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 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度学习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计算、学习、推理等能力 具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但即使人工智能越来越接近人类身体的某些功能。它终究不是人 类的身体。而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 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创作的触发是由艺术家 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院中之 竹”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个“画意”就是艺术创作的冲动。艺术家的身体对外 界环境具有一种能动的选择性。这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虽然人工智能现在也可 以通过看图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微软小冰 2017 年就具有了“看图创作现代诗”的技能,但 显而易见的是,人工智能的“看”与人类通过身体的“看”具有本质的不同。人工智能的 “看”与其说是一种“看”,不如说是“数据分析”。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所看到的并不是 事物本身,而是关于事物的数据、程序、编码等内容。通过分析所“看”之物的数据,人工 智能再调动内存数据库,找到合适的模型、编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 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整个身体都会进入 到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状态。如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 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已的想象、情感、志 向、思想等内容通过艺术表达出来。而对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来说,其艺术创作过程仅仅是 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人工智能并不知道自已所“创作”的艺术为 何物,对于它们来说,这些艺术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与毫无温度的符号而已。与艺术家有生 命的人的身体不同,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指出,当人通过劳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 然”。毫无疑问,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 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另一方面对象的特质也或多或少、或隐或显 地对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正所谓“文如其人”——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 “人如其文”——人也会受到文的反作用。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过程来说,即使 它可以对人工智能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仅仅是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经验和情感的 积累,而且这些积累是作为一种数据和符号保存在人工智能的储存器之中,这显然与人类本 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 以上从身体的角度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并认为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身体”不同于人工智能机械化、数字化的“身体”。正因如 此,我们才认为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当然,这里并不是否 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 创作,只不过这里的媒介不再是人类的身体和基本的艺术创作工具,而是变成了具有某种智 能的工具而已。所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 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二、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 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三、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 材料二: 在媒体沟通会现场,技术团队展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的部分绘画作品,不论是构 图、色彩还是虚实,小冰的作品都已经趋近于真人的绘画表达。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 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同时,因其对 200 余位艺术家画作的全面学习,还 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相关专业人士评价小冰画作:构图很好,静物 抽象的涂抹,动物造型的表现能力,艺术的感觉很准,假装不经意的表现。看起来极其不经意, 但是该到的点都到了,而且又都能点到为止,整个画面随意而灵动,敢于大虚大实,敢于让很 多东西淹没在黑暗之中。 在小冰的命题创作《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系列中,观众可以惊喜地看到很多绘画先贤的 “复活”:比如使用弗兰茨·马尔克的笔法绘制的在稻田中停落的飞机;比如好似莫奈绘画 的人物徜徉在花海中,远处却是明灭的灰霾城市。可以想见,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 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可以这样认为,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并不应以击败人类为目标,而应着眼于在达 到与相应人类创造者的同等水准前提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度定 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 (摘编自“中国美术家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郑板桥画竹和微软小冰“看图创作现代诗”都是通过“看”进行艺术创作的,这说 明艺术家和人工智能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 B.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过程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可见其数据 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 C.从微软小冰创作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可以看到绘画先贤的“复活”,这是人 工智能把自已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还能通过学习 人类艺术而具有一些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这可以看出艺术家的身体状 态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过程。 B.“人如其文”这--说法说明了艺术创作对象的特质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艺术创 作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 C.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可能完全取 代人类的艺术创作的。 D.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有助于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和开启“高度定 制化”的内容产业更好的未来。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人工智能艺术从主题、形式到技术都令人惊叹,面对人工智能对传统艺术的挑战, 公众和学界都应保持理性和宽容。” B.“当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理念、常识或将不 复存在,也会导致对人类艺术的取缔。” C.“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艺术创造里面有多少劳动的成分,人工智能 就可以代替多少,并且现在已经实现了。”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能模仿人脑的某些作用,但仍然不像人类身体那样感知外部环 境、进人创作状态,只是‘人工’而非‘人类’行为。”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 分) 5.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光明前景的认识。(6 分) 1. D [解析] D 项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 现能力,同时,因其对 200 余位艺术家画作的全面学习,还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 独特视角”可知正确。A 项中“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 知,艺术家的“看”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而人工智能的“看”却与艺术家的“看”有着 本质的不同。B 项“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表述不当,根据 材料一第三段中“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可 知,影响因素还有“学习能力的强弱”。C 项“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表述不当,根据材料 一第四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 出来……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可知,人工智能不能把自己的本质力量 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 2.C[解析]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可知 C 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 在的合法性,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A 项根 据材料一第三段可知正确;B 项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可知正确;D 项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可知正 确。 3.D [解析] D 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对人脑的模仿,但不同于人类身体的感知,能够 支撑“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 体’创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 身体”的观点。A 项表述的是人们对人工智能艺术应当持有的态度。B 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 艺术形成“人格”之后,对人类文明和艺术的冲击与颠覆。C 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对创造性 的艺术活动的完成和对艺术创造里面劳动成分的代替,与“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 实践”的论点相反。 4.①材料一先使用设问开篇,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引发关注, 并引出“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这一观点。②然后从身体的角度出发,论证 了艺术创作的动力、过程以及对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艺术家个人的反作用,并分别对艺术家 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③最后,得出了“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 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的结论,并概括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答出一 点 1 分,两点 3 分,三点 4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行文脉络,因此应先从整体把握,确定中心观点;然后按照说理顺序进行梳 理。答题思路为“文章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在此框架内,可以对说理的角度 和方面再进行细化分析。 5.①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可开启“高度定制 化”的内容产业未来。②人工智能可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体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 可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③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 展,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可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每点 2 分。意思 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综合探究能力,解答本题应紧扣“光明前景”,然后逐条分析。主要 结合材料一最后--段中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和材料二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分 析。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