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年级 七年级
主备人 课时数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能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
方法
(1)、使学生初步掌握气温观测方法及有关气温数值的一些计算方法。
(2)、通过数据分析培养抽象概括现象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通过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努力探寻
自然奥秘的态度和精神。
学情
分析
地理对初一孩子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与小学的知识衔接
较少,所以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在地理上学有所获。
学困点是初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差。
备注
体现“6 人小
组”合作教学
模式,教学设
计中预设小组
活动、学生反
应及教师处理
操作
教学重点
1.了解等温线的含义,学会判读等温线图,知道高
温中心和低温中心的表示方法,明确等温线的疏密
与气温变化的关系。
2.运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
水平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
特点;阅读北半球 1 月、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
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教学资源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
学
课前
导学
展示图片,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气温对人类衣、
食、住、行、农业的影响。目的是从生活地理出发,
过
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中
教学
二、预习展示:事先将班里分成两大组:一组连续
纪录三天济南的天气预报,二组连续三天观测并纪
录学校气温观测点处,每天不同时间的气温状况,
并完成相关要求。
(一)气温和气温观测
1.温度的表示符号:
2.如何读温度计:
3.测量气温的注意
事项:
温度的表示符号:
气温的两个数据的
含义: 你会读温度计
吗?
以上两组活动的设
置,目的是让学生参与
教学活动,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得出
结论,提出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课下完成预习任务,课上展示活动成果。
时间 天气状况 风力 气温
时间 气温
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活动情况。从而
明确温度的表示符号,测量仪器及使用方法,了解
气温测量中注意的问题,明白了气温是变化的。
由此教师提问: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
现在什么时间?此时学生的答案是不一样的,带着
疑问进入气温时间变化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阅读气温曲线图是课标的基本要求,在以后的
学习中也经常涉及到,初一学生又初次接触,因此,
在教学中尽量从基础做起,详细而具体地处理好读
图的每个环节。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准备采用小
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多次读图,用图,达成教
学目标。
首先,教师出示“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图,和
“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图。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独
立完成观察、描述气温曲线图的特点。
(1)图的类型。(2)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
(3)坐标系中的点是怎么来得?
通过此环节的学习,学生能明确直观表现气温
变化的图型是气温曲线图,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
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坐标系中的点,表示对应于
不同时间的气温值;用一条平滑的曲线把对应点连
接起来,就得到了气温的变化曲线图。
然后,让学生细读“气温日变化”图,完成练
习。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试着自己读图,读
出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及出现的时间,并
计算差值。
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气温曲线图,肯定会出
现读错甚至不会读的现象,所以先让孩子自己读图,
然后组内同学相互交流,学习,最后每组派一名代
表在全班展示读图过程。
至此,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读气温曲线图的基本方法
了。
通过读图孩子发现高温出现在午后两点,与自
己的猜测有差异,会产生疑惑。此原理对于初一的
孩子来讲比较深奥。我认为教师可以简单解释大气
受热的原理和举烧暖气的例子。让学生简单了解,
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并在此提出离地面越远,气温
就越低,高山顶部距地面远,所以气温低。为后面
的地势对气温的影响打下基础。通过实践-----猜测
-----验证-----质疑-----发现的过程,学生会初步
了解发现自然科学规律的一般过程,有助于培养学
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最后,仍然是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学生
完成两组巩固、提高练习并展示。
一组题目是:出示同纬度海洋和陆地的气温曲线图,
分别读出最高和最低气温,并计算气温的年较差。
陆地 海洋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最高气温
北半球
通过练习学生会发现,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
会提出疑问:为什么?
海洋和陆地气温差异的原因,孩子理解困难,
是教学中的难点。所以设计了以下的步骤突破难点:
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的经历,比如夏天在
露天游泳池游泳时,岸上和水中的区别。
然后让学生做一组演示实验:水与沙土受热与
冷却。
实验过程:请四个同学到前台演示,分成两组,
其中两个同学分别拿着吹风机对着水和沙土吹热风
三分钟,两分钟后,其他的两个同学分别测量水和
沙土的温度,并记录。过两分钟再分别测量水和沙
土的温度,并记录。通过比较数据,让小组讨论得
出结论:在相同的条件下,沙土增温、降温快,水
增温、降温慢。很自然的就能得出海陆的热力差异:
夏季,陆地增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降
温快,气温低于海洋。成因性的知识是一个难点,
却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孩子通过演示实验,
很容易发现差异并得出结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
理解。也为后面学习气温的空间分布做了铺垫。并
知道了学习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实验法。
另一组是连线题:读三幅气温曲线图,根据气
温的变化特点,与其温度带连线。
图号 气温的变化 温度带
A 各月气温都很低,年较差大 温带
B 四季变化显著,年较差大 热带
C 各月气温都很高,气温年较差 寒带
此练习能让学生学会比较气温年较差的大小,
并总结气温年较差大,气温年变化就大。并把知识
进行拓展,通过读气温的年变化,判断其所在的温
度带位置,与五带的知识相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
读图、用图能力。
过渡:我们已经会读气温曲线图了,如果给你
各月的平均气温,你能绘制一幅气温变化的曲线图
吗?
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气温曲线图的绘制,还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
主完成。
首先,小组讨论交流,如果绘制气温曲线图,
步骤是什么?应该注意什么?讨论完毕后,请每组
代表发言,大家交流补充后,在学案上绘图。给出 A、
B 两组数据,请学生先根据 A 组数据,完成绘图。绘
图完毕后,画的好的展示交流,针对存在的问题,
请绘图标准的同学谈绘制方法。待总结完毕后,我
再用课件演示绘图的过程。最后学生再根据 B 组数
据绘图。两幅图绘制完毕后,学生自然会找出两幅
图的差别,请同学思考并说明原因。(南北半球季节
相反,波谷为南半球,波峰为北半球)。
通过小组自主学习,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孩
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孩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气温的差异
展示图片:先让学生找出图片对应的点,提出
问题:十一假期就要到了,如果让你到下列地方去
旅游,你要做什么准备?
从而引出世界各地的气温千差万别,他们的变
化有规律吗?
首先,出示等高线和等温线图,设置问题,学生
先自己自主读图,后小组讨论,讨论完毕派一名代
表展示,通过对比得出等温线的特点、读等温线时
应注意什么?读图的步骤是什么?
气温空间分布的三个规律和影响因素,我设计
先让学生说一下读图的一般过程:然后还是把主动
权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分析、讨论、
归纳总结,并派代表到前台指图得出结论。
鉴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是设置了部分问
题进行引导,降低了难度
第一个规律:先出示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再
出示地球上的五带图,前后知识相联系,让学生通
过读图自己总结气温的分布与纬度的关系,老师再
提升归纳。
第二个规律:出示一月份和七月份的世界气温
分布图,读出济南和同纬度海洋上某一点的气温,
通过比较得出海陆位置对气温分布得影响。海陆位
置对气温的影响,在第一节课已经做好了铺垫,所
以在本节课不再是理解上难点。
第三个规律:出示世界气温分布图,让学生找出
图中闭合的等温线,结合课本后的世界地形图,说
明原因,得出地势对气温的影响。
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布图,一定要掌握读图的方
法,小组合作有助于孩子互相取长补短。形成良好
的读图习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然后通过练习进一步深化知识。
巩固练习:两组
小结:学生谈收获 ,教师归纳提升。
知识拓展:气温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人类活动
也影响着气温。播放一段视频,人类活动释放二氧
化碳对气温的影响,最后以一首《地球你好吗》,结
束本课。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
环境的现状,激发学生维护地球的情感。渗透人地
关系和谐的意识。
最后是一组检测,落实基础知识。
说明:本教学设计采用“激情引趣——自主合
作——点拨释疑——巩固拓展——归纳提升”的教
学模式,创设情境,通过演示实验、绘图等教学手
段,使学生对气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归纳总结,实现自主学
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
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人。
课后
反馈
板书
设计
(一)等温线图的判读
1.等温线
2.低温中心、高温中心
3.等温线疏密与温差的关系
(二)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1.等温线沿纬线方向延伸
2.同纬度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
3.南半球等温线平直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注:每位老师把各自负责的备课内容上传到“e 学云”资源库对应科目的章节目录下,并点
击分享,其他老师分享使用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