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课标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方面内容,课程标准对地球的运动要求是:一是“用
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公转”;二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材围绕“地
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公转轨道、方向、周期。
2.例举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说明是由地球公转而产生的;
3. 理解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4.通过对地球公转运动的探究,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地理学习兴趣;感
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体会地理学科的价值。
重点难点 1.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2.四季的形成。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同学们,最近早晨上学天亮的迟了还是早了?为什么?(学生议论
纷纷,表现出极强求知欲)。这就需要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地球的公转。
(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对照“ 地球公转示意图”预习课文,完成下面的内容。
(1)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叫________.
(2)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是______,方向是_______,周期为______.
(3)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是:地轴是______的,且_______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
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_________.
(学习预习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略图)
(检查预习)分别请四位学生上台完成下列活动,其他学生帮助纠错,教师指导。
1,在图中指出太阳、地球,用手指画公转轨道并说出轨道形状。
2,标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
3,在公转的四个位置上画出赤道、回归线、极圈,并说出纬度。
4,指图描述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轨道、方向及周期。(此环节先不涉
及公转特征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承转)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活动探究)教师用地球仪围绕光源(电筒)演示公转。事先用纸带在地球仪上明显标出赤
道、回归线和极圈,让蜡烛火焰对准北回归线,从夏至位置(学生观察在讲桌左侧)开始演
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比一比谁观察的仔细,谁发现的多。
(1)第一次演示,观察公转的轨道、方向、并说出公转一周的时间。
(2)第二次演示,观察地轴的倾斜和空间指向特点,归纳出公转的重要特征:
(3)第三次演示,观察公转到四个特殊位置时阳光直射的纬度(电筒依次对准北回归线、
赤道,南回归线,赤道,),请一位学生在黑板略图上画出阳光直射的位置,(此处点明回归
线的含义).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公转示意图,由学生说出阳光直射点移到四个位置时的节
气、日期,教师在黑板略图上填写,完成公转示意图的绘制。
(4)结合自已的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 .
一年中什么季节中午太阳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一年中什么季节白昼时间较长?什么季节较短?
一年中我国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长的季节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在地球公转示意图
中的哪个位置附近?(夏至)
(5)按夏至→秋分→冬至→春分的顺序,一边演示地球的公转,一边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上地球
公转示意图,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完成下面的问题:
看一看,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中午太阳高度是不是全年最高?
比一比,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白昼和黑夜的范围哪个大?
夏至日这一天北极圈内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此处点明极圈的含义.)
④夏至跟夏季是一个概念吗?我国习惯上把哪几个月划分为夏季?
按同样的方法分析秋分、冬至、春分时的情况,并填表:
北 半 球
节 气 夏 至 秋 分 冬 至 春 分
正午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变化
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
北极圈内出现的现象
季 节
月 份
南半球相反
(建构知识体系),根据以上学习成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地理思维.
(课堂活动) [演示公转]四人一小组轮流演示地球公转,并说出方向、周期及由此产生的
现象,不足的地方由其他学生补充纠正,教师指导。
(讨论)如果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有无四季变化?(拓展知识)
(课外活动)(开放地理课堂,拓展学习空间)[地理观测 ]发放观测表,粘贴到书上,观测秋
分前后正午物体影子的长度并记录。其它项目本学期末和下学期完成。
秋分前后 冬至前后 春分前后 夏至前后
物 体 的 高 度
正午影子的长度
结 论
原 因
(板书设计)地球公转示意图 知识体系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