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学习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分辨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树立环保理念并学会与自然和
谐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
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
【学法】
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
展示“莲花湖”和“陕西违建别墅”的照片,谈话导入课题。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
一:聚落的概念、分类以及城市和乡村聚落的差异
1.通过展示不同的聚落照片得出聚落的概念并给聚落分类;
2.活动讨论(重点):
通过多媒体展示的乡村和城市的图片,讨论分析城市和乡村的差
异:
(1)根据提示内容,全班以组为单位分发表格讨论完成表格空白
内容。然后率先完成的和最后完成的展示给全班同学,大家一起总
结出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教师小结:导致城乡差异如此大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方式的不同,
其实不但城乡之间有差别,就是城乡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
3.多媒体展示农村、牧村、渔村、林村这四种乡村聚落图片,从
图片分析住在这里的人们主要从事的工作。
教师小结:乡村和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聚落的两种形式。
乡村聚落依据生产方式和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
场等不同的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
鱼、伐木等农业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
业等非农业工作。
4.多媒体展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分布示意图”和“世界人口增
长曲线图”,引发同学思考:聚落出现的先后关系和规模大小?
教师总结: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乡村聚落
规模小,城市聚落规模大。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
承转: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
素有哪些呢?
二: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展示不同地区的聚落形态图,再展示 4 个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
地区然后进行对比;
2.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和全球夜景图进一步了解聚落的分
布。
教师小结: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地形、耕地、水源、
资源,2.交通、历史文化、宗教等。
3.活动:聚落的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云南南部傣族地区的竹
楼,比较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民居的建筑特点。
以组为单位分发表格讨论完成表格空白内容。然后率先完成的和
最后完成的展示给全班同学,最终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结果,用
多媒体展示出来。
三:聚落的发展和保护(走进文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1.引导学生思考:随着聚落的发展,建设了许多有现代气息的
高楼大厦,昔日有文化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越来越少,我们应该
怎样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呢?
教师讲解:传统聚落是长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
果,世界各地的聚落千差万别,风格独特。不但印有人类利用和改
造大自然的痕迹,更兼具科学研究和文化审美的价值,是人类文明
的具体体现。有的聚落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2.展示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各地的著名文化遗产,如:
青城山—都江堰、云南丽江古城、意大利威尼斯等。
3.对于学生讨论的结果及时作出评价,主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探
讨态度。让学生明白对于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要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方考虑,综合论证,才能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
保护的关系。
课堂小结: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段话送给大家:“如果历史
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也许中国很现代化,却不中国化了。”传
统民居作为历史记忆与传统的一种体现更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希
望同学们能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
4.文化传承的典型案例——“重庆洪崖洞”,古典和现代的完美
融合。
四.升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
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示课文开始出现的陕西违建别墅照片照片和拆除后的对比图,
通过典型案例说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和国家现在对生态环境
的保护力度!教育我们的学生要从自己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理念,身体力行的保护我们的大家
园!
五.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