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为指
导思想,以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和综合实践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
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
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
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
特征的。内容包括三部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符合学生由形象到
抽象的认知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
握了一些关于中国领土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中国的疆域就简单多了。但由于地
理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录像、“读一读”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在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主要采取看录像、提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
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特点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
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
2、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能力目标:
1、 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
2、 培养学生使用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目标:
3、 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
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2.指导学生讨论我国的地形特征对其它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地理环
境。
【教学难点】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
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
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运用地形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和地形特点。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幻灯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
导入
播放我国亳州市利辛县宣
传的航拍视频
看视频思考利辛的地势怎么样 看到利辛的变化,利辛的发
展。激起学生爱家乡的情怀
引出利辛地势怎么样!从而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1、 出示地形类型的图
片,复习五种基本地形
类型。
2、 出示中国地势分层
设色地形图和沿北纬
36 度附近的地形剖面
图示图。
1、把学生分成两队探险,每对三
组,每组六个人,选出一名组
长,其余的五位同学分别用五种
基本地形来命名!每组发一个探
险包!
2、学生通过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
得出中国的地势
培养分析资料的能力,
培养使用地形图提取有
用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
息进行加工和总结的能
力探
究
地
势
特
点
3、 提出问题:你能试
着根据老师所提供的资
料分析出我国的地势特
点,
4、 指导学生观察、思
考分析我国地势特点。
自
主
学
习
课件展示
1.“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
意” 图及“中国地形”
图。
2.展示各阶梯的地形及分
界山脉表格。
指导学生读图填表格。
3.展示三级阶梯内部的地
形区景观图片。
在黑板上画出中国阶梯简图
1、读图并合作完成表格:
2、学生上黑板表出分界线
海
拔
地形
类型
主要
地形区
第一级
阶梯
分界线:
第二级
阶梯
分界线:
第三级
阶梯
培养读图、合作能力。
表格利于知识归纳,清
晰。
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
区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承转
过渡
地表形态是自然环境的基础,我国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流向、交通、水电有什
么影响?
角
色
扮
演
课件展示。
研究课题:
协作学习活动之 我是专家
第一组:气象专家 地势对
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第二组:水运专家
地势对我国河流流向、交 通
有什么影响?
(有哪些相关的诗歌、歌
曲?)
第三组: 水电专家
河流从第一级阶梯流
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
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
值?水电站应该建在河流什
么位置?
强调小组合作学习,适时调
动学生,巡回指导,积极参
与各小组的学习讨论。
最后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每对有三组,每组分别讨论相应
的题目,每对相应的组进行 PK.
各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后选
出代表发言,阐述本小组观点。
培养合作能力。
初步掌握评价地
理事物的基本方
法。
地
面
探
险
协作学习活动之 地面探险
1.第一组地面探险的同学请
沿着黄河旅行,观察黄河流经哪
些地形区?
2.第二组地面探险的同学请
沿着长江旅行,观察长江流经哪
些地形区?
3.第三组地面探险的同学请
1、 学生通过探险的过程得
出中国地形复杂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
沿着北回归线,观察其穿过哪些
地形区?
4、出示山区对人类生活的
有利和不利影响的图片!
1、 有利影
响:保护生态环
境,人与自然协调
发展
2、 发展旅游
业、林业、果业、
采矿业等
3、 不利影
响:交通不便、耕
地不足、自然灾害
多发等
4、
1、 培养学
保护生
态环境
的意
识。
2、 联系中
国地
势、地
形的特
点有利
影响,
激起学
生的爱
国情
操!
学习
小结
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上黑板边写板书! 培养学生归纳
总结的能力!
知识竞赛 两队以抢答的形式比赛,对的加 100 分,错的减 100 分。 一游戏的形式
巩固本节课的
知识,能充分
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
欣赏:歌
曲串串烧
1、在听歌的过程中,辨别出歌曲中反映的是哪一地形区!
2、课外收集:1-2 个地形区的图片、资料、相关歌曲、相关诗歌。
课后反思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
值:
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
“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通过出示图 A 和图 B,
让学生得出地势层阶梯状分布,让学生在黑板上标出阶梯的分界山脉给学生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在本节课外,我采取如下教学思
路: 利辛的地势如何?→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中国地势特点→自主学习完
成地势阶梯表格→角色扮演探讨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地
面探险得出地形复杂多样。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
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
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我住长
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
流)。因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们兴致格外得高,而且有的歌曲学生还唱
出来了,教学效果自然很好。两队知识竞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巩固了知识!
不足之处:
1、有的环节衔接的不是太好!如:“学生总结板书”应该在出示“知识竞赛”
之前,但由于自己一时疏忽忘了!
2、绘制三级阶梯简图,不是太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