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永寿县中学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陕西省永寿县中学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ID:689710

大小:115.58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5-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 8 永寿县中学 2020—2021 学年度第六次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 又被称作“诗教”观。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 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 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 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 和谐,甚至更重内容。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 善尽美”。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 无邪。’”“无邪”即“执两用中”而“归于正”,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 露,而应适度。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 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 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 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 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 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 “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 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 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 政”“怨而不怒”。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 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 我们可以从“教”与“诗”两个层面洞悉其对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启迪。首先,孔 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在地性”或实践品格。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和 总结,《论语》言“诗”都十分接地气,目的都在强调文艺树正气、凝人心的社会教化意义。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脉,孔子儒学在此不仅彰显出开创性、典范性价值,更淬炼出 后世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 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 其次,孔子尤为看重“以诗为教”“以美养善”的“会通性”。“诗教”必须以尊重文 艺自身的特殊性、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它所特有的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魅力。 孔子十分重视文艺“不言之教”的特质,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 提和基础。由此以来,中国文艺逐步确立“诗缘情”“诗言志”的主流传统,汇聚刘勰、王 昌龄、王夫之、王国维等人智慧的中国特色的“意境”理论,也正是赓续孔子的文艺思想发 扬所得。 今天的文艺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激活文论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异质 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再续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 (选自《光明日报》王杰泓《诗与教》,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被称为“诗教”观,这也是“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2 / 8 B.“兴观群怨”体现了重“教”也重“诗”的文艺观,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 C.立足于现实生活,强调社会教化意义,这是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 D.“诗言志”的文艺传统、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孔子对《韶》《武》的评价,论证了孔子更重文艺内容的观点。 B.文章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教”与“诗”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C.文章基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论述了“诗教”观对于重塑当代文化的意义。 D.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论述了孔子文艺观的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更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理想息息相关。 B.从社会功用层面看,“诗教”的文艺观强调“诗”的文艺审美,也是为了更好地 “教”。 C.“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体现了“教”的层面,“会通性”体现了“诗”的层 面。 D.重塑当代中国文化,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 “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早先人们常常使用水力发电,水力发电系利用河流、湖泊等位于高处具有势能的水流至 低处,将其中所含势能转换成水轮机的动能,再借水轮机为原动力,推动发电机产生电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风力发电逐渐兴起。据估算,全世界可利用的风能为 200 亿千瓦(kW),比 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 10 倍。全球风电行业未来几年是一个发展较好的时期: 欧洲风电行业框架立法以及欧洲对 2020 年风电行业的明确目标,能够确保行业的稳定性; 美国和加拿大风电规模发展速度仍然较快;中国风电市场继续保持强势。当然,也有类似英 国取消风电优惠一类政策的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 (摘自前瞻产业研究院《全球风电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材料二: 我国风电行业成长迅速。2010 年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此后继续保 持领先地位,并逐渐拉开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据统计,2016 年底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已达到 168.73 gW,占全球比重高达 34.48%。具体变化情况如下图。 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变化 【注】 ①1 gW=1 000 kW。②YOY,增长率,是指当期的数据较去年同期变动多少。 (资料来源于中国产业信息网 《2018 年中国风电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三: 把风的动能转变成机械动能,再把机械能转化为电力动能,这就是风力发电。它不同于 3 / 8 火力发电,火力发电是利用可燃物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能,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换成电能的一 种发电方式。风力发电比火力发电拥有更多的优点,比如:清洁,环境效益好;可再生,永 不枯竭;基建周期短;装机规模灵活。对于缺水、缺燃料和交通不便的沿海岛屿、草原牧区、 山区和高原地带,因地制宜地利用风力发电,非常适合。 (摘自《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 材料四: 由于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中国风电稳步发展。从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倾向数据看,2016 年新增装机将向河南、山东、湖南等中东部、南部等电力消纳情况较好的地区转移。截至 2016 年底,随着第七批风电能源补贴目录项目的申报,补贴将逐步解决,补贴时效也将提 速。2016 年底国家发改委出台政策,风电标杆电价逐步下调,风电已经实现平价,平价的 意义在于,风电在无补贴的情况下具备与火力发电直接竞争的能力,行业的存续不依赖政策 的波动及补贴的缓急,并且随着成本的不断降低获得永续的生命力。在政府的引导下,风电 项目具备较好的经济性,吸引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参与到风电项目的开发,比如有一种分散 式风电,不用像大规模风电场一样新建高电压、远距离输电线路,体量小、投资少,就成为 民营资本投资风电项目的首选。如今,民营企业的发展超过人们的预期,如天润、新天绿色 等。 (摘自东吴证券公司《风电行业深度报告》)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水力发电 ――→利用 水流所含势能 ――→转换成 动能 ――→借助水轮机 推动发电机发电 B. 风力发电 ――→转换 风的动能 ――→形成 机械动能 ――→再转化为 电力动能 C. 火力发电 ――→利用 燃烧产生热能 ――→通过 发电动力装置 ――→转换成 电能 D. 民营资本 ――→首选 分散式风电 ――→原因是 电压低、线路 短、体量小、 投资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风电行业的利好信息来自欧洲风电行业的框架立法、美国和加拿大风电规模发展速 度较快和英国取消风电优惠等。 B.根据材料二中各个年度的累计装机容量、累计装机增长率,我们能够了解我国风电 行业成长迅速的情况。 C.较之于 2015~2016 年,起初的 2006~2007 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增加的数量 减少,增长速度放缓。 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年度的逐渐推移,中国风电累计装机每年增长,累计装机增 长率也逐年提高。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政府在风电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有效的措施。(6 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如意 陶文瑜 1936 年冬。 小学教员许先生放了课往家去。傍晚,天渐渐黑了,只是周围还能看得见。风的声音也 4 / 8 听得见,风起来时,黄叶在空中翻转。许先生抬起头看时,一片叶子贴在窗上了,仿佛是开 在玻璃上的窗花。倒是蛮好看的,许先生这样想的时候,就忍不住回头再看了一眼。 回来啦,许先生。许先生家巷口有个烘山芋摊子,摊主见到许先生时,不很留心地招呼 一声。许先生就点一点头,算是意思到了。许先生到巷口时,刚好看见自己屋子的窗子合拢 来,许先生似乎听见了“吱咯”的响声。 许太太读过教会学堂,是很端庄的样子。许太太姓林,和许先生是同乡,只不过出来好 些年,现在他们的身上,已经辨别不出家乡的痕迹了。今天下楼来坐了好几趟,是催房租呢。 许太太盛来一碗饭。许先生想起,米又涨了。青菜咸了。许先生说。是吗?……有时候我想, 不如回家去算了,有什么呀,你还是去学堂教课,至少我们不用交房钱了。 我是不回去的。许先生立起身来,见着床上的被子还没叠。被子是拿到窗沿晒的,才收 进来不久。许先生再抬高眼光,就碰到了从前的自己。脖子上挂着的围巾和长衫翩翩然在轻 风里,清瘦的脸庞,双眼炯炯有神采。门窗都关得好好的。却依旧有冷风“嘶嘶”地来来回 回,许先生拢拢被窝,身体靠着些许太太,许太太就将背着的身体翻过来。 你跟我受屈了。 许先生抚一抚她的头发。 什么呀。许太太不让他再说了。校长说可能要我任督导,做了督导,自是会涨些薪水的。 会的,会好起来的。 夜深下去了,这时候敷在床前的一团月光,像是温顺的老猫。上课铃一落定,许先生就 已经安分地立在讲桌前了。许先生是很本分的老师,同学也乐意听他授课。 校长推门进来。许先生,你来一下。 资本家开了好几个厂,还办了这个学校。资本家的外甥斯斯文文的,资本家就让他来做 校长了。资本家赚了钱再要办厂,是和美国人联合办的。资本家说,我有一所学堂,请美国 朋友参观指教。美国人说,你的学堂教不教英文?资本家说,教的,当然教的。美国人说, 饭来搁得,饭来搁得。 但学堂里是不教英文的。校长就急迫迫地来找许先生了。 许太太说,你回来啦,我买了烘山芋,还热着呢。许先生嗅出一股香味来。今天去教唱 诗班弹琴,买了烘山芋,还找一点钱。许太太把钱拿给许先生。许先生想了想说,你留着吧。 这时候房东推进门来说,少奶奶,吃什么,这样香喷喷?烘山芋,还热着呢,你吃吧。 许太太说。 怎么好意思?不好意思的。房东出了门去,许先生和许太太还是原来的样子,坐立在那。 不如凑一凑,把这个月房租先付了吧。许先生说了撩起长衫,掏掏里面的口袋。许太太 下意识地看了看仍旧放在桌上的零钱。到晚上二人睡下了。许先生听着冷风拍着窗子的声音, 就从被窝里钻出来。怎么啦?许太太也是睡不着。 窗。许先生说。那个人真可怜。这么冷的天,立在风里。谁?卖烘山芋的。哦。他只有 一只手,怎么会这样的呢?嗯。许先生顿了顿说,你英文好的?是呀,今日在教堂里,我还 帮忙翻译呢。许先生就提起学堂里要招英文教员的事。你倒可以去试一试的。我听你的。 临放学时,校长把许先生找去了,所以许太太先回家。等许先生回来,许太太说,今日 关饷。 许先生说,是的。二人立在桌前,笑着对方,一边将手伸进口袋里去。铜板就先后落到 桌上,发出“当啷啷”的声音。许太太将两摊钱缓然地并在一道。再多看几眼。多好呀,我 5 / 8 们有钱啦。我们去看电影。听戏,我要听戏。 开心的日子。许先生忍不住哼了两句刚才戏里的唱词。深夜了,巷口的烘山芋摊子还在, 许太太停住脚挑了几个。他们轻手轻脚地开门。校长说我当督导的事已经报到董事会了。你 当了督导,就是我的上级了。对呀,我是要来听你的课的。不如我现在讲给你听呀。许太太 调皮地一笑。许太太坐在被窝里,她的手上还有半个烘山芋呢。最后,许太太想起了校长要 请她做家教的事。 校长是想把女儿送到美国去呢。 许先生放了课回家去时,觉得天已不是太冷了,但风还是在吹着。烘山芋的摊主说,回 来啦,许先生。许先生就想起买两只烘山芋吧。 摊主在称山芋时,一阵风吹过来,摊主空落落的袖管一飘一飘,许先生心里不由一动。 你也够苦的了。 谁呀,谁苦?我还苦?许先生你真会说笑话。摊主说。 (选自《收获》2020 年 2 期,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将“床前的一团月光”比作“温顺的老猫”,形象地写出了冬夜月光的柔和,给 人以温馨感。 B.“铜板就先后落到桌上,发出‘当啷啷’的声音”,以生动的细节体现出许先生夫妇 的激动喜悦之情。 C.小说的表达较为克制,人物之间的对话都极为简短,语言富有张力,给读者以无限的 回味空间。 D.小说以许先生的叙述视角贯穿始终,通过其日常生活的片段,写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 生活的真实状况。 8.本文多次提到“风”,请简析“风”在文中的作用。(6 分) ▲ 9.小说标题或概括小说内容,或体现作品主题,或包含作者情感,往往意蕴丰富,本小说标 题“如意”正是如此,请作简要分析。(6 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先时,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 前太守收其党与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 之。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 文帝初,北狄..强盛,侵扰边塞。乃使豫持节..护乌丸校尉,牵招、解㑺并护鲜卑。自高柳 以东,濊貊以西,鲜卑数十部,比能、弥加、素利割地统御,各有分界。乃共要誓,皆不得 以马与中国市。豫以戎狄为一,非中国之利,乃先构离之,使自为仇敌,互相攻伐。素利违 盟,出马千匹与官,为比能所攻,求救于豫。豫恐遂相兼并,为害滋深,宜救善讨恶,示信 众狄。单将锐卒,深入虏庭,胡人众多,钞军前后,断截归路。豫乃进军,去虏十余里结屯 营,多聚牛马粪然之,从他道引去。胡见烟火不绝,以为尚在,去,行数十里乃知之。追豫 6 / 8 到马城,围之十重,豫密严,使司马建旌旗,鸣鼓吹,将步骑从南门出,胡人皆属目往赴之。 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噪而起两头俱发出虏不意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二十余里僵尸蔽 地 景初末,增邑.三百。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外胡 闻其威名,相率来献。州界宁肃,百姓怀之。征为卫尉。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 壮,书喻未听。豫书答曰:“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遂固称疾笃。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 虽殊类,咸高豫节。嘉平六年,下诏褒扬,赐其家钱谷。 (节选自《三国志·卷二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噪而起两头/俱发/出虏不意/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 二十余里僵尸蔽地/ B.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噪而起/两头俱发/出虏不意/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二 十余里/僵尸蔽地/ C.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噪而起两头/俱发/出虏不意/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二 十余里/僵尸蔽地/ D.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噪而起/两头俱发/出虏不意/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 二十余里僵尸蔽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北狄,常指匈奴及鲜卑等长期在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与下文“胡人”所指相近。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苏武曾“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C.邑,指诸侯封赐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卿、大夫家族有统治权,但没有世袭权。 D.漏尽,指刻漏已尽,表夜深或天将晓。与“漏断”意相同,苏轼有“漏断人初静” 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田豫宽仁爱人,宽恕当死囚徒。他在群盗被前太守判处死刑之后,安慰劝告死囚, 指明悔过自新之路后遣散了他们,郡内从此安宁无事。 B.田豫智勇双全,成功突围杀敌。他在北狄内乱时,独自率军深入虏庭,被围马城时, 设计迷惑敌人,最后出其不意,杀敌无数。 C.田豫居功不骄,坚决称病请辞。他以威名治边有功,得到重用,但他认为年过七十 还不告老请辞,就是罪人,以此表明辞职的决心。 D.田豫清俭廉洁,家贫不贪钱物。他将获得的赏赐分给将士们,将胡狄私下的馈赠, 全都登记上交,从不私带回家,得到一致认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豫以戎狄为一,非中国之利,乃先构离之,使自为仇敌,互相攻伐。(5 分) ▲ (2)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5 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落梅 [南宋]尤袤 7 / 8 梁溪西畔小桥东,落叶纷纷水映红。 五夜客愁花片里,一年春事角声中。 歌残玉树①人何在?舞破山香曲未终②。 却忆孤山醉归路,马蹄香雪衬东风。 【注】①玉树:指《玉树后庭花》。②舞破句:化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霓裳一曲千 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描绘了红梅飘落清溪的画面,清雅冷寂,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五更之夜,诗人内心愁苦,难以入眠,角声不绝,更添悲凉。 C.颈联以“人何在”设问,以“曲未终”作答,一问一答,耐人寻味。 D.全诗紧扣落梅,开头从落红起笔,中间写落花片片,最后以忆梅收尾。 15.有人认为诗歌尾联“马蹄香雪衬东风”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轻松、明快,你是否同意?请 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 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作者赞扬宋荣子超绝尘世,宠辱偕忘,并以“ , ” 两句赞扬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高耸的建筑不计其数的一句是“ ”;并以借古讽 今的手法,警醒后人勿重蹈覆辙,如果后代人只是一味地哀叹而不以史为鉴,那么就会 “ ”。 (3)《出师表》中,诸葛亮建议后主凡事宜多征询侍中、侍郎的意见,并陈述了这样做的效 果,即“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古人很早就体会到了荷花之美,以及赏荷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并且 自己对荷花 的喜爱。这从大量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譬如那首汉朝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又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 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在于色彩的映衬,在于成片的气势而非 。最直接表达 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除 此之外,荷花还是传统国画的重要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 不在少数。到了近现代,这种热爱仍然在延续。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中, 清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被展现得 。自古以来入诗、入文、入画的植物不在少 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 看来,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一是因为美好的外形,其姿态的优雅与古典, 颜色的淡雅与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因为所附着的象征意义,荷花亭亭玉立, , 有如谦谦君子一般。除此之外,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 产品——藕和莲子。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8 / 8 A. 毫不掩饰 独领风骚 酣畅淋漓 与众不同 B. 毫不掩饰 --枝独秀 淋漓尽致 卓尔不群 C 毫无保留 独领风骚 淋漓尽致 与众不同 D. 毫无保留 一枝独秀 酣畅淋漓 卓尔不群 18.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譬如那首汉朝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 B. 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 写成篇名。 C. 自古以来入诗、人文、人画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 大概不是很多。 D. 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A. 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在少数。 B. 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 C. 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不在少数。 D. 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在少数。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细菌在食物上的存在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菌种的来源,_______。细菌的来源更多地 取决于环境,卫生洁净的环境中细菌往往较少。就保存条件来说,_______,所以大家才会 把食物放在冰箱中。但是哪怕是零下二十度的冷冻室,也不能杀死细菌,只是让它们消停一 下。一旦给点温暖,______。 21. 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80 个字。(5 分) 9 月 27 日,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海拔 4411 米的稻城亚丁机场,我国航空 工业研制的首款高原无人直升机 AR-500C 跳过低高原、中高原,挑战高原飞行,并首次成功 完成试飞,创造了国产无人直升机起降高度新纪录,验证了 AR-500C 无人直升机基本具备全 疆域飞行能力及广泛的应用拓展能力。它的最大起飞重量为 500 千克,使用升限 7000 米。 在起飞高度 5000 米,载荷 80 千克的条件下的续航时间约 5 小时,最大平飞速度 170 千米每 小时,最大巡航速度 165 千米每小时,具备全疆域覆盖飞行的能力。同时加装相应设备,还 可将其应用于应急救援、物资投送、安保消防、森林防火、海事监管、核辐射和化学侦察等 领域。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 年国庆档热门电影《一点就到家》讲述了三个年轻人回乡创业的故事,他们从大 城市回到家乡云南古寨,合伙干电商,实现了改变家乡的梦想。近日,四川甘孜藏族小伙丁 真意外在网络上走红,却放弃了娱乐公司的包装,“留守”家乡,白岩松评价说:“他干净的 笑容让更多人关注了他的家乡。” 在“家乡文化生活”的学习活动中,班级计划以“青年在家乡建设中的使命”为主题举 行讨论会,请围绕以上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