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材第 46 页的例 1 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
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课型、课时:新授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
教学准备:教案、课件
例 1 主题图,彩色笔,投影仪。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14×2= 231×3=
怎样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呢?那位同学来说一说?
1.学习教材第 46 页例 1。
出示例 1 的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境
是什么。(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 12 套,每套书有 14 本,她
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14×12=)引导学生去
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
式)
教师指导:我们前面复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
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你们能不能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
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教师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
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
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 12 看成 10 和 2 的和,先用 14×10,
再用 14×2,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教师应该肯定这
种做法,表扬能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学生)
例:14×12=168(本)
1 4
×1 2
2 8
1 4
1 6 8
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
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
对,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
导。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
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
组给同学们讲一讲。(14 乘 12 我们可以先不看第二个因数十
位上的“1”,想成 14 乘 2,按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就
可以得到 28,这是第一层的计算,再用十位上的“1”去乘 14,
乘的方法与个位上的 2 乘 14 的方法一样,但乘得的结果的末
位数要对准第一个因数的十位上的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
果相加)
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14×12=168
14×10=140
14×2=28
28+140=168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
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乘了
两层,因为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2 和 14 乘完后,1 和 14 还要
乘,把两层乘得的结果相加)
(3)十位上的 1 和 14 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因
为十位上的 1 和 4 相乘乘得的结果是 4 个十,所以要和十位
对齐,个位的 0 可以省略不写)
教师总结完后出示课题,说明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笔
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是不进位的。
1.指导学习完成“做一做”。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这 4 道题,选出 4 个学生板演。
2 3
×1 3
6 9
2 3
2 9 9
3 3
× 3 1
3 3
9 9
1 0 2 3
4 3
×1 2
8 6
4 3
5 1 6
1 1
×2 2
2 2
2 2
2 4 2
完成后由在黑板上做题的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全班学
生倾听,互相弥补不足,教师要把关键的第二层积用彩色笔
描出,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2.啄木鸟治病。(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并改正)
2 2
×1 4
8 8
2 2
1 1 0
1 2
×1 3
3 6
2
5 6
3 2
×1 3
9 6
3 2
4 1 6
( ) ( ) ( )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算
理,你们学到了那些,同桌之间说一说。
五、作业布置
练习十第 1、2、4、5 题做课本上。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
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
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
末位要和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
加。
1.
✕ 改正:
2 2
×1 4
8 8
2 2
3 0 8
✕ 改正:
1 2
×1 3
3 6
1 2
1 5 6
教学反思:1.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第一环节安排复
习铺垫,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找出与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有
关的信息,这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提取能力。给学生提供了自
主学习的机会及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2.提倡算法多样化,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
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尊重
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 讨论中,进一步明
确算理。 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样的计算教学,学生获
得的不仅仅是计算法则和计算方法。 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
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