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内容
夜雨寄北 主备教师 复备教师 授课班级
教
学
目
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 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难点 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法 诵读、研讨 教 具
教
教学内容设计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一、 导入新课、明确方法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
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
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
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 粗读课文,了解背景。
(一)、知人论世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
(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
他的诗现存的有待 600 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
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
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
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
杜”。秋雨绵绵中的有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
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
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
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
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
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学生聆听思考
(多媒体显
示)
学生体会
学
过
程
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文内
容,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有关资料。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仿照“导读”中的思维训练题
的思路格式,结合本文教学目标(用幻灯投影),去自行设
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 2~3 题写在纸
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巡视,把握各小组提问的方向,
不至于漫无边际,并鼓励、辅导滞后的学生大胆提问。
三、 研读课文、析疑辨疑。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对
话体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
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
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
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
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
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
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
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
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
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
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
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
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
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
起,时空变换,
四、小结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
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
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思维训练:
五、当堂练习
同桌之间讨论
交流,解决疑
难问题。
指名学生展
示、翻译
多媒体展示
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将本诗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字数不限,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