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检测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检测题

ID:689406

大小:46.16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5-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1 页,共 12 页 部编语文八上第三单元复习检测 一、单选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良.多趣味(甚,很) 属引.凄异(牵引) B. 哀转久绝.(消失) 飞漱.其间(冲荡) C. 素.湍绿潭(白色的) 略无阙.处(空隙、缺口) D. 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不以 疾.也(快) 2.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襄.陵(xiāng) 属.引(zhǔ) 朝.发白帝(zhāo) B. 绝 巘.(yǎn) 曦.月(xī) 重岩叠 嶂.(zhàng) C. 沿 溯.(shuò) 飞 漱.(shù) 素 湍.绿潭(tuān) D. 凄.异(qī) 江 陵.(línɡ) 乘 奔.御风(bēn) 4. (二)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沿溯阻 绝 哀转久 绝 B.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C. 不 以疾也 投 以骨 D. 清荣峻 茂 百草丰 茂 5.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自.康乐以来 自.下而上 B.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C.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朝发白帝,暮 到.江陵 D. 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念无 与.为乐者 6. 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从流飘荡,任意 东西(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向西) B. 夹岸高山,……互相 轩邈(形容词作动词,争向高处和远处) C. 鸢飞戾天者,望峰 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D. 急湍甚箭,猛浪若 奔(动词,奔跑) 7.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 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小船随江流飘荡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 心情。 B.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总括了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特点,也是作者在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概括。 C.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中的“争”字,把静止的树写活了,写出富春江高山上的寒树生长茂盛的 特点。 D.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一句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含蓄传达 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8. 下列各项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野望》--王绩--五言律诗 B. 《黄鹤楼》--崔颢--七言律诗 C.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七言绝句 D. 《使至塞上》--王维--五言律诗 9. 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徙.倚欲何依(迁徙) B. 晴川 历. 历.汉阳树(分明的样子) C. 萧关 逢.候骑(遇到) D. 仍 怜.故乡水(喜爱) 10. 《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 2 页,共 12 页 A. 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 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 来。 C. 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 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11. 对《黄鹤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 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 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 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12. 读《野望》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 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 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 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13. 下面是对《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 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二、默写 14. (4)古诗文名句默写。 (1)《野望》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黄鹤楼》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鹤楼》中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使至塞上》中即景设喻,以物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二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使至塞上》中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6)《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用游动的视觉描写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饱含喜悦开朗心 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7)《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名句默写。 (1)虽乘奔御风, ______ 。(郦道元《三峡》) (2)巴东三峡巫峡长, ______ 。(郦道元《三峡》) (3)篇段积累--默写郦道元的《三峡》选段。 绝巘多生怪柏,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16.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不仅点明和张怀民的友谊,更流露出不愿一人独赏月夜美景的心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清澈,疏 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4)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具有浓厚“闲情”和高雅“逸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3 页,共 12 页 三、文言文阅读 17.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 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1)略无阙处( ) (2)虽乘奔御风( ) (3)飞漱其间( ) (4)属引凄异( )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B. 第①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②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 C.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 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 文中画线句写出了三峡的山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1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词。 (1)四时俱备( ) (2)沉鳞竞跃( ) (3)五色交辉( ) (4)晓雾将歇( ) 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徐以杓酌油枥之 B.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C. 蝉则千转不穷 D.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下面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 19. 阅读课文《与朱元思书》,完成题目。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 第 4 页,共 12 页 A.天下独绝. 群响毕绝. B.蝉则千转.不穷 转.视积薪后 C.好.鸟相鸣 好.为《梁父吟》 D.横柯上蔽.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______ 。 A.猿则.百叫无绝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从.流飘荡 隶而从.者 C.鸢飞戾天者. 念无与为乐者. D.与.朱元思书 借旁近与.之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本文生动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爱慕美好自然和避世退隐的情 怀。 B.第一段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富春江所见所感的概括,也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 总体特点。 C.第二段主要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富春江清澈、湍急的特点。 D.第三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显示山中热闹的景象。 四、诗歌鉴赏 20.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小题。 [甲]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①,千里暗黄尘。 [注]①白日:喻指君主。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单车”“征蓬”“归雁”等 也传达了内心的忧郁和激愤。 B. [甲]诗尾联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 敌的敬意。 C. [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 感受到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 D. [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 军队的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的斗志。 [乙]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首诗颈联都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景色的特点。 21. 阅读《黄鹤楼》,完成各题。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第 5 页,共 12 页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______”终。以“______”说明自然美景 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①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______、______。 ②赏析:______。 第 6 页,共 12 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积累。实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 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 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解答】 A“良”确实,实在;“引”应解释为“延长”。故 A 错误。 BCD 正确。 故选 A。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 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等,关 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解答】 B.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这之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虽”这里 应该断开。因此按照题目要求,结合语言习惯,这句话的停顿为: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 /疾也。故 B 断句错误。 ACD 断句正确。 故选 B。 3.【答案】C 【解析】A.正确; B.正确; C.“沿 溯.(shuò)”读作“sù”; D.正确; 答案:C 本题考查字音,多为易读错、多音字、形近字,难度不大. 本题考查的内容多为课文内出现的基础字,着重考查常用的多音字和易读错的形声字.贵在平时积累、辨 析. 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 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解答】 A“绝”的意思依次为“断绝”“消失”。 B“自”的意思依次为“在”“如果”。 C“以”的意思依次为“比”“把”。 D“茂”的意思都为“茂盛”。 故选 D。 5.【答案】D 【解析】A 项,两个“自”均为“从、由”之意; B 项,“朝”“晓”均为“早晨”之意; C 项,“至”“到”均为“到达”之意; D 项,第一个“与”意思为“欣赏”,第二个“与”意思为“和”. 故选:D. 本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 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 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6.【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辨析文言词语中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 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强积累。A、B、C 三项解释正确;D 项错误,“奔”,动词用作名词, 奔跑的马。故选 D。 第 7 页,共 12 页 7.【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按 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解答】 C.“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中的“争”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动感,同时也突出了山之“奇”。 故 C 项说法有误。 ABD 正确。 故选 C。 8.【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 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其次,根据各选项辨析作答即可。 【解答】 C.《钱塘湖春行》是七言律诗; ABD 表述正确。 故选 C。 9.【答案】A 【解析】A.句意: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徙倚:徘徊.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 断词语的意思.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词语即可.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 把握诗句描写的对象和内容;最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D 项赏析不正确。结尾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经把西湖的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 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 解释,这样写留有余地,激发读者的想象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故 D 符合题意。 ABC 赏析正确。 故选 D。 1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 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 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解答】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缠绵的思乡之愁情。 ABC 理解正确。 故选 D。 12.【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诗歌内容主题及表达技巧赏析的能力。首先理解诗句的大意,然后将选项中涉及到的内容精 读并加以理解,找到选项中的错误所在,得出正确的选项。 【解答】 B 项赏析不恰当。结合诗句分析可知,颔联和颈联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 第 8 页,共 12 页 实场景。故 B 符合题意。 ACD 赏析正确。 故选 B。 13.【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写作特色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 歌的关键语句,把握诗歌的写作特色,从内容、结构、手法技巧等方面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 内容,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逐项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 D 表述错误,对“白沙提”的美丽景色不是详细描写,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西湖东面的美景不能让我满足, 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可见诗人只是简单提及了白沙堤,但并没有详细描写它的美丽景色。故 D 符合题意。 ABC 表述正确; 故选 D。 14.【答案】(1)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2)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3)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4)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5)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6)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7)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 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对于结合 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此题 中需注意“暮”“徙”“莺”的书写。 15.【答案】不以疾也;猿鸣三声泪沾裳;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解析】(1)不以疾也; (2)猿鸣三声泪沾裳; (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此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 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在复习和应试时应注意 1、要整体背诵,不要孤立记诵名句. 2、古代诗歌、散文名篇里的名句都要同等重视. 3、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 4、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诵.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 5、平时背诵既要“口到”,更要“心到”“手到”. 6、要把握字的准确读音,要克服粗心的毛病、要日积月累,学以致用. 16.【答案】(1)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2)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4)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5)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 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 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此题中需注意 “遂”“藻”“荇”的书写。 17.【答案】【小题 1】(1)同“缺”,空隙、缺口 (2)这里指飞奔的马 (3)冲荡 (4)延长 【小题 2】 (1)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2)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 【小题 3】B 【小题 4】 第 9 页,共 12 页 “隐”“蔽”形象地写出群山连绵,高峰入云,遮天蔽日的情形,突出了三峡的山险峻、陡峭的特点。 三峡峡长山高的雄伟气象,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做了铺垫。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 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 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 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本题要注意“引”意思是延长。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 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注 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可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并按现 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语句畅达。本题翻译时要注意“素、或”等词的正 确翻译。 3. 【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阅读中对文言文内容、主旨以及写作手法的理解把握能力,此题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 解。即,读懂文本内容。然后,要先审题干,审出命题点和做题要求与范围,再进行理解内容,进行比较 辨别,这样才能选出正确答案。做这类题的关键在于多读多练,努力提高自己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解答】 B 项有误,第②段则“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从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 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从侧面写了江流的湍急。 ACD 都正确,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作答即可。文中划线句”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了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可见三峡的山险峻、陡 峭的特点。正因为山高所以夏水才迅猛,这是起到铺垫的作用。 18.【答案】【小题 1】(1)四季 (2)竞相 (3)交相 (4)消散 【小题 2】D 【小题 3】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小题 4】①句式之美,对仗工整,多用四字句,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朗朗上口;②色彩斑斓,运用表 示色彩的词语,引发联想想象,同时,猿鸟沉鳞之动,动静结合,音声相和,富有美感;③言简义丰,耐 人寻味;④情景交融,美景寄托着作者美好的情感。 【解析】 1.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掌握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 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 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本题要多关注“四时”以 及“歇”的解释。 2.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辨别通假字的能力。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 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 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 【解答】 A.“杓”同“勺”,勺子。 B.“阙”同“缺”,空缺。 C.“转”同“啭”,鸟鸣声。 D.“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故选 D。 3.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 词及常用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字词:之、古来。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写法情感等的赏析能力。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文。理解该题首先要选 择一处美点,然后作简要的赏析,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去分析,只要能够合情合理的赏析即可。鉴赏时,我 们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从选材的角度去鉴赏;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鉴赏;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去鉴赏; 从内容方面去鉴赏。如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从清晨到黄昏,从猿猴、飞鸟到水中的鱼儿,动静结合;且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发 第 10 页,共 12 页 出“实是欲界之仙都”的赞叹,文末“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9.【答案】D;A;D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 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A.前一个绝的意思是绝妙.后一个绝的意思是消失. B.前一个转通啭.后一个转是转头. C.前一个好是美丽.后一个好是喜好. D.两个蔽都是遮蔽. 故选 D.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 A.前一则无意义.后一个则是却.意义不同. B.两个从的意思都中跟从. C.两个者的意思都是“…的人“. D.两个与的意思都是给. 故选 A. (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 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 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句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②重点词有:反:通“返”返回 句意: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有误,“以静写动,显示山中热闹的景象”有误,应为“以动写静,反衬出山林之寂静”; 故选 D. 答案: (1)D (2)A (3)(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4)D 参考译文: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 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 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 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 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 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 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 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在平时学习中,需要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特别是一些特殊用法,如通假字,如:反,通“返”, 返回.转,通“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还要用现代汉语准确的翻译文章;准确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0.【答案】【小题 1】C 【小题 2】尾联揭示了征战者光明的内心世界。尽管征尘千里,遮天蔽日,但征战者心中始终充满明亮的 阳光,心系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报效君王(国家)。 【小题 3】 [甲]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放眼望去,广阔无垠的大漠上,远处烽火台一缕孤烟直上云霄;杳 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此句选取了塞外特有的景物“大漠”“长河”“孤 烟”“落日”,描绘了雄浑寥廓、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 [乙]诗:“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冰冻的水寒冷得使马受了伤,悲凉的北风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 此句抓住冬天的景物“冻水”“悲风”,极言天气之寒,突出了寒冷、萧瑟凄清的边塞景色。 第 11 页,共 12 页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这类题型,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理解诗歌写作背景,掌握诗歌 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等),通过重点词语理解诗歌情感,掌握这些知识点,结合 选项逐项分析,就能很好答题。 【解答】 C.[乙]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已不同于汉乐府中的《战城南》那样写得血 流成河、惨不卒读了。诗中的主人公在叙述战争时,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诗的格调 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因此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理解错误。 ABD 理解正确。 故选 C。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 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尾联以景作结,“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 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 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怀着必胜的信 心,视死如归,继续驰骋疆场,报效君王。结合分析概括即可。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型,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抓住 诗句中描绘的主要景物,分析其特点。答题时,既要答出诗句所绘具体景象,又要概括出景物特征。示例: [甲]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放眼望去,广阔无垠的大漠上,远处烽火台一缕孤烟直上云霄;杳 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此句选取了塞外特有的景物“大漠”“长河”“孤 烟”“落日”,描绘了雄浑寥廓、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乙]诗:“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冰冻的水 寒冷得使马受了伤,悲凉的北风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此句抓住冬天的景物“冻水”“悲风”,极言 天气之寒,突出了寒冷、萧瑟凄清的边塞景色。 21.【答案】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B 项“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分析错误,这首诗后四句 属于实写,天晴时登楼眺望,晴川草树的景象都是眼前之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首联、颔联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 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 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 波江上使人愁.”写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萌生出浓浓的思 乡之情.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 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答案: (1)B (2)首联、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 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 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 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 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 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 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 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 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 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22.【答案】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争;啄;一个“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 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生动地描绘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 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解析】解析: (1)本诗考查的是对诗歌结构的理解,解答时需要熟知作者的写作思路。 根据句意可知作者的游踪为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所以相关诗句为:“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 (2)本题考查了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 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 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 第 12 页,共 12 页 春的喜爱之情。 (3)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意思是: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 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 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 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 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 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 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答案: (1)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 (2)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答“对西湖早春美景的热爱或赞美之情”也可) (3)①争,啄。 ②一个“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生动地描绘出燕子 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 春的活力与生机。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本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七律。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颔联写仰视所见禽 鸟。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全诗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与赞 美之情。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