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
之叙述视角
【教学目标】
1.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主旨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并掌握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运用与作用。
2.掌握叙述采用第一人称“我”的作用
3.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情节、人物、主题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授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预习《外国小说欣赏》第 7、8 页,了解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并完成学案上
的表格。
2、预习《桥边的老人》,并思考学案上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
(一)导入新课
《大明宫词》的开头,听到一个苍凉的声音在诉说故事,这就是讲故事的人,
即叙述者,从“我的出生”一句,我们知道这是“我”在讲故事,我是作者本人
吗?不是,我是太平公主,故事里的人物,作者隐藏在叙述者的背后。
(二)有限视角的运用与作用
《桥边的老人》主要是谁在叙述?“我”。我是谁?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我”也许是名抗击法西斯的侦察兵(战士),也许是名战地记者。
“我”是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我”来讲故事,即故事主要采用
有限视角叙述,有限视角的特征是什么?(表格显示)
有限视角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读者的能动性,参与文本的解读与重构。
(就像所有影视作品都是导演对小说文本的解读与重构,就如前一阵热火的《流
浪地球》原著与电影是有别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者采用有限视角叙述,有意隐藏了什么呢?大家发挥能动性一起来破解
吧。
老人是谁?“看管动物”
你可推测出:一个动物饲养员
作者还故意隐藏了什么?作为读者的“你”试着推测、判断、评价三个对话
回合背后的作者有意隐藏的内容。
视角 视角范
围
叙述者
站位
作者意
图
表述特
点
对读者
的要求
小说运
用
人称使
用
有限视
角
凡人眼
光
所知有
限
置身局
内
作者有
意隐藏
意图
显示,
show
读者主
动 推
理、判
断、评
价
现代小
说多用
第一人
称
第三人
称?
第一回合对话: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而老人始终坐在那
里。
(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正在涌过桥去)这时车辆已经不多
“你从哪里来?”我问他(从这开始推动情节)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你可推测出:那一定是令他愉悦的地方,下一句的“那是他的家乡”佐证,
说起故乡,他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足见他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
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
洛斯的。”
你可推测出: 最后一个离开,可见老人不舍得离开故乡,不舍得撇下动物,
对故乡、对动物是有感情的。
第二回合对话:“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匆地驶向河边的斜坡: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啊,那个上尉叫我走…”
你可推测出:老人撇下动物的无奈,离开家乡是被迫的。
作者隐藏的是:人在战争的中的弱小与无力。
“你没家?”我问。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的那些动物。…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我简
直不敢想。”
你可判断出:老人孤单一人,与动物相依为命,动物不亚于他的亲人,因此
老是牵挂它们,为这些小生命担忧。
作者隐藏的是:作者对炮火下一切弱小生命的同情。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
你可推测出:“我”是有政治立场的(战士、战地记者),老人不懂政治,
更不懂因政治立场引发的这场战争。
作者隐藏的是:一介平民,一个无辜者,被迫卷入战争,批判的矛头指向挑
起战争的政治家。
第三回合对话: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
你的判断是:老人深为动物担忧。
你的评价:这是一个有爱心的老人,珍视动物的生命,与戕害生命的战争的
相比,他的身上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几下,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
坐了下去。
你的推测是:这个年迈的老人可能要留在战场了,危机在逼近老人。(这从
文中四次提到的车,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正在涌过桥去……这时车
辆已经不多……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匆地驶向河边的斜坡……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
了,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危机在逼近,而老人走不动了)
作者隐藏的是:被撇下的动物也罢,年迈疲惫的老人也罢,在庞大的战争机
器面前是弱小的,被碾压的,战争对一切弱小生命的残酷。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已经不再是对我讲了,“我只是在
照看动物。”
你的判断是:老人只是个动物饲养员,“照看”一个对动物有爱的饲养员,
“只是”表明老人没做别的,不参与政治,不懂战争。
作者隐藏的是:借无辜者的声音,表达作者对战争的憎恨与控诉。
小结:在三个对话回合中,在有限视角下,读者发挥最大的能动性,通过对
人物的推测、判断、评价,参与解读文本,重构文本,挖掘出作者有意隐藏的内
容,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有何作用?
(1)我是故事的参与者,拉近读者和作品的距离,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
感。
(2)由“我”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 “我”是线索人物,贯穿故事始终,见证炮火下一个无辜老人的遭遇。
为何选择侦察兵作为叙述者?
于老人而言侦察兵是个陌生人,由他叙述,客观平静不带有情感色彩,有助
于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叙述动机、叙述效果),即冰山理论——叙述者的不动
声色,即“静”。一是文本的简洁(电报式写作),即“少”。
用“我”叙述的作品还有哪些?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孔乙己》中小伙计。
叙述者的身份选择,与作者的叙述动机、叙述效果密不可分的。他可以故事
里的某人物,甚至是某个物体,参与故事其中,或是主人公或是见证者。
小结:分析叙述者的作用和效果时,要考虑到叙述者的身份、年龄、地位,
叙述者与被叙述者之间的关系。
有限视角是不是都采用第一人称呢?不是,也有第三人称。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主要采用全知视角,
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迅速光阴,却早冬来。林冲的绵衣裙袄,都是李
小二浑身整治缝补。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
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
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
此处是用李小二的眼睛看到了来人,这里是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小说人物
李小二所知有限,不明白来人为何要“闪将进来”,充分表现出李小二的满腹狐
疑的心理(人物);制造悬念,带来紧张气氛;使情节曲折生动(情节);激起
读者阅读兴趣。(读者)
(三)全知视角的运用与作用
限知视角的缺点是所知有限,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因此在限知
视角下插入全知视角,交代了故事必要的一些内容,是读者对作品的推理、判断、
评价有必要的依据。
在这篇小说中是否是这样安排的呢?主体部分采用有限视角叙述,那么开头
段和结尾段也是吗?
不是,采用全知视角。全知视角的特征是什么?
第一段采用全知视角,叙述者站在局外,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故事,拉开了
叙述者与人物的距离,显得冷静、客观(相对不亲切);不受时空限制,犹如上
帝的眼睛,俯瞰了(战争前)的桥边众人忙乱场面;洞悉老人疲惫的状态。
结尾段再次采用全知视角,叙事人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复活节的礼拜
视角 视角范
围
叙述者
站位
作者意
图
表述特
点
对读者
的要求
小说运
用
人称使
用
全知视
角
上帝俯
瞰
洞悉一
切,任
意评论
置身局
外
作者意
图裸露
讲述,
tell
读
者被动
听 故
事,参
与 极
少;
传统小
说惯用
第三人
称
天”,发生的背景“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老人的家乡正要被法西斯入
侵,“或许就是对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这种插入性的评论,包含了叙事人
的情感判断,对老人的同情,对这个不懂政治的小人物的同情,这折射出作者的
创作意图,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关注战争中生命的可贵。
全知视角作用: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故事,显得冷静、客观,拉开了叙述者
与人物的距离;不受时空限制,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灵活自
由地讲故事;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心理活动告诉读者;交代故事发生事件、
地点、背景;评论干预表明叙述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
探究小说主题
这节课,我们从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上解读这篇情节内容、人物形象(老人),
那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呢?
赞美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珍视与对和平的渴望。
对战争的谴责与厌恶
对弱小生命的悲悯同情
从上述分析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这篇小说关注的不是战争中的英雄,不是
战争的正义与否,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战争成了作品谴责的对象,这与
他《第五纵队》《丧钟为谁而鸣》的主题相反。
(四)叙述视角变换的作用
下文是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改写“我”与老人的对话部分,读一读,这与原文
有何不同?
他是一个年轻的侦察兵,他的任务是过桥侦查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法西斯究
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知道人物的一切)完成任务后,他又从桥上回到原处,
他看着那个还在原处坐着的老人,问他从哪儿来。老人想起那可爱的家,疲惫的
脸上立刻绽出了微笑 ,“从圣卡洛斯来,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
离开的,”他望着北边说,见小伙子在听,侧过身解释:“上尉叫我走的,他说
炮火不饶人哪。”那些动物多么可爱啊,它们还好吗,安全吗?(进入老人心里)
他又担心起来,探过头焦虑地问小伙子:“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
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浮桥的另一头,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斜坡,小伙子知道老人再不动身
就搭不上卡车了,就要留在这个即将炮火轰炸之地,(知道未来)于是催促老人
赶紧离开。老人费劲地撑起来,晃了几晃,又在尘土中冷不丁地坐了下去,“哎,
这把身子骨,家都没了,能去哪儿啊。不过,那边是哪儿?”还没等小伙子开口,
自语道:“管它是哪儿,哪都没有熟人。” 远处的河岸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小伙子准备离开。老人迷茫地张望着,又赶着问小伙子:“猫是不要紧的。可是,
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乌云密布。这可怜的老人(叙述者对人物评价,情感态度),该去哪儿呢?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他还坐在尘土中木然地说。那个侦察兵走远了。
站在局外,以旁观者的身份讲故事,拉开叙述者与人物的距离,相对不亲切,
有间离感。但不受时空限制,自由讲故事。
像一些大场景的小说部分,如《三国演义》《水浒》《飘》不宜用有限视角,
一般用全知视角完成。
小结:在《桥边的老人》一文,可以知道叙述视角是多样的,有变化的,全
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交替变换,给叙述者更多的自由,避免小说写作单一呆板,
使故事叙述更加生动,人物感受也更为真切。
作者一叙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
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小结:从叙述视角解读小说文本的思路:
1.明确小说的叙事视角、叙述人称
2.建立叙述视角的意识,捕捉叙事视角的变化,发现小说着力表现之处。
3.分析叙述者的作用和效果时,要考虑到叙述者的身份、年龄、地位,叙述者
与被叙述者之间的关系。
4.将叙述视角、叙述人称与小说情节、人物、主题、作者意图、读者心理结合
起来解读小说文本,回答问题。
三、布置作业
1、试着从叙述视角赏析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说说用有限视角的第一人称叙
述的作用。
板书设计:
作者 → 叙述者
↙ ↘
故事外的 故事里的
旁观者 某人物 (主人公、见证者)
↓ ↓
(tell)全知视角 有限视角 (show)
↓ ↓
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视角 视角范
围
叙述者
站位
作者意
图
表述特
点
对读者
的要求
小说运
用
人称使
用
有限视
角
凡人眼
光
所知有
限
置身局
内
作者有
意隐藏
意图
显示,
show
读者主
动 推
理、判
断、评
价
现代小
说多用
第一人
称
第三人
称
全知视
角
上帝俯
瞰
洞悉一
切,任
意评论
置身局
外
作者意
图裸露
讲述,
tell
读者被
动听故
事,参
与 极
少;
传统小
说惯用
第三人
称
↘ ↙
创作意图(叙述动机与叙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