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望》导 学 案
一、学习目标: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
操。(重点)
2、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3、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阅读杜甫其他诗篇。(难点)
二、检查预习: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屈原的《 》(《楚辞》),两汉
的 、六朝的古体诗、唐代开始出现 近体诗 分 与 , 到
宋 元 ,到现在的新诗,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
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
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
名作之境界。
2、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
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1)、会当凌绝顶, 《望岳 》
2)、读书破万卷,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 。《前出塞九首》
4)、朱门酒肉臭(xiù),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5)、正是江南好风景, 。 《江南逢李龟年》
6)、无边落木萧萧下, 。 《登高》
7)、两个黄鹂鸣翠柳, 。 《绝句四首(其三)》
这些名句都出自谁的笔下呢?( )
3、你知道他那么多诗作,你了解他多少?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 的诗人。(A 浪漫主义,B 现实主义)
杜甫生活在 朝的 年代(A 由盛转衰, B 盛唐时代 C 中唐时代)
后人尊称他为“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 ”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春望》,谁知道杜甫写作此诗的背景?
附作者、背景简介: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
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 和齐、赵 ,其间曾
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
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才得到一个看守兵器库的小官职。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
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
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公元 755 年爆发了安史之乱,潼关失守,杜
甫把家安置在鄜(fū)州,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
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
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
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月夜》《春望》等诗。后来他独自逃
脱找到唐肃宗。后来因与肃宗政见不合而弃官,逃难期间又完成不朽的作品“三吏”“三别”。
奠定他诗史的位置。“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
安史之乱是唐代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历时七年零二个月 。
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
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
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
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最终病死湘江!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
三、初读诗歌,读准读懂诗歌。(10’)
1、阅读标题,“春望”是什么意思?以此标题作文,你会写些什么?
诗人杜甫在春天里又“望”到了什么呢?
2、第一遍吟诵诗歌,读准字音字形,你认为哪些字音字形要注意?你读出了哪些感悟?
国 溅. 惊
烽.火 抵. 搔.
浑. 胜. 簪.
3、第二遍吟诵诗歌,读准节奏快慢,请用“/”划分节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怎样把握快慢?
4、第三遍吟诵诗歌,读出语气与语调,怎样读出语气与语调?
1)、读首联,“破”“深”字有何妙处?“深”字能否换成“长”?
这样意蕴丰富的词全诗中还有哪些?
2)、颔联的“溅泪”是诗人溅泪,还是花溅泪?“惊心”是诗人惊心,还是鸟惊心?说说
你的理由。
3)、读颈联和尾联,烽火为何连三月?家书为何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搔”什么意思?这个词里有什么意蕴?
5、总结:请用以下语句说话:“诗人望到了……”或“诗人希望望到……”
诗人望到了
诗人希望望到
全诗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全诗运用了 的写法。
四、深入探究,理解诗歌的风格:(12’)
1、诗歌的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
人气质,诗人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比如李白的浪漫雄奇,王维的清幽隽永,苏轼的豪爽旷达,陶渊明的恬淡闲适等等。我
们例举诗句对照对照。如:
李白:
王维:
苏轼:
陶渊明:
2、请从以下词汇中选出《春望》也即杜甫的诗歌风格。( )
A 浪漫雄奇 B 沉郁顿挫 C 豪放乐观 D 清新明丽
3、什么是“沉郁顿挫”?
1)、沉郁: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
全诗描绘了 ,反衬 ,
记叙了 的事实,诗人因此而
头发愈来愈 ,表达了诗人 之情,这特别体现了“沉郁”的风
格。
2)、“顿挫”,则体现在颔联和颈联用的是对偶,我们来看看平仄,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古代的平声音一般与普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差不多。
七律的平仄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那么五律的平仄讲究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别”字是阳平,为何是仄声?因为“别”字是入声字。
古代的入声在元代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所以现代汉语没
有入声。但是湖南宁乡人最能辨别入声字,如:月、日、别、白、国、格……
再看押韵,韵脚是“ 、 、 、 ”。所押韵的韵母是“ ”“ ”
“ ”。
再读诗歌,读出情感,个别朗诵,师生齐诵。
四、比较阅读:《春望》与《月夜》都是杜甫诗歌中的名作,也都是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时
期。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月夜
(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
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
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5.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1、《月夜》: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 之情。情
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即“我”
思念妻子写成 。
2、《春望》:全诗抒发了诗人 的情感,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
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 。起首一“国
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
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颈联写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
可贵。诗人从 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
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尾联,写诗人那愈来愈
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 描写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诗情景交融,感情
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 ”的艺术风格。
七,作业:
(一)比较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二)课后收集杜甫的其他诗歌,认真读读,理解并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