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教案

ID:689145

大小:25.42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5-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回延安》 教读引领课 【学习内容】 课本:《回延安》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理清诗歌线索。 2.品读诗歌,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革命情感。 【学习过程】 导入: 展示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的歌词。请学生读一读,思考:这些歌词有 怎样的特点? 明确:“信天游”形式特点: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等。 一、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体会信天游的语言特点。读完诗歌后你有怎样的收获呢?体 会到怎样的情感? 2.请在下列横线处填入一个动词,概括各小节的主要内容。 延安—— 延安—— 延安—— 延安—— 延安。 (答案示例:回、忆、话、看、颂) 二、朗读体情 (一)听读:学生认真听范读,感知诗人的感情,注意节奏、语气、重音和语 2 调的处理。 交流: 1.全诗感情基调:直白、热烈、豪迈。 2.朗读指导,重点关注语气、重音和语调等。 (1)语气:在一定的具体思想感情支配下具体语句的声音形式。例如: (激动地)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深情地)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 (喜悦地)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2)重音:有的词在表达语意、情感时十分重要,在朗读时应该被强调,重读。 例如: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3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抓”“贴”“搂”“呼唤”等动词,应重读,读出作者久别后重回延安的激 动、喜悦。 (3)语调:根据诗歌情感的表达确定哪句用升调,哪句用降调。读升语调时音 量逐渐加大,语尾音节上扬,读降语调力度减弱,语速平缓。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选段中结尾三个“!”,应用升语调读,读时音量逐渐加大,语尾音节上扬, 要读出“延安精神”深入人心,几辈辈英雄勇往直前,共创社会主义道路光明未来 的坚定、自信、豪迈! (二)演读,小组赛读。 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当他重新“扑”进“母亲延安”的怀抱时,在诗歌中倾注 4 了自己对延安的哪些情感? 四人小组(读,评,品),进行朗读训练,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多人搭配朗读、 一唱一和、边读边演等)。 小组朗读展示,引导分节概括感情。 答案示例: 回延安——激动、喜悦 忆延安——感激、怀念 话延安——真挚、兴奋 看延安——欣喜、豪迈 颂延安——赞美、热爱 (三)请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写的。 叙事线索: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 抒情线索:以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以大量笔墨抒写激情(回到延安时激 动万分)、喜情(见到亲人时喜不自胜)、豪情(展延安未来豪情万丈),一个“情”字 贯串全诗。 三、品读悟情 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 圈点勾画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答案示例: 5 直接抒情:“革命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延安熔炉锻造了“我”, 与延安永远有割舍不掉的感情。“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盼 望着能常回延安,能见到亲人,能看到延安的大发展。 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用“黄土”代表这 片土地, 养育了这里的人民,“抓”“贴”等动作,将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 遗。“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 时说不出来”,表现出诗人见到亲人们时无以言表的激动,“扑”这一动作正是这 种心情的外在表现。 语言描写:“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表现了以老爷爷为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人之间亲密无间 的感情。 场景描写:“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描写延安在新时期 的新面貌,表达了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助读资料: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像一块巨大的磁石, 吸引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 结下了鱼水深情,何其芳描述道:“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 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 日子。”贺敬之就是其中一位。他 16 岁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 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 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在 延安生活了 6 年的他,是在延安成长的革命诗人。70 年后,再次回顾往事,贺敬之 说,最使他心潮难平和深思的不是平凡的个人经历,而是身心所系的伟大时代,那 个时代的当时、后来和未来。 6 总结:诗人阔别十年重返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 喜悦,以“信天游”的形式,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 限热爱。 四、作业布置 阅读图书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吴伯箫《记一辆纺 车》三篇文章,说说这些诗文中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 答案示例: 《延安颂》创作于 1938 年 4 月,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战争中延安的抗战景象, 体现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 《记一辆纺车》作者通过回忆在延安用过的一辆纺车,描绘当年纺线比赛的欢快 场面,颂扬了抗日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 神。 【板书设计】 回延安 内容: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 情感:激动、感激、喜悦、赞美、惜别 叙事线索: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 抒情线索:以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