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汇编(一)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汇编(一)含答案

ID:689120

大小:70.77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5-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 10 课《小石潭记》与课外文言文对比 阅读训练汇编(一) 《小石潭记》《柳子厚墓志铭》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2 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①。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②。遇用事者③得罪,例出④为刺史。未至,又 例贬永州司马。居闲⑤,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⑥停蓄⑦,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⑧于山水间。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注】①监察御史:御史台的属官。②礼部员外郎:官名,掌管辨别和拟定礼制之事及学校贡举之法。③用事者: 掌权者,指王叔文。④例出:按规定遣出。⑤居闲:指公事清闲。⑥泛滥:文笔汪洋恣肆。⑦停蓄:文笔雄厚凝练。⑧ 肆:纵情。 1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日光下澈____________ (2)俶尔远逝____________ (3)益自刻苦____________ (4)为词章____________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为深博无涯涘。 19.甲文中第二段主要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式描写水?体现出怎样的特点?(2 分) 20.乙文说明了甲文的写作背景,简要说说。(2 分) 答案: 17.(1)穿透 (2)忽然 (3)更加 (4)做 18.(1)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 19.主要采用了侧面(间接)描写方式描写水,体现出水清(清澈)的特点。 20.乙文主要介绍甲文是在作者被贬的情况下,纵情于山水之间而写作的。 【乙译文】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逢遇当权人获罪,他也被 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公事清闲,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 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 《答谢中书书》《小石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回答 11—14 题。(14 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 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节选 《小石潭记》) 1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 四季 (3)青树翠蔓 翠绿的藤蔓 (4)俶尔远逝 忽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 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 1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在描写方法上有何不同。(3 分) 清澈、透明、纯净。甲文用“清流见底”正面写水的清澈。乙文借游鱼侧面写水的清澈。 14.两文作者都人生不得志,寄情山水,但情感却不同。请加以概括。(4 分) 甲文作者陶醉于自然山水,有自得之情;乙文作者谪贬后郁闷,寄情山水只得到短暂的欢愉,一旦触景,又会伤情。 《小石潭记》《上方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 11—15 题。(12 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跳而东西。踵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屡跋①屡歇,抵欢 喜台。返观此身,有如蟹螯郭索潭底,自汲井中②,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者,睥睨栏 楯③俱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余不能悉记也。 (节选自《上方山记》) 【注释】①跋:行步。②自汲井中:自己在井中取水。③睥睨:城上短墙。栏楯:栏杆。 1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 分)( D ) A.潭西南而望 B.隶而从者 C.跳而东西 D.而他峰又复跃出 1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 B ) 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B.斗折蛇行(北斗星) C.方叹峰之奇(正当) D.余不能悉记也(全部) 1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D ) A.佁然/不动 B.乃/记之而去 C.仰视/白日 D.其/峰峦变幻 14.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 分)( D ) A.【甲】文描写小石潭的周围事物,表达了被贬后的无法排遣的孤凄悲凉之情。 B.【乙】文描写上方山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喜爱和游历山水的闲适恬淡之情。 C.【甲】文用“斗折蛇行”和“其岸势犬牙差互”比喻溪水的蜿蜒曲折;【乙】文用“如蟹螯郭索潭底”比喻上方 山山谷的狭促。 D.【甲】【乙】两文都是山水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美景。 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 分)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2)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2 分) 用身体做坛子,即使再怎么腾跃,也跳不出井栏。 《小石潭记》《口技》阅读练习及答案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 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 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两文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人名)。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________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4)与“于厅事之东北角”中“于”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能谤讥于市朝 B.相与步于中庭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5)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甲】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6)【甲】文为了表现口技者技艺之善,【乙】文为了表现潭水之清,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答案】 林嗣环,柳宗元 打哈欠,伸懒腰,大约 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 潭水格外清凉。 C 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解析】 参考译文: 【甲】京城中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正赶上有家人大摆酒席请客,在大厅的东北角,安放了八尺宽的屏风,表演 口技的人坐在屏风中,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绕而坐,过了一会,只听到 屏风中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说话。 听到远远的巷子里一阵狗叫声,随即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紧接着小孩子醒 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啼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 唱着哄他睡觉。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 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 得惟妙惟肖。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着眼睛,微微笑着,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乙】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 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解答】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准确记忆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甲文作者是林嗣环; 乙文作者柳宗元。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 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随即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欠伸,打哈欠,伸懒腰。 ②句意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 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一时,同一时候;齐发,一齐发出;毕,全、都;备,具备;句意为: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 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②中重点词语有:伐,砍;尤,尤其,格外;句意为: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 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本题考查了文言虚词“于”的辨析。要求掌握“于”的各种用法,并结合具体语境辨析即可。“于厅事之东北角” 中的“于”是“于”是“在”的意思; ABD.介词,在; C.比; 故选:C。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甲】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 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口技表演由远远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开始。然后以一个 四口之家作为想像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写“妇人惊觉欠伸”,听到犬吠声而醒来,这就 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写“其夫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 啼”。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 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深夜的静谧,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高潮。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甲】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 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里面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乙】文为了表现潭水之清, 正面描写“水尤清冽”,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侧面写水清澈。两文都使用 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答案:(1)林嗣环,柳宗元(2)①打哈欠,伸懒腰 ②大约(3)①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②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4)C(5)写表演一家人深 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6)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小石潭记》《西山十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 5~9 题。(16 分)【甲】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④, 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 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 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⑦刺 泼⑧,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⑨静燥关其老少耶? (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 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跳 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⑧刺泼:鱼击水声。⑨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5.给文中划线的句子用“/”划分停顿,共三处。(3 分) 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⑴往来翕忽( ) ⑵悄怆幽邃 ( ) ⑶清慧可怜( ) ⑷或投饼于左( )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①以其境过清 ②界以石梁 B.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不里许 C.①安闲宁寂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D.①为坻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参差被拂。 (2)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9. 【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分) 答案: 二、古诗文阅读(19 分) 5. (3 分)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 6.(4 分)(1)轻快迅疾的样子(2)凄凉(3)可爱 7.(3 分)B(A.因为 用;B.约数;C.安适 怎么 D.成为 向,对) 8.(4 分)(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用石梁隔开,有几丈 深,看上去好像只有几寸深的样子。 9.(2 分)【甲】文抒发了作者谪居荒原之地的孤寂、凄苦的忧伤感情。【乙】文表现作者西山游玩的欢愉心情。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诗经》阅读练习及答案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 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 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丙]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诗经》) 9、下面对《桃花源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B.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C.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10、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乙]文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B、[乙]文语言凝练。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 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二字加以揭示。 C、[丙]文主要表达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 D、[丙]文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使作者的感情基 调获得了充分的体现。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 分) (1)复前行,欲穷其林( )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3)潭中鱼可百许头( )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13、[甲]文中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3 分) 14、[乙] 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 分) 答案: 三、古诗文阅读 9、C 10、B 11、(1)尽(2)整齐的样子(3)大约(4)忧伤 12、(1)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2)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13、这样写不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 14、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 点睛之笔。 《小石潭记》《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 5-9 题。(18 分)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恬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 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④有巨人迹⑤数十,所谓佛迹 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⑥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 ⑦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殆:大概。③磓(duī)石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石投入水中,是测水深的 方法。④崖:边。⑤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⑥掬(jū):捧。⑦馀甘:橄榄。 7.下列句子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折处/辄/为潭 D.复/与过/饮酒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心乐之 ___________ (2)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3)度数谷___________ (4)顾影颓然 ___________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为坻,为屿 不足为外人道也 B.乃记之而去 停数日,辞去 c.其源殆可熟物 高可二黍许 D.书以付过 家书十二卷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 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11.【甲】【乙】两文都作于作者被贬谪之后,分别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答案: 7.(3 分)A(潭中鱼/可百许头) 8.(4 分)(1)以……为乐;(2)凄清;(3)越过;(4)回头看。 9.(3 分)B (A 成为;对、向;B“离开”;C 可以,能够;大约;D 写文字;书信。) 10.(4 分) (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 分) (2)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2 分) (3)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是所谓佛的痕迹。(2 分) 11.(2 分)【甲】文主要表达了作者的孤凄悲凉之情;【乙】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之情。 《小石潭记》《右溪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15 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 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 为之怅然! (节选自元结《右溪记》) [注] ①道州:在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qī):倾斜。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大约 (2)俶尔远逝 俶尔: 忽然 (3)乃记之而去 乃: 于是 (4)南流数十步 南: 向南 (5)不可名状 名: 说出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2 分)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秀丽的树木与奇异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2 分) 17.【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2 分) 【甲】文从侧面(间接)描写水的清澈透明。(1 分) 【乙】文从正面(直接)描写水流湍急。(1 分) 18.【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请具体说明。(4 分) 【甲】文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2 分)【乙】文作 者借写右溪美好的景色无人欣赏,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2 分) 【参考译文】 【乙】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水流拍打着两岸,(两岸的岩石) 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 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秀丽的树木和奇异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 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 惋惜! 《小石潭记》《猫号》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4 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0、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 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B、全石以为底 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惠未徧,民弗从 也(《曹刿论战》) D、皆若空游无所依 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11、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4 分) 【乙】猫号 刘元卿 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又客说 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 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飙起,维屏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 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墙斯圮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东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 鼠者固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其本真哉?” (选自《应谐录》) 【注释】①刘元卿:明代理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著有《应谐录》,是一部笑话集。②齐奄:人名。③尚:崇 高,这里是超过的意思。④圮(pǐ):塌坏,倒塌。⑤东里丈人:丈人,老人家。东里丈人是作者假托的人物。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1)自奇之 奇:____________ (2)虎诚猛 诚:____________ (3)云霭蔽天 蔽:____________ (4)请更名曰“风” 更:____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 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 14、东里丈人的话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2 分) 答案: 10、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此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 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 A、用在副词后,表约数/答应 B、用作为/认为 C、介词,由/跟从,跟随 D、都是“好像”的意思。 所以 D 选项是正确的。 11、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 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对句子的理解, 一定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和语境。做此题要结合“全石以为底”和“皆若空游无所依”作出分析。 12、(1)感到奇特(以……为奇,认为……奇特) (2)确实,实在 (3)遮蔽 (4)更改 13、龙本来就比老虎神奇,(但)龙升天必须浮在云上,云比龙更高超吧? 14、事物的本来面貌是怎样就是怎样,要看重其本质,不要失去本真。为人处事亦是如此。 解析: 12、(1)句意为:自认为它很奇特。奇:感到奇特(以……为奇,认为……奇特)。 (2)句意为:虎的确很猛。诚:确实,实在。 (3)句意为:云雾遮蔽天空。蔽:遮蔽。 (4)句意为:请改名为风。更:更改。 13、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 句意为:龙本来就比老虎神奇,(但)龙升天必须浮在云上,云比龙更高超吧?固:本来。尚:高超。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将句子放在整个文段中进行理解。 捕鼠者固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其本真哉:捕鼠的本来就是猫,猫就是猫罢了,干什么要自己失去本来和真实 啊? 本文主要讲众人争论齐奄家的猫应该如何取名,却忘记了猫的本来职责。东里丈人面对这一情景发出“捕鼠者固猫 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其本真哉”的感慨,告诉我们看待事物的时候要注重其本质,不能因为外在的干扰而失去本真, 为人处事亦是如此。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乔奄家里养了只猫,认为它长相奇特,对外称为“虎猫”。有位客人说:“老虎很勇敢,但还不及龙的神威,改称 ‘龙猫’吧。”另一个客人说:“龙本来就比老虎神威,可龙升到天空要浮在云上,云比龙更高超吧?不如改名‘云猫’。” 又一位客人说:“云遮没天空,风很快把它吹散,云抵不住风,改名‘风猫’吧。”又有客人说:“大风刮起来,墙足 可挡住它,风不及墙,改名‘墙猫’吧。”最后一个客人说:“墙虽然坚固,可老鼠却能在那里打洞,墙是要被老鼠毁 坏的,老鼠比墙厉害,还是叫‘鼠猫’好。” 一位老人听了,嘲笑他们道:“唉,捉老鼠的就是猫呗。猫就是猫,怎么让它失去本性,变成又是鼠又是猫了呢?” 《小石潭记》《游龙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17 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山无麓,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 ,崭然露芒角①。水声锵然鸣两峰间,心 始异之。又盘山行十许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提,环而卫者。嘉木奇卉 被之,葱茜醲②郁。风自木杪起,纷披震荡,山 与木若相顾而坠者,使人神骇目眩。又行数里,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洑出石罅,激而为迅流者焉。阴木荫其颠③,幽草 缭其趾。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④以进。酒数行,客有指其西大石曰:“此可识。” 因命余。余乃援笔,书凡游者名氏及游之岁月而去。 (节选自麻革《游龙山记》) [注]①芒角:形容山峰突出。②醲:浓,重。③颠:本指人的头顶,此处指溪水的上面。④瀹 yuè觞:把酒烫热。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日光下澈 澈: (2)不可久居 居: (3)山竦出 竦: (4)书凡游者名氏及游之岁月而去 去: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以进 B.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以进 C.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以进 D.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以进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 分) (2)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3 分) 9.甲乙两文段中,作者在游览过程中心理各自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简要梳理。(5 分) 答案: (二)(17 分) 6.(4 分)(1)透,穿过 (2)停留 (3)高耸 (4)离开 7.(3 分)D 8.(5 分)(1)(2 分)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评分说明:“犬牙”1 分,句意正确 1 分。 (2)(3 分)宾客们想休息一下,大家都说:“没有比这里更适宜的地方了。” 评分说明:“咸”“莫”各 1 分,句意正确 1 分。 9.(5 分)甲:从“心乐之”到“凄神”“悄怆”。(2 分) 乙:从“未有奇”到“心始异之”再到“神 骇目眩”。(3 分) 评分说明:答题要点:“心乐之”、“凄神”“悄怆”、“未有奇”、“心始异之”、“神骇目眩”。 【参考译文】龙山无山脚,刚进入山谷,觉得没有什么奇异的东西。沿着溪流曲折前行数里,草木逐渐秀丽丰润起 来,山高高地挺出,高峻如植物初生的尖叶。流动的溪水之声锵然鸣响于两边的山峰间,心里开始觉察到龙山的奇异。 又回旋地绕着山前行了十几里,四周的山峰忽然聚合起来,好像拱手相迎,环绕着护卫的样子。上好的树木和奇异的花 卉覆盖着山坡,翠绿繁茂,花香浓烈。风从树尖上刮起,树林摇荡,山峰与树木好像相随着都将坠下,使人惊异得眼花 缭乱。又行几里,发现有深不见底的、清澈照人的、水积聚不流动的、水四处流动的山泉,也有泉水伏流从石缝中冒出 来,相互冲激着成为快速流动的溪流。茂盛的树木遮盖在溪水的上面,幽暗的花草缭绕在溪水的下面。宾客们想休息一 下,大家都说:“没有比这里更适宜的地方了。”随即下马,分开草丛,分布着蹲坐在石头上,年轻人把酒烧热了献上 来。喝了几杯酒,有客人指着西边的大石头说:“可以在这上面做记号。”并请我撰写。我便将一同游览者的姓名及游 览日期写在石头上面了,然后大家离开了。 《小石潭记》《游青溪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11-14 题(15 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 《小石潭记》)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 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②;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③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 纨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②岚:林中雾气。③箨(tuò): 竹笋皮,笋壳。④纨:白色的丝绢。⑤拊(fǔ):抚摩。 1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潭中直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 __ (2)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 (3)独于碧不甚了然________________ (4)乃悟世间真有碧色____________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 分)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 13.在语段【甲】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3 分) 14.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 分) 语段【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共 4 分,每小题 1 分 (1)大约(2)像北斗星那样曲折(3)对(4)明白 12.共 4 分,每句 2 分 (1)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 (2)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抓住关键 词:以 乃 跳珠溅雪 诸 ) 13.共 3 分,由乐到忧(1 分)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1 分)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 (1 分) 14.共 4 分,一个语段 2 分,其中方方法 l 分,具体内容 l 分。 语段甲: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语段乙: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 等比喻水色。(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玉纨”和水进行比较)(意思对即可。) 《小石潭记》《竹溪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 11—14 题。(8 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唯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 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②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 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 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③,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 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 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 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④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⑤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 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⑥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⑦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 之。” (选自唐顺之《竹溪记》) 注:①绝徼(jiào):最远的边境地方。徼,边界 ②芟(shān):锄除。③穷其所生之地:探求它的原产地。穷, 彻底追求。④荆溪:水名,在江苏南部,经溧阳、宜兴,注入太湖。⑤间:间隙。这里指偶然。⑥土:这里指本土,本 地。⑦适:乐。 11.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全石以为底 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 B.乃记之而去 或芟而去焉 C.或千钱买一石 或以为死 D.其岸势犬牙差互 甥其为我记之 1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 分) (1)凄神寒骨 凄: (2)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 胜: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遍植以竹 14.“记”是古代一种常见文体。《核舟记》主要通过描写核舟的精巧,赞叹王叔远雕刻技艺的高超;《小石潭记》 通过 ,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竹 溪记》则通过京师人、南方人以及“绝徼海外人”对待 竹子的不同态度,悟出 的道理。(2 分) 答案: (三)(8 分) 11. C(2 分) 12.凄:使……凄凉 胜:胜况,美景(2 分) 13.(2 分) 答案示例:(1)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到处种竹 14.(2 分) 答案:1 写景或描写小石潭凄凉的环境 2 物以稀为贵/不同地方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事物的 好坏是相对的 【参考译文】 我曾经游观过京城世宦富贵人家的亭园,见那里集聚的东西,自极远的边地到海外,奇异的花卉石子没有不能罗致 的,所不能罗致的只有竹子。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当柴烧。他们筑园构亭也必定购买寻求海外的奇花异石,有的人用千 钱买一石,有的人用百钱买一花,并不吝惜。然而如有竹子占据在当中,有时就将它砍去,说:“不要让它占了我种花 置石的地方”。但京城人如果能觅到一竿竹子,常常不惜花费数千钱来购买;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便又都干枯而死。 正因为它的难以寻觅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因此就更加珍爱它。而江南人甚而笑他们说:“京城人竟把我们当柴烧的东西 视为珍宝。” 呜呼!奇花异石诚然为京城与江南人所珍爱。然而追溯它们的产地,则边地和海外人看待它们,我想也与竹子在江 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边地海外,或许是从不出产竹子的地方,假如让那里的人一旦看到竹子,我想他们必定比京城 人更加珍爱和看重它。这种情况恐怕是笑不完的了。俗语说:“人离乡则愈贱,物离乡则愈贵。”如此说来,世上的美 丑好恶,又有什么不变的标准呢! 我的舅舅任光禄君在荆溪的边上构筑了一个亭园,到处种竹,不种其它的花木。竹林间造了一座小楼,有空就与客 人在那里吟诗啸歌。他偶然对我说:“我不能与有势力的人比池亭花石的胜况,单独在这里取山 地本来所有的东西,可 以不花费劳力而使满园苍翠葱茏,也足以自适。因此自称是竹溪主人。请外甥为我记述一下吧。” 《小石潭记》《晚游六桥待月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8 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技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 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 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 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 申②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 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 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 ②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为: ③梅花为寒所勒 勒: ④山岚设色之妙 设: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2.两文在写景时都用到了侧面描写,各从文中找出一例加以赏析。(2 分) 13.甲乙两文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试分析。(2 分) 答案: 10.答案示例:①奔:飞奔的马。② 为:是 ③勒:约束,阻止。④设:着,涂。评分:每小题 0.5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示例: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评分: 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 2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12.甲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通过写小石潭中鱼的情态看得清清楚楚,侧面描写水的清澈透明。 乙文中“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一句,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侧面表现了月光 的别样趣味。评分:两点各 1 分,共 2。意思对即可。 13.【甲】文通过写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气氛,表达了作者贬官后的孤凄悲凉之情; 【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评分:答对一点得 1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 可。 《核舟记》《小石潭记》《关雎》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古诗文阅读。(18 分) (甲):《核舟记》(节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 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 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 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 数也。......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 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乙: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丙《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5. 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能以径寸之木 乃记之而去 B.潭中鱼可百许头 珠可历历数也 C.中轩敞者为舱 全石以为底 D.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隶而从者 6.下列对丙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运用。 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对君子和淑女相处的真实场景和结婚时热闹场面的描写。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 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D.全诗感情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 分) A.其两膝相比者 B.居右者椎髻仰面 C.皆若空游无所依 D.悄怆幽邃 12.翻译下面句子(4 分) A.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B.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13.甲文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 分) 14. 请说说乙文第一段中的“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3 分) 答案: 5.B 6. B 7.A 8.D, 9.D 10. C 11.靠近,梳着椎形发髻,在空中,忧伤的样子 5.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鱼儿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6.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构思的巧妙。 7.表明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 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小石潭记》《右溪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甲] [乙] 两段选文,完成 5-8 题(15 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 《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 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 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5.解释下列画线词语。(4 分) (1)不可名状 ( ) (2)日光下澈 ( ) (3) 其岸势犬牙差互( ) (4) 乃记之而去(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 分)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 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8.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 分) 甲文: 乙文: 答案: 5 略(4)说出 6.答案 :①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7 C【点拨】此句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情态。 8.答案 :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小石潭记》《右溪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 5—8 题。(17 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 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 林 亭 。 而 置 州 以 来 , 无 人 赏 爱 ; 徘 徊 溪 上 , 为 之 怅 然! ——元结《右溪记》 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 分) (1)以其境过清 (2)不可名状 (3)以其境过清 (4)潭中鱼可百许头 6.翻译下列句子。(6 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4 分)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2 分) 7.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请根据提示填空。(3 分) 甲文:从侧面(间接)描写 ,写出水 (1) 的特点。 乙文:从 (2) ,写出水 (3) 的特点。 8.甲乙两文都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试分别举一例说明。(4 分) 答案: (二)(17 分) (4 分)要点与评分:解释正确,每个 1 分。 5.(1)因为(2)说出(3)凄清(4)大约 6(6 分) (1)(4 分)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要点与评分:“像北斗星那样”1 分, “像蛇那样”1 分,“时隐时现”1 分,整句通顺 1 分) (2)(2 分)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要点与评分:“美好的树木”1 分,“奇异的山 竹”1 分,“阴影”1 分,“互相遮映”1 分,答对一点得 1 分,总分 2 分)意思对即可。 7.(3 分)(1) 清澈透明(1 分)(2) 正面(直接)描写(1 分)(3)水流湍急。(1 分)意思对即可。 8.(4 分)要点与评分:写出具体景物 1 分,表达某种情感 1 分。只举甲文或乙文只得一半的分数。示例只是例子, 学生根据文意,意思对即可。 示例: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1 分)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1 分)乙文借描写道州城西的小 溪,无人赏爱,(1 分)表达作者怅然之情。(1 分) 《小石潭记》《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 10-13 题。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 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④数十,所 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⑤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 酒,食馀甘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殆:大概。③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④巨人迹:巨大的 脚印。⑤掬(jū):捧。⑥馀甘:即橄榄。 10、下列加点的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如鸣佩环,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B、山八九折 斗折蛇行 C、书以付过 以其境过清 D、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喜可畏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12、下列对【甲】【乙】两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出了水声悦耳和诗人的愉悦心情。 B.“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C.“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描绘出了潭水之深;“雪溅雷怒”写出了水急、声响如雷的特点。 D.《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游白水书付过》是北宋苏轼的作品,两 人都“唐宋八大家”中的一员,除此外还有韩愈、欧阳修、曾巩、杜甫等也是。 13、【甲】【乙】两文都作于作者被贬谪之后,分别表达了各自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12 分) 10、(2 分)B 11、(4 分)①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②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 所谓佛的痕迹吧。 12、(3 分)D 13、(2 分)《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游白水书付过》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 及百姓烧山的景观,表达了东坡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望庐山瀑布》《小石潭记》《游高梁桥记》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16 分)比较阅读“瀑、潭、桥”组文,完成 9—13 题 【甲】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乙】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 游高梁桥记(节选) 袁宏道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 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 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 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9.(3 分)解释加点的词。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0.(4 分)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11.(3 分)仿照下面示例,请赏析【乙】文“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中“鱼影”的侧面描写的妙处。 示例:【丙】文中“浪纹树影以为侑……”,不直接写春游之乐,而是从“树影”等景物的可人温馨来侧面烘托, 尤其是赋予“树影”以人的性情,成了劝食劝酒的人,起到了情景交融、意趣盎然的艺术效果。 我的赏析:【乙】文中 12.(3 分)按要求,任选一题作答。 ①请从修辞的角度,简析【甲】 诗划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②请从听觉的角度,简析【乙】文划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③请从炼字的角度,简析【丙】文划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我选择第 题,简析: 13.(3 分)袁宏道对“堤上游人”发出了“山情水意,了不相属”的遗憾;那么,面对大自然的山水美景,三诗文 作者的“山情水意”又分别是什么呢?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甲】文: 【乙】文: 【丙】文: 答案: 二、(16 分)比较阅读“瀑、潭、桥”组文,完成 9—13 题 9.(3 分)①向下 ②大约 ③指北斗,这里翻译为“像北斗星一样的” 10.(4 分)示例参考: ①忽然向远处游去,轻松急 速地来来往往,好像和游人相互取乐。 ②叫他下来,与他交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观赏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11.(3 分)作者不直接写潭水清澈透明,而是写日光照射着鱼,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一动不动,清清楚楚,以“影” 之黑衬“水”之清亮,彰显了间接描写的用笔之妙。(意思到即可) 12.(3 分) 示例 1:我选第①句,简析:以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瀑布急速而下、一泻千里的宏伟气势。给人以强烈的 视觉冲击力和无限的想象空间。抒发了诗人对庐山瀑布的无限惊叹和倾慕之情。 示例 2:我选第②句,简析:“闻水声”,突出听觉,未见其水,先闻其声,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期待感,增强了文章 的艺术感染力。“如鸣佩环”,以人的“佩环之声”来比喻“泉水之声”,拉近了“人”与“水”之间的距离,写出了 水声的清脆悦耳、亲切动人。 示例 3:我选第③句,简析:“柳梢新翠”,一“新”字,千锤百炼,写出了柳梢之早、之嫩、之鲜;“丝管夹岸”, 一“夹”字,更是形象生动,写出了“丝管”弥漫,其声之多、之浓、之美。总之,这一句作者惜墨如金,锤词炼字, 极具功夫,表达了对高粱桥初春之景的喜爱、赞叹之情。 (能够按要求,结合词句,赏析正确即可。) 13.(3 分)【甲】文:对庐山瀑布自然美景惊叹、热爱的豪情。 【乙】文:对小石潭景物的喜爱、留恋和淡淡的失落之情。 【丙】文:对高粱桥新春景色的惊喜、热爱和赞叹之情。(意思到即可) 《小石潭记》《浣花溪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 9-12 题。(12 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②、如绿沉瓜, 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 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 菜。⑥舁(yú)夫:轿夫。 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 分) (1)水尤清洌 洌: (2)佁然不动 佁: (3)西折纤秀长曲 西: (4)尽溪,平坦如荠 尽: 10、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11、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2 分) 12 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2 分) 答案: 9、(1)寒冷(2)愣住(3)向西(4)走到……尽头(每词 1 分,共 4 分) 10、(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或: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2 分)(2)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2 分) 11、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1 分)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1 分) 12、杜甫。(1 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1 分)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 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 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 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 分) ( ) A.下见小潭 日光下彻 B.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C.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 D.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 出 20.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称赞《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写景最妙,试作简要的分析。(2 分) 21.甲文中,作者起初是“心乐之”,心情非常愉快,为什么在结尾却说“不可久居”,矛盾吗,为什么? (3 分) 22.甲乙两文都写于作者被贬期间,分别表达了 柳宗元和苏轼怎样复杂的心情?(3 分) 19.B 2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 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 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21.不矛盾,作者寄情山水的欢乐是暂时的,凄清的环境触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悲凉之情,被贬官后的忧伤之情也更 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枪幽邃”,所以不可久居。 22.柳宗元的心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苏轼的心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 殊心境。 【解析】 19.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 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A 中前一个“下”是下面的意思,后一个是向下照射,向下投入之意;C 中前一个“清” 指纯净 没有混杂的东西(跟‘浊’相对)。后一个是凄清,冷清;D 中前一个“以”是因为的意思,后一个是连词,而。因此答 案为 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0. 试题分析: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从写作手法、修辞方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1. 试题分析:这种一般回答不矛盾,疏通甲文,把握文章内容。联系写作背景、作者心情来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2. 试题分析:疏通两文,把握文章内容,结合文章 内容,体会分析作者心情即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 B。 【翻译】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 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 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 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 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 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乙】元丰六年十 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 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 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小石潭记》《观第五泄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0 题。(12 分) 【甲】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资*源%库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 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观第五泄①记(节选)袁宏远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 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 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 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旅游胜地。②罅(xià): 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17.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日光下澈: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疾趋: (4)山行之极观也: 18.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4 分)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19.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2 分) (1)《小石潭记》: (2)《观第五泄记》: 20.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填入下表。 (2 分) 选文 表达的感情 《小石潭记》 《观第五泄记》 答案: 17.⑴澈:同“彻”,穿过,透。⑵犬牙:像犬牙(像狗的牙齿)。⑶趋:快走。⑷观:景象(景观)。 18.⑴(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翻译成使动用法亦可。) ⑵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心里很害怕。 19.⑴清 ⑵伟(奇) 20.选文表达的感情:《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观第五泄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石渠记》《小石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 11-14 题。(15 分)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 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 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选自《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泉水名。②箭:小竹。③庥:同“休”,休息。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 分) (1) 民桥其上 ( ▲ ) (2 )有泉幽然 ( ▲ ) (3)昌蒲被之 ( ▲ ) (4)心乐之 ( ▲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 分) (1)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2 分) (2) 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3 分) 13.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别简要概括。(2 分) 14.甲、乙两文都是柳宗元被贬永州之作,其共同的写作手法是什么?都表达了什么情感?(4 分) 答案: 11.(1)桥:建桥、架桥。(2)然:……样子。(3)被:同“披”,覆盖。(4)乐:以……为乐。(每个字的 解释 1 分,“被”未写出通假字,不得分) 12.(1)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2 分) (2)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3 分) 13.甲文中“其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小”的描写,写出水“清澈幽深、鸣声多变”的特点(1 分); 乙文中“如鸣佩环,水尤清冽”的描写,写出水“清澈透明、水声悦耳”的特点(1 分)。 14.甲乙两文都运用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2 分);都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心情抑郁,寄情山水寻求精 神慰藉和怀才不遇的苦闷(2 分)。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