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戏》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课本:《社戏》
【学习目标】
1. 梳理情节,把握大意,初步感受江南水乡民俗风情。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重点】
梳理情节,把握大意
【学习难点】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
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这一
节课,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关于童年的一段美好的回忆,跟着鲁迅先生去看社戏。
一、梳理情节,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1.速读《社戏》,请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答案示例:本文以“社戏”为线索,回忆了“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到赵庄看
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
2.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围绕这一中心事件还写了哪些事?请你试着用
四字词语来概括。
明确:戏前波折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归航偷豆(所举的四字词,只要能概
括大意即可。)
3.除了“看社戏”之外,还写了哪些活动?
明确: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及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平桥乐土)
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给我吃。(戏后余波)
4.“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
致,譬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相关情节,并思考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 ②不准和别人去 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 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 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 ②表现小伙伴们的热
情、能干等特点,双喜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品味语言,体会环境描写作用
1.请学生朗读“月夜行船,月下归航”的语段,想象其意境,体会语言简洁干净,
3
生动传神的特点。
答案示例:左右都是碧绿的豆田;河流;淡黑的起伏的远山;朦胧在水气里的
月色;水面前“仙山楼阁”般的戏台;“大白鱼”似的航船……简洁干净,生动传神
的语言营造出无限美好的意境,引人憧憬,令人神往。
思考⑪⑫段的写景调动了哪些感官,结合了哪些事物来写的?
答案示例: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嗅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触觉;
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视觉;似乎听到歌吹——
听觉。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
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样的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群山的颜色和质感,同时化静为动,从侧面表现
出船行得快,将“我”内心的急切之情传达得自然、真切、细腻,极易引起读者共
鸣。
(3)“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
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一处描写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答案示例:鲁迅最擅长用看似平常却意蕴丰厚的词语传达难言之情:“渐望见”
表明“我”一直遥望着赵庄方向,才有目的地渐近时涌动的喜悦;“似乎听见歌吹”
传达出“我”渴盼抵达又不敢相信梦想成真的矛盾复杂的心情;“也许是渔火”则表
露出“我”在不确定是否抵达赵庄时略显失落又仍怀期许的复杂感受。这些看似不
4
经意的措辞,将没看过社戏的城里孩子对看社戏的渴盼之状描摹得及其精准细腻,
读来感同身受。
2.请结合文本说说“我”看戏前后的心情有哪些变化,作者写“月夜行船”和
“月下归航”时对环境、景物的描写是可有可无的闲笔还是匠心独运的设计呢?
答案示例:看戏前的波折:盼望→难过、沮丧→欢喜→急切、激动
看戏中感受:高兴、愉悦→失望
看戏后归航偷豆:轻松愉快
教师小结:文中每一处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笔墨都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恰
到好处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板书设计】
社 戏
第一部分: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第二部分: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
看社戏的波折
月夜行船 追忆美景趣事
(言简意丰、生动传神) 向往理想境界
赵庄看社戏
5
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平桥村是一个极偏僻临河的小村庄,人口不多生活也很简单,
但文中的“我”却对它恋恋不忘,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
一起来细读课文,品味文中的真和趣吧!
一、品读人物描写,感悟真情
单纯的戏虽然不好看,但是伙伴们的美好心灵,农村人与人之间的纯真关系,
令人难以忘记,而且这在我看来是最为重要的,《社戏》写了很多人物(双喜、阿发、
桂生、六一公公),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结合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说说
原因。
答案示例: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
也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
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
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
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能拿主意,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
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后又劝
6
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双喜成了
小朋友的领袖,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
阿发在小说中特写了两次,一次是出航时拔后篙,运用“点”“磕”“退后”“上前”
这一组动词,说明他也是能干的“航家”,与双喜是合作愉快的一对;一次是偷罗汉豆
时,双喜问“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时 ,“阿
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当他往来地摸了一回后,直起身来
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一回答可以说是震人耳聩的,出人意料而
又妙趣横生的。说是偷豆,偷到自家田里,还煞有介事“验收”一回,最后由自己定夺,
“偷我们的罢”,还是用那个“偷”字,竟不用“摘”。这里呈现在眼前的不再是能干的阿
发,而是一个热情有余,顽皮透顶,懂得“顾大局”不扫人兴的主儿。
桂生在小说中也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看戏时,“我”托桂生帮买豆浆,桂生去了
回来说,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买不到,给“我”舀一瓢水。“我”是城里来的客人,
会念“秩秩斯干”,当然是值得尊敬的,对于“我”的要求,桂生不容推辞,理应效劳。
可惜没有完成任务,回来后也不会安慰,还说“日里我还喝了两碗”,最后干脆提议“我”
喝水算了……他白纸样的纯朴、活脱脱的天真、烂漫的模样就跃然纸上。二次则是在
归途中,听到大家说无力摇船,想是饿了的缘故,就想到“罗汉豆正旺相”,给读者一
副对吃很有兴趣的“小馋猫”形象。
孩子们偷豆并用了宽厚的六一公公的盐油。六一公公是发现了,而他对孩子们
的责怪,并没有孩子们想象中的严重。看,他问双喜时说,“你们这班小鬼,昨日偷
了我的豆?又不肯好好地摘”,此言之意,如果肯好好地摘,是无伤大雅的;也可知
双喜他们“偷窃”行为也不止一次。(骂与不骂一样,弄不好这群活宝,不知又会搞出
7
什么花样来,也拿他们没办法呀)。知道是“请客”后,六一公公“觉悟”也不低,继而
问我“豆可中吃呢?”,“我”说好,六一公公听“我”夸他的豆好,竟高兴起来,还要送
些给姑奶奶尝尝,更热情有余地一个劲儿夸“我”有见地,会中状元,说什么姑奶奶的
福气是可打包票的了。什么年代了,还打包票中“状元”。谁都听出是套近乎话语,而
这一份对孩子的爱却是值得赞许的,正是这种宽容和“宠溺”,令一群乡村孩子有了自
己的天空,可以自由自在、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让他们的天性可以健康纯洁、无
拘无束地发展。六一公公则成了人情味浓郁、热情好客、朴实、心地善良而又乐观
的乡下人的代表。
二、品读结尾议论,再悟真情
1.“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
似的好戏了”这句话怎样理解?
明确:“我”最难忘的是平桥村美丽的风光、自由的空气,还有朴实、率直的老
人和孩子,人与人之间有着亲密和谐的关系。老少村民的劳动本领、办事能力和善
良淳朴的天性,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的,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
少再见到。另一方面,早年在平桥村短暂的生活片段,留下的不仅是一些记忆,更
是一种情感。时间越久,这种记忆中的影像越珍贵,所以作者赞之以“好豆”“好戏”。
总之,平桥村让“我”酣畅淋漓地享受了真正的童真童趣,是作者心中永远的“桃
花源”。
2.鲁迅曾说过,“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
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
8
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
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结合《社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儿时故乡所吃的蔬果并没有那么鲜美可口,但之所以在鲁迅先生的记忆
中如此美味,实际上是传达先生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对在故乡度过的童年生活的眷
恋。鲁迅先生对这些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家乡、对乡民、
对乡村文化的爱。
三、品味精简语言,感受童趣
本文的语言生动、简练、幽默,处处蕴含着童真童趣,仔细揣摩文中相关语句
和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
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明确:“是”加重语气,三个“了”表达了“我”无可奈何的心情。想象听到锣鼓声更
加表现了“我”的悲伤,失落的情绪。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明确:“忽而”表明孩子的心情易于突变,“轻松”“舒展”与上文的沮丧、失望形
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是
夸张手法,非常形象地表明“我”心情无限之好。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9
明确:这是一个儿童眼中的景物描写,非常富有诗意。“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
似的”是儿童才有的想象;“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明“我”非常急于到赵庄看社戏,
这也是儿童心里的表现。
(4)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
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手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明确:儿童对看戏很有兴趣,但在夜间容易犯困,所以台上戏子的形象变得模
糊,这也真切地描写出了儿童看戏的精神状态,富有奇趣。“支撑”真实地写出了“我”
的困倦,但“我”却“仍然看”,反映了“我”既觉得无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
(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这是半想象、半纪实的描写。大鱼驮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是童话里才有的
情景,反映出“我”当时愉悦的心情,也表现了孩子极富浪漫色彩的想象力。
【板书设计】
《社戏》
描写议论蕴蓄淳情厚谊
字里行间满溢童趣童真
第三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
10
《社戏》中水乡村民的淳朴善良和水乡风景的清新美丽充分体现了一种和谐之
美,今天我们将共同开启一次文化之旅,感受作家们对家乡民俗民风的深厚情感。
一、在多篇拓展阅读中理解民俗。
1. 鲁迅《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
请大家阅读图书《〈社戏〉节选》,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情思?
答案示例:如此对比地写来,眼前的戏不适合看,过去的戏永生难忘,一贬一
褒尽在文中。以眼前的戏为写作的由头,反衬早年“社戏”的好看;其实未必真好
看,主要是当时当地的民风民俗让“我”神往,“我”心底永远存留着对醇厚民风、
自由生活、和谐社会的向往。
2.读了课文《社戏》和《清明》,说说读后的感受。
答案示例: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对淳厚民风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童年生活
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3.《清明》主要叙述了家人扫墓的情形,但是有些笔墨也介绍了淳厚的民风。请
你摘抄一个可以表示这一内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
来。(或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作为
酬谢。)
示例 2:附近三竺庵里的和尚来问讯,送我们些春笋。
11
二、从多种表达方式中感受情韵
在课文《社戏》《节选》《清明》中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段,用不
同的线型分别圈点勾画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 )的
语句,说说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运用它们的,这样写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点拨。
答案示例:
(1)“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
幽南山’了。”
——《社戏》
寥寥数语中,“但在我是乐土”一句分外醒目,兼有议论和抒情,表达了“我”
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在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不但得到优待,又可
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是对平桥村生活状态的概括性叙述,写出了作者在平
桥村的自由惬意。议论、抒情和叙述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将作者的写作意旨在
小说开篇处便得以简洁、自然且饶有情趣地小露端倪。
(2)“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
作为酬谢。然后诸人一同在夕阳中回去。杨庄坟上只有一株大松树,临着一个池塘。
父亲说叫做‘美人照镜’。现在,几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还在照镜。闭上眼睛,
情景宛在目前。”
——《清明》
12
叙述部分简述清明祭扫的过程,穿插夕阳、松树、池塘等极富画面感且饱含思
乡情韵的景物描写,然后以“现在,几十年不去”这样看似不经意的叙述引出“不
知美人是否还在照镜”的议论,悠远的思乡之情便在淡淡的词句间脉脉流淌,最后
再以“闭上眼睛,情景宛在目前”这样的抒情句作为收束,作者对传统文化的钟情,
对故乡的怀念便被这段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的文字传达得自然流畅,令人回味
悠长。
三、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中品味意蕴
1.《清明》的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厚,试找出一例用心品味。
示例:文中上坟路上的情景令人难忘。一行人快乐地走在乡间小路上,一位长
者挑着一担祭品走在最前面,一个七八岁的孩童则在队伍中跑进跑出。一会儿到桃
树下折一枝桃花,一会儿又钻进蚕豆地里捧出一把鲜嫩的蚕豆夹,活泼欢愉的模样
逗得大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清明这一时节不仅给小孩
童带来了快乐,也让成人们感受了短暂的轻松。
2.再读课文《社戏》和图书中的《社戏》,边读边体会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说说自己从中读到了哪些难以言说的复杂心绪和丰富情感。
(1)……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
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
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2)……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
加之以十二点,忽而是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合于生存了。
13
(3)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
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
终于出了大门。
——图书《节选》
(4)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
南山”了。
(5)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
地向船尾跑去了……
(6)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是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
得要和他弥散在蕴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社戏》
答案示例:北京的两次看戏叙述中,透露的是一种沉重的压抑感。物如刑具那
样令人望而生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冷漠疏离得令人室息。狭窄拥挤的生存空
间、喧嚣噪乱的环境气氛,使得都市人疲惫、厌烦,甚至恐惧,失去了做人的生趣。
乡村的环境却是诗趣盎然、和谐醉人的;鲁迅以少有的抒情笔调将乡村景物仙境化,
宁静乡村的温馨、柔情,那样透明,那样沁人心脾。
【作业】
通读《图书》中的《七夕看戏》《吆喝》,感受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情思,圈点
14
批注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板书】
《社戏》《节选》《竹影》
拓展阅读解情思
关注方式会精妙
品味语言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