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2.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过程与方法:体会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
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
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三、教学难点: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四、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高一语文必修④第四单元。作为《史记》中著名的
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的 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
了历史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
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
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
虽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但作为语文教材,我以为不宜只注重其故事性,
因为以事实和事理来把握历史,那是历史教学的任务;而应该充分挖掘文本,感受
其文学魅力。
2、学情分析: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首先存在认识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其次,
普遍存在“困于口”问题,学生没有“说”的习惯,只一味地记,可这不意味着他们
想不到。想得到未必说得出,说得出者必定能想得到: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
和结果。因此,“让学生说”,势在必行。这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
3、教法设计: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
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
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教法:循序渐进,分布进行——先辨清词义,再翻译句子;先引导讨论“写
什么”,再引导讨论“怎么写”。此教法设计意图:①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启发点
拨,“导”之有序。②体现教师教学策略上的整体意识和整体观念,即先使学生在
“认知”层面整体把握“写什么”,再从“理解”层面通过局部分析学习“怎么写”,以突
出整体。
4、学法指导:学法:熟读课文,统观全篇;瞻前顾后,首尾相联;抓住关
键,举一反三。此学法设计意图:①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以课文为例子,
培养并提高其阅读能力,达到“学会怎样学习”的目的。鲍罗·郎格朗在《学会生存》
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
体现了对受教育者的终极关怀。②突出了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联系性原则和主导性
原则。即既注重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局部与局部的联系,局部与整体的联系,
“雕虫”莫忘“雕龙”;又坚持认清主旨,把握读物思想的主导倾向,辨清主次,分
别轻重,区别表象与本质,在“雕龙”的前提下“雕虫”。
五、课时安排:4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将相和”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优秀历史故事,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用生动的笔
触给故事的两位主人公作传。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感受这些优秀历史人物的博大坦诚的
胸怀。
二、简介作者和《史记》
1.司马迁(约前 145-约前 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
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 111)回家,
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
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
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
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
①家学渊源。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学问广博。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
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前 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
李陵降敌出于无奈,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
于征和二年(前 91)写成《史记》。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
间的历史。全书共 130 篇,包括本纪 12,世家 30,列传 70,表 10,书 8。
被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
极强艺术感染力。对部分历史人物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三、正字音(幻灯片展示)
四、课文讲解
1、请学生读 1-2 段,然后教师讲解。
2、提问:开头简介廉颇、蔺相如二人,指出他们二人地位、身份,从全文看,
这一介绍有什么作用?(明确:一为良将,地位显赫,闻名天下;一为舍人,地
位卑微,不为人知。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两人矛盾埋下伏笔。)
3、请学生朗读 3-5 段,这是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一层,通过议而不决、缪贤举荐、
廷出对策写蔺相如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
4、重点解释:
请易璧:请,敬辞
窃:用在对话或书信中表示谦恭之辞,“我私下”
王必无人:必,一定,实在。
遗:赠送
以十五城:以,介词,用
秦兵之来: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亡走燕:亡,逃跑
奉:通“捧”
不:通“否”
西入秦:西,名作动
负:使动
臣请完壁归赵:完,使动
徒见欺 (被动句)
幸于赵王(被动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
何以知之(宾语前置句)
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句)
故燕王欲结于君(状语后置句)
5、讨论:相如面对棘手问题,给出了怎样的对策,展现了怎样的智勇?(明确:
审时度势、争取主动、勇挑重担)
五、课后作业
1、 熟读并翻译 1 到 5 自然段;
2、 找寻其他文学作品中关于人物的侧面描写,赏析其妙处。
3、 预习 6-13 段。
第二教时
一、检查旧课
将上堂课所讲的重要内容以检查的形式复习一下。
二、新课讲解
1、请学生读 6-11 段,注意下列字的拼音:瑕 xia 观 guan 倨 ju 佯 yang 传
zhuan 衣 yi 间 jian 镬 huo 觑 qu
2、重点解释:
6 节:美人(古今异义) 前:上前,动词。
璧有瑕(成语:白璧微瑕) 指示(古今异义)
授:交给。 怒发上冲冠(成语:怒发冲冠)
成语:布衣之交 负其强:负,凭借、依仗。
庭:通“廷”。 严:尊重。
修敬:修,整饰。 大王见臣列观(倒装) 倨:傲慢。
急,使动(名作动)
7 节: 睨:斜眼看。 固请:固,坚决。
案:通“按”,审察,察看。
8 节: 特:只不过。 舍:安排住宿。
9 节: 决负约不偿城:决,必定。负,违背。
衣褐:衣,动词,穿。穿着粗布衣服。
径道:小路,便道。
10 节: 引:延请。
坚明约束:坚定明白的规章制度。约束(古今异义)
见欺于王(倒装句) 负:辜负。
间:间道,小路。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
唯:用于句首,表示希望语气。 孰:通“熟”,仔细。
11 节:引:牵、拉。因:由此。归:使动。
3、这部分写蔺相如出使至秦与秦王斗争的经过从中表现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
4、略讲 12-13 节。这一层写完壁归赵后的结局。“拜相如为上大夫”为将相不和
伏笔。“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为两国进入对立状态和“渑池之会”伏
笔。
三、课后作业
1、将本课所讲部分的翻译抄写在作业本上。
2、预习剩余部分。
第三教时
一、检查旧课
以提问的形式检查上课所学内容。
二、讲解新课
1、请学生读 14-16 段,注意下列字的注音:
渑 mian 毋 wu 诀 jue 瑟 se 缶 fou 怿 yi
2、重点讲解:
14 节 拔:攻下。 会于西河外(倒装句)
以决秦望:以:连词,连接行动和目的。
15 节 窃:谦辞 请:敬辞 刃:名作动,杀。
靡:退却。怿:高兴。
16 节 加胜于赵:加,动词。胜,这里用作名词。
3、这部分写渑池之会,进一步写出相如大智大勇的品质。
4、请学生读 17 节结尾,注意以下注音:
驽 nu 刎 wen
5、重点讲解:
17 节 右:上。秦汉以前,位次以由为尊。
18 节 素:向来。 已而:过了些时候。 引:掉转。
19 节 相与:一齐。 所以:…的原因。 高义:高尚的品德。
恐惧殊甚:倒装句
庸人尚羞之:羞,意动,以…为羞。
孰与秦王:孰与,何如,比…怎么样。 顾,但。
加兵于赵(倒装句)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句话
最能表现蔺相如顾全大局,团结对敌的精神。
20 节 负:背着。 成语:负荆请罪 因:由
21 节 成语:刎颈之交。
5、这部分主要写廉蔺矛盾的和解。表现出蔺相如的宽宏大量和廉颇的坦白直率
和知错能改的精神。
三、课后作业
1、 将所讲部分的翻译写在作业本上,要求字字落实。
第四教时
一、简单复习上堂课所学知识。
二、总结课文
1、本文主要写了最有典型意义的三件事: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欢。
文章开头,对廉颇、蔺相如并列的简单的介绍,接着写
第一件事完壁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和勇敢。
第二件事,渑池之会,重点写蔺相如,对廉颇的描写,穿插在开头和结尾,表现
了廉颇的参与决策,对赵国无限忠诚和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的外交斗争。
第三件事将相和欢,通过蔺的先国后私,廉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性格统一到爱
国这一基本点上来。这样写,既详写了蔺相如又兼顾到廉颇
2、写作特点
A、选择典型事件。
B、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C、对话描写
三、讲解思考练习
四、总结文章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1、文学常识(见预习提示和注释一)
2、课文理解
3、字: A、注音(见注释)
B、通假字(见注释)
C、多义字(见思考练习三)
4、词: A、词类活用(见注释和思考练习四)
B、古今异义:指示 约束 美人
C、使动、意动用法 羞:意动 其他见思考练习五
5、句式:见注释和课文讲解。
五、课后作业
1、 将本课所归纳的知识点抄写在作业本上。
2、 完成练习册本课基础部分练习。
教学反思:
《廉颇蔺相如传》这样的文章,其中故事流传千古,学生耳熟能详,人物性格鲜
明,学生在理解文意方面并无太大障碍。而文中涉及到的词语用法,特殊句式却
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本课中一些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会经常遇
到,所以这篇文章讲授重点应放在词语的积累和理解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
他们已经具备相当的文言词汇量,在理解文章内容时,能自行解决很多问题。因
此,串讲就没有必要了,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找出疑难问题,以学生质疑,
师生讨论的方式完成字词部分的学问应该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