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复习文章多侧面统一的主题,体会马克思的抱负及他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2.复习议论文立意之针对性的分析,掌握学程中涉及的文章句段结构关系的分析
3.理解并初步掌握悼词的特点、结合内容分析本文的特点
二、知识准备
1.文章主题的多侧面统一
请回忆上学期的课文《短歌行》《喜看稻菽千重浪》《赤壁赋》等。
这些文章的主题都是多侧面的统一,既有思想,又有情感活动,理性和感性结合在一起,
完整地表现了作者的个性和人格,给予读者多层次的体验。
2.悼词
悼词指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讲话或文章。
悼词的基本格式可以参照书信,如果不是追悼活动上的发言,也可以适当简化格式。
悼词的文体要素包括:给予死者客观公允,不失体面的评价,指出其一生的事迹、思想、
个性和贡献等;也应适当表现发言者或作者自身与逝者的关系和情感。
如有非常之必要,可谨慎而含蓄地批判其不足,其目的一般不在于指责,而在于勉励生
者(如作者自己)或后人继承逝者的遗志,完成其未尽之务等。
悼词的语言风格一般是严肃庄重的,局部涉及逝者临终情景的表达,应考虑用委婉含蓄
的措辞。
3.文章的结构问题
本课中,我们将系统地学习文章的结构问题。所谓结构,指的就是句段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文章的结构问题可分为两个方面来讨论,第一是全篇的结构形式,第二是具体的
句段之间的结构关系。
第一,全篇的结构形式。
这个在初中应该已经基本落实,常见者四种,总分式(包括总分总,总分和分总)、并
列式、层进式、对照式。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一些短小的古文,结构形式很单一,有
些就是简单地叙述加上议论,这类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就不十分突出,一般不加以讨论为宜。
第二,句段之间的关系。
词和词,句和句,段和段以及词、句、段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一篇成熟的文章内部,
不存在毫无关系的词句。但是这种关系有强弱之分,我们一般只讨论比较强的关系。高中阶
段总计学习过渡、呼应、点题、点明中心、总起、总结、线索、引出下文、补充(辩证补充)、
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升华主题、体现思路的跃迁以及伏笔(铺垫)—应笔等 13 种情形。
任何关系的判断,都必须以内容的概述或复述为依据。
三、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判断各段表达方式。
(1)__________
(2)-(9)__________
2.下列对于课文的复述或分析正确的是_____
A.3 月 14 日,马克思停止思考哲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了。
B.在马克思以前,人们总是根据法律、宗教或者艺术等等观念去解释物质资料生产问题。
C.在恩格斯看来,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同等重要的发现。
D.在马克思看来,科学并不是一种探究世界真理的东西,与实际运用关系不大。
E.第 8 段一开头的“这样”,指代马克思创立了第一国际。
3.根据学习提示,和本文悼词的特点,分侧面地概述本文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指出下列各段的中心(请斟酌是否可以用原文表述)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探究
1.用简图表示各段落之间的关系
(“文本依据”指文中表明上下文某种关系的标志性语句,请斟酌是否可以用原文)
2.分析下列文句的作用
(1)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2)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3)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五、课后巩固和迁移
1.第 7 段陈述马克思编辑的各种杂志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六、我的收获和笔记
七、完成时间和质疑
1.本学程完成时间为__________(按分钟计)
2.我还想提出的问题有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