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
1.下图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前洋纱输入中国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
A. 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
B. 标志着中国已成为外商原料产地
C. 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 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
2.1861 年,曾国藩攻占太平军军事重镇之后,立即兴办制造枪弹、火轮的工厂。他在日记中说:
“欲制洋人……欲求自强之道……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曾国藩设立的该工厂是( )
A. A
B. B
C. C
D. D
3.清光绪年间,有大臣上奏称:“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成,
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此现象反
映了( )
A. 棉纺织业彻底衰败
B. 自然经济日渐解体
C. 经济结构全面转型
D. 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4.曾国藩在 1860—1865 年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并指挥浙江军务,掌管四个最富庶而重要的省份
(江苏、江西、安徽、浙江)这一任命( )
A. 推进了北洋水师的建设
B. 是为了阻止太平天国军队北伐
C. 抵制了英法的军事侵略
D. 有利于第一批民族企业的产生
5.清末,有外国人描述洋务企业:“每部门都有一些衣服华丽而懒惰的士绅,各处偃息,或专心钻
研经书。我们向英籍经理询问,才知道他们是主管官吏们的朋友;虽然对于工作一无所知……但
是他们都领薪水,当监督、稽察和上司……机器没有人看护,坏了没有人管。”上述现象说明( )
A. 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极力渗入洋务企业的管理
B. 士子面临读经科考和参与洋务的两难选择
C. “中体西用”思想因士绅抵制而难以落实
D. 官办经营体制导致洋务企业弊病丛生
6.20 世纪某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多
世纪的成就。面粉业、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该时期最可能是( )
A. 1895—1911 年
B. 1912—1919 年
C. 1937—1945 年
D. 1946—1949 年
7.19 世纪 40~60 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关于中国社会经济
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民族工业首先在内地产生
C. 重工业发展迅速
D. 传统手工业趋于稳固
8.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符合上述思想的实践是( )
A.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 创办轮船招商局
C. 创办福州船政局
D. 成立三支海军
9.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最早出现在( )
A. 东南沿海地区
B. 长江中游地区
C. 华北地区
D. 东北地区
10.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
表明他主张( )
A. 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 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11.下表是民国初年统计的国内若干个地区的农村消费情况统计数据。该数据反映出的主要结论是
( )
A. 北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
B. 中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
C. 经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影响
D. 自然经济解体存在不平衡性
12.据时人(1846 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
无纱可纺。”“时人”所说的“吾村”应位于我国( )
A. 西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京津地区
D. 东南沿海
13.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
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陆省份。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看设在武汉为宜,
但却将其设在湘潭。这些举措( )
A. 从经济方面为抗日战争做了准备
B. 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 提高了中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D. 打破了我国工业的合理布局
14.以下为《19 世纪 60~90 年代中国纺织品进口情况表》。该表能反映( )
A. 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 棉、毛织品是最大宗的进口商品
C.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中国这一时期外贸顺差不断扩大
15.朱荫贵在《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中介绍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历程,这样写道:企业债务
沉重,规模长期停滞。迫于政府压力的投资和借款的数额越来越大,并提供“报效金”用做赈灾、庆
典,总计外流资金多于 800 万两,另外还要免费为政府提供军运和官运,直到清政府灭亡,企业未
见好转。这表明( )
A. 封建制度拖累企业的发展
B. 技术落后导致企业衰败
C. 洋务企业无法与外商竞争
D. 清政府不支持洋务运动
16.1945 年,八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但在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
景象。据史料载,到 1946 年底,迁川工厂联合会的 390 家会员厂中仅存 100 家,而开工者只有 20
家。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官僚资本的挤压
B. 日本的经济掠夺
C. 封建官府的排挤
D. 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17.李鸿章曾说:“儒者明其理,匠人习其事,造诣两不相谋,故功效不能相并。”其目的是( )
A. 系统阐释中体西用
B. 剖析中国传统之弊
C. 倡导培养实用人才
D. 维护传统政治体制
18.19 世纪 70 年代前后出现的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等企业( )
A. 都出现在中国东南沿海
B. 都是私人建立的近代企业
C. 都属于外国人出资建立的
D. 说明工业文明战胜了自然经济
19.张裕公司之歌《葡萄美酒不夜天》唱到:“举杯回首望云烟,一八九二到今天,沧桑岁月创业史,
溶进芬芳葡萄园”。下列对“一八九二”的张裕公司表述正确的是( )
A. 其性质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 受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推动
C. 表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产生
D. 反映民族资本在中国占主导地位
20.下图是依据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绘制的《1936 年中国国内商品市场商品值所占比例
示意图》。它表明( )
A. 中国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B. 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且工业化水平低
C. 商品供给因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而扩大
D. 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粮食产地
21.1872 年 1 月,内阁学士宋晋以“糜费太重”为由奏请饬令闽沪两局停止制造轮船。李鸿章提出兼
造商船,华商自立轮船公司,并得到了清廷的批准,轮船招商局应运而生。这反映出洋务派创办
民用工业的目的在于( )
A. 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B. 辅助军事工业发展
C. 冲破顽固势力阻挠
D.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22.2007 年热播的电视剧《大染坊》主题曲《把感动留在人间》唱道:“总以为泪水早已擦干……总
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这一场锦绣年华欲说无
言……”该剧讲述了主人公陈寿亭在 20 世纪初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再到破产的
历程。若要改变陈寿亭“心酸”“无言”的命运,关键是( )
A. 引进外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解决技术落后问题
B. 大量吸收外资、民间资本解决资金少、规模小、竞争力低下问题
C. 成立营销团队,扩大营销范围,解决市场狭小问题
D. 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
23.下列最能反映历史发展潮流的企业是( )
A. 开平煤矿
B. 江南制造总局
C. 安庆内军械所
D. 继昌隆缫丝厂
24.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图题,最为贴切的是( )
A. “清王朝自救运动”
B. “近代工业的起步”
C. “实业救国的浪潮”
D. “民族工业的春天”
25.下面是 1912 年和 1936 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 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 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火花是火柴的商标,贴在火柴盒上。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
内忧重重,外患频频,民族火柴业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下面是一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
的火花。
材料二 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
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剑桥
中华民国史》
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图(单位:千元)
——《中国近代工业资料》
(1)依据材料一并仔细观察四幅火柴商标图片,你认为这些火花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什么? (2)材料
二表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依据材料二中的统计图概括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
况。为什么说“黄金时代”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你认为在那个时代中国发展民族工业、实
现工业化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者数
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
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材料二
(1)材料一说明明朝时期出现了什么新的经济现象?
(2)材料二中图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现象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二中图二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明清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历史轨迹。
28.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 东西方经济文明交流
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 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
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并且获利颇佳……福建沿海平原盛产甘蔗,在……闽侯尚干乡办起
了“华兴机器制糖公司”。19 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为数约 500 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
各村……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
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
依据材料指出清末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哪些新特点?简析其原因。
2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 1836—1838 年与 1894 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
(朱其昂,字云甫,江苏宝山人)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
器磨坊”。事系创举,尚未通行。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
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闻将续到一座,设肆
于天津孔道云。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从 1895 年至 1898 年的四年间,新增加的商办企业,其资本在万元以上的约有 62 家,资
本总额约为 1 247 万元。……1895—1913 年新开设的资本在 10 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则有 549 家,
资本额共达 120 288 万元……据统计,1894—1913 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年均速度达 15%。 ——
《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在 1930—1934 年五年之中,(广东)全省开工的丝厂由 121 个减少到 37 个,生丝出口由
4.7 万多担下降到不足 3 万担。这里面也包括陈启沅的继昌隆,因为 30 年代末有人到简村进行调查,
发现那里已无一丝厂存在,而当年继昌隆的厂址,已还原为陈氏遗族的住宅了。
——吕学海《顺德丝业调查报告》
(1)结合材料一,说明贻来牟机器磨坊在创办和经营上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请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该现象的原因。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中无法看出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故 A 项错误;洋纱输入的快速增加,标志着中国
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洋纱输入的增加,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小农
经济,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对华商
品输出,故 D 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 1861 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故 A 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 “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表明洋布的流行,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经济
开始解体,故 B 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北洋水师的建设是李鸿章负责,且在北方,故 A 项错误;太平军北伐在 1853 年,与题干
所描述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在 1860 年已经结束,故 C 项错误;曾
国藩作为清政府中不多的开明官员,他掌管这个地区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故 D 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 “机器没有人看护,坏了没有人管”表明当时的洋务企业弊病丛生,故 D 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面粉业、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是在一战期间,1895—1911 年是在一战前,故 A 项错误;
1912—1919 年是在一战期间,故 B 项正确;1937—1945 年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故 C 项错误;
1946—1949 年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故 D 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
8.【答案】C
【解析】由材料鸿章的话体现了“民生→富→强”的逻辑关系,重点是“民生”,故洋务运动后期以
“求富”为旗号创办民用工业符合这一思想,四个选项中只有 C 项是民用工业。
9.【答案】A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东南沿海地区,中国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结构在这里开始
解体,选择 A 项符合题意。
10.【答案】C
【解析】张之洞属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没有涉及西方政治制度,A 项不对;材料中“华民所
需外洋之物”应为民用,所以 B 项不对;D 项材料没有涉及。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民国初年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及对表格理解分析的能力。从表格看,民国初年,
中国自给和购买的比例各地区明显不同,并且差异很大。主要不是靠自给而是靠购买的地区如江
苏两地,说明其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要大,故选 D 项。
12.【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在外国经济侵略的影响下,逐渐
走向解体。
13.【答案】A
【解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 1935 年提出,在抗日战争发生之前,且大多数经济建设都设立在了
内陆省份,保证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这些经济建设成果没有被日军占领,故 A 项正确;这些
经济建设布局的改变并不能缓解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故 B 项错误;在当时开展此运动的具
体目的是为了“自救救国”,对民生改善的作用有限,故 C 项错误;国民政府时期我国工业布局一
直都处于不合理的状态,故 D 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 事实上中国这一时期外贸逆差不断扩大,而且材料也没有将进口总值与出口总值进行
比较;结合所学可知 C 项正确,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5.【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轮船招商局“迫于政府压力的投资和借款的数额越来越大,并提供‘报效金’用做
赈灾、庆典”,“还要免费为政府提供军运和官运”,可知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受到清政府的束缚,故
A 项正确。
16.【答案】A
【解析】联系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和四大家族的“劫收”,严重摧残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17.【答案】C
【解析】题干中“儒者明其理,匠人习其事,造诣两不相谋,故功效不能相并”,再结合李鸿章的洋
务运动可知 C 项正确。
18.【答案】B
【解析】从地域上看,中国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尽管诞生并
发展,但始终未战胜自然经济而取得统治地位。因此,只有 B 项正确。
19.【答案】A
【解析】张裕公司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 A 项正确。“民主共和”思想是在中华民国建立后,
在 20 世纪初,故 B 项不正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而材料时间是“一八
九二”年,故 C 项不正确。民族资本在近代中国始终没有占主导地位,故 D 项不正确。
20.【答案】B
【解析】从图表可看出农业仍占主导地位,故 A 项错误;图表显示,农产品占主导地位,手工业
在工业中比重大,故 B 项正确;商品供给数量在材料中未体现,故 C 项错误;农产品数量在材料
中未体现,故 D 项错误。
21.【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设立轮船招商局的原因在于“糜费太重”,其目的在于辅助军事工业的发展,
故 B 项正确。
22.【答案】D
【解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因此只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民族资本主义才
能得到发展。
23.【答案】D
【解析】D 项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最能体现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A、B、C 三项都是
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军用企业,其主要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故 D 项正确。
24.【答案】B
【解析】图片反映了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洋务
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均属于近代工业,B 全面概括,符合题意要求。A 仅涉及洋务经济,C 仅
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均不全面。D 涉及一战期间,与题意反映的时间不符。
25.【答案】C
【解析】表格中 1936 年较之于 1912 年轻工业产品进口比例大幅减少、出口比例增加以及重化工业
产品出口比例的增加都是重要信息,关键是要能把这些数据的变化放到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南
京国民政府时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去。C 项解读正确。
26.【答案】(1)时代主题:实现民族独立,实业救国。
(2)状况:民族工业快速发展,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相对缓慢。
原因: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或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
小,技术含量低);根本原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根本出路: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真正实现民族独立。
【解析】第(1)题的关键是综合材料中的信息。把这些信息综合概括起来就是政治上要实现民族独
立,经济上要发展实业。第(2)题,回答状况要看图中的信息,把这些信息归纳出来即可。原因要
从内外因两方面考虑;根本原因是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根本出路是改变社会性质,实现民
族独立。
27.【答案】 (1)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现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埠通商,外国商船云集中国沿海通商口岸倾销商品。影响:
使中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出现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4)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
的入侵摧毁了资本主义萌芽,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从而使中国社会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开始了。
【解析】
28.【答案】特点: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诞生了近代工业;农业为工业
生产提供原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原因:开阜通商后国内外市场扩大;通商口岸城市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解析】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中的“主要销往国外市场……并且获利颇佳……福建沿海平原盛
产甘蔗,在……闽侯尚干乡办起了“华兴机器制糖公司”,可以得出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卷入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诞生了近代工业;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第
二小问原因,结合近代开阜通商后国内外市场扩大;通商口岸城市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西方
工业文明的传入等方面作答。
29.【答案】现象:生产扩大,外销增长,比例超过内销。
成因:列强侵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
影响:小农经济逐步瓦解,有利于商业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第一小问现象,由材料所给信息可以看出生产数量在扩大,内销数量扩大,外销数量也
扩大,并且外销比例超过内销;第二小问成因,外销比例增加的原因在于列强侵略,中国被卷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第三小问影响,促进了小农经济的瓦解,有利于商业发展和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0.【答案】(1)从西方引进机器生产;采用雇佣劳动;获取了丰厚的利润。
(2)历史现象:从甲午战争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出现了第
一次发展高潮。
原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不得不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在严重
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危亡。
(3)现象:广东丝业呈现一片萧条,生丝出口一落千丈,包括陈启沅的继昌隆在内的丝厂纷纷倒闭。
原因: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因机器
缫丝业效率高,遭到手工缫丝业者的强烈反对;战争的影响(如国民党对红军的“围剿”、日本对中
国的侵略等)。
【解析】第(1)问,从“创办”和“经营”两个方面概括、归纳材料信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
料二提供的数据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时间定位回答。第(3)问,从材料中明显可以看
出民族工业的凋敝。对于“反映的现象”只要对材料三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原因”联系近代以
来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因素,特别注意结合材料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