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
1.1921 年的苏俄改革和 1978 年开始的中国改革都( )
①从恢复和发展农业入手 ②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重点发展工业化 ④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宏观调控经济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④
2.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
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认识与之相同
( )
A. 新经济政策时期
B. 农业集体化时期
C. 工业化时期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3.一位学者说,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这主要是由两国在建国初期某种相似
性决定的。这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 )
A. 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B. 都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
C. 经济形势都异常严峻
D. 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
4.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
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 )
A. 赫鲁晓夫
B. 勃列日涅夫
C. 戈尔巴乔夫
D. 叶利钦
5.以下为《1953~1956 年苏联粮食产量表》,对此表信息分析正确的有( )
①赫鲁晓夫在此执政期间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②削减农业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鼓励垦荒和种植玉米提高了粮食产量
④苏联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被废除
A. ②③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6.苏俄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0 年),严重缺粮。为解决前线粮荒,苏俄政府( )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要求农民交粮食税
C. 广泛建立集体农庄
D. 全面开展开荒运动
7.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
一点在我们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 1921 年
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下列对本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材料中提到的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8.戈尔巴乔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见下图)——封面主题词是:
“Starting Over”(重新开始)。此图透露的信息是( )
A. 试图说明战后美苏争霸结束
B. 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质疑
C. 借用媒体宣传图谋思想渗透
D. 旨在消除意识形态的矛盾
9.1953~1963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 10.5%,是美国的 2 倍。这得益于赫鲁晓夫改革
( )
A. 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B.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C. 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 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10.“虽然苏联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一直令人非常失望”,造成
苏联农业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
A. 苏联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
B. 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的政策导向
D. 赫鲁晓夫大规模垦荒不切实际
11.下表是 1951~1965 年苏联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单位:%),从中可
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
A.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B.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
C.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D.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12.1961 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正式提出干部更新制度,规定:每次选举,苏共中央委员
及其主席团成员至少更换四分之一,主席团委员只能连任三届。这一制度有助于( )
A. 清除个人崇拜的影响
B. 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C. 改变权力集中的局面
D. 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13.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
是两者都( )
A. 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 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4.下图是苏联经济阶段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该图说明苏联( )
A. 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B. 三次经济改革使苏联经济不断下滑
C. 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化实现
D. 斯大林模式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15.1930 年,上海《申报丛书》如是描述某经济政策:“解放了个人的商业和个人的工业之束缚,对
于农民废止了生活必需量以外的谷物的强制征收。”据此推断,该经济政策( )
A.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
B. 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 使美国逐步走出经济大萧条的阴影
D. 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16.2003 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
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
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
A. 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 苏联政局动荡
C. 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7.以下各项对苏俄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进一步完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 将小农经济升级改造成集体经济
D. 寻找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
18.现代某一时期,苏俄实行实物配给制,食物与商品集中计划配给;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
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国家经营所有的外贸活动;对工人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禁止罢
工。这一政策出现的背景是( )
A.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 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失误
D. 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19.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
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
大的不同是( )
A. 实施的条件
B. 所有制结构
C. 经济管理模式
D. 产品分配方案
20.俄罗斯《20 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
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 )
A. 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
B. 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
C. 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D. 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
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
21.由于时代和国情的不同,各国走上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不同的发展模式。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
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 1921~1927 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
“退却年代”,20 世纪 30 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 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
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
一起的。”
材料中的“退却年代”是指什么?你如何理解罗曼·罗兰所说苏联 30 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
的东西”?
22.2015 年伊始,中央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推介了“新年第一书”——《历史的教训》,响应习近平的
号召,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和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
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
力。……同时,资本主义也经历了与之相关的过程,它借助于类似于半社会主义的立法,通过财
富再分配政策,来限制个人所得。……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而对社
会主义的恐惧,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
——《历史的教训生物学与历史》(美)威尔·杜兰特 阿里尔·杜兰特 1968 年著
请回答:材料中俄国“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有哪些表现?它是否使民众实现了真正自由?
为什么?
23.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
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
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这在美国历
史上是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
要作用。——《罗斯福传》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
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 1953 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
植玉米。——《苏联真相》
材料三 在 80 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 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
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
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
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1985 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你怎样理解罗斯福
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什么特征?
(4)上述有关农业的改革有成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 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
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 1920 年,列宁约见了一位来访的老农。
列宁:依你看,现在农村里主要的问题在哪里呢?
老农:我看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儿的兴趣。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好干得
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列宁:有什么办法能唤起大家干活儿的兴趣呢?
老农:为什么不采用我们庄稼人早已习惯,而且认为最合理公平的办法呢?我说的是政府按俄亩
规定固定上缴税收,而且要事先公布,不随便改变。
列宁:你是说,允许庄稼人按规定交税后,自己可以支配剩下来的产品?
老农:正是这样。
材料三
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耶戈列夫斯克地方的农民在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 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给列宁的启发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老农所说的农村中存在的问题的?
(3)材料三图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说明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是如何解决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道路问题的?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9 年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我国史学界以往译为“余粮收集制”。
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其基本内容是:
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
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据赵旭黎《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吏学界对苏联吏的误读》
请回答: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名的主要差别是什么?并说明该制
度对苏俄的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新经济政策的目标不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因而②不正确;③不符合两个改革,可排除;
因此 D 正确。
2.【答案】D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共产主义时期没有商品买卖的情景,在三年国内战争时期,苏俄为了赢得
战争的胜利,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废除了商品买卖,故 D 符合题意。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意在考查考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与苏联工业
化道路的相似性主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是不同的,主要是因为两国
在建国初期都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建立现代化的国防,巩固政权。
4.【答案】C
【解析】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因此正确答案为 C。
5.【答案】B
【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在赫鲁晓夫执政的 1953~1956 年期间粮食产量的确持续增长,故①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措施有减少农业税、鼓励垦荒种植玉米等措施,
故②③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而不是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故④错误,据此正确答案为 B 项。
6.【答案】A
【解析】苏俄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0 年),严重缺粮。为解决前线粮荒,集中一切力量巩固苏维
埃政权,苏俄政府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7.【答案】B
【解析】分析可知,A、C、D 三项是材料中列宁的观点,而 B 项不是,所以应选 B 项。
8.【答案】C
【解析】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还未解体,战后美苏争霸还没有结束,故 A 项错误;“Starting Over”
(重新开始)是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肯定和赞赏,故 B 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倡导“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使得苏联的改革走上歧途,但有助于西方思想的渗透,推行和平演变,因此在
西方媒体舆论宣传上肯定赞赏它,故 C 项正确;美苏社会制度的差异、意识形态的矛盾无法消除,
故 D 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赫鲁晓夫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极大地调动了企业职工生产的
积极性,促进工业的迅速发展,故 B 项正确。
10.【答案】C
【解析】A 选项牵强绝对;D 选项“农业集体化”为斯大林执政时期的经济政策,在时间上不符合;
B 选项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主要原因;C 选项在一定程度上包含 B 选项所表达的意思。所以选
C。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材料相关数据的分析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能力。从表格内容苏联社会
总产值、国民收入和工业产值增长速度的递减可见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缓慢,但数额的递减
不能误认为是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衰退。
12.【答案】B
【解析】 个人崇拜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A 项错误;干部更新制度是政治民主化的表现,故 B 项
正确;权力集中局面的改变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C 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 D 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坚持无产阶级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市场、货币
等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涉及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逐步实现从计
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也涉及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故正确答案为 B
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反映了 20 世纪 20 年代—50 年代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受到新经济政策、斯
大林模式的影响,故 A 项正确。
1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词“1930 年”和“对于农民废止了生活必需量以外的谷物的强制征收”可以判断
出是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实施于 1921 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
权,故 A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废除余粮征集制,允许私人小企业和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
速发展,故 B 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苏联的经济政策,对美国没有影响,故 C 项错误;优先发展
重工业是斯大林体制的内容,故 D 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的信息:“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指的是 D 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
的改革不仅未能重新驱动停滞已久的苏联经济,反而使它陷入空前的危机;最根本的就是戈尔巴
乔夫的改革背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取消党的领导、抛弃无产阶级专
政。
17.【答案】D
【解析】苏俄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逐步
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 A 项错误;苏俄采用粮食税并没有涉及到所有制改革,故 B 项错误;
将小农经济升级改造成集体经济开始于斯大林推行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小农并入集体农
庄中,故 C 项错误;苏俄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征收粮食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社会
主义经济的发展,故 D 项正确。
18.【答案】B
【解析】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新生的政权面临困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 B 项
正确。
19.【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就是说“社会主义要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
上”。通过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相对比,让学生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经济困
难、物资奇缺,国内外敌人疯狂进攻。故 A 正确。
20.【答案】A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的两面性表现在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只是对原有模式的小修小补,
没有真正的突破,所以最终失败,故 A 项正确。
21.【答案】“退却年代”:指新经济政策。
理解:在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
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
【解析】第一小问“退却年代”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第二小问即回答斯大林模
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2.【答案】表现:苏联进行了一系列鼓励物质利益原则的改革(或答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列夫
改革的具体措施)。
是否实现:没有。 理由:因为这次改革并未打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民众的生活水平长期
得不到较大提高,经济上、政治上的自由都是极其有限的,改革最终陷于停滞。
【解析】第一小问表现,联系 1968 年苏联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如鼓励物质利益原
则;第二小问是否实现,由所学知识可知未实现;第三小问理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都未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最终苏联解体。
23.【答案】 (1)措施:减耕减产;补贴农业;颁布农业法案。理解:国家干预(或直接调控)。
(2)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
(3)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式);发挥市场作用。
(4)改革要适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减轻农民负担等(任答两点)。
【解析】
24.【答案】(1)反映了国内战争结束后,人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极端不满。原因:①
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②苏俄领导人试图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
向社会主义过渡。
(2)启发:建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办法:推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收代替余粮收集制。
(3)说明: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决方案:实行新经济
政策,充分利用货币、商品和市场关系来发展经济。
【解析】第(1)问由于政府从农民那里拿的过多,使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极端不满,分析原
因时不要漏掉苏俄领导人试图直接过渡。第(2)问启发应根据材料得出:把生产关系退回到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的程度上来,为此调整经济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第(3)问新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
力水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过渡道路问题要从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方面考虑。
25.【答案】差别:征收的范围不同:“余粮收集制”指征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以外的全
部余粮,而“粮食摊派制”指征集农民的全部粮食;征收的强制程度不同:“粮食摊派制”比“余粮收
集制”更体现了征收的强制性。
影响: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对粮食的需求,有助于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强制征购粮食引发
了苏俄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解析】第一小问“差别”,从材料所给的“粮食摊派制”一词的概念出发,将其与所学知识的“余粮
收集制”一概念来区分,可以从两者的征收范围和征收强度等角度来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从正反
两个方面说明该政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