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
1.“冷战”的爆发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 )
A. 美国加速推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B. 苏联没有参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 中国国统区经济混乱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2.1925 年秋,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议指出:“除尽力发展销售合作社外,目前必须用最
大的力量支持一切富有生命力的生产合作社(农业公社、集体农庄、劳动组合、生产协作社、合
作工厂等等)和那些应该提高更高阶段的国营农场。”联共(布)的这一决定( )
A. 成为斯大林模式的理论来源
B. 确立经济高指标“赶超战略”
C. 是对新经济政策的部分继承
D. 成为农业集体化的指导思想
3.20 世纪 20~30 年代,面对困境,美俄两国分别实行“新政”,进行了重大制度的创新,二者的相
似之处不包括( )
A. 均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B. 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C. 都符合了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D. 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4.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 20 世纪 20 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
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
A. 战时共产主义超经济剥夺,挫折了农民的积极性
B. 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
C. 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D. 人们对高度集中斯大林模式的不满
5.1931 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 l/3,1932 年上升 50%左右。同年,
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 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 90%。
苏联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帮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渡过经济危机
B. 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实施新经济政策
C. 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增强经济实力
D. 实现工业化,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6.斯大林执政时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优先发展( )
A. 农业
B. 商业
C. 重工业
D. 轻工业
7.列宁说:“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
尝试已告失败。”下列引言与“尝试”相符的是( )
A. “应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B. “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
C. “不关心个人利益,是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
D.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
8.美国历史学家 R.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说:“一个农业国要工业化,只要从农业中提取资
金……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需要进行类似的农业革命,不过这是在国家资助下进行的。”苏联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进行的“农业革命”是( )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
C. 实行农业集体化
D. 交纳固定粮食税
9.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 )
A. 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
B. 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C. 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
D. 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
10.1986 年,戈尔巴乔夫在其改革之初提出:国家将加大对机器制造业投资,达到“成倍提高劳动生
产率”的目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五年内赶上美国”。他的改革( )
A. 针对苏联经济停滞对症下药
B. 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
C. 未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
D. 借鉴中国的“大跃进”运动
11.1920 年 9 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制,就是余粮制,居民要
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
营。这些措施( )
A. 有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促进了苏俄经济的迅速发展
C.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 有利于战胜敌对势力的进攻
12.“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
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出于
这段材料中的认识,苏联(苏俄)政府( )
A.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行新经济政策
C. 形成斯大林模式
D. 开始勃列日涅夫改革
13.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大
幅度提高;同时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
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露出了危机。“这一时期”执政的是 ( )
A. 答案 A
B. 答案 B
C. 答案 C
D. 答案 D
14.1964 年 10 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
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
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
A. 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B. 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
C. 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D. 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
15.“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
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这里的“他”( )
A. 加强工业方面的部门管理体制
B.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C. 开始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 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
16.毛泽东曾经就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这样谈论“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
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 )
A. 环境保护
B. 农业生产
C. 民生生计
D. 工业生产
17.某书在评价一位苏联领导人时提到“在他的统治时期却算是整个苏联 70 多年历史中最清明承平
的时光:没有大规模的屠杀和清洗,国民的生活显著提高,国力强盛堪与美国相提并论,太空竞
赛令社会主义扬眉吐气”。材料中的“他”是指( )
A. 列宁
B. 斯大林
C. 赫鲁晓夫
D. 勃列日涅夫
18.1962 年,苏联经济学教授利别尔曼发表《计划·利润·奖金》,提出以利润、奖金等刺激生产。他
的建议( )
A. 在赫鲁晓夫时代受重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重视
B. 在赫鲁晓夫时代受重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批判
C. 在赫鲁晓夫时代受批判,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重视
D. 在赫鲁晓夫时代受批判,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批判
19.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谈及苏联(俄)历史上的某次饥荒时,这样说道:“他们(农民)
屠宰的牝牛有 1500 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 4000 万只,猪 700 万只,马 400 万匹。全国牲畜减少了
一多半。”造成饥荒的原因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农业集体化运动
20.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尽力保证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战胜私人资
本,加强对外贸易垄断制,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
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建设轨道”。这种做法( )
A.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 纠正了经济政策的弊端
C. 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做法
D.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
21.农民阶级是历史的重要创造者,他们的遭遇反映出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上世纪 20、30 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
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
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
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
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 13.2%,土豆 7.5%,牛肉 5%。
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 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 432 公斤和 30 公斤,比革
命前 1913 年的 540 公斤和 31.4 公斤还要低。
根据材料概括苏联集体化运动的特点?如何评价这个运动?
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也有失败的教训。苏联解体后,中国成功探索
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
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
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
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材料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
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
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理论贡
献。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2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积极健康的农业政策有利于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
料:
材料一 全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于 1921 年 3 月 21 日颁布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它的
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产状况。……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之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
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1922 年 5 月 2 日,全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再次颁布法令,允许出租
土地,期限一般定在三年,法令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政府得与农民签订合同,国家给农民适当的补贴,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在(美)
《农业调整法》生效的头一年,屠宰了二千三百万头牛,六百四十万头猪,减少了三百万公顷小
麦播种面积和四百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法案实施后,农产品价格回升到 1909—1914 年农业
繁荣时期的水平。 ——李纯武《简明世界通史》
材料三 (美国国会)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 1933 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
产 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
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苏俄调整农业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
(2)据材料二、三,概括罗斯福新政采取的措施,分析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美苏(俄)实施农业政策的不同特点。从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24.材料一 西方学者把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纳为三点……其二,他在经济改革问题
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其三……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
材料二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
子。”
(1)依据材料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2)依据材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问题及结果。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 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
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 1920 年,列宁约见了一位来访的老农。
列宁:依你看,现在农村里主要的问题在哪里呢?
老农:我看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儿的兴趣。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好干得
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列宁:有什么办法能唤起大家干活儿的兴趣呢?
老农:为什么不采用我们庄稼人早已习惯,而且认为最合理公平的办法呢?我说的是政府按俄亩
规定固定上缴税收,而且要事先公布,不随便改变。
列宁:你是说,允许庄稼人按规定交税后,自己可以支配剩下来的产品?
老农:正是这样。
材料三
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耶戈列夫斯克地方的农民在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 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给列宁的启发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老农所说的农村中存在的问题的?
(3)材料三图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说明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是如何解决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道路问题的?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分析能力。A 项不符合事实;C、D 两项说法错误。
2.【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这一决定强调发展工农业生产,以生产促进销售,不同于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
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做法,故 A 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时期才确立经济高指标“赶超战略”,
故 B 项错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展生产,是对新经济政策的部分继承,故 C 项正确;农业集体
化要求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为工业化服务,材料中没有反映,故 D 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苏俄(联)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排斥市场
和商品货币关系。B 符合题意。
4.【答案】A
【解析】从材料的时间和内容“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等信息可以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
重违背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选 A。B 项明显与材料信息不符;C 项是在 20
世纪后期进行的;D 项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确立的。因此 B、C、D 均不符合题意。
5.【答案】C
【解析】本题以大萧条时期苏联大量进口西方国家机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
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1929 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席卷西方各国的时候,苏联正处在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前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苏联利用西方大萧条时期,大量进口机器,以
发展本国工业,故答案选择 C 项。主观上,社会主义苏联不会帮助资本主义国家渡过危机,A 项
错误;新经济政策的时间是 1918 年到 1921 年,B 项错误;反法西斯战争的时间为 1939 年到 1945
年,D 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 斯大林执政时期,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
方针,故 C 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由以上材料“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可以看出列宁所说的此项措施是“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应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 A 项错误;“列车上的乘客必
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 B 项正确;“不关心个人利益,是不会得
到什么结果的”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 C 项错误;“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
属于斯大林模式内容,故 D 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实行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
容,交纳固定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排除 A、B、D 三项。根据题干时间“第一个五年计
划”可以判断 C 正确。
9.【答案】A
【解析】根据“需要先进工人大规模的‘十字军讨伐’到所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一反映的
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了口粮、种子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根
据第二个表“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中的
粮食税,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期使得农民生活困难,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农民急需要改善他
们的生活状况,故 A 项正确;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在表二中没有体现“高度
集中”这一特点,故 B 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在生产关系方面进行改革,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改善农
民的生活状况,表二中没有涉及到对生产关系的改革,故 C 项错误;在表一中不能看出是市场经
济,表二也不能看出是计划经济,故 D 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苏联的问题在于经济发展体制有问题,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
展,而戈尔巴乔夫没有涉及体制问题,即没有对症下药,故 A 项错误;苏联的改革在赫鲁晓夫时
期已经开始,故 B 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没有涉及到体制问题,即没有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
故 C 项正确;中国“大跃进”在 20 世纪 50 年代,而且很不成功,戈尔巴乔夫不可能借鉴中国的“大
跃进”运动,故 D 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下达给乡的征集制,就是余粮制”“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
最大限度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战争的胜利,故 D 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知,改善农民生活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便生产更多的粮食,而既
然是改善农民的生活,必然是经济手段,所以 A 项不正确,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
集制,农民积极性不高;而斯大林模式,也是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所以 C 项不正确;勃列日涅
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所以 D 项不正确;新经济政策是粮食税,交税后的粮食农民可自主处理,
所以 B 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从材料“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
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
露出了危机”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执政的是勃列日涅夫,故选 C。
14.【答案】C
【解析】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作了一些调整,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
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题干材料描述的现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
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故选 C。A 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斯大林模式;
B、D 两项错误,其改革主要是局部的调整。
15.【答案】B
【解析】材料中“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表明
是赫鲁晓夫改革,他废弃部门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故 B 项正确。
16.【答案】D
【解析】“竭泽而渔”谈论的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方针,和环境保护无关,故 A 项错误;斯大
林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故 B、C 两项错误;斯大林片面发展重工业,故
D 项正确。
17.【答案】D
【解析】 根据题目中“太空竞赛令社会主义扬眉吐气”,可知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前期实行稳健的
经济政策,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故 D 项正确。
18.【答案】A
【解析】赫鲁晓夫时期改革提出“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符合利别尔曼的建议,
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也会重视其建议,故 A 项正
确;故 B、C、D 项错误。
19.【答案】D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 1918~1920 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农业方面实
行余粮收集制,不可能大肆屠杀,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A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 1921 年开
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农业方面实行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一定程度上调
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与材料信息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农业,并没有体现重
工业,故 C 项错误;为了摆脱饥荒引发的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以加
强对农业的管理,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所以屠杀牲畜,与材料意思相
符,故 D 项正确。
2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保证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可知会议作出了进行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决议,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指导下,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故 D 项正确;这种做法在实际推行中强迫农民加入农庄,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 A 项
错误;这种做法不但没有纠正经济政策的弊端,反而取消了过去较为成功的新经济政策,故 B 项
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战胜私人资本”和“加强对外贸易垄断制”可知其主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
经济,这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做法,故 C 项错误。
21.【答案】特点:范围广、规模大;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者答:国家直接支配经济、
采取行政手段支配经济,等其他表述);牺牲农民的利益。
评价:积极性:①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条件;②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
道路,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③农业集体化是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第一次尝试,为后来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教训。
消极性:①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破坏了农村生产
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解析】第一小问,从“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可总结特点是范围广、规模大,从“农庄是国
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可总结出特点是实行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
收购农庄的产品”可总结其特点是牺牲农民的利益;第二小问,运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知识从积
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即可。
22.【答案】 (1)内容: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
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
意义: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特点: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3)贡献: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启示:充分利用市场建设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主要内容,据材料一回答;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利用
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第三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
策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
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共同原因,结合
所学知识得出失败的共同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第(4)问结合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得出启
示。
23.【答案】(1)措施:征收粮食税;允许出租土地;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措施:政府与农民签订合同;鼓励农民减产并予以补贴。
作用:调整了农产品结构;防止了农产品过剩;提高并稳定了农产品价格;农民收入有所提高。
(3)特点:苏俄: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减少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
美国:以计划手段调节生产(加强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
启示:农业政策要适时调整;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
【解析】第(1)问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关内容回答。第(2)问措施可以结合材料;“作用”
根据所学回答即可。第(3)问特点比较两个国家对农业政策方法;“启示”属于开放型题目。
24.【答案】(1)原因:经济改革严重的决策失误;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
(2)问题: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结果:苏联解体。
【解析】
25.【答案】(1)反映了国内战争结束后,人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极端不满。原因:①
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②苏俄领导人试图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
向社会主义过渡。
(2)启发:建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办法:推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收代替余粮收集制。
(3)说明: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决方案:实行新经济
政策,充分利用货币、商品和市场关系来发展经济。
【解析】第(1)问由于政府从农民那里拿的过多,使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极端不满,分析原
因时不要漏掉苏俄领导人试图直接过渡。第(2)问启发应根据材料得出:把生产关系退回到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的程度上来,为此调整经济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第(3)问新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
力水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过渡道路问题要从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