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丁克”“空巢”“闪婚”“宅男宅女”等新时代形成的这些新词语,总体反映出现代人
( )
A.生活节奏加快 B.生活负担沉重
C.生活方式多样 D.生活压力巨大
2.《松花江上》是 1947 年发行的关于一位东北松花江畔的青年逃离东北,最终参加
义勇军,并抗击日寇的电影。该电影一经放映就获得了社会的好评。这一现象说明
( )
A.政局的稳定有利于电影发展
B.文化产业的资本投资于电影业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娱乐的方式
D.电影艺术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3.1909 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当时的票价还比较
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 )
A.“电光影戏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
B.“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
C.“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
D.“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
4.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 100 人,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 1 000 人,你就
是个布告栏;超过 1 万人,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 10 万人,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
100 万人,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 1 000 万人,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
了互联网( )
A.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B.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
C.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
D.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
5.20 世纪 20 年代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僻
居四川的成都也大致相同:“社交男女要公开,才把平权博得来;若问社交何处所,维
新茶社大家挨(维新茶社男女可以杂坐)。”这反映出当时( )
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B.各地风俗趋向一致
C.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D.娱乐场所繁荣兴盛
6.维新变法时,康有为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被指责成“妖言惑众”。但 1912 年以后,
还留着辫子则被取笑为封建余孽、满奴。这表明( )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7.近代以来,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改良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清末新政废除
了满人特权,允许满汉通婚,以同等礼仪和刑罚对待满人汉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废
除封建等级制度,剪辫子,见面礼节等习俗发生变化。这说明( )
A.政府发挥社会变革的主导作用
B.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联袂而行
C.突发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D.政治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
8.下面是盛泽镇通讯发展与丝绸成交额关系表。由此表可知( )
时间 通讯发展 丝绸成交额(万两)
1909 年 设邮政分局 408
1918 年 设电报局 511
1923 年 设拥有 100 门电话机的电话公司 977
1936 年 全镇拥有电话的人家已有 222 户 1 021
A.盛泽镇通讯业走在全国前列
B.丝绸成交额与近代通讯密不可分
C.盛泽镇实现了通讯近代化
D.通讯发展对丝绸成交有一定帮助
9.下表是关于民国政要与西餐相关的部分记述。这表明,民国初年 ( )
时间 内容
1912 年 4 月 4
日
孙中山卸任临时大总统,在上海礼查西餐馆接受李怀霜等人的公宴
1912 年 9 月
15 日
国民党理事长孙中山邀请参议院全体议员共进西餐
1913 年 12 月 国务总理段祺瑞抵达湖北,鄂军都督府设“上等西餐一百份”款待
1918 年 8 月 国务总理段祺瑞在国务院西花园以西餐宴请两院议员,以“联络感情”
A.西方餐饮开始传入中国
B.西方社交方式影响较大
C.政治变革推动西餐普及
D.社会上层奢靡之风严重
10.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相关规定于 2018 年 6 月 19 日起生
效,并将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这主要说明( )
A.沉迷于网络会给人们身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B.网络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
C.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造成传统产业的衰落
D.信息技术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失去活力
11.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官方网址为 www.m1905.com,采用“1905”是因为这一年
( )
A.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B.中国第一部自制电影放映
C.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放映
D.中国第一家电影公司成立
12.如表是 1895-1897 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可能对表中反映的变化产生影响
的因素有( )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其中中国人自办报刊
1895 7 3
1896 11 7
1897 49 45
①民族危机加剧刺激国人办报热情 ②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手
段 ③外国在华办报数量迅速增长 ④维新派的主张为广大民众接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④
13.下图是由成都市档案局提供的在四川颇具影响力的报纸《新新新闻》1938 年刊登
的劝导左行插画。对其正确的理解是( )
A.民国十三年后,成都修好马路后渐渐有了汽车
B.成都人车拥挤,交通混乱,美女交警在街头指挥行人和车辆向左行驶
C.通过漫画美女交警宣传向左的交通规则
D.民国三十八年,成都宣传交通改为靠右行驶
14.与电影相比,电视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特点是( )
①时效性较强 ②人们的选择余地更大 ③普及率较高 ④视听效果较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20 世纪初,北京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着一些传言:“北京新
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
谋。”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被大肆宣扬。这一现象从根
本上反映了 ( )
A.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对立
B.传统生活观念的顽固性
C.百姓排斥先进工业文明
D.开明与守旧的思想并存
16.自行车开始进入中国时是作为交通工具引进的,1947 年在上海举行了中国第一次
全国性自行车表演赛。最近几年相继举行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
际公路自行车赛以及多次场地赛、山地赛,给我国的自行车运动带来了长足发展。这
说明( )
A.中国社会生活节奏变慢
B.自行车具有便捷的特点
C.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D.交通现代化改变了社会
二、解答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孙中山)剪去一生长成之辫发,先不剃头,又长起上唇之须。往衣服店买得一
套最新日本装穿好……日本自战胜中国后,世人以礼待日人,我扮日人,亦出入相宜也。若
无此举,则不能逃脱数次之危险地位矣。
——摘编自陆灿《逃亡之孙公》
材料二 12 月 13 日,内阁总理袁世凯剪除发辫,以为各界之倡。
——摘编自《大公报》
材料三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
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摘编自《经典悦读·志传篇》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孙中山、袁世凯剪辫子的直接目的,并由此概括近代中国剪
辫运动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三,回答辜鸿铭为什么会被称为“狂儒”。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心中“无形的”“辫子”难以剪除的政治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外轮得行驶长
江。商旅乐其便捷,趋之若鹜,于是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光绪初,英人无视中国主权,
擅筑上海铁路达吴淞;光绪末年,外人又攘夺中国铁路利权。日本一弹丸之国,恃有铁路,
遇事与我为难;中法战争,因运输不便,军事几败。有识之士痛利权之外溢,恨国势之积弱,
呼吁创办轮船公司,修筑铁路、马路,开办邮政电信。
——摘编自严昌洪《20 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二 19 世纪以来,直到 20 世纪中期,我国传统的独轮车、骡车、轿子等交通工具,一
直在广泛使用。19 世纪末引进西式马车,并于 1895 年开始铺设“马路”;19 世纪末引进人
力车、自行车;20 世纪初引进各种汽车和电车……
——摘编自陈明远《1840~1949 百年生活巨变》
(1)材料一中“外轮得行驶长江”是通过什么条约获取的权益?根据材料一,概括外国轮船和
铁路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城市交通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促使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城市交通工具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
案 C D C A A C B D B A B C C A A C
二、解答题
17.(1)直接目的:孙中山出于政治逃亡的需要;袁世凯美化自身形象,制造反对专制、拥
护共和的假象。
基本特征:带有明显的反清政治色彩。
(2)原因:敢于在全新的政治时代仍坚持传统的生活方式;敢于以别出心裁的形式来警示国
人,唤醒国人。
(3)原因:辛亥革命不彻底;长期专制制度的影响和束缚;帝国主义的干涉和阻挠;顽固势力
的强大等。
18.(1)《天津条约》。
影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速中国在对外战争中的失败;客观上便捷了国人的交通出行;
同时也刺激国人救亡图存、创办近代交通。
(2)特点: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行。
原因:中国此前交通落后,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意识强化;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步发展;洋务运动的促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发明(内燃
机、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