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
1.1933 年 5 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该法令在农村被称为“犁棉苗法令”。根据
该法令,政府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美国政府采取减耕减产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
A. 优化农村环境
B. 给农民提供补贴
C. 提供就业机会
D. 提高农产品价格
2.阅读下图,其叙述正确的是( )
①图示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②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③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缓解了社会矛盾,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④发达国家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3.某广告词:“100 美元即可买走这辆车,一定要用现金。股市令我一无所有。”与这种现象最相对
应的体验是( )
A. “牛奶面包供不应求”
B. “找工作如登天一般”
C. “为共渡难关各国亲密无间”
D. “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4.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 10 年的持续增长,美国一家杂志称这一现象为
“新经济的胜利”。在技术方面主导美国新经济增长模式的是( )
A. 信息技术
B. 原子能技术
C. 生物技术
D. 化工技术
5.1929 年夏,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价格由 268 美元上升到 391 美元,美国钢铁公司股票价格由
165 美元上升到 258 美元。这种“牛市”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A. 社会财富再分配,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B. 社会财富高度集中,贫富分化严重
C. 资本主义“黄金时代”来临
D. 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
6.“我们要感谢你,赫伯特·胡佛,今天我们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今天我们行乞求食,今天我要偷取
煤炭来取暖,谁会知道我会偷?”这首流行的歌曲直接反映了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人民( )
①因经济危机生活贫困 ②对胡佛政府的信任度降低
③渴望幸福美好的生活 ④对资本主义制度深恶痛绝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7.下图是 1935 年一个描述工会罢工者与试图穿越工厂警戒线的无赖打斗在一起的镜头。一个罢工
者打着“法西斯主义”的标语,几名昏迷的男子躺在地上。这反映经济危机( )
A. 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B. 关税壁垒严重
C.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
D. 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8.结合下图,分析 20 世纪 70 年代初至 90 年代末英国政府开支占 GDP 百分比变化的原因( )
①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②社会福利开支减少 ③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A. ①②
B. ①
C. ③
D. ④
9.以下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 增加了企业和国家的负担
B. 范围仅限于社会低收入群体
C. 实施的前提是全面实行国有化政策
D. 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10.英国在历史上是世界性大国,不少史学家认为,英国在走向大国的过程中,制度的创新起了重
要作用,下列各项中,不是英国最先开创的是( )
A. 君主立宪政体
B. 自由贸易制度
C. 现代工厂制度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
11.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这种模式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 加强了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B. 缓和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C. 使美国社会经济日益稳定
D. 保存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12.20 世纪 80 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某一制度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
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撒切尔夫人所说的“安全网”
是指( )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
B. 保障最低生活的福利制度
C. 提供工作就业均等机会
D. 保障人身安全的安全网
13.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调整无疑借用了罗斯福新政的某些理念和措施,但这种借用在 70 年代
的资本主义世界造成了巨大的遗憾。从罗斯福新政到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整的经验教训,使面
对困境的政府与经济学者们不得不重新调整,以便找到更加合理的思路。“更加合理的思路”是指
( )
A. 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相结合
B.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 政府积极发展人民资本主义
D. 大力革新现代企业制度
14.1933 年 3 月 10 日,罗斯福命令停止黄金出口,后来宣布放弃金本位制,10 月美元贬值 30%左
右,其措施( )
A. 增加就业
B. 调整企业关系
C. 缓和与列强矛盾
D. 增强了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竞争力
15.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的经济政策从胡佛的自由放任变为罗斯福的国家干预。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 )
A. 资产阶级内部严重分化
B.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互相渗透
C. 资本主义国家职能扩大
D.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趋向缓和
16.下表为 1927~1930 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统汁表(编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以下推论
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A. “新政”强化了人们抱团取暖意识
B. 福利保障制度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
C. “大萧条”影响人们家庭婚姻关系
D. “大萧条”期间的婚姻自由受限制
17.“新经济”的出现是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它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下列有关“新经济”的
论述不正确的是( )
A.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B.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C. “新经济”不受经济周期规律的影响
D. “新经济”包含了一系列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18.W·福斯特在《美国共产党史》中说:“若是罗斯福没有这些纲领,工人们在这个时期一定会采取
行动……击破两党制度,建立一个他们自己的政党。”在罗斯福新政中,较好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是( )
A. 整顿银行业,恢复银行信誉
B. 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权力,管制证券业
C. 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
D.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加强社会保障
19.1932 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
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 11 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
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这表明英国( )
A. 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 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以度过经济危机
C. 希望通过经济手段增强英联邦的政治向心力
D. 认识到了只有放弃贸易保护、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20.一般情况下,失业率的高低能从另一角度反映经济发展的趋势,研究性学习中某班级同学观察
下图《1925 至 1945 年美国失业率》作出下列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1929 年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②1925 年~1929 年,美国失业率起伏不定,说
明经济比较萧条 ③1929~1933 年,美国失业人数猛增,说明经济危机异常严重 ④1933 年后的十年
间,美国失业率逐年下降,表明美国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⑤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真正使美国
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1932 年全国工业生产比危机前的 1929 年下降 46.3%,经济被
抛回到 1913 年的水平……钢铁工业下降了近 80%,汽车工业下降了 95%。危机期间,13 万家以上
企业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赶出工厂,流浪街头,失业人数在 1933 年将近 1300 万,大约为劳动
人口的 l/4……在许多城市的周围,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栖身之
所。——《现代史编》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2)材料中体现的美国工人状况会引发什么问题?当时的胡佛政府是如何解决的?效果如何?
(3)就当时的情况,你认为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合适?
22.材料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
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
依据材料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
2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20 世纪
80 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
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
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耶金等《制高点》
材料二 2010 年 6 月,德国柏林和斯图加特多达 3 万名示威者响应在野党、工会和社会组织的号
召走上街头,要求政府撤回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的计划。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 80 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再一次调整发展模式的?根
据材料一,概括其调整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计划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的背景。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实施社会福利政策的认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场危机从 1929 年到 1933 年,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
部门的危机。1933 年与 1929 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 1/3 以上,资本主义世界
贸易总额缩减了 2/3。
材料二 1929 年上台的总统胡佛是一位靠个人奋斗起家的“美国英雄”。他在竞选演讲中说:“如果
我当选总统,保证让每家工人锅里有只鸡,每间车库里有辆汽车。”
请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次经济危机有何特点。
(2)胡佛总统实现了他的诺言了吗?为什么?由此得到什么认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96 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了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
报告。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知识
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高技术产业成为新的
支柱产业。知识经济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的特点。
材料二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信息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成为美国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
同时,美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出现了低通货膨胀与低失业率并存,而经济持续增长的局面。
材料三:1998 年底,英国发布了《竞争未来——发展知识经济》白皮书,强调要把知识经济看成
是英国经济的最新基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知识经济的特点。
(2)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三,说明知识经济对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罗斯福新政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
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从图中比例分析,社会保障支出占到较大比重,
说明这成为国民普遍的权力,因此①②④正确,③从材料中分析不出。
3.【答案】B
【解析】广告词反映经济危机时期人们找不到工作,被迫卖掉汽车以维持生计,故 B 项符合题意。
4.【答案】A
【解析】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开始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特点的“新经济”,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建
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答案选 A,B、C 两项是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标志,但
与“新经济”无直接关系,D 项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也与“新经济”无直接关系。
5.【答案】D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美国的汽车、钢铁工业的股票呈现“繁荣”景象,但正是这“繁荣”的假象
最终导致 1929~1933 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的爆发。故答案为 D 项。
6.【答案】A
【解析】这首歌反映了美国人民生活贫困,同时也是对胡佛政府的讽刺,而渴望幸福美好的生活
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恶痛绝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
7.【答案】A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1935 年”“工会罢工者与试图穿越工厂警戒线的无赖打斗在一起”“一个罢工
者打着‘法西斯主义’的标语”等信息可知,受大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8.【答案】A
【解析】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结束,发达国家经济出现
“滞胀”现象,这些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
福利开支。
9.【答案】A
【解析】漫画描述了一个普通人在社会福利的支持下享受安逸的生活,社会福利过大,增加了企
业和国家的负担,故 A 项正确;社会福利范围广,涉及到各个阶层,故 B 项错误;福利政策与国
有化不存在直接联系,故 C 项错误;社会福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矛盾,但是弊端
无法消除,故 D 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1689 年英国颁行《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40 年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完
成,自由贸易制度和现代工厂制度建立,这些都是英国最早开创的,符合题意。D 项垄断资本主义
制度产生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于美、德两国,所以这一制度不是英国最
早开创的,本题选 D 项。
11.【答案】B
【解析】国家干预经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同生
产社会化的矛盾,把资本主义无序生产变为有序化。
12.【答案】B
【解析】材料中“梯子和安全网”是象征性的说法,“梯子”含义是指社会存在一定的财富高低差别以
驱使人们更加努力的向上奋斗,“安全网”是指建立社会保障的福利项目,减少因贫富悬殊过大而引
发社会动荡,故选 B 项。
1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调整无疑借用了罗斯福新政的某些理念和措施,造成
了巨大的遗憾”,应该减少政府干预,故 A 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措施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重
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造成了巨大的遗憾,故 B 项错误;依据题干知识可知合理的思路应该是弥补
罗斯福新政弊端的措施,不是人民资本主义,故 C 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弊端在现代企业制度上
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 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增强了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竞争力,故答案
选 D。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
15.【答案】C
【解析】胡佛的自由放任、罗斯福的国家干预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要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克服经
济危机,区别在于国家政府对经济是否干预,因此 A、B、D 均不正确,C 项符合题意。
1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29 年大经济危机爆发。再结合表格数据 1930 年的离婚率由上一年的
12%迅速降为 3%,反映了经济危机,失业率剧增,家庭收入迅速减少,因此离婚率剧减。1933 年
罗斯福新政开始,随后才实施一些福利政策,故 A、B 项时间与材料不一致,排除 A、B 两项。婚
姻自由是西方价值观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不会因为经济危机与否而改变,排除 D。
17.【答案】C
【解析】“新经济”虽然是建立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模式,但依然受经济周期规
律的影响和制约,只是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而已。
18.【答案】D
【解析】 罗斯福新政时期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加强社会保障,较好地解决了材料所述问题,
故 D 项正确。
19.【答案】B
【解析】从材料“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
收高额关税”说明实行贸易保护政策,这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以度过经济危机,故 B 项
正确。1932 年处于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主要是要应对经济危机,故 C 项说法不正确。政府对经
济的全面干预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故 A 项不正确。材料是实行贸易保护,不是放弃贸易保护,
故 D 项不正确。
20.【答案】C
【解析】图表无法说明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5~1929 年美国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排除①②,故 C 正确。
21.【答案】(1)经济危机爆发后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2)阶级矛盾激化。胡佛政府固守“自由放任”的政策。危机非但没有解决,反而不断恶化。
(3)经济危机爆发的具体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激化,政府应当干预资本主义生产
的无政府状态,同时还应该尽可能地扩大市场,刺激消费。
【解析】第(1)问通过数字和图片所反映的信息归纳;第(2)问主要结合所学理解其经济危机
引发的政治危机及胡佛政府的政策;第(3)问通过经济危机爆发的具体原因理解解决经济危机的
正确对策。
22.【答案】原因: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
【解析】
23.【答案】(1)调整: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适度减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原因:芝加哥学派的主张逐渐被英美等国采用;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使个人独创精神减弱,财富
创造意识削弱。
(2)背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趋缓;全球化造成资本外流,税源减少;
老年人的比例加大;欧洲一体化的挑战等。
(3)现象:我国养老保险事业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认识:社会福利政策是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生产力的发展是实施社会福利政策的前
提;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有利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要调动全社会的福利意识,拓宽资金渠道,
适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
【解析】本题涉及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福利制度,具有较强的时代感。第(1)问,从材料中获
取信息:“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被英美等国用以……”,由此概括 20 世纪 80 年代西方国家
发展模式的调整,结合“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等概括原因。第(2)问,是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
要根据材料说明社会福利制度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原因应从多角度分析;第(3)问,第一问是内涵
式问题,先依据材料信息,说明我国福利制度的特点;然后,依据自己的认识,谈谈福利制度,
言之有理即可。
24.【答案】(1)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2)没有。原因:“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危害,使美国经济跌入“谷底”。
认识:单纯的自由主义政策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应对经济危机的发生;国家
干预与市场调节都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必须适时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解析】材料一反映了经济危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回答第(1)问;胡佛在位时,恰是“柯
立芝繁荣”的末期,繁荣背后隐藏着危机。危机爆发后,他始终推行“自由放任”政策,没有克服经
济危机带来的危害。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
25.【答案】(1)特点:①以知识、资源占有、配制、生产和消费为核心。②主要动力是知识创新
和技术创新。③支柱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④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
(2)关系: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
展。
(3)影响:①知识经济将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②未来竞争将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③教
育将在经济中起关键作用。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第(2)问“新经济”出现于 20 世纪 90 年代经
济全球化加强的时代,两者相互促进;第(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答出知识、人才、教育对
经济发展的影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