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
1.抗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组织大批东南沿海厂矿迁移至西南大后方。这在当时所起的主要作用
是( )
A. 平衡了东西部经济发展格局
B. 便利了官僚资本控制经济
C. 奠定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基础
D.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1925 年华资最大的两家水泥公司启新洋灰公司与华商上海水泥公司达成为期 5 年的联营协议。双
方规定联营区域,在联营区域内约定销售比例和售价。这一协议( )
A. 加剧了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
B. 有利于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
C. 是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的结果
D. 体现了国家的统制经济政策
3.1840 年以来,中国棉花、大豆、蚕桑、烟草、花生、蓝靛、桐油等农产品原料的种植面积都逐年
增加。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近代工业的发展
B. 西方列强的侵略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小农经济的发展
4.在近代中国,这场运动“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
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属于这场运动
的企业是( )
A. 发昌机器厂
B. 汉阳铁厂
C. 大生纱厂
D. 沈阳机床厂
5.“当辑里大经(加工蚕丝)蜚声欧美之时,大约以一百零六七两之白丝摇为纯经百两,故其时货
品均高,外洋甚有信仰,每年出口达一千余万元之谱。”这对当地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 原材料大量出口
B. 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6.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
A. 江南制造总局
B. 轮船招商局
C. 发昌机器厂
D. 大生纱厂
7.1947 年,上海《大公报》连载了漫画《三毛流浪记》,三毛对当时中国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某国商
品感到疑惑不解,这种外国商品来自( )
A. 日本
B. 英国
C. 美国
D. 苏联
8.下表是清朝光、宣时期财政收入一揽表,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 晚清新政中奖励实业小有成效
B. 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控制
C. 晚清社会稳定使政府收入增加
D. 洋务运动中近代工业发展迅速
9.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起初购买力很强,两块钱就能办一桌酒席,但到 1949 年 5 月,100 元只
能买 0.000 000 245 粒大米,下图为当时国统区的反战漫画。这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面临
的哪一方面困境( )
A. 帝国主义的搜刮
B. 封建势力的勒索
C. 政府滥发纸币变相掠夺
D. 官僚资本的压榨
10.《湖北工业史》载,1861 年俄国茶商李凡诺夫在汉口开设顺丰砖茶厂。到 1873 年将原来的手工
制作砖茶改为用蒸汽机器压制,从而成为湖北使用机器生产的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这表明( )
A. 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已合法化
B. 部分民族企业由手工工场转化而来
C.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D. 列强入侵客观上加速了近代化进程
11.1846 年据时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
纺。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以上材料反映的是( )
A. 家庭手工业的破产
B. 松太的棉纺织水平下降
C.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 手工棉纺织品价格下降
12.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通过了工厂内迁的提案。从 1938 年到 1942 年底,内迁厂矿共计
639 家,器材 12 万多吨,技工 1.2 万余人;以机器、纺织为主。这一举措( )
A. 导致官僚阶层控制经济命脉
B. 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展开
C. 对抗战的最终胜利起了决定作用
D.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
13.朱荫贵在《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中介绍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历程,这样写道:企业债务
沉重,规模长期停滞。迫于政府压力的投资和借款的数额越来越大,并提供“报效金”用做赈灾、庆
典,总计外流资金多于 800 万两,另外还要免费为政府提供军运和官运,直到清政府灭亡,企业未
见好转。这表明( )
A. 封建制度拖累企业的发展
B. 技术落后导致企业衰败
C. 洋务企业无法与外商竞争
D. 清政府不支持洋务运动
14.从 1895 年开始,在短短的 10 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 20 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
织为主跨行业的资本企业集团。这主要得益于( )
A. 洋务企业的诱导
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C.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15.1916 年荣氏创立了申新纺织公司,到 1918 年盈利率达到 74.2%,随后申新发展成 9 个厂。申
新纺织公司这一时期发展的原因有( )
A.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推动
C.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发展
D. 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6.20 世纪初期,新派诗人刘大白的《卖布谣》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
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①农村手工业者的辛劳和悲苦 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③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④
17.下表是 1912—1915 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
A. 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B. “一战”的爆发
C. 国货运动的推动
D. 反帝爱国斗争的影响
18.1865 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 年创办的
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它们( )
A. 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 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 都抵抗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 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9.下图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前洋纱输入中国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
A. 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
B. 标志着中国已成为外商原料产地
C. 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 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
20.1882 年 9 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
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
了( )
A. 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B. 洋务企业近代化因素增多
C. 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D. 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21.上海发昌机器厂是中国较早兴办的民族工业之一,发展过程中发生过这样的怪事:机器厂造了
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出现这样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
B. 清政府支持民族企业
C.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D. 抢占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22.从生产力发展观点看,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近代”认识正确的是( )
A.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采用大机器生产方式
C. 由商人、资本家出资兴办
D. 以利润为生产目的
23.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不仅在筹建期间曾借用公款,而且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
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1904 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祟明岛增设
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竞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以上材料从实质上反映了( )
A. 张謇 创办的企业带有官办性质
B. 封建势力阻碍了民族工业健康发展
C. 民族资本家之间的自由竞争日趋激烈
D. 实业家利用政府权力提高商业竞争力
24.19 世纪 40~60 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关于中国社会经济
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民族工业首先在内地产生
C. 重工业发展迅速
D. 传统手工业趋于稳固
25.下图是某种经济形态下人们生活的写照。此种经济形态开始解体于( )
A. 明朝中后期
B. 鸦片战争后
C. 洋务运动期间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
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
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无论
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
——《申报》1888 年 4 月
材料三 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即使在据说是受“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之害最深的纺织工业方面,
61%的国产棉布仍是手工织成的。——《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现象存在的社会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新经济因素发展的影
响。
(2)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出现妇女打工热潮的背景。
(3)材料三中纺织业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哪个特点?
27.近代以来上海经历了沧桑历程,发生了巨大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李鸿章建立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中国首家机器棉纺织工厂。当时洋布进口不断增长,(1872
年的 1224 万匹增到 1890 年的 1556 万匹)郑观应为此提出:“筹一暗收利权之策,则莫如加洋布税,
设洋布厂”,李鸿章指派他筹建织布局,郑提请“给十五年或十年之限,饬行通商各口,无论华人洋
人均不得限内另自纺织……后患庶几可免矣”。结果李鸿章给予了十年专利权。上海机器织布局历
经十余年几次筹资失败,最终在 1889 年开工,年产 24 万匹布。其优厚的利润,吸引了许多华商酝
酿建厂,由于织布局十年专利,在上海也仅有少数以织布局分局等形式建立。1893 年织布局毁于
火灾,第二年李鸿章下令在原址建立华盛纺织总厂,但不久上海“洋厂林立,华厂独受其挤”,1900
年变卖他人。
结合历史背景,解读从上海机器织布局到华盛纺织总厂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
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者数
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
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材料二
(1)材料一说明明朝时期出现了什么新的经济现象?
(2)材料二中图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现象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二中图二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明清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历史轨迹。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请回答: 材料中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你赞同哪种观点?
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30.材料
注:从“磨坊”和“纱厂”看出其行业是轻工业;从地域分布看是在东部沿海和通商口岸。
据“中国早期民族工业分布图”分析中国民族工业在地域和行业分布上分别有何特点?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东南沿海厂矿的内迁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战争的进展和时局的转换,
在当时起到的最主要作用是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A 选项为长远意义,B 选项与内迁无关,
D 选项中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间为 1935——1937 年抗战爆发前,故选 C。
2.【答案】B
【解析】 一战之后列强卷土重来,中国的一些本土企业加强了联合,用以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
故 B 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农产品原料大量出口,种植面积增加,中国近代工业产生于 19 世纪 60 年代,故 A 项错误;农产
品作为原料大量出口体现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故 B 项正确;近代前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列强的经济侵略,故 C 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发展与种植面积增加无关,故 D 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发昌机器厂是民族工业,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该运动是洋务运动,汉阳铁厂是洋
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的代表,故 B 项正确;大生纱厂是张謇创办的民族工业,故 C 项错误;沈阳
机床厂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故 D 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限制词“直接影响”,根据材料信息“每年出口达一千余万元之谱”可知其直接影响
应为生丝大量出口,故 A 项正确;随着生丝大量出口,生丝生产也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但这是间接影响,与题干要求不符,故 B 项错误;C、D 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C、D 两项错
误。
6.【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近代企业是官督商办,故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应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
工业,A 项是军用工业,C、D 项是民族资本主义近代企业,B 项是民用工业,故 B 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换取美国支持其打内战,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
约》,从而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
8.【答案】A
【解析】从表格中光绪和宣统年号的时间,可判断出当时中国处于清末时期,岁入总额的增加可
看出国家经济的发展,尤其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奖励实业,民间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
工业的初步发展,故 A 项正确;一战是 1914—1918 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 B 项错误;晚清
社会动荡不安,起义时有发生,故 C 项错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后破产,故 D 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图片中“钞票满天飞,人人活不了”是关键信息,只有 C 项与此关系密切。
10.【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改为用蒸汽机器压制”和“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可知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故 D 项正确。
11.【答案】A
【解析】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变动。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手工业纷纷破产,农业与家庭
手工业分离,这是自然经济解体的标志,故选 A。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工厂内迁的提案……以机器、纺织为主”可知内地工厂增加,沿海工厂减少,一
定程度上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故 D 项正确。
13.【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轮船招商局“迫于政府压力的投资和借款的数额越来越大,并提供‘报效金’用做
赈灾、庆典”,“还要免费为政府提供军运和官运”,可知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受到清政府的束缚,故
A 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注意时间:1895 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张謇企业的发展说明了这一点。
15.【答案】B
【解析】注意材料时间 1916 年至 1918 年,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后,故 A
项错误;此段时间正好在 1915 年“二十一条”泄露之后,民众反日情绪高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故 B 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是在 1912 年,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是在 1927 年之
后,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16.【答案】C
【解析】从材料“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可知①正确;②中“完全解体”与史实不符,故②错误;
结合材料中“洋布细”“洋布便宜”可知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故④错误,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17.【答案】A
【解析】从时间和工厂数量变化来看,反映“一战”期间外国资本主义工厂呈现减少趋势,说明“一
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其因还有国货运动的推动和反帝爱
国斗争的影响,故 B、C、D 项错误;A 项“开始兴起”显然不符合“一战”时期的阶段特征,故 A 项
正确。
18.【答案】D
【解析】两个工厂分别是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两者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选 D
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是 19 世纪 70 年代,故 1865 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没有受到第二次工业
革命的影响,故 B 项错误。洋务派军事工业没有起到抵制列强经济侵略的作用,但民用企业在一
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故 C 项错误。
19.【答案】C
【解析】材料中无法看出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故 A 项错误;洋纱输入的快速增加,标志着中国
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洋纱输入的增加,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小农
经济,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对华商
品输出,故 D 项错误。
20.【答案】D
【解析】轮船招商局是中国首家采用股份制方式成立的近代企业,它的诞生表明这种西方式的企
业组织方式已开始被中国人认识和接受。材料反映了洋务企业推动了民间创办近代企业的风气大
开,并且引发了买卖这种新型工矿企业所发股票的高潮,故 D 项正确;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
化是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 A 项错误;材料突出的是洋务企业的影响
而非特点,故 B 项错误;“社会各界支持”的说法不妥,如顽固、保守势力仍然抵制近代企业,故 C
项错误。
21.【答案】C
【解析】 注意题目强调的是“根本原因”,故出现材料中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的社会性质,即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A 项不是根本原因,B、D 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所以本题正确选项
为 C 项。
22.【答案】B
【解析】这里的“近代”并非是指产生于近代时期,而是指采用大机器生产方式。
23.【答案】B
【解析】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不属于洋务企业,没有官办性质,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张謇依
仗清政府,取得了垄断权”“清政府商部竞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可知,封建势力阻碍民族工业健康
发展,故 B 项正确;利用权力垄断是一种不良竞争,不会出现“自由竞争”的局面,故 C 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实业家利用政府权力提高商业竞争力”,故 D 项错误。
24.【答案】A
【解析】
25.【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在外国经济侵略的影响下,逐渐
走向解体。
26.【答案】 (1)原因:宗法关系;小农经济;政府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
影响:束缚了自由劳动力,不利于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2)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民族工业兴起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释放了自由劳动力。
(3)特点: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传统经济形式仍占优势。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材料一中“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一直到现在还是
那些人”这一现象与宗法制有关;“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
有变动”这一现象与小农经济有关。第二小问影响,可结合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对资本主义萌
芽的阻碍进行回答。第(2)问回答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即可。第(3)问,据材料三“61%的国产棉
布仍是手工织成的”说明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传统经济形式仍占优势。
27.【答案】示例:洋务运动时期,为与外国商品竞争,李鸿章创办机器纺织厂,并设置十年的垄
断权以增强竞争力。但甲午战争后列强获得了投资办厂的权利,失去垄断地位的纺织厂在外商企
业冲击下失败。
纺织厂的历程表明: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建立,推动了中国纺织业的近代化,对民族资本主义棉纺
织业的兴起发挥了一定的诱导作用。但其垄断权又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企业也很难
抵御外国经济势力的侵略。
【解析】此类题目,不仅要从材料归纳出变化的历程,而且要根据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结合材
料和所学,表述成文,逻辑清晰。结合所学可知此类企业实际上是洋务运动中兴办的民用企业,
应从民办企业兴办的背景描述,然后根据材料归纳兴办状况及发展变化,分析最后衰败的原因。
28.【答案】 (1)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现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埠通商,外国商船云集中国沿海通商口岸倾销商品。影响:
使中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出现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4)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
的入侵摧毁了资本主义萌芽,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从而使中国社会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开始了。
【解析】
29.【答案】角度:徐中约是民族主义角度;费正清是全球化角度。(言之成理即酌情给分,如学生
回答:徐中约: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或民族危机角度;费正清:近代化角度或文明融合角度也可得
分)
观点:我赞同徐中约的观点。
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
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观点: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
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了中国
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两种观点同等得分,学生可任选角度作答,不拘泥于答案,论述合理充分即酌情给分)
【解析】第一小问分析材料中徐中约的看法可知,徐中约主要从西方和俄国对中国侵略以及给中
国带来危机的角度来认识;从费正清“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
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说明从近代化角度来认识。第二小问可任选一种观点作答。第三小
问赞同徐中约观点,主要论述西方列强入侵以及给中国带来危害;赞同费正清观点,主要论述西
方列强入侵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30.【答案】地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及通商口岸。行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