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教学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
作用;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从有关材料中提取信
息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 通过图表分析法突破本课重点;学生运用材料论证问题,养
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辩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理性、客观看待历史的思维意识;
让学生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让学生懂得改革是充满阻力的、过程是艰难的,但要有
鉴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完成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历史影响
2、难点:理解北宋时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前因后果;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依据高二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征,结合选修模块教材编写
的特点,在教学模式上采取学案教学法,即课前学生依据教师给出的学案自主梳理和落实教
材主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为课堂师生间的互动奠定基础,以便更
充分地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与能力。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开宗明义,通过人物简介导入课题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政治家、思想
家、文学家。仁宗时入朝主张变法,但未被接受。直到年轻的宋神宗即位后,才起用王安石为宰相,主持
变法革新。
(二)新课推进:
第一环节:整合教材,化繁为简;师生互动,化解知识。
◆知识整合一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如下学案内容(由三位同学展示课前学习成果)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必要性: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改革势在必行。
(1)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积极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
会动荡不安。
②________________导致民族矛盾的激化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①“三冗”形成:宋初____________,增设官职,并实行________制度,形成冗官。不断扩充军
队,形成冗兵。官俸、军费增加和________,形成冗费。
②积贫积弱:“_________”造成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军队战斗力下降,对辽、夏战争
连年失利形成积弱。
2、可能性:
(1)______________的失败提供经验教训
(2)王安石的大无畏精神
(3)________________的支持。
3、目的:
(1)直接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本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次,教师根据学生存在问题进行点拨,化解学生学习疑难,师生互动学习,理解王安
石变法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知识整合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首先,学生通过课前阅读教材,尝试自主内化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和影响。
其次,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如下内容。
(一)富国之法
措施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略(学生划教材) 限制高利贷剥削,增加政府收入;强制借贷,利息
较高,农民负担仍沉重。
农田
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防洪抗灾,保证灌溉,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
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
募役法
略(学生划教材) 相对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
促进农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地主官僚特
权。
市易法
均输法
略(学生划教材)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财政收
入。
方田
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数
量、质量收税,官僚地主
不例外
一定程度抑制兼并, 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
民赋税负担。
(二)强兵之法
措施 内容 作用
保甲
法
略(学生划教材) 加强封建统治秩序,维持社会治安;寓兵于民,
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为精简军队创造条件。
保马
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提高马匹质量和数量,节省政府费用。
将兵
法
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一定程度上改变兵将分离局面,提高军队战斗
力。
设军
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严
格管理。
提高了武器的产量和质量。
(三)取士之法
措施 内容 作用
改革科举 废明经科,考经义策论。 ①突破传统科举考试内容的局
限,提高民众文化素质。
② 培养人才,为变法造舆论,
壮大改革力量。
③择优录取,冲击恩荫制度。
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
惟才用人
提拔有志于改革的官员
再次,学生在教师限定的十五分钟内完成【合作探究】部分的材料题,教师指导学生
阅读和概括材料的方法和解答、分析问题的思路。
材料: 神宗熙宁时,王安石为相,大加改革:科举考试中进士科不再考诗赋,改
考论、策,其帖经、墨义,则改考大义(帖经专责记诵,大义是要说明义理,可以发抒意见的);别
立新科明法,以待不能改业的士子;主张学校养士,所以整顿太学,立三舍之法,以学年和考试成绩递升,
升至上舍生,可免发解及礼部考试,特赐取得做官资格。
变法为旧党所反对。他们的理由是:诗赋水平高低容易评判,策论弄虚作假也难知道,
因此看卷子难了;以学问论,经义、策、论,似乎较诗、赋为有用,以实际论,则诗赋与策、
论、经义,同为无用。他们主张科举继续以诗赋为主。
考试是从前读书人的出身之路,所考内容非其所习,科举之人,是要反对的。于是至元
祜年间回复旧法,而熙宁之法复废。但又有一班只习于新法的人,也要加以反对。于是折衷
其间,分进士为诗赋、经义两科。南宋以后,遂成定制。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选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科举改革的特点和意义。(10 分)
(2)根据材料,分析北宋科举改革受挫的原因。(5 分)
答案提示:(1)特点:①重视学问的实用性,以经义策论为主;②改革兼顾延续性,给传统士子出路;
③主张兴办学校,逐级培养人才。(6 分)
意义:①突破了传统科举考试内容的局限,引导知识分子关注现实。②提高民
众文化素质。③培养人才,为变法造舆论,壮大改革力量。④择优录取,冲击恩荫制度。
(2)原因:读书人从既得利益和习惯出发反对改革;新旧两派互相攻击;政府的折衷兼顾。
◆知识整合三:王安石变法的结局
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如下学案内容(由三位同学展示课前学习成果)
1、结局:新法被废止,变法失败。
2、原因:
(1)新法遭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强烈反对;
(2)失去__________________的支持;
(3)新法推行中的缺陷;
(4)指导思想上偏重于________,且推行新法操之过急。
(5)根本原因: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
其次,学生在教师限定的十五分钟内完成【合作探究】部分的材料题,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和概括材料的方法和解答、分析问题的思路及答案点拨。
材料一: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
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十月行募役法。五年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
月行方田均税法。
——摘录自宋 吕中《宋大记事讲义》
材料二: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
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
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畜猪养鸡,等候吏胥
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
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问题:依据上述材料及教材内容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6 分)
◆知识整合四: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如下学案内容(由三位同学展示课前学习成果)
1、性质:
是一场地主阶级在不触动_________________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挽救统
治危机的改革。
2、进步性:
(1)_________________大幅上升,国库充裕,军队战斗力增强,一定程度上扭转____________________
局面。
(2)推动_______________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3、局限性:
(1)没有触及_______________,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其次,教师在落实“王安石变法评价”这一知识点的基础上,对评价类方法论给予指导,
提升学生能力。
第二环节:课堂练兵,限时解题,提升思维。
材料: 历代官吏俸禄之厚莫过于宋朝,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厚禄,以期官吏自重,防
止贪污,可以省刑。其俸禄内容有禄粟、职钱和布帛。地方官按职分田,共分 18 级,按月发
俸钱;春秋两季发衣料;每年一次性发粟米……厚禄制度的实行,积极的方面使得官吏们乐于职守,以公
报国。然而,官俸过厚超出了人民的承受能力,造成了财政危机,实际上也并未能够制止贪污行为的发
生……历代官吏俸禄之薄莫过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重定文武官岁俸,以九品正从为差,共 18 级,
正一品官禄米 1044 石,正七品的知县岁俸禄米 90 石(约合今 5440 公斤),由于俸禄较薄,使得小官舞
弊以救贫,大官贪污以致富,明中叶以后官吏贪污则成了习以为常的政风。
——摘自刘志愚《浅述中国古代官吏“俸禄”》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厚禄制实施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两朝俸禄制度的影响。(9 分)
(1)原因:希望官吏们能够廉洁自律,防止贪污腐败,减少刑罚。(6 分)
(2)影响:宋代实行厚禄制度,一方面使得官吏乐于职守,以公报国;另一方面,也加重
了人民的负担,造成了财政危机;没有有效防止腐败。明代反其道而行之,结果适得其反,
大小官员贪污成风,导致腐败更加严重。(9 分)
第三环节:学生尝试自主构架知识思维导图,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教师点拨指导,肯定
学生成果,尊重不同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