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5极地地区第一课时-商务星球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5极地地区第一课时-商务星球版

ID:687664

大小:2.66 MB

页数:6页

时间:2021-05-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极地地区》第一课时《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的地势特点,解释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 5、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极地地区》是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了解地区的最后一节。作为一个特例,本节 内容相对独立,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学区域,课程内容主要围绕: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 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本节 的教学重点在于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和科研价值,难点是在两极地区地图上判断 方向和南极洲气候严寒的原因。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内部的因果关系,理解各地理要素的 内在联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 三、学情分析 1、考虑到初一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区域知识和认识区域的方法,这些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会成为 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石。但是本节内容较抽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难以直观感受,所以应在教学 实施过程中注意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师生间的充分交流和有效互动,提高学 生参与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自主思考。因此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形 象化。 2、初一年级的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收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 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用一些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 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实图和影像得感官冲击、增强学生得印象。注重学生 的读图、用图能力,不断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增强地理思维能力。 3、使用学生喜爱的“手账”形式制作学案,色彩鲜艳,能够激发学生动笔、绘画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根据位置简要分析其自然环境特征。 (2) 运用地图、视频、图片等资料,总结归纳出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3) 运用地图,说出南极地区蕴藏的自然资源。 (4) 观看视频、阅读气象资料,分析南极科考的时间。 2、 过程与方法 (1) 强化描述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2) 锻炼从感官材料中获取理性特征的能力。 (3) 利用地图等材料,分析中国南极科考站建立的顺序依据。 (4) 学会通过阅读图例,说出自然资源的名称。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两极地区自然资源现状,让学生理解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两极地区 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了解人类对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的现状,激发不畏 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自然资源、适合南极科考时间。 2、教学难点:南极地区科考时间的选择。 六、教学工具 1、PowerPoint 软件。 2、地球仪。 3、导入及情境设置用书籍。 4、与板书对应的学案。 七、教学时间: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1)发放学案。 (2)在黑板上绘制南极地区空白图。 (3)播放《北京小学生赴极地科考》视频。 2、导入 (1)展示毕淑敏作品《破冰北极点》,并阅读其中片段。 (2)提出书中极地专家的说法“南极,是水包地;北极,是地包水”。 (3)请学生思考并说明专家说法的含义。 (4)使用地球仪,请学生代表展示南极和北极在地球上的位置,并在地球仪上找出“南极, 是水包地;北极,是地包水”的依据。 3、知识迁移与回顾 学生头脑风暴,讲出已经学过的有关南极地区的词汇。如:南极洲、南极大陆、南极圈、 南极点等。 4、 读图、填图练习 (1)阅读教材中南极地区图,在学案图中填写或画出:南极洲、南极圈、南极点、围绕的三 大洋等要素。教师建议同桌合作学习,并给予指导。 (2)请学生代表在黑板上绘制和填写南极地区图,并对难点——南极圈的位置进行说明。 (3)提出问题、判断正误:南极就是南极圈以内的地区。引导学生找出南极大陆上在南极圈 以外的部分——南极半岛顶端,并指出其中建立有中国南极长城站。 5、南极的自然环境特征 (1)播放南极科考视频,通过视频主人公的描述,在学案中归纳出“你的南极印象”。 (2)请多位学生说出“你的南极印象”,并从中寻找出高频词,即作为南极地区的自然特征: 极寒、狂风、干燥、紫外线强烈、极光等。 (3)注意,在此不必拘泥与“酷寒、干燥、烈风”等教材中出现的标准描述,重点是让学生 形成属于自己的主观印象。 6、南极科考的时间选择 (1)回顾视频中男女科考队员经历的截然不同的南极环境,思考差异的产生原因。 (2)给出俄罗斯东方站的气候类型直方图,引导学生说出南极地区的气温特征和降水特征。 (3)根据气温特征推断适合南极科考的月份和其相对应的季节。 7、中国的南极科考 (1)观看中国南极科考站建设历程的视频。 (2)再现中国南极科考站建设顺序,并在南极地区空白图中依次添加中国已建成的四个南极 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和名称。 (3)提出问题:根据南极的海陆位置和气候条件思考,为什么我国的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坐落 在南极半岛的乔治王岛上。 (4)学生小组讨论,并请几位学生代表说出小组讨论的结果。 (5)观看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选址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6)南极科考站命名小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扩宽学生思维。 (7)在南极空白图上标出中国即将建成的第五个南极科考站。 8、南极科考的价值 (1)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阅读课本南极地区图,引导学生查阅图例,熟悉常用 的矿产资源符号。 (2)南极地图“隐藏”的自然资源——淡水。给出南极地区地形剖面图,得出南极由于覆盖 着厚厚的冰盖,因此淡水资源十分丰富,被称作“冰雪高原”。 (3)提出发散性问题:我们能否利用南极冰盖中的淡水资源作为沙漠地区的淡水来源呢? (4)观看视频:南极冰芯科学研究,了解南极科考的意义和价值。 9、南极特有动物——企鹅。 10、南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观看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崩裂、融化,由于越发频繁的 人类互动导致的垃圾污染。 11、结语 回归毕淑敏作品《破冰北极点》,全班朗读其中选段(教师根据书中原文改编),知道南极 地区自然环境的脆弱性,感受人与地球该如何和谐相处。 九、课后作业 1、整理课堂学案并复习南极地区的自然要素特征。 2、预习北极地区,并试图比较南北极地区的不同。 十、板书设计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