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六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 1《北京的春节》
难点名称 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本文中充满“京味儿”的语言,具有地域性,粤语地区的人学起来有一
个过程。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是在学生学习过的如何把握文章
的主要内容,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学生生活在粤语地区,加上方言的影响,不太习惯文中充满“京味儿”
的语言。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和掌握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困难。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分析归纳“京味儿”词语的特点,把充满“京味儿”的词语放在句子中、语段中进行
听和读,体会“京味儿”语言风格。
2.通过使用表格和时间轴分析归纳课文中的段落,形象地展示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展示本地区春节里的活动图片。
2.介绍《北京的春节》的写作背景。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在 1951 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老舍先生用他朴素自然,充满“京味
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
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感受作家“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1)展示“京味儿”语言特点的词语。
杂拌儿 玩意儿 擦黑儿 摆摊儿
零七八碎儿 闲在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2)展示“京味儿”语言特点的句子。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
琴等,和年画。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4.体会作家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1)出示问题: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
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读完课文,很快能够发现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其中“腊月二十三、除夕、
初一、元宵节”这几天写得详细,其他几天写得简略。
(2)出示表格,借助表格这一直观的形式,梳理课文脉络,由整体入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
容,分清内容的主次、明确课文的详略安排。
(3)学习“腊八”部分。
默读文章的 1-2 自然段,找出体现“腊八”这一天民俗特点的句子,进行批注。
展示学生的批注,进行讲解。
出示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醋的图片,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风俗特点的。(抓住“各种”“小型
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等描写,体会腊八节的美好,以及人们在这一习俗中
所获得的满足和幸福感。)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5.用以上的方法,学习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风俗的相关段落,进一步
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的。
出示问题:请用以上的方法,继续默读课文,在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和元宵节这几天中选择
自己最喜欢的一天,自主学习。想想作者是怎样抓住重点写出民俗特点的?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批注。
展示学生对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风俗的相关段落的批注,进行讲解。
小结
6.借助时间轴,发现风俗特点突出的日子重点交代了人们的活动,而其他日子作者是一笔带过的,
甚至把几天的时间、几天的事情合在一起写,写得比较概括。
这样写能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