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
热闹、喜庆气氛。
2.体会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
二、学习重难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体会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人过春节的
不同之处,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
的兴趣。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
法。
三、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课文
1、简介老舍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都是什么时间?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
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到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直到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二、学习重要段落
1、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
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内容用括号括
起来。
2、学生汇报,板书:(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的读读,勾画
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由读
3、学生交流:
(一)腊八: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要干什么?
课件出示(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二)小年
1.“彩排”为什么加上引号?
2.出示麦芽糖,江米糖的图片
(三)除夕
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1.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 板书:热闹
2.本段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第 1 句)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除夕的热闹的?(课件)(一、人们的活动,
二、从味、色、声)
小结: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事。
4、 指导朗读:想象着这热闹的场面,有滋有味地把这一段读读。
(三)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课件出示:
“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 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 形容两种食物毫无共同之处。
“正月初一”与“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的呢?(热闹---安静)形成
对比
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悠闲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小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
逛街、比赛。总之都没有闲着的,分明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3、 指导朗读:谁愿意读出这轻松自在的感觉。
(四)元宵节
1、谁喜欢写元宵的这一部分。咱们先不着急说,读读这部分,看看
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灯)
2、再读课文,把描写灯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3、学生汇报交流:
“正月十五……红火而美丽。“张灯结彩,百盏灯,各式各样”种类
多。
“有名的老铺子……故事。” 一连串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灯”
的数量多、种类多。
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而美丽吧!
4、想象:假如你在这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怎样的花灯呢?
小结:是呀,在这五光十色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情不自禁,让人
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课件演示:——“元宵上市,春节的有一
个高潮到了”
——“这的确是美好而快乐的日子”说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全文
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五、作业 收集春联
教学反思
1、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在课
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
中,腊八、小年、除夕、初一和十五这些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
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
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时段来品读、讨论,从而感受到北京
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2、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
很有风格的,对作者京腔京韵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
来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