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第 1页,总 18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检测模拟一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 下面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翘.首(qiáo) 解剖.(pōu) 狼藉.(jí) 重峦叠嶂.(zhàng)
B.胡髭.(zī) 锃.亮(zèng) 镂.空(lóu) 坦荡如砥.(dǐ)
C.俯瞰.(kàn) 恹.恹(yǎn) 娴.熟(xián) 殚.精竭虑(dān)
D.炽.热(zhì) 秀颀.(qí) 嶙.峋(lín) 络绎.不绝(yì)
【答案】A
【详解】
B.镂.空(lòu);
C.恹.恹(yān);
D.炽.热(chì);
故选 A。
2.下列各项成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诚惶诚恐 振聋发聩 惨绝人寰 油光可见
B.俯仰生姿 亭台轩榭 巧妙绝伦 就地取才
C.步履蹒跚 毫无顾忌 无动于衷 金蝉脱壳
D.永不休止 坚强不曲 妙手偶得 祸不单行
【答案】C
试卷第 2页,总 18页
【详解】
A. 油光可见——油光可鉴;
B. 就地取才——就地取材;
D. 坚强不曲——坚强不屈;
故选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转瞬即逝也好,海枯石烂....也罢,只要我们用心感受,一切都是美好的。
B.《大雁归来》一文,字里行间充盈..着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和对它们命运的关怀。
C.一个小学生突然横穿马路,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戛然而止....,避免了一场车祸。
D.《社戏》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答案】C
【详解】
A.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正确;
B. 充盈:充满;丰富。正确;
C.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不能用于形容汽车停止,使用不当;
D. 眷念:想念;思念。正确。
故选 C。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择端擅长中国画,尤工舟车、人物、市街、城郭、自成一家。
B.在第十届“艺博杯”工艺美术大奖赛中,兴化市工艺美术创作员李玉凤的剪刻纸《大
美民间》荣获铜奖。
C.什么样的人是弱者?弱者的世界是怎样的?其实哪有标准答案,只不过是世俗的功
利观下带有歧视的表达。
试卷第 3页,总 18页
D.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
地,不要走动。”
【答案】A
【详解】
A.“城郭、自成一家”顿号改为逗号。故选 A。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历下区启动了文庙周边建筑景观整治,以更好地还原泉城风貌。
B.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
C.为了让孩子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是很多海外华人送孩子上中文学校的原因。
D.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再次引起人们对锂电池的讨论和关注。
【答案】B
【详解】
A. 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第一小句后添上“启动”的宾语“项目”;
B. 没有语病;
C. 句式杂糅。把“为了”删去,或把“是”和“的原因”删去;
D. 语序不当。先有“关注”后有“讨论”;
故选 B。
6.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
余年的史实。
B.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道家学说代表人物。
C.《三峡》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D.《昆明的雨》作者汪曾祺,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
试卷第 4页,总 18页
【答案】B
【详解】
B.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所以 B 项错误。
故选 B。
评卷人 得分
二、情景默写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孟子《富贵不能淫》)
(2)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3)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4)《钱塘湖春行》中,使用拟人,通过飞禽来写出春天生机勃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庭下如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贫贱不能移 无可奈何花落去 黑云压城城欲摧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积水空明
【详解】
“摧、暖、啄”等字易写错。
评卷人 得分
三、诗歌鉴赏
阅读古代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 望
试卷第 5页,总 18页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
诗人的无限感慨;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尾联则写出
了诗人忧愤之深。
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感情强烈,情景兼具,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9.诗人时年四十多岁,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原因是什么?
【答案】
8.A
9.国家残破(忧国);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
【分析】
8.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A.安史之乱发生后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
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全诗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
哀思。选项错误。
故选 A。
9.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
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
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
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
试卷第 6页,总 18页
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
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
10.阅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_____)
A.这首七言律诗采用白描手法虚写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
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B.首句中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
将士处境艰难等局势表现了出来。
C.第五、六句中“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霜重鼓寒”营造出浓郁的被撞气氛,夜
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D.最后两句诗运用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
报效朝廷的决心。
(2)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
“_______”。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颇享盛誉的_________主义
诗人。
【答案】(1)A (2)“鬼才”或“诗鬼”, 浪漫
【详解】
(1)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
象。而本诗首句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
急形势,第三四联则引用典故,所以,本诗并未运用白描手法,故 A 错误,选 A。
(2)李贺(791-817 年),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
试卷第 7页,总 18页
陇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故称他为“鬼才”或“诗鬼”。
评卷人 得分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三章)
(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②,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③,
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④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
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注释]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鄙:边境。③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④侍御:侍从妃
子。
1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曾.益其所不能 曾_____ (2)而后喻. 喻 _____
(3)被.服以立 被_____ (4)卒.得反国 卒_____
1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B.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试卷第 8页,总 18页
C.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D.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14.乙文写了什么事?请概括。宋昭公出亡的原因是什么?印证了甲文的什么观点?请
简述。
【答案】
11. “曾”同“增”,增加 明白 “被”通“披”,穿着 终于,最终
12.C
13.(1)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
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2)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14.乙文写宋昭公亡国出逃,悟出了亡国原因后最终返国。宋昭公出亡是因为他的臣子
和他的侍从妃子都没有及时指出他的过错,他们都是阿谀奉承之辈。印证了甲文入则无
法家拂士则国恒亡这一观点。
【分析】
11.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
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曾:同“增”,增加。
(2)大意:然后才能被人明白。喻:明白。
(3)大意:披着衣服站立。被:通“披”,穿着。
(4)大意:最后得以返回国家。卒:终于,最终。
试卷第 9页,总 18页
12.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
C.大意:在宋昭公君看来,做君王的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
停顿是: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选 C。
13.
这道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
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1)重难点词语有:入,在国内。拂,同“弼”,辅佐。出,在国外。敌国,势力、地
位相当的国家。恒,常常。
(2)重难点词语有:内外,朝内朝外。过,过错。是以,因此。
14.
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根据“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可以概括出乙文的
内容:宋昭公亡国出逃,悟出了亡国原因后最终返国。根据“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
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可知,宋
昭公出亡是因为他的臣子和他的侍从妃子都没有及时指出他的过错,他们都是阿谀奉承
之辈。这刚好印证了甲文的“入则无法家拂士”这一观点。
【点睛】
甲文译文: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
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
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
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
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文译文:
试卷第 10页,总 18页
宋昭公亡国后出逃,到达了边境,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
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
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在宋昭公君看来,做君王的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
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
评卷人 得分
五、课外阅读
况①守时,府治②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③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④
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⑤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
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⑥小
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
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节选自《智囊》)
(注释)①况:况钟,字伯律,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者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遗
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④砾:小石,碎石。⑤亟:急迹,赶快。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
意思。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此固.太守事也
(2)所以威行而.无怨
1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
(2)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
17.况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15.(1)本来 (2)但,却
试卷第 11页,总 18页
16.(1)全力承担火灾的过失,对那名小吏却只字未提
(2)即使是自己的过失,尚且还想将过失推诿别人,更何况是替人受过呢?
17.勇于担当承责。对小吏的过错,况钟在呈奏皇上时,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
【分析】
15.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
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
用。固,一词多义,本来。而,一词多义,但,却。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
认词义。
16.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一,全。已躬,自身。累,连
累。(2)即,即使。尚,尚且。欲,想要。况,何况。
17.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文本中的“亟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可知他
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点睛】
译文:
况钟做太守时,府衙被火烧,文件书卷都烧成了灰烬,失职造成火灾的人是个小官员。
火熄灭后,况钟出门坐在碎石场上,叫人狠狠杖打小官员百下,大声叫喊让他回到房舍
中。赶快亲自草拟奏折,尽全力把罪责归聚到自己身上,却不用罪责连累小官员,开始
小官员自己知道将要承担死罪,况钟感叹说:“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
怎么能够承担呢!”况钟(将事情)上奏给皇上,论罪被罚没傣禄。况钟对待手下小官都
如此(有担当),这就是他行事有威严却不遭人怨恨的原因。假如让如今的人处于这件
事中,原本是自己的罪过还想要推脱给手下的人,更何况愿意代替别人承担过错呢?况
钟的品格,就是在这一点上让人望尘莫及啊!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试卷第 12页,总 18页
18.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诗的源头是歌谣。①__ 。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
舞足蹈使是辅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
谣,没有写的诗。②___,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这便是最初写的诗了。
【答案】①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 ②有了文字以后(意思对即可)
【详解】
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①处注意后文“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
随着乐器唱”,②处注意后面的“这便是最初写的诗了”。据此回答即可。
评卷人 得分
七、现代文阅读
在瑞典文学院颁奖礼上发表的演讲
①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②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
方。我们只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
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③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个热水瓶
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
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
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我记忆中
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
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
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
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
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
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④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包了一顿饺子,每人
试卷第 13页,总 18页
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
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
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
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
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⑤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
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
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⑥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
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
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厢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
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
边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了我的心思,
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
的。”
⑦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
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
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
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
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
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
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
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⑧很快地,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
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母亲在听完我
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
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
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
试卷第 14页,总 18页
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
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
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⑨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
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 83 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 50 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
19.请简要概括作者在回忆母亲众多事例中最痛苦的一件事。
20.简要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21.下面文中的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请简要说说它的作用。
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
嘴吃饭吗?
22.在文段②中,作者说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23.从作者母亲身上,你学到了哪些有益的为人处世之道?
【答案】
19.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被看守麦田的人扇了母亲一个耳光,并没收了“我们”捡
的麦穗。
20.生动地再现了儿时的“我”对于“讲故事”的热爱,刻画了一个热衷口头展现自我的少
年形象,为后文母亲反对耍贫嘴埋下伏笔,也反映了“我”农家生活的其乐融融。(意近
即可)
21.语言描写,真切的表达了母亲对儿女将来做一个什么人的担忧,表现了母亲崇尚务
实,崇尚踏实肯干的高尚品格,也反映了母亲对教育子女如何做人的重视。(意近即可)
22.客观上,母亲去世已入黄土,身体已经化为大地的一部分。主观上,母亲的博爱、
忍辱负重、朴实厚道等一系列高尚的品格,犹如这生我养我而又不计任何回报的茫茫大
地,所以作者自然而然就产生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的感觉了。(意近即可)
试卷第 15页,总 18页
23.博爱、忍辱负重、朴实厚道、尊重知识、宽容大度、坚强乐观
【分析】
19.
考查文本情节。根据第三段中的“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
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
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
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可知这是我记忆当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我和母亲
去集体的地里去捡麦穗,被看守麦田的人发现,那人不仅没收了麦穗,还打我母亲一个
耳光。
20.
考查赏析词语。“绘声绘色”意为:形容叙述、描写得极其逼真。联系语境可知,这个词
语在句中表示我常听说书人讲故事,为了报答母亲,也为了炫耀自己,把白天听到的故
事讲给妈妈听。可知这个词语表现了我对于“讲故事”的热爱,“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
力”表现了我乐于展现自我的少年形象。联系后文,母亲听完我的故事后,为我担忧,
可知此处我的表现为下文母亲的担忧埋下了伏笔。我为母亲绘声绘色的讲故事,表现了
我与母亲其乐融融的家庭亲情。
21.
考查赏析句子。这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表现了母亲
对于我长大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担忧之意。“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是一个反问句,
表明了母亲的倾向,她不希望我成为一个靠耍贫嘴吃饭的人,而是想让人成为了踏实肯
干的人。这也符合母亲务实的性格特点。母亲对于我前途的担忧,对于我成为一个什么
样的人的期待,表现了母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22.
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根据第一段中的“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和第二段中的“她
的坟墓”可知母亲已经去世,已经深埋地下,她的身体已经与大地融为一体。从人物性
格上来看,母亲原谅了当初那个打了她一巴掌的人,表现了她的忍耐与宽容。她给一个
乞讨的老人吃食,表现了她的善良。母亲说“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表现了
她的朴实与坚强。这些品格就如同我们脚下的大地一样。所以作者才会觉得母亲就是大
试卷第 16页,总 18页
地的一部分。
23.
考查分析文章主旨。根据母亲给一个乞讨的老人吃食,可知她的博爱与善良。根据她原
谅了当初那个打了她一巴掌的老人,可知她的朴实厚重、宽容大度。根据她让我去听说
书人讲故事,可知她的尊重知识。根据她说的“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
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可知她的忍辱负重与坚强乐观。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从这位母
亲身上学到的处世之道。
评卷人 得分
八、作文
2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
时光,太匆匆,它仿佛水一样从我们的身边流过,无声无息,渐行渐远……而曾经
一起走过的日子,那些拼搏过,哀伤过,快乐过,感动过的瞬间,如一朵永不凋谢的花,
开在我们的记忆里,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鲜艳的亮色。
请以“开在记忆里的花朵”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除诗歌、戏剧外,
文体不限,600~800 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答案】范文:
开在记忆里的花朵
人生兜兜转转,寻寻觅觅,当我们蓦然回首时,人生中最绮丽的花朵依稀摇曳在童年时
光。
晓风吹拂,记忆的潮水荡起波澜,多多花蕾映入眼帘。
农村里的童年完完全全是大自然赐予,我的童年没有时尚的服装,高端的玩具,有的是
田螺和泥鳅。一场缠缠绵绵的春雨喜在田间,也喜在我们心头。我们总是三五一群地拿
着水桶,高高地挽起裤脚和袖子,像一群农民兵的样子,毫不犹豫地将脚迈进黑黑的、
湿湿的泥土中,大地母亲送来的丝丝凉意蔓延而来。大约这个时节,农田里蕴藏着无数
试卷第 17页,总 18页
的大自然宝藏,田螺、泥鳅。田螺是安静的小姑娘,揣着一份春天的暖意羞答答地藏在
壳里,安静地栖息在泥田里。而泥鳅是大地妈妈最顽皮的小儿子,皮肤晒得黝黑黝黑。
每当我们靠近时,它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溜走。我们怀着回家后可以吃到香喷喷的
田园大餐的憧憬开始与它们捉迷藏,你藏我寻的大战,好不快活。
当泥鳅游到我们脚边时,我们都会先高高翘起屁股——怕打湿裤子,慢慢靠近泥鳅,再
慢慢地俯下身体,将双手捧成一个碗状,轻轻地入水中,轻轻地将泥鳅捧在手中,最后
快速地握手,将泥鳅胜利地捉住。有时大自然母亲见不得我们快活,忍不住跟我开玩笑,
搞个恶作剧,让我们摔个大马趴。摔了之后,我们就像“出泥芙蓉”,浑身萦绕着泥土的
芳香。每当见到这种样子,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捧腹大笑,互相抓起泥土扔向每个人,
一场史无前例的泥土大战成为田间一道亮丽的风景,阵阵毫不顾及的大笑从田间蔓延,
偶间有几个大人经过总会朝我们看来,丢一句:“这是谁家的孩子呀,玩得那么欢。”
桶里装满了大大小小的田螺和泥鳅,也盛满了我们劳动的喜悦。我们便从泥土中爬出来,
以“孙悟空翻筋斗“的神速奔向了小溪的怀抱。股股清泉汩汩流过,在我们的身上逗痒痒,
让我们忍不住嬉笑起来。在甘甜清凉的溪水中,我们与游鱼一起嬉戏,与水打石头的敲
击声谱成一段段合唱。等到太阳偷偷地藏在山头看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踏上回家的路,
田园里又恢复了一片宁静,山里只荡漾我们洪亮的童谣:“太阳出来我出来,打完泥鳅
打水战,抓完泥鳅洗脚丫,太阳回家我回家。”
身边仿佛依然嘹亮着我们的歌声、笑声,在时间的潮流里,我们不知不觉中已悄然成长。
饮欢乐之水,食童真之果的童年已成往事的烟云,如今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将这弥足珍
贵的童年藏在心中,待我们成长空闲时,依然能细细品味这份芳香和甘甜。
童年——那开在记忆里的花朵——永不凋谢。
【详解】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属于“材料+题目”的命题方式。命题作文在写作时,关键之处在于
如何审题,抓住题眼。只要理解了题目的涵义及出题者的意图就比较容易写作了。命题
作文的具体写作过程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行文、修改等环节。据此,写作
本文,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审题抓“题眼”。所谓审题,就是对所给题目中
文字所蕴含的有效写作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把握出题者的出题动机,抓住作文的中
心问题。审题的关键是找“题眼”,也即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文题“开在记忆里的花
朵”,关键词是“记忆”,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日子。而能留下深刻印象的,既可以是
试卷第 18页,总 18页
人,也可以是事,还可以是物,甚至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游戏或者是一场
表演等等。②立意明“喻义”。所谓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作
文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围绕主题展开,服从、服务于主题的需要。本文题目“开在记忆
里的花朵”中的“花朵”,并非指自然中某些植物的花朵,而是使用的比喻义,形容的是
在记忆中发生事件时内心的感受。既然是“花朵”,是记忆里最鲜艳的亮色,所以所选感
受最好是美好、积极向上的,例如是能让我们感动的、开心的、拼搏进取的,等等。③
选材重真实。既然是“记忆”,那么选材不论是小到没人知道,还是大到叱咤风云,但一
定要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不仅有利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且会使文章更具有感
染力,避免生搬硬造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