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九年级下册散文专题阅读:03句段作用题(考点梳理+专项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淮安市九年级下册散文专题阅读:03句段作用题(考点梳理+专项练习)

ID:687124

大小:218.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5-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句段作用 重要句子深刻含义、重要句子的作用。 (1)题目的作用——揭示中心(对象);形象含蓄,激发兴趣。 (2)开头的作用——揭示中心(点题);引出话题(下文) ;设置 悬念;激发兴趣。 (3)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揭示(突出)主旨;语言含蓄深刻,留有余味。 (4)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 解答技巧: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若是比喻句,找出 本体代入句中;) 手法: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双关、反复……)、插叙倒叙…… 答题思路 (1)手法: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引用、环境描写、插叙、倒叙…… (2)内容:写出了……(概括),交代了主要对象/内容,表现了……的特征(品质等), 与主体对象的联系(衬托、对比 、丰富); (3)情感:表达了……情感,与主旨的联系(点明主旨、深化主旨) (4)结构:关注与上下文联系(线索、铺垫、承上启下、总领全文、 总结全文,推动、贯 穿情节);点题 (5)形式:设悬激趣、增加生动性、文学性、历史厚重感…… 与草化敌为友 ——陈立明 ①草是庄稼的敌人。庄稼是父亲的心头肉。草跟父亲势不两立。 ②草长在庄稼地里,与庄稼争抢养料、阳光和雨露,那些草明着是长在庄稼地里,暗里 其实是长在父亲的心头,汲取父亲的血脉。 ③父亲头顶烈日,一锄一锄把草锄掉,庄稼欢天喜地,而草则恨意浓浓,它们无处躲, 没处藏,被父亲连根锄起。父亲背着手像个将军一样走在田埂上,眼睛锥子一样,锋利地扫 过庄稼地,瞄到一株草,哪怕是微小的一株,他也会三步并作两步,径直冲到草面前,拨开 庄稼,掐住草的七寸,把它连根拔起,撂在田埂上晒太阳。 ④父亲与草,草与父亲,势不两立。 ⑤父亲老了,种不动地了,只好放下高高挽起的裤管,洗净双脚上沾染的泥土,跟随儿 女进城。父亲进城,庄稼们挥泪告别,草们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得意扬扬地说:到城里待 着去吧,再不要回来! ⑥进了城的父亲,起初有些坐卧不安。他对那些没人打理的土地,盈满了牵挂。父亲常 情不自禁地唠叨,那些地没了娘老子,成了没人管的孩子,草就疯了,多好的地,一年收多 少粮食啊…… ⑦有次下班回家,吃惊地发现,阳台上多了几盆花。花是父亲倒了几趟车,去花市买的。 父亲进城后,很少出门,即使出门,也不会走离小区太远。这座城市对于父亲来说,大到没 有边际,所有的路和楼都是一个面孔,他怕迷路,走丢了,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⑧每每这时候,父亲就会想念乡下的老家,在那里,每一条路父亲都是熟悉的,就像熟 悉自己的每条血管一样,熟 悉每条路的走向,熟悉到闭上眼睛也不会迷路。而离开了土地, 父亲就像航船失去了罗盘与群星的指引,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汪洋之中,不知去向。 ⑨父亲每天都会亲手打理那几盆花,就像对待上幼儿园小班的孙子一样,充满了爱怜和 疼惜。但对于从花盆角落里悄悄冒出来的几株草,父亲一如当初对待大田里的草一样,毫不 留情地连根拔起,重重地摔进垃圾桶。 ⑩父亲以照顾庄稼的细密的心思,照顾着盆里的花。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些花没多久 就枯萎凋敝了。花的骄矜,显然大大出乎父亲的预料,也让父亲有些失望,这更加勾起了父 亲对皮实的庄稼的念想与回味。 (11)花枯萎了。父亲找来一些大蒜,把它们种在花盆里,又到菜市场买来一些香葱种 在里面。果然,这些蔬菜比那些花儿好侍弄多了,浇了一些水后,便葳葳蕤蕤长起来。等到 长大一些,就有些发黄了,显然是肥力不足,那些花草专用的混合物跟泥土相比,单薄了许 多,让蒜和葱营养不良,枯黄瘦小。 (12)后来,父亲趁着回老家的机会,背了半袋子大田里的泥土过来。拔除了那些营养 不良的蒜和葱,一盆一盆地装满泥土,摆在阳台上晒着。父亲是打算让泥土吸饱了阳光,然 后种上蔬菜。父亲叫我帮着从网上买 点黄心乌种子,我给忙忘记了,父亲可能以为我不想 他在阳台上种菜,就没再提过。 (13)等我想起来,从网上买回来黄心乌种子时,几个花盆里细细密密地长出了许多不 知名的小草。父亲经常用淘米水浇灌那花盆里的土,我猜那是为了把土喂肥了,好种上黄心 乌。可黄心乌还没种进去,那些草却在淘米水的滋养下先一步出生了,且长得极快,很快就 把花盆铺满了,嫩嫩绿绿的,一派生机。 (14)我以为父亲会毫不留情地拔了那些草,种上黄心乌,不仅可以观赏,长 大了还 可以拔出来炒着吃,而且是没有污染的原生态蔬菜。然而过了很久,也没见父亲把那些黄心 乌种进花盆。 (15)那些草已经长得老高,有的都已经打苞要抽穗的样子,父亲有事没事就躺在阳台 的躺椅上,祥和地打量着那些草。父亲温柔的目光已然没有了对草的“仇恨”,反而多了一 份欣喜和眷恋。 (16)父亲与草和解了,面对面坐着,就像深交多年的老朋友,彼此都不说话,却没有 半点疏离。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还是父亲心头对田 野的思念? (17)但不管怎样,化敌为友总是一件让人走向平和豁达的光明路径。那些生命力顽强 的草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幸福地生长着,无忧无虑,陪伴着孤寂的父亲,消融了高楼大厦 的硬冷,成了一道温暖的风景…… 13.文章讲的是父亲“与草化敌为友”的故事,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父亲种花的过程,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13.细致地表现了父亲心理的一种变化,父亲离开庄稼,在城里种花是为了排遣内心 的孤寂;种花失败,表现父亲对城市的不适应,由此引发他对农村生活的念想与回味,种 花的经历促使父亲接纳了花盆里的野草,为后文写与草化敌为友作铺垫。 古道秋风 王剑冰 ①秋天多雾,也多风。豫西的山原高低起伏,沟壑遍野,为风提供了辗转腾挪的条件。 风从那些沟壑里一点点踅起,到高处集中,形成队伍便在原上横冲直撞,带动起所有能带动 的东西一起狂欢。收割后的细碎的庄稼和树叶漫天飞舞。有些沙土打在脸上,麻梭梭的疼。 风带动不起那些树枝电线,它们便无休地纠缠着,发出尖利的嘶鸣。 ②一条河在原上出现,这是一道裂谷。河经流了许多岁月,现在变得细小舒缓。旋着的 叶子,旋到这里忽而栽下,会同浑黄的野草顺着河谷跑。 ③再往前走,便见到了凌厉而险峻的古道。这是一片猛然凸起的山峡,由于时间的久远, 无法理解古道为何不设在我们来时的山原地带。山石是那么坚硬,能够感觉那是一种硬性的 穿越,两边狭窄之处,必是经过了人力的凿斫。不规整的峡谷间,出现了深深的车辙,那是 铁轮碾压的痕迹,并不是归顺地统一在一处,最深的车辙两边,仍有辙印交错,说明通过时 的紧张与慌乱。这么多,这么深的印记,令人惊心。 ④四周全是茅草,有的能够叫上名字,更多的叫不出名字。长长的白芦,随着风乱摇, 如群舞的小妖。也是,如果没有这么多的乱草,这条古道,早就找到了。我们找了位不远的 当地人做向导。说不远,也有一定距离了。那是石壕村来的,对,就是杜甫写《石壕吏》的 石壕村。从村子到这里的路上,还都是大片的黄土地。起起伏伏的黄土地,早被人收割过、 深翻过、平整过了,麦种已经播进了土地的内部,再一场秋雨扫过,它们就会钻出地面,将 大地绣满..莹莹的锦缎。有的地块,还有人在忙碌,不知道忙些什么,农家不会让地荒掉,他 们总是在忙着。田地四周有树,高高低低。纷乱浓密的地方,就是村庄。在豫西这片地方, 你会惊奇地发现,顺着山原排下来,竟然有那么多的柿子树。从地坑院出来,与地面齐平的 屋顶上已经有人在晒柿子,从高空往下看,会以为是晾晒的一块块红被子。田野里的柿子树, 雾气缠绕其间,越是靠近,越能看到一串串小灯笼似的红柿子。早晨的太阳,顺着山原升起, 光线一层层打在上面,那些树就一层层地绚烂。 ⑤这些田地和山村,不知接纳了多少漫漫古道的旅人。 ⑥秋风吹拂,荒草摇动。古道从黄河与小秦岭之间逶迤而出,一直朝向了西部更为深远 的山谷。这段古道就是崤函古道,过去苍莽四百里,连接着洛阳与长安。唐太宗曾有诗:“崤 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崤就是崤山,秦岭末端的绝险之地。《秦晋崤之战》写到的主战 场,离此不远。秦人袭郑不成,从这条古道回返进入崤山,遭受了不义之师的灭顶之灾。函 是函谷关,就在前面。这么一想,眼前立时旌旗猎猎,车轮滚滚,人吼马啸,风烟弥漫。如 此,骑牛的老子,是从这里衣袂飘飘走向函谷关的吗?满腹经纶的老子,走了一路,或许是 看破了,悟透了,所以经过这里,在函谷关一气写下了《道德经》,那是另一条闪现着风、 阳光与高山的古道。想必,秦始皇东巡的车辇,一次次隆隆驶过这个山峡,可以想见坐在车 里的滋味并不好受。没有一种信心十足的理由,谁也不会冒如此风险和艰难去长途跋涉。还 有诗人杜甫,在一个纷乱的年月,暮投石壕村,经历了有吏夜捉人的事件,也是穿过这条古 道,磕磕绊绊,一脸风尘,满怀心绪,“三吏三别”,激涌而出。 ⑦多少人物、多少朝代过去,只剩下了累累印记。 ⑧有人在那些草里忙着采集、照相,欢闹着,追逐着,他们或许很少看到这么荒凉的地 方,这么原始的所在。也正是这种荒凉和原始,构成了罕奇的景象。 ⑨晨阳的淡黄光线里,起伏的原上渐渐托出一个人影,走得近了,看清是一个女孩,手 里拉着箱子。而后又有一辆农用车慢慢爬上来,车上依旧是年轻人。一定是农忙之后,出外 打工的农家孩子。 ⑩太阳越升越高,雾气全消,眼前一片辽阔。攀上古道边上的山峰,看见了越来越多的 群山。头发和衣衫掀动,心襟也被风吹荡起来,眼前一片辽阔。 15.第六段引用大量历史故事的作用是什么?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加以分析。 内容上,突出古道厚重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也丰富了文章的意蕴;结构上,承上启下, 与上文的苍凉形成对比,体现出它看似朴素,实则厚重,为下文抒情议论做铺垫;表达了 作者对古道以及精神文化悠久的赞美,丰富了古道了历史文化内涵,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 蕴。 瀛湖的静与闹 (1)到过安康瀛湖的外地人,多半会感叹西北中国竟然也有这么大面积的水面。 (2)昔日的瀛湖,似乎只能叫做一片水泊罢了。浅而滞的水滩显示出即将被吞没的迹象, 几丛稀疏的芦苇在风中瑟瑟发抖,周围的山脉几乎都是荒川莽原。彼时的瀛湖是死寂的。未 曾想到,多年以后的她竟能大变模样。 (3)而如今,瀛湖被四周的青山拥着,晴空如水,水如晴空,在瀛湖看最干净的云朵,不 需要往天上看,就看水,看湖,那湖水里漂着白云,就是清水漂着刚织出的雪白的丝绸。 (4)进得大湖,迎面现出一派迷迷水天,水道宽阔,水烟迷离,翠屏岛渐渐展现在眼前。 上得岛来,只见树木、竹林、草地,不见房屋建筑。深林中,宾馆旅舍、乡宿小店,好像一 枚枚书签,夹在绿的章节,都是静的。走累了随便进一处小店小馆,女主人迎你的笑脸是静 的,脚步是静的,端上来的绿茶也一定是静的。这岛上的绿太浓了,把尘世间的俗音都润化 成绿色,安静的绿色,与绿植一体的静。不禁感慨瀛湖此时的静,才是真正的静。 (5)然而,这个岛又是热闹的。从岛的东南下到湖边去,是大大小小的渔村。十多平方公 里的湖湾里,人们将自己完全投进瀛湖的怀抱,在清水中把自己的心情泡得如清水一样干净。 从暮春开始,村名们便一直在岛上和湖湾里热闹地忙碌着,收获新鲜跳跃的河鲜,打理自家 的果园,为村后的树林添木……在瀛湖的怀抱中,人们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舒适惬意。翠 屏岛一岛的静,翠屏湾一湾的闹,经历了这一静一闹,好像明白了不少人世间的大道理。 (6)瀛湖的静和闹,还在一处名叫唐家链子的渔村。它处在一处静的、浅的湖湾。村名们 既是农户,也是渔户,自打有了这方水波茫茫的瀛湖,他们就驾船在湖里打大鱼。湖里的鱼 少了,他们也学着南方海边的人,在湖里架网箱养各色大鱼。山上种,水里收,瀛湖的农民、 渔民生活自在,旱涝皆收。若是你叫他们变一变这生活,他们会对你说,那你是叫日月变吗! (7)可这日月真是变了。十年前,瀛湖死寂,荒川莽原。智慧而觉醒瀛湖人开始大面积退 耕还林、还草,坡地都成果园了。五年前,瀛湖的枇杷、大樱桃、五月桃、金钱橘、纸壳核 桃,已经就是瀛湖的一大景致,春天果木坐花,瀛湖是花海、花湖;初夏鲜果次第上市,瀛 湖是果海、果湖。金钱橘、纸壳核桃秋里上市,瀛湖一年的花果季才算收尾。十年瀛湖植绿, 让一湖水常清,也让瀛湖人的心真正静了下来。 (8)瀛湖植绿,植了十年,山上变成果园子。瀛湖收网,也收了十年,三十七处湖湾,硬 是收了十年,如今收出瀛湖一片水的静、水的清。唐家链子,只是其中的一处。二十来户农 民、渔民,最后告别他们网箱的那个早上,看到机船轰鸣着把他们养了十年的网排拖走,内 心很有不舍。这一天,成了唐家链子人共同的纪念日。 (9)但唐家链子还是欢笑着的。他们说湖,说水,说湖水里每一天看着的高兴和亲情。 在 瀛湖,网箱告别一个时代。但瀛湖的水中,最有名的河鲜依然在生长,在收获。瀛湖人每年 在湖里进行增殖放流,任其野生野长,瀛湖里的大鱼每年秋里依然在收获。 (10)在唐家链子,我请北京来的几位作家吃“瀛湖鱼宴”。他们走南闯北,吃惯了山珍海 味,却被这瀛湖的“河鲜”迷住了。他们喝瀛湖米酒大醉,跟着主人家的娘子学唱瀛湖的民 歌,烟波袅袅中,那歌声萦绕的满是瀛湖的味道。...... 3、文章第二段有什么作用。(5 分) 第二段写昔日的瀛湖是环境荒凉,毫无生机,一片死寂(1 分) 为下文写今日瀛湖的静与闹做铺垫并形成对比(1 分)。突出今昔变化之大。瀛湖的宁静与 生机(1 分),表达作者对过去瀛湖死寂,毫无生机的反思,对现在瀛湖的宁静与生机的喜 爱赞美(1 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门槛上的故乡 ① 我一直坚信,门槛是家的分界,就像炊烟是家的象征一样。门槛里,充溢人间 安乐;门槛外,飘摇一肩风雨。只有跨进了门槛,心才会安稳,人才能安然。 ② 然而,多年以后,我还是离开了有门槛的家,漂泊在异乡的天空下,住在一间 间没有门槛的房子里。屈指算来,我离开家乡已经三十多年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 路云和月。唯有那一方贮满岁月故事、落满时光尘埃的门槛,却历久弥新,愈久愈新, 常常会在不经意的夜间,浮上心头,来到眼前,像梦中的灯花,像床前的月光,像庭院 中的老梨树,像古书里的小插图,温暖我的心怀,安顿我的灵魂。 ③ 门槛明确地将住宅与外界分隔了开来,将室内与室外分隔了开来,既可挡地面 风尘,又可把各类爬虫拒之门外。尤为重要的是,它让即将步入庭院或住室的人,放慢 脚步,沉静心情,过滤浮躁,整理情绪,俨然一根标杆,一个隐喻,一种修辞,一声提 醒,跨进门槛,是归来,是温暖,是春暖花开;跨出门槛,则是离去,是风雨,是山高 水长。因而,离开家乡多年,梦里梦外,常常想起的,依然是老家那一根根光洁水滑的 门槛。 ④ 我小的时候,家乡还是清一色的木构房屋,门槛就成了一个必不可缺少的物件, 几乎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早晨醒来,第一眼看到的是它,晚间睡觉,最后落入 眼帘的还是它。幼小时扶着它学步,骑着它玩耍,平日里靠着它吃饭,依着它写字,相 依相偎,耳鬓厮磨,像日常的伙伴,像情感的拐杖。在我的记忆里,老家的那道门槛, 小脚的祖母坐过,慈祥的母亲坐过,串门的亲房邻居也坐过;岁月坐过,月光坐过,故 乡的喜怒哀乐也坐过。它就像家的一个标志,收藏着一个家族悲欢离合的故事,又像故 乡的一块胎记,永远镌刻在游子的心中。 ⑤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道风景,是看母亲坐在门槛上做手工活。秋雨连绵,生产 队没有农活,母亲心安理得地坐在家里,做一些平日里积攒下的家务。雨下起来没完没 了,打在青瓦上,溅起朵朵水花,像一树树盛开的梨花,屋顶上漂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雾, 恍若梦境。又如村庄前世的童话。滴檐水连成了线,前赴后继地冲向大地,砸出一排茶 盅似的小窝,茶盅里就留下一道道岁月走过的痕迹。屋檐下摆满了盆盆罐罐、下井水缸, 用来收集雨水,不到半日,缸满盆满,省去多少农人挑水的工夫。院子里漂浮着无数透 明的水泡,像一叶叶乌蓬小船,载着云梦般的往事,载着悲喜交加的岁月,划过秋天的 雨季。苹果树叶被雨洗得亮晶晶的,发出一种碧绿的湿光,树下有几只无处可去的鸡儿, 只用一只脚站立着,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安静地等待着雨过天晴。 ⑥ 雨无休止地下着,天地朦朦,唯有雨声撞撞,不急不徐,像大地的摇篮曲,鸣 空天籁。母亲就在这均匀的雨声中,或者灵巧地绣枕顶、剪窗花,或者坚韧地打麻绳、 纳鞋底。那意境颇像孙犁先生在《荷花淀》里描述的情景:“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 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虽然时间地点不同,材料 用途不同,但雨天与月夜的环境颇为相似,“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 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的情形也颇有相通之处。不一会儿,五彩缤纷的丝线,银 白银白的麻叶,在母亲灵动的手指间,或绣成一幅“花好月圆”的枕顶,或纳出一双瓷 瓷实实的鞋底。母亲把她一生对子女的热爱、对梦想的祈望和对幸福的憧憬,全都一针 一线地绣进了枕顶或纳进了鞋底,纳成了她满头的银丝,满脸的皱纹。这样的情景,一 直伴随着我的生活。 ⑦ 离开家乡的那个秋日。当我抬脚跨越门槛时,我迟疑了片刻,我知道跨过这道 门槛,我将离开我的母亲,离开我的亲人,离开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而要独自一人 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学习生活。然而,跳出农门的巨大热情,立马击退了瞬间的惶恐, 我像小鸟一样,扑棱着稚嫩的翅膀,飞出了家门。门槛也就渐渐地远离了我的视线。 ⑧ 时光变迁,岁月流转。后来,随着一波又一波经济浪潮的冲击,家乡一拨又一 拨的人,和我一样跨过门槛,走出家门。乡村渐渐冷落了起来,也渐渐富足了起来。而 今,小村的老宅正在消失,一座座高楼拨地而起,门槛也随之湮灭。但我仍然固执地认 为,物质的门槛尽可以在人们眼前消匿,但那曾充溢过人间安乐的精神“门槛”,终究 可以永存人间,并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⑨ 人生,终要跨过一道又一道的门槛,而每一次跨越门槛的迈进与迈出,都是一 次生命的出发与归来,或将与我们的命运深深相交。 (选自《甘肃地税报》有删改) 18. 阅读全文,文章第六段写孙犁先生《荷花淀》一文中编席子的情景有什么作用?(5 分) 引用,写了在晚上编席子的情景;营造了宁静、美好、富有诗意的意境;为下文母亲做 手工活做铺垫;表现母亲的勤劳、宁静、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对故乡朴实、 美好生活方式的喜爱与怀念之情。丰富文章内涵,增强文学性。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