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卷02-2021届高三下学期语文五月份测试卷(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测试卷02-2021届高三下学期语文五月份测试卷(解析版)

ID:686017

大小:62.3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5-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高考全国卷五月集训试卷 语 文(二)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所谓“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 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印度的《华陀经》、波斯的 《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 被相关民族视为“圣典”或“元典”。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的《论语》 《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 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同时,元典 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 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期的影响。元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 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也就是说, 元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 的框架,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 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 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 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 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 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中国哲人对此早有领悟。考之以中国近 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的现象可谓俯拾即是。即以龚自珍为例,便有相当精辟的识见。稍后的经史学 家皮锡瑞在论及清学演变时曾概括道: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19 世 纪中后叶活跃在中国思想界的先进文化人,从徐继畲、魏源到郭嵩焘、薛福成进而到康有为、梁启超继之 到孙中山、章太炎,其具体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却是他们 共同遵循的一条思维路向。 20 世纪以降,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 轨道上突飞猛进,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都发生着愈益深刻的现代化转型。然而,“现代 化”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单一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进、苦乐同行的矛盾过程,正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兮, 察吉凶之同城”。不论与自然交互关系这一面,单就人与人的关系这一面而论,工业文明取得了社会契约 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进程,却又带来社会的失衡和人的异化,物欲主义的泛滥、道德的沉沦、科学 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等令人困扰的问题,显示了个人失调以至社会失衡的危险趋向。 面对当今形势,人类正在寻找解决途径。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元典精神可以给予我们以启示。中华元 典所贯穿的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的融通精神,行健不息、生生不已的好勤乐生主义、人道亲 亲的人文传统,以及德业日新意识、社会改革意识、文化包容意识、守中和谐意识等等,经过创造性的转 化,无疑会成为现代人克服“现代病”的良药。这便是在“退却与重回”中获得民族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 本开新”之路,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革故鼎新之路。这种双向性的辩证发展进程,正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 途。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元典精神体现在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中,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 B.文化元典提供永恒的精神因子,能产生不朽而深远的影响,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 C.工业文明利弊参半,走上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道路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D.近代文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选择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答案:C 【解析】A.从第一段所举的《华陀经》《古圣经》等以及《论语》《孟子》《老子》等来看, 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能具有“元典”性质的,只是少数“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 邃性”的典籍。B.从第二段元典“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来看,文化元典不是用来解决 问题的,而是给人们带来“启示”的。D.“尚古”不正确,与第三段“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 升的进程”“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的说法不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证,既有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下现实的冷峻思考。 B.文章论述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时,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 C.文章围绕论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论证,从多个角度充分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D.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指出面对当今形势,人类特别是中国正在寻找解决途径。 答案:B 【解析】“对比”有误,从第三段“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 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看,中西方对近代文明的审视应是殊途同归。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创性的元典精神,这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该民族的社会与生活 之中。 B.中华元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今要发展现代中国,还需要开辟来自中华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 本开新”之路。 C.东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条借助“复归”来谋求现实变革的思路,以至“返其初”的现象深刻影响了近代 文明的进程。 D.元典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摒弃实证亲近哲理,具有开放的气度和终极关 怀的胸襟。 答案:D 【解析】从第二段的一二句的内涵看,元典的超越性是指对某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 审美情趣、思维定式的影响力,并不是具体指超越现实关照久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从《士兵突击》《鸡毛飞上天》到《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从黄金配角到绝对主角,十四年大浪 淘沙,张译成长为影视界的中坚力量。他通过精心塑造角色,弘扬着时代的主旋律,使一个又一个形象深 入人心。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张译,人民网文娱专栏(以下简称专栏)对张译做了一次专访。 谈电影:“流着泪把剧本看完” 专栏:接拍电影《金刚川》之前,也有其他好剧本找你,犹豫过么? 张译:有,但是我就喜欢这个主创团队,而且我是流着泪把剧本看完的,同时我和这个故事还有冥冥 之中注定的缘分。1997 年,我考入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当演员要先当兵。我的新兵生涯在 24 军 70 师 210 团 3 营 4 排 1 班开启。就这样,在最基层的步兵连队中,我完成了向军人的转变。 《金刚川》的故事发生在 1953 年金城战役前夕,而金城战役中负责压制金化至金城之间公路的部队正 是 24 军。能够在 23 年后去演老部队曾经的光荣历史,内心感慨无以言表。我觉得我必须去演,责无旁贷。 专栏:“张飞”这个角色是为你量身订做的吗? 张译:不是。人物原型名叫刘四,他是一位非常传奇的高炮手。在高炮班仅存他一人的情况下,他身 负重伤,还打下了一架战斗机。这是让人无法想象的,因为每门炮需要编制 7 个人才能把它开起来。《金 刚川》中很多情节都是基于真实素材,当年志愿军战士所面对的境遇更加残酷。在极端条件之下,中国军 人无坚不摧的战斗精神,也是我表演中信念感的来源。 专栏:电影中,你用半残之躯控制一座高炮,还有不少高难度的戏份。有网友评价:不着痕迹的表演, 又显得毫不费力。 张译:确实只是“显得”。演员这个职业像魔术师,观众只看表演结果。一旦看到魔术背后的秘密, 或者看出表演是吃力的,整个魔术就失败了。演员一旦演砸了。就是影响整部电影。一旦开机,演员的体 力精力,或是脑力心力,还得加一分控制力,都必须调整到极致。至于吃力与否,是我们演员自己的事儿。 谈表演:“两个字——很难” 专栏:你曾经参演过多部军事题材作品,比如《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十年从军经历, 对你演绎这些角色有帮助么? 张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所谓“千人千面”,军人也一样。但是出演军人角色,都有一个先决 条件,就是你必须具备基本的军人素质。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军人,没有两年做不到。 举个小例子,当没当过兵,看他穿军装的样子就一目了然了。因为我们常年穿军装,就知道肩膀怎么 使劲,腰腿怎么用劲。而这种“劲”会形成一种习惯体态,好像军装就长在你身上一样。感谢十年军旅生 涯,让我更能感受到军人风骨,对我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专栏:可否分享从艺以来你对表演的理解和体会? 张译:表演是一门学科,是需要在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以丰富实践为前提的、不停完善改进自身的、 不断接受市场观众检验的、职业风险和代价巨大的、无法被人理解又无需任何解释的工作。这些年的体会 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完,两个字——很难。 角色演得越多,创作瓶颈就越窄,能力的天花板也就越低。好在现众一直包容,好在前辈始终关照, 总有些角色和作品会影响一些人,让我的职业有一份尊严,让我的工作有那么一点社会价值。这是我的荣 幸,感恩! (摘编自人民网文化频道《张译解读,为何能演活中国军 人?》)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张译接下《金刚川》是因为这个剧本在讲述他曾经的老部队的故事,所以他觉得他必须去演,责无 旁贷。 B. 谈及“张飞”这个角色时,张译觉得这个角色体现了中国军人在残酷境遇中无坚不摧的战斗精神, 而这正是他表演中信念感的来源。 C. 在分享从艺以来对表演的理解和体会时,张译用“很难”两个字做了概括,但同时又感受到演员这 份职业是有尊严、有社会价值的。 D. 张译把演员比作魔术师,认为如果观众看出演员表演吃力,就像魔术背后的秘密被看到一样,这样 的表演是失败的,这势必会影响整部电影。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张译在谈及《金刚川》时表示,电影中的很多情节都是基于真实素材的,比如“张飞”的原型就是 一个名叫刘四的非常传奇的高炮射手。 B. 作为一名资深演员,张译依然觉得表演很难,他认为角色演得越多,创作瓶颈愈发窄,能力的天花 板也愈发低。 C. “我是流着泪把剧本看完的”“我觉得我必须去演,责无旁贷”“这是我的荣幸,感恩”等等语言, 表明了张译是用心用情在表演。 D. 访谈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个是谈电影,一个是谈表演:谈电影是谈表演的基础,谈表演是本次 访谈的最终目的。 6.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张译能演活中国军人的原因。(6 分) 4.A(本项简单归因, “张译喜欢《金刚川》的主创团队,并深受剧本感动”也是其接下剧本的原因。) 5.D(“谈表演是本次访谈的最终目的”错误,本次访谈的目的不仅仅是谈表演,也包括让读者了解电 影《金刚川》,了解张译的职业精神及其背后的故事。) 6.①有责任感,演绎军人角色责无旁贷;②有信念感,中国军人无坚不摧的战斗精神,给他带来了表 演中的信念感;③有敬业精神,精心塑造角色,表演时将自己的体力精力、脑力心力、控制力都调整到极 致;④有先决条件,十年军旅生涯,让他具备基本的军人素质,有军人风骨。(答出三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文本一: 幺姨的灿烂年华 贺捷生 我亲爱的幺姨,总是认为自己不会被时光打败的幺姨,万不得已,终于坐上轮椅了。这让我们两代从 长征路上走过来的女人,让 104 岁的她和 84 岁的我,多少有些伤感。生活那么漫长、那么灿烂,从来不向 命运低头的幺姨,还以为她仍然是那个以 18 岁的花样年华嫁给红六军团总指挥萧克将军的女生呢。 幺姨是那个年代最时髦也最有文艺范儿的女生。她档案的第一栏写着,蹇先佛,1916 年 7 月出生,毕 业于长沙衡粹女子职业学校艺术系美术专业。13 岁那年听说当红军的二姐也就是我妈,嫁给了在湘西创建 红军队伍的贺龙。15 岁听到了“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义愤填膺地走上街头,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的口号。 1934 年 12 月 26 日,幺姨记得清清楚楚,18 岁的她郑重地走出家门,去找这支队伍的最高军事长官参 加红军。父亲贺龙那天在临时司令部,忽然感到眼前一亮,一个青春焕发的女子站在面前。 幺姨说,司令官,我来参加红军,你不会不欢迎吧?父亲片刻的拘谨,被幺姨的爽朗驱散了。他故意 说:参加红军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一个城里的洋学生,细皮嫩肉的,当红军能干啥?幺姨顺着父亲卖的关 子说,我一个正宗的艺术系的毕业生,能写会画,你打着灯笼都难找。父亲说,那是那是,我们还真缺你 这样的人。想了想,他神情肃然地说,你得先与你二姐商量商量。 幺姨收敛笑容,认真地说,姐夫,二姐跟我谈过了,说了革命的艰难,说了参加红军要流血牺牲。她 还告诉我大哥牺牲了。但我都想过了,二姐能吃的苦,我也能。 父亲说,那好,你当红军的事,我批准了。不过,话要说在前面,我虽然是你的姐夫,但也是这支队 伍的总指挥,今后遇上生生死死的事,你可不能躲。幺姨说,姐夫,你放心吧,我们蹇家人没有说话不算 数的。 红二、六军团进驻慈利县城关镇时,父亲和萧克将军进城就去拜访在城东开染坊的我的外公蹇承宴。 外公对他们说,蹇家怕是着了共产党的魔,先是大儿和二女当了红军,如今幺女和二儿也争着要跟你们走。 我想好了,不阻拦他们。就是这次拜会,当年只有 27 岁的红六军军团长萧克将军与幺姨相遇相识,两人爱 好相近,趣味相投。没多久,没有繁文缛节,他们在母亲和幺姨的故乡结婚了。 1935 年 11 月 19 日,红二、红六军团接到命令,踏上长征路。我在这年 11 月 1 日出生,幺姨在贵州境 内发现怀孕。在接下来的路上,被称为“红军姊妹花”的母亲和幺姨,一个背着越来越沉的我走,一个挺 着越来越大的肚子走。 母亲姐妹俩在长征路上很少见面,1936 年 7 月终于在甘孜住下来,母亲就背着我来到幺姨身边。幺姨 给我们准备的礼物,是节省下来的一点粮食和采来的一大把野菜。见面时,母亲告诉幺姨,她们做卫生员 的弟弟在翻越雪山时,因跑前跑后照顾伤员,累死在雪山上,埋在雪谷里。 没等姐妹俩从悲伤中缓过劲来,传来了部队开拔的号角声。她们心知肚明,命令是她们的丈夫——方 面军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共同下达的,十万火急,即使幺姨随时会分娩也得出发。母亲背着我,搀着幺姨, 坚定地向草原深处走去。 第一天走了大半天,四野茫茫。幺姨突然哎哟一声,羊水破了,疼得失声喊叫,蹲在地上起不来。母 亲四处巡一遍,看见路边有个只剩四堵颓败断墙的藏民放羊用过的土堡,忙把幺姨搀进去。没有器械,没 有产床,也没有水,就让姨父铲来一些草皮,垫在地上,铺上野营用的被褥,天当房,地当床。 孩子生下来了,是个男婴,哭声响亮。姨父喜不自禁,给他取名萧堡生,草原上土堡里出生的意思。 休息了几个小时,继续上路。 第三天,幺姨刚被扶上马走了几步,就一头栽下来。恰巧杨尚昆夫人李伯钊大姐路过,上前一看,说 失血过多是原因,但主要是饿的。说着,摘下身上装着大约有一斤大米的干粮袋,扔了过来。幺姨拼尽全 身力气说,不行呀,李大姐,过草地,粮食是每个人的命啊!但李伯钊头也不回地走远了。 母亲和幺姨走出了草地,大人和孩子都活了下来。 幺姨与萧克将军的第二个孩子,还有第三个孩子,生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上。有意思的是,他们的 第三个孩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部长篇战争小说,书名叫《浴血罗霄》。 五年前,近百岁的幺姨粉碎性骨折,她拒绝保守治疗,勇敢接受手术,又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了。104 岁 的她虽然最终坐上了轮椅,但仍然顽强地挺立着,她就是不想被命运打败。 (有删节) 文本二: 我近年写的是回忆和追溯性的散文。有人说我是唯一的,是独自在营造“红色意境”。我觉得这种说 法没什么不好,我能够接受。但必须告诉人们,我写的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有我没齿难忘地爱着和 记住的那些人。真实和真情,是我最在乎的东西、最珍惜的东西。我把这种真实和真情,当作我写作必须 遵守的原则。 我重提这些历史,绝不是要重温家族的光荣,而是要说明信仰的光辉和理想的旗帜,是父辈们舍生忘 死的动力之源。信仰永远都是鼓舞我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号角。有了信仰,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我们的国 家才能进步。 (选摘自贺捷生《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的《后记》和《自序》) 7. 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毛泽东《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与文中“母亲背着我,搀着幺姨,坚定地向草原深处走去”等描 写极具画面感,表现了红军的革命意志。 B. 作者的舅舅为照顾伤员而牺牲,李伯钊把珍贵的口粮留给幺姨,这两件事的叙述方式虽然不同,但是都 能体现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长征精神。 C. 《浴血罗霄》这部长篇战争小说在战火中诞生,具有虚构性,是萧克夫妇的“孩子”,也是研究中国共 产党党史和人民军队军史的珍贵资料。 D. 鲁迅的《藤野先生》和本文都以亲历者“我”的口吻展开叙事,前者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经历,后 者再现了幺姨参加红军、长征等革命往事。 8. 为什么说幺姨的年华是“灿烂”的?请简要分析。(6 分) 9.如果在“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上推荐《幺姨的灿烂年华》,请结合两则文本,列出理由并简要分析。 (6 分) 参考答案 7. D 【解析】“都以亲历者‘我’的口吻展开叙事”错误,本文没有以亲历者“我”的口吻叙事, 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我”并并没有亲历。故选 D。 8. ①幺姨的青年时代是灿烂的,她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投身革命,并收获了爱情。②幺姨的一生是 灿烂的,她献身革命事业,勇敢面对人生的艰难险阻,从不向命运低头。 解析:本文首先描写青年时期的幺姨,她“是那个年代最时髦也最有文艺范儿的女生”,15 岁“义愤 填膺地走上街头,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18 岁的她郑重地走出家门,去找这支队伍的最高军事 长官参加红军”,并且和萧克将军结婚,可见,幺姨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投身革命,并收获了爱情,她的 青年时代是灿烂的。 后来,在长征路上,她挺着大肚子坚定地走在草原上,甚至在四野茫茫的长征路上生孩子,生完孩子紧紧 休息了几个小时,就继续上路,最后饿得栽下马来;“近百岁的幺姨粉碎性骨折,她拒绝保守治疗,勇敢 接受手术,又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了。104 岁的她虽然最终坐上了轮椅,但仍然顽强地挺立着,她就是不想被 命运打败”,可见,幺姨献身革命事业,勇敢面对人生的艰难险阻,从不向命运低头,她的一生是灿烂的。 9. ①《幺姨的灿烂年华》刻画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营造了“红色意境”;②再现真实的历史场 景,抒发崇敬、费美之情,体现了“真实和真情”的创作原则。③热情讴歌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为理想献身 的精神,而这些正是当下事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动力之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注意审题,注意结合情境 分析文本。题干所给情境是在“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上推荐《幺姨的灿烂年华》,这就要求考生分析文 本中表现出的红色革命精神。从人物形象来看,文章主要叙述幺姨参加红军和长征等革命往事,其中还写 到了贺龙、萧克等老一辈革命家,例如“不过,话要说在前面,我虽然是你的姐夫,但也是这支队伍的总 指挥,今后遇上生生死死的事,你可不能躲”,表现了贺龙将军思虑周密的红军指挥员形象,整篇文章刻 画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在“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上推荐此文,可以让大家感受和学习老一辈革 命家的精神。从内容上看,本文写的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真实和真情,是我最在乎的东西、最珍 惜的东西。我把这种真实和真情,当作我写作必须遵守的原则”,文章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抒发崇敬、 费美之情,体现了“真实和真情”的创作原则。主旨上,根据“要说明信仰的光辉和理想的旗帜,是父辈 们舍生忘死的动力之源。信仰永远都是鼓舞我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号角。有了信仰,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 我们的国家才能进步”可知,本文讴歌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而这些正是当下事业发展和 国家进步的动力之源,推荐此文,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四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19 分) 钟縣字元常,颍川长社人也。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 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大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 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絕其意。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 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 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傕、汜,益虚心。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 长安,繇有力焉。拜御史中丞,迁侍中尚书仆射..,并录前功封东武亭侯。 初,太祖下令,使平议死刑可宫割者。繇以为“古之肉刑,更历圣人,宜复施行,以代死刑”。议者以为非 悦民之道,遂寝。及文帝临飨群臣,诏谓:“大理欲复肉刑,此诚圣王之法。公卿当善共议。”议未定,会有军 事,复寝。 太和中,縣上疏曰:“大魏受命,继踪虞、夏。孝文革法,不合古道。先帝圣德,固天所纵,坟典..之业,一以 贯之。是以继世,仍发明诏,思复古刑,为一代法。连有军事,遂未施行。陛下远追二祖遗意惜斩趾可以禁恶 恨人死之无辜使明习律令与群臣共议 出本当右趾而入大辟者,复行此刑。使如孝景之令,其当弃市,欲斩右 趾者许之。其黥、劓、左趾、宫刑者,自如孝文,易以髡、笞。能有奸者,率年二十至四五十,虽斩其足,犹 任生育。今天下人少于孝文之世,下计所全,岁三千人。张苍除肉刑,所杀岁以万计。臣欲复肉刑,岁生三千 人。子贡问能济民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又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 仁至矣。’若诚行之,斯民永济。”书奏,诏曰:“太傅学优才高,留心政事,又于刑理深远。此大事,公卿群 僚善共平议。”议者百余人,帝以吴、蜀未平,且寝。太和四年,繇薨。帝素服临吊,谥.曰成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钟繇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陛下远追二祖遗意/惜斩趾可以禁恶/恨人死之无辜/使明习律令/与群臣共议/ B.陛下远追二祖/遗意惜斩趾可以/禁恶恨人死之/无辜使明习律令/与群臣共议/ C.陛下远追二祖遗意/惜斩趾可以禁恶/恨人死之/无辜使明习律令/与群臣共议/ D.陛下远追二祖/遗意惜斩趾可以/禁恶恨人死之无辜/使明习律令/与群臣共议/ 答案:A [解析]“惜"字前面省略的主语是“陛下”,故“惜”前面要断开,因此排除 B、D 两项。“使 明习律令”前面省略的主语也是“陛下”,因此“使”前面也要断开,排除 C。故选 A。原文加上标点为:陛 下远追二祖遗意,惜斩趾可以禁恶,恨人死之无辜,使明习律令,与群臣共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西京,古都名,指长安,西汉都长安,东汉迁都洛阳,以长安在西,称西京。 B.仆射,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以善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 C.坟典,《三坟》《五典》的简称,泛指古代的典籍,这里指古代的典章制度。 D.谥,即谥号,古代王侯将相、官吏百姓死后,被给予的表示褒贬善恶的称号。 答案:D [解析]“官吏百姓”有误。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 褒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钟繇深明大义。李傕、郭汜在长安城中作乱,并想扣留太祖派的使者,钟繇晓以大义,劝说李傕、郭汜接待 使者,并给太祖以优厚的答复回报。 B. 钟繇力救天子。李傕在长安城中挟持天子,钟繇与韩斌暗地策划营救天子离开长安,出了很大的力,并因 为先前的功劳被封为东武亭侯。 C.钟繇提出施行肉刑。钟繇认为古代的肉刑,经历了圣人的设置,应该再次施行,以代替死刑。太祖听从他 的建议,下令将死刑改为宫刑。 D.钟繇改革刑法制度。钟繇在奏折中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将死刑改为肉刑不只是仁政,还是圣德,如果能够实 行,百姓会永远得到好处。 答案:C [解析]“太祖听从他的建议,下令将死刑改为宫刑”曲解文意,文中是说钟繇提出施行肉刑, 等到魏文帝宴请群臣的时候,下诏说:“大理打算恢复肉刑,这确实是圣王的法律。各位公卿应当好好地共 同讨论这个建议。”商讨未定,恰逢有军事行动,又停止了讨论。并不能表明“太祖听从他的建议,下令将死 刑改为宫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傕、汜,益虚心。(5 分) (2)及文帝临飨群臣,诏谓:“大理欲复肉刑,此诚圣王之法。公卿当善共议。”(5 分) 答案:(1)太祖已经多次听说荀彧称赞钟繇了,又听说他劝说过李傕、郭汜,就对他更充满渴盼了。 (2)等到魏文帝宴请群臣的时候,下诏说:“大理打算恢复肉刑,这确实是圣王的法律,各位公卿应 当好好地共同讨论这个建议。” ((1)数:多次。益:更加;(2)临飨:宴请。复:实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9 分) 和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人在大寒之夜与友人仲蒙夜坐畅谈,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 B.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屋内,诗人此时凭几而坐,一洗素日尘劳。 C.夜深之时,诗人因难眠而体会到茶的功效;大寒之夜,诗人想通过饮酒驱散浓重的寒意。 D.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情,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案: A 【解析】“诗人在大寒之夜与友人仲蒙夜坐畅谈”理解有误。由“独凭幽几静尘劳”一句可 知,诗人此时是独自一人。诗题中的“和”是“酬和”的意思。 15.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6 分) 参考答案: ①倦于尘劳,淡泊超然。诗人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惫;冬夜闲居,感到悠然自得; ②性格豪迈,安贫乐道。诗人饮茶失眠,遣酒争豪,洒脱不羁;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 ③乐于独处,珍视友情。诗人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酬和友人,寄托思念之情。 [解析]赏析本诗人物的形象特点,可以从“淡泊超然”“性格豪迈,安贫乐道”“洒脱不羁,情趣高雅” 等方面人手。 附:诗意赏析 本诗是宋代诗人文同所写的一首酬和诗,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真挚感情。本诗前两联注重写景,通过对 大寒之夜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的景象的描写,反衬出诗人淡泊的性格与内心的宁静。后两联 侧重抒发感情,表达了诗人乐享宁静、珍视友谊的性格特点。同时也酬和了友人仲蒙,寄托了对其深深的思 念之情。首联描写诗人在大寒之夜“独凭幽几”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诗人倦于尘劳, 却表现出淡泊超然。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惫,只有冬夜闲居,才能感到悠然自得,获得内心的宁静。颌联对 仗工整,精巧地描写了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的景象,也反衬作者内心的宁静。颈联写夜深之 时,诗人饮茶失眠;寒冷夜晚,诗人遣酒争豪。这也体现了诗人性格豪迈、安贫乐道、洒脱不羁。尾联作者“对 群书”“拥敝袍”,乐享宁静,珍视友情。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同时也酬和友人仲蒙,寄托深深的思念 之情。综上,文同的这首酬和诗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在表现诗人 自身性格特点的同时,也体现了和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意。 附 文言文翻译 钟繇字元常,颍川郡长社县人。钟繇被举荐为孝廉,被授予尚书郎、阳陵县令之职,因病离职。又被三府 征召,任廷尉正、黄门侍郎职位。这时,汉帝在西京,李催、郭汜等人在长安城中作乱,阻断了汉帝和关东的 联系。太祖(曹操)兼任兖州牧,才派遣使者上书。李催、郭汜等人认为“关东想自行奉立天子,现在曹操虽 然派来使者,却不是他的真实意图”,商议扣留太祖使者,拒绝接受他的诚意。钟繇劝说李催、郭汜等人 说:“现今英雄并起,各人都假传命令独断专行,只有曹兖州才心系王室,如果违逆他的忠心,这不符合将来 的希望。”李催、郭汜等人采用了钟繇的建议,对太祖给以优厚的答复回报,因此太祖奉命出行的使者才得 以与朝廷沟通。太祖已经多次听说荀或称赞钟繇了,又听说他劝说过李催、郭汜,就对他更充满渴盼了。后 来李催胁迫天子,钟繇和尚书郎韩斌一同策划计谋对付。天子得以离开长安,钟繇是出了大力的。随后拜官 御史中丞,升迁为侍中尚书仆射,并记录先前的功劳,封他为东武亭侯。 当初,太祖下令,让众臣公平地议论关于死刑可以改行宫刑割势的设想。钟繇认为“古代的肉刑,经历 了圣人的设置,应该再次施行,以代替死刑”。议论的人认为肉刑不是使民众愉悦的道理,于是作罢。等到魏 文帝宴请群臣的时候,下诏说:“大理打算恢复肉刑,,这确实是圣王的法律。各位公卿应当好好地共同讨论 这个建议。”商讨未定,恰逢有军事行动,又停止了讨论。 太和年间,钟繇上疏说:“大魏承受天命,继承虞、夏的踪迹。孝文帝改革刑法,不合于古道。先帝圣德, 本来就是天之骄子,《三坟》《五典》的事业,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文帝继承前世,接着频发明智的诏令,想 恢复古刑,作为一代的法典。因为接连有军事行动,终于没有施行。態下追随两位父祖的遗志,痛惜于斩趾的 刑罚可以楚除罪恶,遗憾于被判死刑的人的无辜,让臣下好好地学习律例法念与众太臣共同商议。建议本 当斩去右趾而改划入大辟的,恢复执行斩趾的刑罚。就让他们按照汉景帝的法令规定的那样,对那些应当执 行弃市死刑的犯人,自己想要改行斩右趾的肉刑,就允许他们。对那些应当执行黥、劓、斩左趾、官刑的人, 仍然依照汉文帝的办法,改为髡、答等刑罚。能有男女奸情的人,大多数年纪在二十到四五十岁之间,即使斩 了他们的脚,还是能够生育。现今全国人口少于汉文帝的时代,臣下计算所能全活的人,每年约有三千人。 张苍废去肉刑,而杀的人每年数以万计。臣下想要恢复肉刑,每年可以使三千人活下来。当年子贡问能给百 姓以好处可以称为仁吗?孔子说:‘哪里仅仅是仁,只有圣人才做得到,就是尧、舜做起来也有所不足呢!’又 说:‘仁难道离我们远吗?我想要它,它就来了。’如果真心地实行这些政策,百姓将能永久地得到好处。” 奏上以后,明帝诏书说:“太傅学问优秀,才华高超,留心政事,又深通刑法理论。这件大事,众公卿大臣要好 好地共同进行公正的讨论。”参加这次讨论的有一百多人,明帝因为吴、蜀尚未平定,暂且停止了这次讨论。 太和四年,钟繇去世。明帝身穿素服前往吊唁道号为“成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白诗喜用“清酒”,如其《行路难》中的 ,杜甫诗常用“浊酒”,如其《登 高》中的 ,一清一浊,可看出二人现实境遇和生命情怀的不同,清浊之殊,恰是仙圣之别。 (2)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过:“闻善而慕,知过而惧。”《论语·述而》中与之表意类似的句 子: , 。 (3)好战必亡,然而忘战也必危。林升《题临安邸》写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辛弃疾《永遇乐》中 “ , ”两句也有着类似的担忧。 参考答案:(1)金樽清酒斗十千 ,“潦倒新停浊酒杯” ; (2)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汉字是表意文字,但对其中的“意”,但相当多的人对“表意文字”理解得比较简单。以为每个字的 意义均可以从其楷书字形中找到解释。( )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古文字的构成规则归纳 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称之为“六书”,而“六书”之首即为“象形”。殊不知 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化,很多现代字形与造字之初 ,不同汉字中相同的构件,其来源可能完全不同。 更重要的是,汉字虽然属于表意文字,但字形中的构件并不都是表意的,而是有的表音,有的是代替 某个构件的记号。若都当作表意构件去理解,则难免 。汉字演变的复杂知识一般人不了解,这 很正常,但切不可信口开河,以免将错误知识和观念___ __下去。 汉字历史悠久、不断演进,汉字中蕴涵着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追求。汉字与汉语是中华文化 的基因,是中华文化的记载者与传播者,凝聚着中国人的文化认知与文化情感,全社会应树立对汉字的敬 爱之心。随着时代的发展,使很多汉字形成的语境已经改变了,理解汉字起源与演变更为不易。为此,有 必要在民众中 科学的汉字 基础知识。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汉字的起源确实与古时人们使用的图形符号有关。 B. 古时人们使用的图形符号确实是汉字的起源。 C. 古时人们使用图形符号,而这些符号确实逐渐演化成了汉字。 D. 图形符号被古人使用,后来的确演化成了汉字。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相径庭 牵强附会 留传 推广 B. 方枘圆凿 穿凿附会 留传 普及 C. 方枘圆凿 牵强附会 流传 推广 D. 大相径庭 穿凿附会 流传 普及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使产生汉字的语境发生改变,探究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更为不易。 B. 研究汉字起源与演变更加困难,原因是产生汉字的语境已随时代发展发生改变造成的。 C. 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汉字的语境多已改变,这使我们研究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更为不易。 D. 因为很多汉字产生的语境已发生改变,时代的发展让我们探索汉字起源与演变更为不易。 参考答案及解析 17. A 【详解】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 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括号前“汉字是表意文字”,可知是介绍“汉字”的情况,“以为每个字的意义均可以从其楷书字形中找 到解释”,可知与图形有关,根据话题一致性原则,括号内应该是“汉字”的情况,即“汉字的起源确实 与古时人们使用的图形符号有关”。故选 A。 18. D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 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 (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 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 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 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大相径庭: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方柄圆凿:形容格格不入。根据语境“多现代字形与造字 之初”,填入“大相径庭”。 第二组,穿凿附会:把没有某种意思的说成有这种意思。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勉强扯在一起。根据 语境“若都当作表意构件去理解,则难免”,填入“穿凿附会”。 第三组,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根据语境“以免将错误知识和观念”,填 入“流传”。 第四组,科普:科学普及。推广:扩大事物使用的范围或起作用的范围。根据语境“科学的汉字 基础知识”, 填入“普及”。故选 D。 19. 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 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 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 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使很多汉字形成的语境已经改变了,理解汉字起源与演变更为不易”中,“随着时代 的发展,使……”,句子没有主语,排除 A; “原因是产生汉字的语境已随时代发展发生改变造成的”,句式杂糅,排除 B; “因为很多汉字产生的语境已发生改变,时代的发展让我们……”,逻辑不当,排除 D。 故选 C。【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 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 干再审枝叶。 20、 阅读下面的消息,完成(1)(2)两题。(6 分)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云南古城香格里拉的藏式佛塔前原住民齐聚,庆祝尼汝藏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登 巴节”。届时,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举行集体祭祀山神、仙人洞和育嘛呢经仪式,此外,还有赛马、 打靶、斗牛、跳锅庄舞等民俗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拍照。在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的浓烈节日氛围 中,藏民们身着彩袍,上供品,点蜡焚香,消灾驱邪,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1)请简要概括消息内容。(不超过 15 字)(3 分) (2)请针对消息内容进行点评。(不超过 25 字)(3 分) 【答案】 (1)香格里拉举行仪式庆祝 “登巴节”(3 分) (2) 弘扬了民俗文化传统,彰显了古城旅游特色(或:丰富了群众文娱生活)(3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表达观点的能力。【详解】概括内容注意事件的主体和特征, 文段的主体是“香格里拉举行仪式”,特征“盛大”“传统”,答题时注意新闻的导语,此题根据导语可以概括出 内容。 评论注意针对事件的主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此题重在评论“传统仪式”的意义,即“弘扬了民俗文化传统,彰 显了古城旅游特色”。 21、根据要求写片段。 钟扬,植物学家,16 年间,他在青藏高原跋涉 50 多万公里,收集 4000 多万颗种子。2017 年 9 月 25 日,钟扬教授遭遇车祸不幸离世。追悼会上,妻子张晓艳说:“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就知道你为科学而 生,为事业而生,为理想而生。我理解你的选择,我明白你有多么地不舍!” 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足迹遍 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 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和科学研 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感动中国钟扬颁奖辞: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 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 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 梁画栋,只绽放在 高山砾石之间。 以“时代楷模,植物学家钟扬”开头,以“闪耀着执着奉献的科学精神”为结尾概括这一段话,不超 过 100 字。 参考答案:“时代楷模”,植物学家钟阳,行走青藏高原 16 年,超越海拔 6000 米,跋 涉 50 多万公里,收集种子 4 千多万颗。(3 分)“为科学而生,为事业而生,为理想而生”, 他用绽放在高山砾石中的藏波罗花,(2 分)闪耀着执着奉献的科学精神。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①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是也可能“高处不胜寒”;水往低处流,谁知低处纳百 川! ②高处有高处的风景,低处有低处的景观。人生和社会亦有高处与低处。高处与低处并不矛盾,还可 能相互转换…… 请围绕“高处与低处”,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生活,自选立场,确定立意;观点鲜明,有理有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范文】 高与低 (47 分) 《巴比伦塔》中的矿工不断攀登想要达到天堂的地窖,但最终发现世界如同一个印花滚筒,宇宙的 极限和坚实的大地看似分列两极,但实则紧紧相依。我们人生中的“高”与“低”也是如此,它们并非二 元对立的概念,人生的高峰和低谷也紧紧相依。如何打破那层间隔他们的薄膜,则要看自己的本事。 何谓人生的“高处”,其应当是人生价值被实现,达到生命灿烂极点的时刻。而人生的“低处” 则是困于物质条件和生存状态的恶劣,前途未有光明的时刻。这样的高处和低处,并非物质上连续不断的 积累,而是精神上层级的跃进。正是在那“困于心,衡于虑”的时刻,你才能有机会打破自我的壁垒,通 向自我理解和生命价值实现的高处,去承担“天降大任”的职责。 著名的“北大屠夫”曾困于人生的低谷,困于精神的挣扎和生存的需求。在经过了十几年笔与刀 的挣扎后,他最终回归肉案。就在此时,他终于挣脱了阴霾,因为他明晓了将他“困在低处”的北大精神 并非他的束缚,而是教会了他拿笔秉笔直书,握刀一斤一寸,而这正是他成功的关键。低处的挣扎实际上 是对于高处和低处之间薄膜的冲击,未有低处,何谈高处?低处让你明晓自己的灵魂,磨练自己的心志, 并以其为剑,来到高处。 梁思成夫妇困于战火,文若洁先生陷于文革。而就在那样挣扎的低处,我们看到了如“不可移栽 的植物”一般的文人风骨和那磅礴的野草精神,最终才有那拨云见日的古建筑之光和那无数本翻译巨著, 他们的灵魂才会闪耀着光芒来到高处。 人生价值的高处也许也会将我们引到物质条件和生存状态的低处。但正如孔子所言,若是处在贫 贱的境地,是因为行仁道而至,那便泰然处之。穷山恶水,一贫如洗,只会让闪耀的灵魂更加明亮。张桂 梅扎根搭讪,贫困和恶劣,不能阻止这悲壮的,打破阶级的光从大山深处射出。 在当下社会,我们更要明晰高低之意,在纷繁的声音中,我们要摒弃物质的高低之见,更要关注 在物质和灵魂中的转换,这才能给予我们脱颖而出的魄力和机会。 太阳从低处升起,黎明就在前方。太阳终将高悬,何处无光亮。 2 号文 高度与低处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似乎生命的顶点才是人们应不断追求的方向;然《老子》有言:“上善若 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又强调了处于低处之水精神上的崇高。而我认为, 人生的高处和低处,只是个体生命的相对位置,身在低谷,亦可能是精神之高处;而身在高处,或许正是 滑向深渊的前兆。 人生的高处与低处,也许对应着个体命运起伏中的顺境与逆境。高处意味着顺风而行,抵至名利 双收的成功巅峰;低处则是生命中遭受打压、低头蛰伏的失意阶段。然而,生命的高度并非取决于用旁人 的眼光测量的一时处境的高下,得意与失意皆是教会我们如何应对不同的人生境况的必修课,因此二者并 不矛盾,还可能相互转换。 身处人生的低谷,生命的失意与逆境更能激发我们对精神高处的追求和向往。作为天地间渺小的 个体,人终究是有限度的,当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激流中挣扎翻滚,以至于淹没沉沦时,我们更能在泥泞和 绝境中激发与逆境搏斗的精神意志。譬如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仲尼困厄,而作《春秋》;路遥在极 度的贫困与艰苦中,酿就了《平凡的世界》这一黄土地上与命运搏斗的血泪之歌。个体生命的苦难与低谷 永远无法压垮精神上的强者,反而让他们的生命在与限度搏斗的过程中得到磨洗锻造,迸发出人性中最磅 礴的精神力量。 身处人生的颠峰,往往更需引起我们对一着不慎、滑向深渊的警惕。高峰与低谷或许只有一步之 遥,数不尽的鲜花、荣誉和掌声,未尝不是自此止步不前、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以致最终放弃对自我底 线的要求,而跌入泥潭的先兆。自古即有“伤仲永”的寓言,正是讲许多年少成名的“神童”,幼年时被 他人惊叹、赞赏的目光推向一时的巅峰,却往往自此以处处高人一等自居,却忽视了脚踏实地、埋首耕耘 的重要性,最后只化作人们一句惋惜的喟叹。可见人生的高处更要求我们时刻鸣响警钟,时时检视心中底 线的枷锁,避免放松警惕、贪慕荣利带来的堕落沉沦。 高处与低处,顺境与逆境,往往是人一生中必经的生命状态。而如何在其中泰然处之,不因外在 境遇磨灭的心中的热忱和毅力,才是我们终其一生都要努力修习的功课。愿我们都能居高不自傲,处低不 自怨,无论在高处与低处,都能找到最美的生命姿态。 3 号文 “眼高手低”新解(46 分) “眼高手低”这一成语,长久以来被当作一个贬义词使用——人们批判那些目标定得过高却能力不足 的人。但是,若将“眼高”解作高处、胸怀高远之志,而将“手低”理解为着眼低处,从本职工作做起, 那么“眼高手低”无疑是值得赞美发扬的。 眼高时,并不拒绝手低;手低时,眼界却在高处,不为眼前的一切所局限,明白自己还有更大的追求。 若想成功攀登人生的高峰,饱览高处胜景,则必须“眼高手低”,从低处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 向上攀登。岳麓山下有个“自卑亭”启发人们若想登高则必先自低而上。古今多少伟人正是从低处至微至 简的工作做起,同时不忘鸿鹄之志,不让雄心在低处的挣扎中磨灭,从而走向人生的高处。孔子“十有五 而志于学”,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太平”的宏伟志向。但他虽“眼高” 却甘愿“手低”。他从不起眼的掌管仓库的小吏做起,忠于本分,经他之手的仓库都仓禀充实,牛羊壮实。 而他正是在这“眼高手低”的不懈坚持中,一步步官至大司徒,并成为照亮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圣人。中 国共产党立志弘扬马克思主义,救万千中国人民于水火,未尝不是“眼高”?但党致力于做好群众基础工 作,从大山深处的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一步步从“农村包围城市”,终于从南湖的一艘小小红船成为 领航的巍巍巨轮,获得了伟大胜利。由此可见,唯有“眼高手低”才能有所成就。 “眼高手低”不仅仅是做人做事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心怀理想、踏实肯干的精神。温家宝总理曾说: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心怀万千星辰,脚踏坚实土地,这便是“眼高手低”的精神内涵。在新时代的 建设过程中,“航天精神”、“天眼精神”等都与“眼高手低”不谋而合。南仁东立志建造大射电天文望 远镜,仅为了选址便花费七年光阴,走遍祖国西南的山山水水,终于找到了完美选址。我国的万千航天人 更是脚踏实地日夜工作,从无到有,实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宏伟蓝图。“平凡铸就伟大”。低处看似平凡 的工作是企及高处的重要前提,而唯有坚守心中鸿鹄志,踏实走好脚下路,亲身实践这一“眼高手低”的 精神,才能从低处走向高处,从平凡走向伟大。 你我皆心向高处胜景,但唯有心怀有星辰大海,手中踏实地把握航向,才能从低处走向高处,由平凡 铸就伟大。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