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阳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天下第一楼(节选)》同步训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湖南邵阳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天下第一楼(节选)》同步训练

ID:685614

大小:27.91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5-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天下第一楼》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文学、文体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西汉左丘明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国别体史书,《唐雎不辱使 命》《邹忌讽齐王纳谏》都选自《战国策》。 B.契诃夫,俄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 里的人》《樱桃园》等。 C.话剧综合了文学、表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成分,以演唱为主要手段。《天 下第一楼》就属于话剧。 D.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即临别赠言。《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 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优秀的散文作品能给人启示。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启示我们面对困境也要好好儿活; 贾平凹的《一颗小桃树》启示我们不屈不挠地奋斗,定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B.夸张是小说塑造人物的一-种方法。如《蒲柳人家》中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 粗细的河柳”:《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令人印象深刻。 C.经典作品常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如范仲淹《岳阳楼记》 中描写岳阳楼之景,表达“与民同乐"的情怀;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借醉翁亭的秀丽之景, 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D.剧本的舞台说明,能体现人物的心理、性格。如《天下第一楼》中“感觉不适”“强打 精神”表现了卢孟实的事业心强;《枣儿》中老人“捏捏男孩的脸”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喜 爱。 3.下列各项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即临别赠言。《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 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B.《天下第一楼》是何冀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话剧,每一幕都是独立存在的,它 们之间没有密切联系。 C.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 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D.《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雨果的代表作有小 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4.李明同学参加主题为“我爱语文”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请你帮 他答疑解惑。 (字词迷宫)下列词语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姓氏 形近字 多音字 成语 ①契诃.(hē)夫 ②朱光潜.(qiǎn) ③何冀.(jì)平 ④惦记 ⑤掂量 ⑥信手掂来 ⑦喷薄.(bó) ⑧薄.(báo)饼 ⑨薄.(bò)荷 ⑩浮光略影 ⑪栩栩如生 ⑫雕梁画栋 A.①②⑨⑪ B.④⑤⑦⑫ C.③⑤⑨⑩ D.⑥⑦⑧⑨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11 分) 转角遇到爱 孙道荣 ①黄昏,居民楼下陆陆续续聚集了不少老人,一边摇着扇子纳凉,一边说说话唠唠嗑儿,十 分热闹。 ②老人都是这里的住户。这是个老小区,楼房都是 6 层的,没电梯,住在上面的老人,上下 楼就很不方便。以前,经常能看到住在楼上的老人,手里拎着个小椅子下楼。椅子除了来到 楼下坐坐外,主要的功能还是上楼回家的时候用,爬一层,放下椅子,坐一会,喘口气,养 足了劲,再爬一层。有的住在楼上的老人嫌费事,干脆不下楼了,成了宅老。 ③不知道从哪天开始,3 楼的转角处,放了一把椅子,以为是谁忘记拿回家了,但很多天过 去了,椅子一直在,显然,椅子是谁特地放那儿的。上下楼的老人,爬楼梯累了,走到 3 楼转角处,正好在椅子上坐一坐,歇歇脚。3 楼转角处的椅子,成了楼上老人的中转站。下 楼的老人,慢慢多起来了。不久,5 楼、4 楼、2 楼的转角处,也都分别放了一把椅子。有 的是木椅子,有的是竹椅子,2 楼放的竟然是一张小型的旧沙发。没有人知道是谁放的,也 许是哪位住在楼上的老人,也可能是某个家有老人的年轻后生。有什么关系呢。转角处的这 几把旧椅子,给上下楼的老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纵使是住在最高的 6 楼的老人,现在也 敢下楼来了。楼下有一小片开阔地,那是老人们聚集的地方。 ④楼梯转角处的椅子,成了这幢老居民楼的一道风景。可是,问题也暴露出来了。 ⑤老楼房,楼梯本来就窄,又放了把椅子,上下楼就有点碍手碍脚,特别是搬动大一点的家 具物什的时候。某天,一位住在 4 楼的中年男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不知道从哪弄来了一把可 以折叠收起的椅子,然后,在拐角处的墙壁上,钻了几个眼,将折叠椅安装了上去。需要坐 的时候,将椅子放平,贴墙而坐,不需要的时候,就将椅子再靠墙折叠起来。一点不碍事。 折叠椅受到了老人们更加热烈的欢迎。一位做小生意的居民,自告奋勇....拿出了一笔经费,又 购置了 3 把这样的折叠椅,将 2 楼以上转角处的椅子都换上。 ⑥老人们开心极了,上下楼再也不那么艰难了。除了可以每天下楼,和老伙伴们见见面,聊 聊天以外,最让他们开心的是,他们甚至可以邀请以前的老朋友,上自己的家里做做客了。 并且,他们在发出邀请的时候,不忘叮嘱老朋友一声,楼梯口都有一把折叠椅,可以坐下来 喘口气,不着急啊。 ⑦这是发生在我所居住的杭州城的故事,这幢老式居民楼转角处的椅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 景,让附近居民楼里的老人们艳羡不已。不过,别急啊,据说,政府已经拨出专款,在所有 老居民楼里推广。 ⑧转角处的一把椅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对老人的关爱和温暖。有时候,爱就这么简单。 5.(2 分)结合全文,说说本文以“转角处的爱”为题有何好处? 6.(2 分)通读全文,概括出事件的经过。 起因:住在楼上的老人们嫌拎着小椅子下楼费事,干脆不下楼了,成了宅老。 经过: 结果:老人们开心极了,可以每天下楼和老伙伴们见面、聊天,甚至可以邀请以前的老朋友 到家里做客。 7.(2 分)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考虑,请具体说说第四段的作用。 8.(2 分)结合语境,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位做小生意的居民,自告奋勇....拿出了一笔经费,又购置了 3 把这样的折叠椅,将 2 楼以上 转角处的椅子都换上。 9.(3 分)请具体谈谈你对文章第 8 段内容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冬虫夏草是如何长成的 ①自然界的变化,奥妙无穷,世界上就有这样一种身兼动物、植物的奇特生物。冬天的 形状完全是虫,夏天的形状又像是草,所以取了这么一个形象生动的名字——冬虫夏草。 ②清代的蒲松龄写得好:“冬虫夏草名符实,变化生成一气通。一物竟能兼动植,世界 物理信无穷。”那么,这冬虫夏草究竟是怎样“变化生成一气通”的呢? ③在我国的青藏高原生息着一种叫蝙蝠蛾的昆虫,就像许多蛾类生物一样,蝙蝠蛾在长 出翅膀之前,也经过蛹状幼虫阶段。蝙蝠蛾的幼虫极喜低温环境,它们生活在地表之下,以 植物的根茎为食。当大雪飘飞的冬季来到时,它们纷纷潜伏于冻土层中。等到春暖花开的季 节,气温逐渐上升,蝙蝠蛾幼虫就会来到土壤表层开始它们漫长的 4 年虫生。 ④这是蝙蝠蛾本来应该拥有的正常虫生,然而偏偏在蝙蝠蛾极喜的生存环境里还有另外 一种生物也同样极喜低温和高海拔,那就是一种叫虫草菌的真菌。同样喜欢低温和高海拔的 虫草菌与蝙蝠蛾所不同的是虫草菌生活在地表上。 ⑤分别生活在地面和地下的两种生物,本应该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但是当虫草菌孢 子随着雨水渗入地下,如果机缘巧合,孢子正好和蝙蝠蛾幼虫遭遇,便会粘附在蝙蝠蛾幼虫 身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孢子就会萌发出牙管,这些尖状的牙管通过蝙蝠蛾幼虫的口腔、气 孔等一切可能的通道侵入其体内,并在它的体内形成真菌丝。真菌丝充分利用蝙蝠蛾幼虫体 内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在其体内迅速蔓延,把它的“五脏六腑”消耗得一干二净,真菌丝也 就充满整个虫体。一种异物无端侵入体内并且不断蔓延,小小的蝙蝠蛾幼虫虽然也会为此烦 躁、痛苦,它在人类看不到的地下苦苦挣扎。但最终,一切挣扎都是徒劳的。所以在表面看 来,蝙蝠蛾幼虫仍然是一条虫的样子,实际上只是一个僵死尸体的空壳。到了夏季,冰冻的 表层土壤消融,土壤温度升高,真菌丝就会穿通虫壳,破土而出,并逐渐长成一株紫红色的 小草,顶端有一个菠萝状的囊壳。 ⑥到此,原本普通至极的蝙蝠蛾幼虫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之后,和同样普通至极的虫草 菌珠联璧合,就生成了大名鼎鼎的冬虫夏草。 ⑦冬虫夏草的变化是这样奇特,其神奇的功效也非常之多,它不但对人体各种脏器的功 能具有调节作用,还存在某些..直接抗病功能。因此,自古以来就被作为一种名贵中药材,与 人参、鹿茸一起列为中国三大补药。早在 1757 年的《本草从新》中就有“冬虫夏草甘平保 肺,益肾,补精髓,止血化痰,已劳咳,治膈症皆良”的记载。中医认为,虫草入肺肾二经, 既能补肺阴,又能补肾阳,主治肾虚、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病后虚弱、久咳虚弱、劳咳痰 血、自汗盗汗等,是唯一的一种能同时平衡、调节阴阳的中药。 ⑧《文房肆考》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个名叫孔裕堂的人,他的弟弟患虚弱症, 出汗极多,但又怕风怕冷,即使是炎热的夏天,房门紧闭,处在帐中,仍然有怕风怕冷的感 觉。得病三年,医药无效,病情愈来愈严重。后来有位亲戚从四川来,送他 3 斤虫草,他每 天用虫草与肉类炖食,竟然一天天好起来,不久就完全痊愈。 ⑨冬虫夏草这一奇特的高原精灵功效卓著,而采集又特别困难,所以愈觉珍贵,身价百 倍。素有“药中黄金”、“天下第一草”的美称。 10.文章第②段中介绍蒲松龄描写冬虫夏草的诗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11.文章第⑤段详细介绍了冬虫夏草形成的四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其第二、第 三阶段的内容。 ①冬季,虫草菌孢子渗入地下与蝙蝠蛾幼虫相遇,孢子粘附在对方身上;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夏季,真菌丝破土而出,穿透虫壳,长成一株紫红色的小草,顶端有菠萝状的囊壳。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它不但对人体各种脏器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还存在某些..直接抗病功能。 13.冬虫夏草素有“药中黄金”“天下第一草”的美称,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庆元的廊桥 刘静 ①廊桥又名屋桥、风雨桥、蜈蚣桥,是在桥上加盖亭台楼阁等廊屋建筑而形成的特殊桥 梁。按结构可分为木拱、乎梁、石拱三种, ②庆元现存的廊桥在此基础上样式有所变化,衍生出大约六种。这些廊桥,未用一钉一 铆,全靠椽、桁紧密衔接,桥、廊、楼、亭、阁、屋合一。 ③以月山村“月山五桥”为例,如龙桥是全国有确切纪年、现存寿命最长的木拱廊桥, 其外观,单跨木拱厚重朴素,重檐翘角飞扬灵动;其内部:藻井的如意斗拱层层叠加,像朵 朵盛开的莲花。整座挢呈“八”字形,造型美观,结构复杂,工艺精湛,功能完备,具有宋 代木构建筑的遗风。这是一座国宝级的廊桥。与如龙桥遥遥相望的是来风桥,是一座石拱廊 桥,半圆形石拱,在溪水的倒映下,省拱组成一个四月形,水从桥洞缓缓流出,原来桥上有 一副对联:“水从壁玉怀中出,人在莲花瓣上行。”是此桥附近美好景色的真实写照,步蟾 桥则为大跨度石拱廊桥.步蟾,意味着“步入蟾宫”,暗合“进入月山村,必经此桥”,又 寓意“蟾宫折桂”。石拱与倒影合成一个大圆圈,互相映衬,远望之,美得动人心魄,其名 与月山村呼应,又寓意深远,包含美好祝愿,桥上有对联:“笔伐桂枝何周斧,登云有路步 蟾宫。”村民希望学子们走过此桥,均能高中,巧合的是,当地科举出仕之人的确较多。还 有别致的白云桥,是斜撑式平梁木廊桥。全长仅 8 米,净跨只有 7.5 米,有廊屋 3 间。重檐 歇山顶,下设花格窗,九檩四柱梁架,中心间顶部设八角开花藻井,明间为通道,两次间设 美人靠,中心次间东侧为神龛,桥面用青砖和卵石以几何纹铺墁。该桥玲珑别致,具有一定 的观赏性和科学、艺术研究价值。还有袖珍..的秤坑桥,是伸臂式平梁木廊桥,全长 6.9 米,净 跨 2.9 米,这可能..是全国最小的廊桥了。 ④五座廊桥桥身斑驳,飞檐灵翘,与青山绿水副为一体,古韵悠然,在岁月的浸润下内 化为一种婉约之美,组成了一幅精美绝伦的景观图。 ⑤从大的结构上看,这些桥有着木拱支架的美妙弧线,十分契合力学原理,技术手法高 超。从细节上看,桥上的花窗形态变化繁多,折扇形、葫芦形、蕉叶形、寿桃形,一方面超 透气作用,另一方面是美化装饰效应。人们行走在廊桥之中,如果没有窗子,就会感到昏暗 闭塞。有了这些别出心裁的花窗,通透的同时,又能观望远景,透过不同形状的花窗看到的 景色都框上了活泼流动的曲线,不仅赏心悦目,而且意味深长。 ⑥可以这样认为,庆元廊桥“可行”“可望”“百游”,将完美的视觉形象、传统的实 用、功能与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紧密结合,每座廊桥都是颇具特色的建筑典范。 (选自《文艺生活》) 14.说说庆元现存的廊桥总体特点是什么? 15.文章第③段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6. 品读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还有袖珍..的秤坑桥,是伸臂式平粱木廊桥,全长 6.9 米,净跨 2.9 米,这可能..是全国最小的 廊桥了。 17.第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 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 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 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 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 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 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嶂, 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 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 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 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绿叶成阴,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 ④一个月以来,叶子由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 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 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盘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 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条,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 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 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 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 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 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耍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他关系未久,回忆 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的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 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世间的“无 常”,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占有了它们,但 都没能体验到上述的种种变化。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 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受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 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18.第①段作者说:“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用简练语言 概括有哪些容貌。 19.第②③段主要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 20.以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为例,简要分析语言上的特点。 21.本文结尾处,作者借“梧桐树”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请你用自己的话作简要的阐述。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整理所编; B.《樱桃园》是剧本,不是小说; C.话剧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不是以演唱为主要手段; 故选 D。 2.C 【详解】 C.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岳阳楼之景,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 治抱负。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借醉翁亭的秀丽之景,表达“与民同乐”的情怀。 3.B 【解析】 【详解】 ACD 三项正确,B 项错误,改为:《天下第一楼》是何冀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话剧, 每一幕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前一幕情节成为下一幕内容的铺垫,下一幕也会提及或解决 前一幕中未解决的矛盾冲突。 4.B 【详解】 ②朱光潜(qiǎn)——qián;⑥信手掂来——信手拈来;⑩浮光略影——浮光掠影。故含②⑥⑩ 的选项排除,答案选 B。 5.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主旨(1 分),设置悬念,富有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1 分)。 6.经过:居民们为了方便老人下楼,在楼梯转角处都放了椅子(1 分),后来为了不影响其 他人上下楼的便利改放折叠椅,受到了老人们的热烈欢迎。(1 分) 7.作用是承上启下(或过渡)(1 分),既承接上文居民们为了方便老人们上下楼,在楼梯 转角处都放了椅子,又开启下文,为了不影响其他人上下楼的便利,又改放折叠椅。(1 分) 8.“自告奋勇”写出了做小生意的居民对这项工作的热心主动(热情主动、积极主动)(1 分),也写出了他做公益时的慷慨大方,从而突出了他对老人们的关爱之情。(1 分) 9.第 8 段既点明了文章要关爱老人,给老人以温暖的中心(1 分),又告诉人们奉献爱心其 实很简单(1 分),就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1 分) 【解析】 试题分析: 5.仔细阅读文章,结合文章的主旨、表达上的效果来具体作答即可。 6.仔细阅读文章,抓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简洁概括作答。 7.结合第四段的上下文内容来分析,第一句承接上文,第二句引起下文的内容,所以在结 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8.“自告奋勇”的描写对象是“做小生意的居民”,写出了他对这项工作的热心和慷慨和爱 心。 9.这段文末的句子点名了文章的主旨,而且“有时候,爱就这么简单”一句告诉人们一个 道理:奉献爱心很简单,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考点:题目的作用 记叙文的要素 句子作用分析 赏析句子 点评:解答题目的作用要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三个角度来考虑。内容:概括文章所叙述 的事件;点名文章的主旨;之处文章的主要人物。结构:是文章行文的线索等。艺术效果: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一般来说,记叙文中间的句子可以从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来考虑 起作用。结构上,结合句子的前后两句分析与上下文内容上的关系,判断是“承上启下”、 “总结上文”或“引起下文”;内容上可以从修辞、描写的角度分析起作用。记叙类文章常 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 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 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 10.①承接上文冬虫夏草“身兼动物、植物”的表述;②引出下文“变化生成一气通”的介 绍;③增强文章的文学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11. ②孢子萌发的牙管通过多种通道侵入蝙蝠蛾幼虫体内,并在它的体内形成真菌丝; ③真菌丝以蝙蝠蛾幼虫体内的有机物为营养,在其体内迅速蔓延,最终充满整个虫体。 12.不能去掉。“某些”对冬虫夏草的“直接抗病功能”做了限定;如果去掉,就扩大了它 的范围;这一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13.①生长于高原,具有身兼动物、植物的奇特性;②功效神奇、卓著;③采集特别困难。 【分析】 10.本题考查语段作用。阅读前后文可知,本段引用蒲松龄的诗,是对第一段中的“身兼动 物、植物”的进一步介绍,本段末句“这冬虫夏草究竟是怎样‘变化生成一气通’的呢?” 引出下文对冬虫夏草形成过程的介绍。从表现形式上,引用古诗,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激 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第五段中的“在适宜的条件下,孢子就会萌发出牙管, 这些尖状的牙管通过蝙蝠蛾幼虫的口腔、气孔等一切可能的通道侵入其体内,并在它的体内 形成真菌丝。”可概括为:孢子萌发的牙管通过多种通道侵入蝙蝠蛾幼虫体内,并在它的体 内形成真菌丝。根据“真菌丝充分利用蝙蝠蛾幼虫体内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在其体内迅速蔓 延,把它的‘五脏六腑’消耗得一干二净,真菌丝也就充满整个虫体”可概括为:真菌丝以 蝙蝠蛾幼虫体内的有机物为营养,在其体内迅速蔓延,最终充满整个虫体。 1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某些”是对范围的限制,表明冬虫夏草只有一部分直接抗病功 能,如果去掉,就变成了有全部直接抗病的功能,扩大了范围。“某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1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一段中的“世界上就有这样一种身兼动物、植物的奇特生物” 可得:身兼动物、植物的奇特性。根据第二段中的“在我国的青藏高原生息着一种叫蝙蝠蛾 的昆虫”可得:生长于高原。根据第七段中的“冬虫夏草的变化是这样奇特,其神奇的功效 也非常之多,它不但对人体各种脏器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还存在某些直接抗病功能”可得: 功效神奇、卓著。根据末段“冬虫夏草这一奇特的高原精灵功效卓著,而采集又特别困难” 可得:采集特别困难。 【点睛】 解答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 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 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 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 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 有”“另外”等。 14.未用一钉一铆·全靠橡、桁紧密衔接:桥、廊,棱、亭、阁、屋合一 15.打比方.把藻井的如意斗拱比喻成朵朵盛开的莲花,生动形象地说明斗拱的形状特点.增 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16.“袖珍”形象地说明了秤坑桥小巧的特点.“可能”表示估计,不肯定,两个词语的运 用体现了说明文语亩的准确性。 17.从内容上看是对上文内容的补充,介绍了五座廊桥的结构特点和变化繁多的花窗.从文 章结构上看,也是对上文内容的小结. 【解析】 14.考查对说明对象特点的分析理解。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相应的段落,第②段“庆元现存的 廊桥在此基础上样式有所变化,衍生出大约六种。这些廊桥,未用一钉一铆,全靠椽、桁紧 密衔接,桥、廊、楼、亭、阁、屋合一。”提取答案即可。 15.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 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 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 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句中“像朵朵盛开的莲花。”表明运用的是打比方,结合整个句子来 看,作者通过比喻,将藻井的如意斗拱比作朵朵盛开的莲花,生动形象地说明斗拱的形状特 点。通俗易懂。 16.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类题要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 先说明词语的意思,再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 征/事理,最后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本句中的“袖珍”怀藏袖中的小巧之物。 引申为小巧或小型的东西。突出秤坑桥小巧;“可能”意思是“也许”“大概”,表示不确 定,表明秤坑桥是全国最小的廊桥是估计出来的。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 密性。 17.考查文段的作用。结合此段所写的内容,“从大的结构上看,……从细节上看,……另 一方面是美化装饰效应”从内容上看,这三方面是对上文所写的五座廊桥的结构特点和变化 繁多的花窗进行补充完善;结构上看,起到总结上文的作用。 18.梧桐生叶、绿叶成荫、梧桐落叶 19.(1)极力写了梧桐树叶之多之大、绿意之浓之深。(2)这样写既为下文写“眼看着梧桐 叶落的光景”蓄势,又为作者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作铺垫。 20.用语准确,描写细腻。如:用黑暗、墨绿、焦黄,闹、辞、落、飞等词写出了叶子败落 的情景,用比喻、拟人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如:“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 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这样写形象地写出了梧桐树落叶之后的 可怜样子,写出了作者对落叶的爱惜。 21.示例:(1)拥有梧桐的人未必能理解和欣赏它,自然和艺术也是这样。(2)形式的拥有 并不是真正的拥有;对事物要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文章首段说:“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 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联系全文,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容貌”应该是在首 段之外的几段中。从第②段的内容可概括出:春尽夏初,梧桐生叶;从第③段的内容可概括 出:夏季时分,绿树成阴;从第④段的内容可概括出:秋冬时节,梧桐叶落。 19.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展示人物性格;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 发展等。特点:本文第②③段描写了春尽夏初和夏季时分的梧桐树,从“一簇簇”“枝头疏 而粗”“叶子平而大”“长得密密层层”“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 挂着”等词句写出了梧桐叶多叶大,绿意深浓的特点。作用:万物盛极必衰,作者把夏季的 梧桐写得越浓郁,就越预示着它的衰落,因此为第④段写秋冬时节梧桐叶落蓄足势,也由“眼 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自然引出“世间的‘无常’,莫大于此了”的感慨。 20.本题考查语言特点。解答此题重点抓住词语及修辞手法的运用来概括语言特点。从用词 上看,“黑暗、墨绿、焦黄”等形容词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梧桐叶的颜色变化;“闹、辞、落、 飞”等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梧桐叶逐渐凋零飘飞的状态;用语准确凝练,描写细腻传神。 从修辞上看,“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运用拟人,“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 棍”运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 2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结合“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占有了它们,但都没能 体验到上述的种种变化。”“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从 中可得到启示:自然、艺术跟文中的梧桐树一样,即便你种植了它,但没有看到它的种种容 貌,没能体味到它象征人世无常的悲凉意味,这种拥有只是形式上的“占有”,拥有梧桐的 人未必能理解和欣赏它。自然这样,艺术也是这样。真正的“占有”需要我们认真去感受、 体验,用心去发现,充分理解和欣赏,这样,你才可以说是拥有生活。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