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郡中学 2021 届高三月考试卷(五)
语文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 道小题。时量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礼仪的出现、演化,本身是人与自然关系博弈、平衡的产物。当远古人们认识到
应对宇宙天地心存敬畏时,便有了祭祀活动。由此而演化来的"礼"与"仪"正是人们认识自然、
认识自我,对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这一认识的行为体现和制度约束。
拱手礼在"礼"的层面,首先体现的是人类敬天的思想,即人类对赖以生存又可敬可畏的
自然的臣服与膜拜。拱手礼最早的文化意义便是伸出双手,束手就缚,以自身为天地的祭品。
进而将这正式而严谨的祭祀礼仪拓展、渗透到对同类的尊敬、礼让。因而拱手礼所承载的社
会价值便体现着人际关系信息,形成和巩固着社会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以及塑造着人们思
维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中国传统社会阶级之间从行拱手礼的不同规范就可反映出不同阶层
的尊卑、亲疏。《周礼·秋官·司仪》∶"昭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
同姓,所以别亲疏内外也。"《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
利后嗣者也。"正如李为香博士所论∶"礼深含人类对字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
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
对社会秩序的协调。"拱手礼亦然。追求拱手礼的精神核心,便是"敬天"尊人",是与自然相
处时要放低姿态,谦恭敬天;与人交往时要尊重他人,礼遇他人。这种深入骨髓、发自内心
的"敬天""尊人"的思维才是拱手礼在其礼制背后所反映的核心价值。
在"仪"的层面,拱手礼有一整套行为规范和仪表原则。如行礼时,应双手合抱于胸前,
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如遇凶丧,反之等。这些仪式现象看似繁文缛节,却是"敬天""尊人"
这些精神内核的极好保障,通过这些程式化的仪式,强化了对天、对人的敬意,确立了对天,
对人的秩序。若在国家层面上将这些规范固定下来,就有了典章制度,就成了礼制。礼制一
旦确定,就为一定阶段社会运行提供法则,成为历代统治者为国治政之本,普通社会成员安
身立命之道。《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
"在人际交往中和社会运行中执行这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拱手礼仪式,使每个人按既定的
身体仪式行事,既可"敬天""尊人",同时也是"自敬""自尊"。人若"敬天",天则"爱人",人
与自然平衡和谐。人若"尊人",施之以拱手礼仪,对方也会还礼,这便是"敬人"的同时巩固
和彰显了自身的身份地位。《礼运》∶"夫礼,先王以承天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
之者生。"社会成员若按照规范得当的礼仪相施,人们按照恰当得体的拱手礼相见,人人相
敬,人人相亲,则国家的秩序自然就通畅井然了。
拱手礼的"仪"与"礼",一表一里,共同传递着中国传统社会"敬天""尊人"的思想,共同
传承着中国传统社会经典的礼仪文化。
(摘编自张丽娟《中国传统拱手礼及其对现代礼仪体系构建的作用》)
材料二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三。易传染疾病;多握之后易疲劳;握后常不
能及时洗手,给健康带来隐患;明知有传染病却因害怕失礼而不得不握;此四者为不科学。
十数人须一一握手颇费时间,数十人不能遍握而于无意中造成亲疏之别,群众场合只能握其
代表;此三者为繁而不周。有此四不科学三不周,握手礼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
拱手礼可以全面避免上述"七累",此为显明之理,不再具论。其实,拱手礼是中华民族
的传统礼节。《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
子路拱而立。"而握手礼是近代的舶来品,既然存在诸多弊端,不如重行拱手礼。
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五条。其一,避免了上举"七累",已是于我民族功莫大焉。其二,
当前疫情严重,需要全面防治,不但需要有医疗保障,有诸多净化环境的科学措施,还要有
改礼惠民的人文措施。废"握"改"拱",不费一钱一物,可谓"一举手之劳",而风气所开,顿
可"防患于未然"。其三,今后若有甲肝、乙肝或其他接触传染的病毒、细菌,至少不会因每
日几十亿人次的相互握手而辗转传播,害我人民。其四,拱手礼作为传统礼节,有很高的文
化认同度与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五,拱手礼颇有特点,潇洒自如,仪态端庄而礼意浓切,颇
具中华文化的魅力,若能成为"国礼",则为又一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礼花"。
(摘编自项纯文《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材料三从握手礼进入中国成为流行的相见礼仪,已经上百年的时间。但在这百年之间,
人们对握手礼的思考和争议没有中断过。另一方面,百年间中国的国力却发生了实实在在的
巨变,中国人正在走向富裕,中国人的文明素养不断得到整体性的提升,追求现代文明生活
方式正在成为广大中国人的整体性共识。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 40 年后,中国的现代化模
式正在由"输入型现代化转换为辐射型现代化",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去,旅游、学习、
工作……中国的国家形象、民族形象也需要来一个全新的重塑和传播,中华民族 5000 年灿
烂的历史,也需要在新的全球化语境中得到更为深广的认知。在此语境下,从文化意义来说,
将相见礼仪予以革新,以拱手礼逐渐取代握手礼,则正逢其时。变革的窗口已经再一次出现,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原有的生活、工作节奏,可以预见,疫情将无差别地改变各国
人们的固有思维、行为习惯。
推行拱手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根本的分歧不在于其是否要原封不动地照搬传统的
形式,而在于如何以当代的需要,创造性地改造传统的形式,让它既有传承的印记,又更加
契合时代气质,为大众所接受,为丰富、提升当下的生活品质而服务。
(摘编自张承良《握手礼还是拱手礼——疫情背景下相见礼节变革的文化审思》)
1.下列对材料中"拱手礼"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拱手礼的"礼"与"仪"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行为体现和制度约束,它一表一里,
共同传承着中国传统社会经典的礼仪文化。
B.拱手礼最早的文化意义并没有"尊人"的思想内核,经拓展后才有着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
对社会秩序的协调等更多的社会价值。
C.拱手礼的好处有五条,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便是在当前环境之下,可"不费一钱一物",用
"一举手之劳""防患于未然"。
D.拱手礼的回归是一种文明生活方式的回归,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有助于展现中国
的国家形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通过程式化的仪式,确立秩序,就形成了典章制度,即礼制。礼制一旦确定,就成为一定
阶段社会运行之法,成为统治者为国治政之本,社会成员安身立命之道。
B.拱手礼的正确手势,正如《拱手礼》歌词中所唱"右拳握如日,左掌弯如月"一样,可以是
双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
C.敬天祭地可以用拱手礼来表达敬意,逢年过节、祝贺庆典、相逢离别也可以相互行
拱手礼来表达情意
D.国际通行的握手礼从 20 世纪初引入中国并逐渐流行至今,但人们对握手礼的思考
和争议没有中断过。
3.下列关于材料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多处采用引用论证,其中从《周礼·秋官·司仪》和《左传·隐公十一年》相
关内容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尊卑有序,亲疏有别。
B. 材料一主要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论礼的,作者指出拱手礼和其他的礼俗一样,
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和谐的追求,都是传统文化中的良礼美俗。
C. C.材料二的论证语言颇具特点,文白夹杂;论证方法多样,用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
论证等方法,积极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D.材料三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论证了推行拱手礼的原因,指出了人们的固有思维和行为习惯
都将会有改变的事实。
4.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的不同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材料三指出"将相见礼仪予以革新,以拱手礼逐渐取代握手礼,则正逢其时",请结合
三则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理由。(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潭柘寺
走进潭柘寺时才知道,我永远也走不近潭柘寺。
不知道为什么,只觉得潭柘寺太气势恢宏,恢宏得带点霸气,太严谨雕琢,一如山庄别
墅,就连回响在山间的梵乐,也失于清淡,显得过于浓烈而深刻,像要强行深入人心似的,
渗透力太弱而穿透力太强的音乐,让人感到压迫,少了佛家的大气和从容。
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这座以千尺深潭和百年古柘为名的深山幽刹,始建于西晋,
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沧桑,以"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北京城)"雄视京城,在如此漫长
的岁月里浸泡出来的佛家净地,为什么却总让人与之有隔膜而远之?
我迷惘着。
肯定还有一个人迷惘着。那是一个尊贵而忧郁的少女。她生而有幸,碰巧有一个名叫忽
必烈的父亲,父亲生而有能,碰巧成为元代的一位皇帝。后人好奇地回望历史扬起的尘埃,
不明白一个高贵的公主,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女将军,为什么会抛弃金枝玉叶的身份、锦衣
玉食的生活、指点江山的权势,而选择黄卷青灯、夜雨秋窗。
她心里必定在寻求着某种东西,不是富贵,不是权势,不是舒适,甚至不是青春、爱情
和生命。她隐隐地知道,那是一种宁静,是灵魂的静如秋水和静悄悄的喜悦。为此,她舍弃
了她的尊贵,她的安逸,她的高高在上的父亲。
她终于义无反顾地跪倒在如来脚下。
我穿过大雄宝殿,拾级而上,一路帝王痕迹"俯拾皆是"。正路山门门额的"敕建岫云禅
寺"是康熙的笔迹,大雄宝殿内的上下檐"清净庄严""福海珠轮"分别是康熙和乾隆题的字。
西路的观音殿内,观音像前有忽必烈一家四人的塑像。再从东路折回,地藏殿东有宝座,是
乾隆休息之处。这一切的一切,在古刹空寂之中,隐隐地透出帝王气派,贵气有余而清气不
足,华贵有余而悠远不足。
毕竟,这里曾经住着一个公主,这里还是帝王们常来常往之地。但这里,毕竟是个寺院。
我终于看到了妙严公主的那个小院。公主和陪她入寺出家的一两名宫女就住在这个清静的小
院里,院子很雅致,隐隐是俗家建筑的模样,自然也免不了雕梁画栋。
规范的佛寺建筑旁横生出这样一个别致而俗气的小院,似乎赋予整个事件以某种象征意
义。世俗在这里成功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战斗力,宗教面对这份强大,注定无
处可逃,溃不成军。
宗教只是弱者,虽然它有无上的力量。
我有点累了,潭柘寺大得让人累。在天王殿的右侧原先寺院的斋房里,我见到了那口著
名的大铜锅,它大得让人疲倦。这里现存的唯一的一口大锅,它还不是最大的。据寺志和碑
文记载,这里最大的一口锅直径 4 米,深 2.5 米,给全寺僧人煮一次粥须放米十石,煮 16
个小时才熟,可以想象山寺全盛时人数之多和财富之丰。寺志编撰者骄傲地写道∶潭柘寺僧
人一聚,要吃掉一个村庄一天的全部收入,何等有权有势,家大业大!但这种大气派、霸道
和狂傲,却实在让人反感,我坐对大锅,怎么也走不进宗教应有的超越。
公主也走不进。她能看到那个"本来无一物"的空灵的世界,却怎么也走不进去。她虔诚
地整日在观音殿里膜拜,直至膝盖将砖石跪出两个深窝,留下感人的"公主拜砖",但她的虔
诚却像被吊在半空中,她拼命地迈步,却从不曾走出一步,而且被吊得呼吸困难。
她迷惘着。
飞越了她的历史,我能看到,在她的灵魂和灵魂寻找的宗教之间,有些东西是抛不开的,
那是住持破格的亲自剃度,是陪她出家、伺候她的小宫女,是那个清雅的小院,是寺院得以
买田置地的银两——那就是她与生俱来的家世和身份,那就是世俗给她的标
签——公主。
世俗对她的认同使她的超越永远不可能达到某种高度。
她小心地伸出灵魂的触角,本来想感知到一个清澈虚无的空空世界,却触到一鼻子厚重
的世俗尘灰。
就像今天我的灵魂,在这空山幽谷间游移寻求,却每每被傲慢的音乐敲打得变形,在华
丽的殿檐上碰得生癫,被"佛乐""佛寺""佛像"的叫卖声刺得遍体鳞伤。
我终于转过身去,像公主毅然地离开皇家一样毅然地离开了潭柘寺。原来,在这个藏之
深山、隐乎世外的寺庙里,世俗竟如此高大挺拔、坚不可破。
这里根本就没有宗教。
公主错了。
我也错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写"宗教只是弱者"是指宗教面对以皇权为代表的强大世俗,无处可逃,溃不成军。
B.与生俱来的身份对公主造成了相当的影响,使公主虽然虔诚,但灵魂无法到达清澈虚无的
高度。
C.文章描述了潭柘寺的华贵精美,表现了作者对潭柘寺古建筑的由衷赞美。
D.文章主旨不在于介绍历史故事,而在于由历史故事展开思考,见解深刻。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着重写游览潭柘寺的见闻和思考。
B.文章起笔写"我永远也走不近潭柘寺",收笔写"我也错了",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C.文章描写潭柘寺最大的一口锅,用准确的数字,突出其在皇家庇护下的权势之盛。
D.文章用两个短句收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8."规范的佛寺建筑旁横生出这样一个别致而俗气的小院"中加点的"横生"一词运用得
非常巧妙,请简要评析它的表达效果。(4 分)
9.文章开头写"我永远也走不近潭柘寺",请根据文意分析其原因。(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金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有操行。继
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金事,备倭山
东。改金浙江都司,充参将,分部宁、绍、台三郡。
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寻会俞大献兵,围汪直
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 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
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金、严三郡。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慷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
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
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
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折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
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戴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破贼宁
波、温州。浙东平,继光进秩三等。闽、广贼流入江西。总督胡宗宪檄继光援。击破之上坊
巢,贼奔建宁。继光还浙江。
明年,倭大举犯福建。是时宁德已屡陷。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
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天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贼,覆其巢,余贼
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牛
酒劳不绝。继光乃旋师。抵福清,遇倭自东管澳登陆,击斩二百人。而刘显亦屡破贼。闽宿
寇几尽。于是继光至福州,勒石..平远台。
初,兴化告急,时帝已命俞大献为福建总兵官,继光副之。及城陷,刘显军少,壁城下
不敢击。大猷亦不欲攻,需大军合以困之。四十二年四月,继光将浙兵至。于是巡抚谭纶令
将中军,显左,大献右,合攻贼于平海。继光先登,左右军继之,新级二千二百,还被掠者
三千人。纶上功,继光首,显、大猷次之。帝为告谢郊庙..,大行叙赍。继光先以横屿功,进
署都督金事,及是进都督同知,世荫千户,遂代大献为总兵官。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嘌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
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B.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檩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
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C.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檩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
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D.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檩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
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
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帝王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三十六年""四十年"属于
帝王年号纪年法。
C."勒石"是碑刻术语,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文中指刻字于石,亦
指立碑.
D.文中"郊庙"是指帝王祭祀天地与祖先。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
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戚继光虽然家境贫寒,但身为将门之后,他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家庭影响和自己的不懈努
力。
B.戚继光是一代名将,但他的仕途却坎坷不顺,他曾因作战无功受到罗嘉宾等人弹劾而被免
官。
C.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倭寇横行,当地人民苦不堪言,平倭战争获得人民的拥护与欢
迎,
D.戚继光身先士卒,兵法传奇,携俞大献,打赢了荡平倭寇的民族战争,在刀光剑影中重铸
中华脊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寻会俞大猷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4 分)
译文∶
(2)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4 分)
译文∶
14."戚家军"为什么会名闻天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15~16 题。
【越调】寨儿令
鲜于必仁
汉子陵①,晋渊明,二人到今香汗青。钓叟谁称?农父谁名?去就一般轻。五柳庄月朗风
清,七里滩浪稳潮平。折腰时心已愧,伸脚处梦先惊。听,千万古圣贤评。
【注】①指隐士严子陵,即严光。严光隐居富春江七里滩(又名七里泥、七里赖)钓鱼,东
汉光武帝刘秀把他招到京城,同榻而眠,熟睡中他把脚伸到刘秀的肚皮上。
15.下列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该曲善用典故,如"汗青"谓史册,"折腰"出自"不为五斗米折腰"。
B"去就一般轻"侧重叙述了严光、陶潜两个人离官之后都心情轻松。
C."月、风、浪、潮"营造优美景色,目的是契合后两句里的"心、梦"。
D.结尾一句说,听一听,千秋万古的圣贤都对两个隐士给予高度评价。
16.结合全曲分析,该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感觉江面辽阔,仿佛在
空中乘风飞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虽然未提"送别"二字,
却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
(3)"面朝黄土背朝天",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情景。白居易《观刈麦》
中,将这种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习近平总书记用"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管子【甲】乘马》)这句古语,告
诫人们要用深谋远虑的眼光、真抓实干的精神和自我警醒的忧患意识来干事创业,将改革开
放进行到底。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①。这种变动不居的特性正是谋事要"生于虑"
的深刻背景。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乙】充满了先人智慧的这包谚语,告诚人们不
要忘却了远景期待,而只盯着眼前的事物。孔子一再警醒世人,"虑之不远,其忧即至"。荀
子说得也很通俗∶"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
豫则祸不生【丙】虽然今天的时空环境同先贤们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但是和"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的道理并无二致。
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未雨绸缪。对于改革
开放来讲,更是如此。它本身就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创新性探索,其间难免会遇到诸多不确定
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特别是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丁】人到
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在这种
关键时刻,更应有超强的远见意识,能对未来的发展态势洞若观火,而不临时抱佛脚",更
不能寅吃卯粮。②_____繁复杂的世事万物中站稳脚跟求得先机。
18.下列在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所填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19.有人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这句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人们不要只盯着
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远景期待。"从语言表达上看,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相比,哪一个更
好,为什么?(4 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4 分)
①
②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①目前还没有能够消灭新冠病毒的特效药,现有的药物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或是增加人
体的免疫力来抗击新冠病毒的。②感染了新冠病毒的患者之所以能痊愈,是因为自身的免疫
系统对病毒发起了攻击造成的。③之前,新冠病毒从未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所以人体的免
疫系统并不认识它们。④一开始进入人体的病毒数量通常很少,并不会立即对人体的健康造
成危害,而且免疫系统也需要时间才能辨识这一新的病毒。⑤当病毒达到一定的数量不断自
我复制时,其对人体细胞的伤害会越来越显著。⑥免疫系统这时才会意识到目前的当务之急
是对新冠病毒进行大规模的"剿杀"。
(1)序号∶_____;修改。
(2)序号∶_____;修改。
(3)序号∶_____;修改。
(4)序号∶_____;修改。
22.下面是一段介绍"可燃冰"的材料,请概括"可燃冰"这一新型能源的特点,不超过 15 个字。
(5 分)
天然气永合物又称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情况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
可燃冰里甲烷占 80%~99.9%,可直接点燃,其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干
倍。1 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以释放出约 0.8 立方米的水和 164 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后
不产生任何残渣,避免了最让人头疼的污染问题。截至目前,全世界直接或间接地发现的可
燃冰矿点已超过 200 处,据测算,仅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就有 700 亿吨油当量,
约相当于中国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量总数的二分之一。研究表明由自然或人为因素所引起
的温压变化,均可使"可燃冰"分解,造成环境灾害,开采时必须保证井底稳定,使甲烷不泄
漏,同时还要攻克与泥沙分离等技术难题。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唐】白居易《村夜》
③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④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中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是中国的根,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挑选 2~3 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