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上海市长宁区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ID:685385

大小:50.88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1-05-0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上海长宁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 积累应用 10 分 1.按要求填空。(5 分) (1)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_________《兰亭集 序》) (3)黄庭坚《登快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巧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等典故,又有翻新 出奇之妙。 2.按要求选择。(5 分) (1)临近高考,班主任在班会上借用诗词名句作考前动员,以下适合他选用的一项 是( )。(2 分) 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B.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 分) 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伦理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是近代以后的事。通 常 维 系 文 明 的 价 值 观 念 会 与 宗 教 或 带 有 宗 教 性 的 意 识 形 态 有 关 ,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其影响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②哲学则属于极少数人的精英文化 ③否则就不会有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这样的事发生 ④即使在哲学的诞生地希腊也是如此 A.①④②③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答案】 1.(5 分)(1)发愤忘食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王羲之 (3)痴儿了却公家 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2.(1)(2 分)D (2)(3 分)B 【解析】 1.(1)(2)小题注意在背诵时注意字词的书写;(3)题提示“注目寒江倚山阁” 和“万古贞魂倚暮霞”中的“倚山阁”、“倚暮霞”两意象可知为傍晚倚靠阁楼的画 面,对应上《登快阁》中的首联。 2.(1)抓住情景高考动员,A 项表达对战争的厌恶,B 项表达送别的不舍,C 项表达 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ABC 三项和高考动员的情境不符。D 项表达面对困境时冲破一切 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符合要求。 (2)考察运用语文知识排序,所给语段分析哲学伦理学的作用,①句分析影响的局限, ②句分析哲学的特点,③句举例分析局限情况,④句“即使”表示转折,根据四句内 容,可以判定①④③一起共同揭示即便在哲学诞生的希腊其作用也有局限,排除法确 定答案选 B。 二 阅读 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16 分) 文学经典永恒的隐秘 张学昕 ①任何一个时代都期待它的文学有大师级的作家和经典的作品出现。那么,什么 样的文学作品堪称经典?一部文学作品怎样才能成为经典?大师们的经典历代不衰、 获得永恒性审美价值的隐秘是什么?我们这个时代会否产生文学经典?无疑,这些是 长久萦绕我们心中的严峻课题。 ②可以说,经典的魅力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经典的文学必是这样一个世界: 它以其内在的丰富性、复杂性唤醒、改造着我们内在和外在的精神生活形态和本质, 同时,它还以其独特的、深邃的思想力量,帮助我们有效地对抗着僵化的、虚伪的、 残酷的现实对我们心灵的侵蚀和攻击,帮助我们建立自身的生存参照系。它之所以能 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不仅是由于作家在近于披肝沥胆的生命体验后对艺术文本的精心 结撰..,还在于无数读者对经典的心灵阅读和体验的积淀,作家和读者的心灵通过作品 这一媒介得以碰撞并形成默契。“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 不是‘我正在读’的书”(卡尔维诺语)。 ③需要我们认真探究的是,经典文本的诞生过程中,作家与时代、作家与生活、 作家的心灵和存在方式有怎样的趋向,作家的写作是否有较为明晰的经典意识,作家 怎样处理与现实、与自身的矛盾? ④一部伟大的经典性作品,首先是源出于一个伟大的心灵。从内在的精神向度而 言,经典往往表现出对生命、人性的高度重视,对人的本性、存在欲望的充分尊重, 基于此,一个真正作家的写作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写作。这就要求作家不仅仅是要面对 现实、面对一个时代,关键是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自觉地从事“内心写作”。“一位 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 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余华语)。 ⑤我们无法忽视的还有作家在经典写作时诗性的结构和话语的选择,这是文学艺 术创造的诗学路径。从外在形态看,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现实主义、浪 漫主义还是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别有洞天是由于作家的深层体悟,现实的 纷繁错落会在作家的诗化哲学面前呈现出无限清晰、质朴和精妙绝伦的图景。卡夫卡 的小说便是以一种极为坚硬、阴郁的语言和结构外壳来涵盖内在温柔的杰出作品。他 的小说的永恒性魅力在于他选择了现代寓言的结构和话语,人类的普通的日常生活被 他有意地变形或放大,以“陌生”的艺术表现形式颠覆世俗,直指人性、人的灵魂。 ⑥需要明晰的是,并非“变形”或荒诞性形式、陌生化就可以带来文学写作的新 质。被称为“卡夫卡的法国女传人”的玛丽·达里厄塞克近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母猪 女郎》,虽然也以现代主义的变形手法,试图表现人与兽这两个世界并非完全隔绝, 但是由于人文关怀、深层诗性、对真正现代文明的向往等人的自我本体的缺失而难以 进入经典的序列。尽管这部小说成为近年的畅销书并引起轰动,但畅销书只有成为经 典的可能,而经典却未必都是畅销书。每部文学作品都会因它的独特性而有相应的读 者群,问题的关键在于哪些作品能超越时空,获得人们永久的青睐。因此,文学话语、 叙述结构的选择关涉到审美境界和艺术表现层次的问题。 ⑦有人认为,文学创造经典文本的时代已经结束,大众参与的文学的产业化、商 业化、网络化的泛文本时代正大步走来,文学已成为写作者生存能力和谋生的主要基 础。对此,作家们不必感到焦虑。普遍性的文学参与性活动正说明了文学本身的魅力 所在,图像化、数字化的迅捷照例无法取代文学为人们所提供的无边的想象性空间。 由于______,所以,文学的使命依然是摆脱影响自身发展的因素和局限,兢兢业业地 准备经典。 ⑧在当代,作家应摆正自己的写作心态,恰当地处理好创作心态和时代生活的关 系,不必刻意追求文体形式的新奇诡异。对于写作,时间老人像一位老练的教师,指 出其中的墨渍、涂抹和删改之处。未来的杰作就是在这些练习本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我们还是先不要去追问和苛求我们的时代能否产生经典,我们只要去做我们该做的就 行了。 (选自《唯美的叙述》,有删改) 3.第②段加点词“结撰”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4.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2 分) A.文学经典往往能帮助读者滋养心灵,修正生活境况。 B.作家的经典意识是文学经典得以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C.文学经典要求作家未必面对现实,但必须直面内心。 D.文学经典不注重外在形态,只关注精神内涵的开拓。 5.以下可以填入第⑦段横线处的一项是( )。(3 分) A.市场的法则似乎只关系到能否使文学形成“热点”或“卖点” B.人们总是渴望探索和感受现实生存状态以外的可能性存在状态 C.作家对现实生活有极为强烈的介入意识,贴近生活本身去创作 D.文学作品话语形式的突破总是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吸引人效仿 6.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娄在学校文学社主办的“我看文学经典”主题交流活动中发言,他说:“当今畅 销的书未必能成为经典,因为 。”请根据本文内容,把小娄的这段 发言补充完整。(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2 分)答案示例:设定结构并撰写(选定结构和话语形式进行写作) 4.(2 分)A 5.(3 分)B 6.(5 分)答案示例:本文开篇即提出有关文学经典形成要素的若干追问。针对这些 问题,本文首先指出经典的魅力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接着聚焦到作家角度,从 作家内在的精神向度、写作时对结构和话语的选择这两个方面论述了经典产生过程中 的作家因素;然后就第二个方面,补充论述了这种选择并不必然会催生出经典作品, 这还涉及审美境界和艺术表现层次。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并论证了文学创造经典文 本的时代仍将延续,当代作家既要对经典的产生有信心,又不可急功近利。 7.(4 分)答案示例:经典的产生离不开无数读者的心灵阅读和体验的积淀,是超越 时空的,这不是一时的畅销就可以实现的;经典往往表现出对生命、人性的高度重视, 需要作家自觉从事“内心写作”,而当今的畅销书未必都能做到这一点;有些畅销书 确实选择了“陌生化”的结构和话语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带来文学写作的新质。 评分说明:每点 2 分,给到满分为止。 【解析】 3.考察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结撰”所在的第②段主要强调经典是由读者和作者共同 造就的,分析原文“由于作家在近于披肝沥胆的生命体验后对艺术文本的精心结撰, 还在于无数读者对经典的心灵阅读和体验的积淀”可知,“结撰”应该是作家创作相 关内容,分析文本答案应该为“选定结构和话语形式进行写作”等。 4.考察对观点的理解,A 项对应原文第②段“它还以其独特的、深邃的思想力量,帮 助我们有效地对抗着僵化的、虚伪的、残酷的现实对我们心灵的侵蚀和攻击”正确, B 项“决定性因素”错误,经典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C 项与第④段原文“这就 要求作家不仅仅是要面对现实、面对一个时代,关键是要面对自己的内心”不符合, 所以错误。D 项与第⑤段作家创作注重“诗性的结构和话语的选择”等外在形态不符 合。 5.考察文本理解。根据第⑦段内容现在仍然是可以产生经典的时代,以及关联词“所 以”、“依然”可以确定文学的使命不变,由结果反推原因,B 项正确。A 项“市场 因素”与原段内容无关,C 项和 D 项分析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及对话语形式的突破 与文学使命依然不变的内容不能构成因果关系。 6.分析文章思路。根据文本内容,第①段分析文学经典成为经典的原因,第②段强调 经典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造就的,③-⑥段分析作家在创作中的尝试对于经典产生起 到的作用,从作家的内在的精神向度、写作时对结构和话语的选择这两个方面论述, 并在第⑥段补充结构和话语的选择并不能必定成为经典,第⑦⑧段强调当代文学的使 命依然不变,但对经典的产生要有信心并依然要努力。 7.筛选信息,利用文本观点分析畅销书不能成为经典的原因。分析过程中需要强调经 典产生的原因及畅销书的特点和成为经典差距。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1 题。(15 分) 藏在草间 耿立 ①乡村是藏在草里的。是啊,没有草的乡村是什么乡村?不管我从外回来,是在 什么时候,也不管时令节气,一踏上木镇的泥土,鼻子里呼吸的味道就是草的味,那 种清芬令鼻翼发痒。 ②黄昏牛羊回圈,你看到它们的毛发上或皱褶里,不是草籽,就是苍耳子的那种 带刺的颗粒,草是不用播种的。农人和它们的关系一直复杂,草们要做牛羊的饲料, 要做房屋的顶盖,但它们与农人亲昵。父亲常说:老百姓和草一个姓,叫草民。 ③如果说草的生长使乡村有了些诗意,那也是乡村自己不了解的。草是修饰乡村 和庄稼的,人们对庄稼多的是感恩,是庄稼养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草也养活了一个 又一个生命。比如牛,比如羊,这是低一个档次的,因这,草在乡村也是低眉顺眼, 不声不张。即使春天,那些草尖从土里探出脑壳,也是怯怯的,你凑近了,草尖就接 近于乌有,草色只可遥看,距离产生美感。但是一场雨后,草是那样的热烈,满地的 青,草尖和草籽都张开了小嘴,那些封闭了一冬的小生灵们,仿佛与节气与雨水有过 契约击过掌,它们在雨水的搀扶下,都站立了。 ④有时我就乱想,草是农人的兄弟吧。它们都来自泥土,终归于泥土。它们像与 泥土和农人有合约,庄稼占据多少地方,草占据多少地方,草总是先长出迎接庄稼, 然后相伴着走一程,实在闹矛盾了,农人就批评草们的霸道,开始用武器的批判代替 批判的武器,镰刀、铲子和手。但我说草们在这些工具下不是牺牲,而是另有任用, 到了牛羊的胃里,在牛羊反刍的时候,牛羊感恩的就是给他们温饱与生命的草们。 ⑤父亲的肩上四季有一个杞柳编的粪箕子,那里总是一些草或者干柴,喂养生灵 或烧火。父亲中风后恢复的不是十分理想,但还是没有把自己的一亩地交出去,他说, 这地就是一个根,空闲的时候到地里走一走,听听庄稼的拔节,即使不干活,蹲在地 头弯腰拽几把草,也比坐在床上好。我知道这一亩地对父亲来说,七分种草三分种庄 稼,那是给自己、给鸟儿、给牛羊留的口粮,父亲算的很清楚。 ⑥秋季我回木镇的时候,发现父亲背着一粪箕子草,手里拄着木棍,后面是母亲 给父亲拿着衣服,一对老夫妇走在远处开始升起的炊烟里。秋深了,父亲的头发被节 气赶白了,腰被节气赶弯了,牙齿也被节气赶掉了,像霜降到来,草们一下就咽气了, 这由不得你自己,该走时就要走,没有商量,也没有挪移。 ⑦但我知道父亲对草的感情,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在饥饿的生产队时代, 我随着父亲看生产队刚刨出的地瓜。远处是割掉头的谷子地,秸杆如哨兵呆立,还有 一个稻草人,头戴一顶破草帽,拿木棍的手里捏着一块红布,褪色得发白,那是吓唬 鸟雀的,如今历史使命完成,就孤零零地呆在田野,等霜降把他的头染白,然后等明 年重来值班。父亲卷了纸烟,用牙龈处残留的饭渣粘好卷烟的开口,闭着眼,划了火 柴,猛地吸了一口,好像疲倦的土地一样,开始享受收成后的安逸。蓦地,父亲拍拍 我的肩,把卷烟放在我手里,悄悄地说:“吸一口。”我诧异地望着父亲,父亲诡秘 地笑笑,指指草人。我也笑起来,拿起卷烟,跑到谷子地,把卷烟放在草人的口里。 ⑧秋天来后,那亩地里的草开始在风中东倒西斜,再也挺不直,斜向有许多墓茔 的木镇的坟地。木镇有许多家族的坟茔,在阳间,大家聚族而居,死后也叔叔大爷爷 爷奶奶的辈分不乱。但草是一视同仁,该绿的时候绿,该黄的时候黄,往往有人给添 土的坟茔,那上面草就少些,每年的清明,后人把草芽拔去,七月十五把开始结籽的 老草拔去。如果墓草覆盖了整个坟茔,那就是这家的人最后没有抗拒过草,不在土地 上繁衍了。 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比谁久远?只有土地知道。人走了,有时在地上堆一 抔土,草也许笑话呢,那土最终被草统属,我听到了草在草间的咯咯坏笑,毕竟笑在 最后的是它们啊。 (有删改) 8.第⑥段画线部分连用三个“赶”字,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本文内容分析标题“藏在草间”的意蕴。(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析第⑦段所写的往事回忆在文中的作用。(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耿立在其散文集《藏在草间》的《自序》中说:“人们需要诗意,但这样的诗意 应该不是有意的虚饰。对土地见皮见骨的描写,那也是一种苍凉的诗意。”你认为本 文具有这样的“诗意”吗?请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4 分)答案示例:连用三个“赶”字,以反复的手法渲染出父亲年老体衰的势头之快, 与“一下”相呼应,蕴含着深沉的无奈与酸楚。赋予节气以人的情态意志,生动地建立起人 与自然的联系,发人深思。 9.(3 分)答案示例:从乡村的环境看,草是作者对乡村的印象中最突出的物事,如他所说 “乡村是藏在草里的”,乡村的诗意也藏在草间;从草与农人的关系看,草与农人的生活密 不可分,农人的生活就藏在草间,“我”对乡村生活的回忆及情感也藏在草间;从草对人的 启示来看,草在四季中的盛衰变化与人的生命历程有相似之处,人可借鉴的道德、哲理就藏 在草间。 10.(4 分)答案示例:以具体的事例丰富了本文对农人与草亲昵关系的描写,阐释了农人 对待草的兄弟一般的感情,以此呼应上文;从对老年父亲的描写转向对以往父子共同经历的 叙写,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情;描写秋季收成后的田野中的稻草人与父亲,自然引出下文 所写的对人与草的归宿的比较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命、对自然规律的思考。 11.(4 分)答案示例:本文所写的草与农人的关系是基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有很强 的真实感;本文在写草给乡村增添的诗意时,不是只站在旁观者角度,而是贴近农人真实心 理;本文在将草与人的生命历程进行比较时,能直面人的局限,凸显自然规律的不可逆及人 在自然规律面前的无力甚至可笑,能触发读者的深沉悠远之思。因此,本文对乡土的描写可 谓“见皮见骨”,具有耿立所说的“苍凉的诗意”。 【解析】 8.本题考查语言赏析。首先考生要熟知关于语言赏析所包含的几个知识点,包括遣词造句中 的句式与用词、修辞和语言风格。本题考查的是动词运用的知识点,以及修辞手法。首先可 以明确的是“赶”用了拟人的手法,同时分析该词语在句种运用的主要对象和结果。父亲的 “头发”“腰”“牙齿”分别是“白了”“弯了”“掉了”可知,父亲是逐渐衰老了,与描 写“草”的“一下”相呼应。包含着作者内心的无奈和心痛。 9.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要仔细分析文章内容。由文章第 1 到 3 段可知草是乡村环境的主要 对象,草还使乡村具有了诗意。从第 4 到 7 段,描写的内容是草和人之间的关系,农人的生 活和草分割不开,我对父亲的回忆也与草相关。第 8 到 9 段,是描写草在四季变换中和人的 生命历程的关系,最后由草卒章显志。 10.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句段作用包括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内写出了草与父亲之间的关系, 呼应了前文农人和草之间的感情;写“我”与父亲之间的经历,表现父子之间的亲情;最后 写稻草人和父亲,引出下文田地里的草和对人的命运归宿和自然规律的思考。 11.本题考查内容评析。首先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再结合评价进行分析。本文所描写刻 画的内容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和感受的。刻画诗意时,是从农人的角度贴近心里的描写。在 描写草和人的生命历程比较时,直面人的局限,人在自然规律面前无法抵抗,甚至可笑,引 发思考。所以他的描写是“见皮见骨”,具有耿立所说的“苍凉的诗意”。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2—14 题。(8 分) 送李将军赴定州 ① (唐)郎士元 双旌 ② 汉飞将,万里授横戈。 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 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 莫断阴山 ③路,天骄 ④已请和。 [注]①送李将军赴定州:诗题一作“送彭将军”。这首诗有多个版本,此处取其一。 ②双旌:唐代节度使出行时的仪仗。③阴山:山脉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山间缺口 自古为南北交通要道。④天骄:汉时以此称匈奴。 12.从题材看,这首诗属于( )。(2 分) A.送别诗 B.边塞诗 C.记行诗 D.咏史诗 13.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首联形象鲜明,气势雄壮。 B.颔联工笔细描,色彩绚丽。 C.颈联视听结合,意象寥廓。 D.全诗虚实相生,用字简洁。 14.“莫断阴山路”又有版本作“想到阴山北”,你认为哪个版本更好?请结合整首 诗,从内容角度说说你的理由。(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2 分)A (选 B 得 1 分) 13.(2 分)B 14.(4 分)答案示例 1:“莫断阴山路”更好。前三联赞李将军奉命出征的军威、述 征途的艰辛、畅想交战时的胜势,以此表达送别时的赞美和祝愿之意,而尾联用“莫 断阴山路”,则有劝诫的意味,劝诫李将军作战的目的是为了和平而非一味杀伤敌人, 使诗意更进一层,表达了诗人希望边疆和平安定的强烈愿望。若用“想到阴山北”则 延续了此前赞颂祝愿的思路,无此反跌之效。 答案示例 2:“莫断阴山路”更好。前三联赞李将军奉命出征的军威、述征途的艰辛、 畅想交战时的胜势,以此表达送别时的赞美和祝愿之意,尾联若接着写“想到阴山北”, 只是直接延续此前语意,诗意较平。“莫断阴山路”不直接写对胜利的祝愿,而是说 敌人已请和所以请放敌军一条生路,以此来表达必胜的信心和祝愿,更显委婉,更有 风致。 评分说明:选择“想到阴山北”也可以,根据理由酌情给分。 【解析】 12.本题考查诗歌题材。由诗歌题目可知本诗是送别诗。所以选 C。 13.本题考查赏析诗句。颔联手法是白描,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边塞的景色,并没有具体描 摹刻画,且颜色只有单一的黄色,并灭有“色彩绚丽”。 14.由前三联可知,作者在送别李将军是描写了李将军的威武、路途的艰辛、想象交战时的 场景,多包含对李将军的赞美祝愿。如果用“莫断”则由对李将军打仗的赞美转入对于和平 的渴望,文意更加上升一层用“想到”则延续了前文的赞美思路,文意无法得到升华,也没 有反跌的效果。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5—19 题。(17 分) 王维传 ①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缙俱有 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推.之。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 郎中。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服阕.,拜吏部郎中。 ②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 ①,伪称喑病。 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 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 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 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 ③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 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 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人有 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 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 ④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 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 终日。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 (选自《旧唐书》,有删削) [注]①痢:中医学病名。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多士推之( ) (2)服阕(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闺门友悌( ) A.妇女所居之处 B.指宫廷 C.指妇女、妻子 D.指家庭 (2)居常蔬食( ) A.居住的地方 B.储存 C.平时 D. 处于 17.把第②段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6 分) 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 分) 维 尤 长 五 言 诗 书 画 特 臻 其 妙 笔 踪 措 思 参 于 造 化 19.安史之乱结束后,唐肃宗宽恕并重新任用王维。请根据全文内容,探究唐肃宗这 样对待王维的原因。(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2 分)(1)推重 (2)终了 16.(2 分)(1)D (2)C 17.(6 分)答案示例:王维(特意)吃药造成痢病症状,装作哑了。安禄山一向爱惜 他的才华,派人把他接到洛阳,拘禁在普施寺,强迫他接受伪职。 18.(3 分)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 评分说明:标识三处或以内的,标对一处给 1 分。标识三处以上的,多标一处扣 1 分, 扣到 0 分为止。 19.(4 分)答案示例:王维的弟弟王缙主动申请以自己的官职替兄赎罪;唐肃宗见到 过王维被俘后写的《凝碧诗》,诗中流露出的对唐朝复国的期盼打动了唐肃宗;王维 被俘后曾服药装病来抗拒任职,这类事情唐肃宗可能有所听闻;王维素有才名,与很 多掌权者交往甚密,这可能会影响到唐肃宗的决定;除被俘失节之事外,王维的私德 尚佳,有孝名;国家大乱之后,宽待王维这样有才华有影响力并对唐朝廷表示出拥护 之心的人,对于战后维稳也是有益的。 评分说明:每点 1 分,给到满分为止。 【解析】 15.本题考察实词。关于实词在解释的时候需要注意词性、词语适用对象和课内到课 外的迁移。 16.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实词,重在平时的积累和结合语境意。 17.句子翻译注意特殊句式语气等。句子翻译注意“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以直译 为主,意译为辅。 18.该题考察断句。断句要注意断句方法:语意、语法、虚词、结构、修辞、句式、 引文;另外不必拘泥于分值,当断必断;还要带入原文、结合语境翻译检测。 19.该题是文言文高频考点之一的原因分析题。关于原因分析题的答法如下:(1)内 因、外因(2)人物形象、事件(3)结果反推。该题首先审题:要求探究唐肃宗宽恕 并重用王维的原因。接着按照答题方法来看,内因是王维自身声名在外,外因是有二, 一是唐肃宗见到过王维写的诗,二是王维的弟弟“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 宥之”。最后可见王维才名在外、私德尚佳的形象。 【参考译文】 王维,字摩诘,是太原祁县人。王维在开元九年考中进士。奉养其母崔氏以孝见 称。和弟王缙都有俊才,在博学多艺上也齐名。兄弟友好,为士人们推崇。历任右拾 遣、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居母丧,因哀痛毁伤得骨瘦如柴,几乎不能胜任 服丧。丧满除服,拜授吏部郎中。 叛军攻陷长安洛阳,皇帝出逃,王维随从护驾,行程中掉队,被叛军擒获。他吃 药使自己下痢,诈称哑了。安禄山平素怜爱他,派人把他接到洛阳,拘禁在普施寺, 强迫他接受伪官。安禄山在凝碧宫宴会他的徒众,乐工都是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王 维听了很悲伤,暗中作诗说:“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裏。 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后,陷没在叛贼中的官分三等定罪。王维因为《凝碧诗》传 闻到皇帝驻跸之地,肃宗称赏他,恰好王缙请求削免自己的刑部侍郎官职来赎兄罪, 於是特别赦免他,责授他任太子中允。 王维以诗名著称於开元、天宝年间,兄弟在两都做官,凡是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 门,无不拂席恭迎他,宁王、薛王待他如同师友,王维尤其擅长五言诗。书画更是极 其神妙,笔迹措思,和造化相参,而创立画意经营圆绘,就有所不足,至於山水平远, 云峰石色,绝迹於天机,不是一般绘画的所能企及了。有人得到《奏乐图》,不知道 奏的是什么,王维看后说:“这是《霓裳》第三叠第一拍。”好事者召集乐工来演奏, 一点也不差,都佩服他的精思。 王维兄弟都信佛,平时经常吃蔬菜,不吃荤血,到晚年长斋,不穿华美的衣服。 得到宋之间蓝田别墅,在辋口,以辋水周绕房舍,修建竹洲花坞,和道友裴迪泛舟往 来,弹琴赋诗,歌咏整天。曾汇集他在田园所作的诗,称为《辋川集》。在京师时每 天给十几位僧人施斋饭,以玄谈为乐。斋中没有别的,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 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专心惮诵。妻去世后不再娶,三十年独居一室,完全屏 除尘世之累。乾元二年七月去世。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0—24 题。(14 分) 《辋川图》 ① 记 (元)刘因 ①是图,唐、宋、金源诸画谱皆有评识者,谓惟李伯时《山庄》可以比之,□维 平生得意画也。癸酉之春,予得观之。江山雄胜,草木润秀,使人徘徊抚卷而忘倦, 浩然有结庐终焉之想,而不知秦之非吾土也。物之移人观者如是,而彼方以是自嬉者, 固宜疲精极思而不知其劳也。 ②呜呼!古人之于艺也,适意玩情而已矣。若画,则非如书计乐舞之可为修己治 人之资,则又所不暇而不屑为者。魏晋以来,虽或为之,然而如阎立本 ②者,已知所 以自耻矣。维以清才位通显,而天下复以高人目之。彼方偃然以前身画师自居,其人 品已不足道。然使其移绘一水一石一草一木之精致,而思所以文其身,则亦不至于陷 贼而不死,苟免而不耻,其紊乱错逆如是之甚也!岂其自负者固止于此,而不知世有 大节,将处己于名臣乎?斯亦不足议者。 ③予特以当时朝廷之所以享盛名,而豪贵之所以虚左而迎,亲王之所以师友而待 者,则能诗能画、背主事贼之维辈也。如颜太师 ③ 之守孤城、倡大义,忠诚盖一世, 遗烈振万古,则不知其作何状,其时事可知矣。后世论者,喜言文章以气为主,又喜 言境因人胜。故朱子谓维诗虽清雅,亦萎弱少气骨。程子谓绿野堂 ④ 宜为后人所存, 若王维庄,虽取而有之,可也。 ④呜呼!人之大节一亏,百事涂地,凡可以为百世之甘棠 ⑤ 者,而人皆得以刍狗 之。彼将以文艺高逸自名者,亦当以此自反也。 (有删削) [注]①《辋川图》:唐代王维的画作。②阎立本:唐初著名画家。他曾经告诚他的孩 子:“勿习此末技。”③颜太师:即颜真卿。安史之乱时,他起兵抵抗。④绿野堂: 唐人裴度的别墅。裴度平定藩镇叛乱有功。⑤甘棠:指官吏值得称颂的政绩。 2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 分) A.岂 B.盖 C.然 D.且 2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本文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 )。(2 分) A.叙议结合 B.用典简明 C.托古讽今 D.诙谐夸张 22.请分析对比手法在第③段论述中的作用。(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本文第②③段的议论衔接紧凑、层层深入,请就此加以分析。(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刘因的同乡刘果读完本文后又查阅了《旧唐书•王维传》部分相关内容(见前一篇 文言文),对刘因的观点不完全赞同,打算写一段话与刘因讨论,请你替刘果写下这 段话(不必用文言写,不超过 200 字)。(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0.(1 分)B 21.(2 分)D 22.(4 分)答案示例:第③段将王维与唐代颜太师、裴度的表现作横向对比,又将唐 朝王公贵族对王维的态度与宋代学者对王维的态度作纵向对比。这些对比不仅强调了 王维失节行为之不堪,有力支持了“人之大节一亏,百事涂地”的观点,而且将对王 维个人的评判扩展到对当权者人才观的探讨上去,托古讽今,促人反思。 23.(3 分)答案示例:第②③段先以重德轻艺立论,认为画艺只是“适意玩情而已”, 不能作为“修已治人之资”;然后据此批评王维重画艺而轻修身导致失节;继而由批 判王维个人扩展到批判当权者重才轻德。各层次衔接紧凑,愈转愈深,使重视品德修 养的主张格外鲜明。 24.(4 分)答案示例:我认为王维失节确有其事,有可批评之处,您对品德修养的重 视我也甚为认同。但王维被俘后曾服药装病拒仕伪朝,又曾写《凝碧诗》表明其心系 唐朝,朝廷后来未作严究,今人对此也不必过加苛责。王维博学多才,其私德也有可 称道之处,当时的掌权者推重他是有其理由的,对他不宜一味批评。但您借由此批评 而阐发的掌权者不宜重才轻德的主张很有警世价值,用意深远。 【解析】 20.关于语气助词的考察。岂:助词,表示反诘(①哪里,如何,怎么,如“~敢”, “~堪”,“~可”,“~有此理”;②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盖:文言虚词(①发语词,如“~闻”;②表大概如此,如“~近之矣”;③连词, 表示原因,如“有所不知,~未学也”)。然:表示一种语气(a.表决定,犹焉,如 “寡人愿有言~”;b.表比拟,犹言一般,如“如见其肺肝~”)。且:文言发语词, 用在句首,与“夫”相似:~说。 21.叙议结合是一种写作方法,它要求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 评论。用典为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托古讽今意思是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评 论现实。诙谐夸张指的是语言风格。根据文章译文即可得出答案。 22.对比手法的运用,首先需要根据文本内容答出“把……与……形成对比”,接着 把对比突出强调的内容根据文本表述出来。该题首先内容的对比能够根据选文轻易得 出,但是答案中关于“将对王维个人的评判扩展到对当权者人才观的探讨上去,托古 讽今,促人反思”的内容的得出比较难。 23.该题考察论证思路层层深入的分析。该类题目需要将文章进行分段和概括,最后 需要加上评论该论证思路层层深入的特点的语句,如:各层次衔接紧凑、层层深入、 主次分明等。 24.该题是新题型,对于该类题目,在解答的过程中注意结合文言文一中的关于人物 传记的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参考译文】 这幅《辋川图》在唐宋金的画谱里都有收录,评论写题跋的认为只有宋朝画家李 公麟的《龙眠山庄图》能够用来与之相比,这大概算是王维一生中得意的作品之一。 1273 年的春天,我有幸能够观赏它。唐代历史著作和王维集子里所说的“竹馆”“柳 浪”等景点都可以在画作中得到考证,其中的一个时而与王维对坐谈话时而一起乘船 漫游的人可能就是裴迪。画面上江山雄伟奇丽,草木滋润秀美,让人对着画流连赏玩 以致忘了掩卷,情怀高雅从而萌生在那里构筑庐舍,度过晚年的想法,却不知道画里 的陕西早已不是祖国的土地了。外物能够让人陶醉,观赏画的人就像这样,但那画画 的人用这种技巧自我娱乐时,原本就应该是用尽心思而不知道疲劳的。 哎呀!古代的人对于技巧这类事,不过让自己意志愉快自得懂得欣赏情趣罢了。 比如绘画,它不像书写、计算、音乐、舞蹈那样可以当作修炼自身才具管理他人的依 靠,一般人多没有时间甚至不屑去钻研它。从魏晋以来,即使有人钻研过它,但是像 阎立本这样的人已经知道它引发自取其辱的原因。王维凭清俊之才取得显贵的官位, 并且天下的人又用高人来看待他,他同时安然地用前身是画家来自居,他的人品已不 值得称道了。但是假如他能改换绘制一片水一块石一茎草一株树的细密心思,去思考 如何来修养他自己,那也就不至于落到陷于叛贼之手却不愿意主动牺牲生命,苟且免 祸却不认为可耻的地步,他的思维的混乱悖逆竟像这样的严重。难道是他的自负原本 使自己的认识水平仅限于此,因而不知道社会上有大的节操,将会把自己放在有名望 的大臣的行列吗?这也不值得讨论了。 我只认为在那时的朝廷能用来享有巨大声名的,并且让豪贵阶层人士用来恭敬相 迎的,亲王们用来以老师朋友相对待的,就是这样的能写诗会画画、背弃君主侍奉反 贼的王维一类人。像颜真卿苦守孤城,匡扶大义,忠诚超过整个同时代的人,留下的 功业激励万古后人,李隆基却不知道他长什么模样;那种政治局面可想而知了。后代 谈论文艺的人,喜欢说文章以作者的气节为主骨,又喜欢说自然环境因为所住的人而 增加美感,所以朱先生说王维的诗虽然清雅,却气势萎弱缺乏骨力,程先生认为裴度 住过的绿野堂应该被后人好好保护,至于王维的辋川山庄,即使拿来占有它,也是可 以的。是啊!人的大操守一有亏欠,所有的东西均一败涂也,大凡能够自认为是值得 百代传扬的甘棠一样的纪念物,却被别人当作刍狗看待。那些将用文艺方面的才艺而 清高潇洒来自我陶醉自以为名的人,也应当从此中得到自我反省。 我因为以后的阅历,或许能够通过考究这幅画里的东西,来研究短时间里发生的 古今的差异,想效法当年韩愈的《画记》,来记下画上景物次序的大致情况,但是没 有空闲的时间,姑且在后面写了这篇文章,希望士大夫不要凭画画而自负,并且不再 看重绘画这门才艺,同时希望以前的那些所谓的王公贵族,或许也能有所触动而知道 该推崇什么样的士风。三月十五记。 三 写作 70 分 25.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满心欢喜地学到或总结出一种作文审题方法,但面对一 个新的作文题时,却发现原来的问题仍未解决。人们总是热衷于寻求能解决某一类问 题的方法,最后却往往发现,拥有了很多方法也未必能解决好某一个问题。对此,你 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解析】 审题 关键词:方法 论题:为什么拥有很多方法也未必能解决好某一个问题? 标题:方法论·论方法 提纲 起:论题:为什么拥有很多方法也未必能解决好某一个问题? 观点:更理性,更深入的认识到方法与问题解决间复杂的关系,才能解决这样的困扰 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与其给人鱼,不如给人捕鱼 的方法。但是,学到捕鱼方法的人,都能补到鱼吗?答案,怎么也不可能是肯定的。那我们 就必须面对一个问题,我明明已经拥有了很多方法却为什么解决不好某一个问题? 承:首先,必须确认你要解决的问题是合理的,是可以通过方法探索得到解决的。当然,如 材料中的归纳审题方法就是可以研讨的问题。但类似于——“有什么方法能让我拥有魔法?” 不是哈利波特的电影,不是玄幻小说,这个问题在现有的认知中是无论如何都解决不了的。 所有,先要确立你探究的问题的正确性。 其次,我们才要理性的来看待我们总结出的方法为什么没有能解决问题 1.不难意识到,我们总结方法的方式是归纳性的。“归纳谬误”,是逻辑学上的常识理论。 归纳法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但世界不是线性的。单纯的我们的生活基本上都是不可 归纳的,能够归纳的东西必然具有很多特殊的性质,想当然的去对事物做归纳往往会得到一 些会被现实打脸的错误结论。 我们的认知层次受限,过去的规律和经验所总结的方法不一定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当下的困境。 此处实例可以呼应材料分析,得出作文审题的标准不能解决所有作文审题问题的根源就在 此。 用总结方法的方式解决问题是不符合逻辑原理的,是存在先天谬误的。 得出——我们要“因事(题)而异”的来寻求方法,处理问题。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方法 对事物的问题的解决,秉持一份质疑精神,认识到所有的确信都是暂时的,一旦对某些事物 产生路径依赖,或是“想当然”,就可能面临失误。必须是一事一思考,一事一对应的,不 能生搬硬套。 2.还要应进一步意识到,这世界上最复杂的就是人,有可能事情是很简单的,其实应该是很 容易解决的,但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就可以呈现出其难以琢磨的复杂性。 就像这次新冠疫情,中国的国情使得我们可以如“壮士断腕”一般,让武汉封城,让全国近 14 亿人口极大限度地做到不流动。但是在西方很多国家却做不到,他们无法用中国的方法 控制疫情。因国体和社会意识的不同,使得他们致今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也造成了我国天 天都有境外输入的病例。 例子:课内《石钟山记》——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不同的人,不同的认识层次,就会得 出不同的结论。即便是苏轼也不是最终的答案,可以说他们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但他们给 后人留下了勇于探索的精神。 得出——我们要“因人而异”的寻求方法,处理问题。俗话说:“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 总比困难多”可见人在解决问题,寻求方法上是如何的重要 转:在认知心理学中有一种讲法,说归纳法不能去归纳正面的实例,因为推翻太容易,但是 归纳错误的实例,得出的方法往往都是能解决问题的。也就是所谓的“归谬法”。运用到材 料中,也许我们不应该去总结审题的类型的方法,而是应该去总结审题容易错误的规律,才 是解决每一个新的作文题审题的正确方式(回扣材料) 结:方法归纳实例,以求帮助人们更便捷的解决身边的问题。但凡是都有“例外”,而我们 就是要正视例外,分析例外,战胜例外。形成适合自己的“方法论” 试卷答题情况: 答卷总体情况:偏题率较低,学生能就题干中的现象做原因分析,并就解决问题的其他必要 条件做阐述。且不少学生能去肯定“人们总是热衷于寻求能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即对 归纳方法的正面意义给予肯定,有一定的思辨性。 区分度的考量:在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基准分的基础上,首先以其论述层次的丰富性及每个 层次论述的扎实度为主要考量依据;其次考量学生能否从题干中“某一类”“某一个”“未 必能”等词着眼,谈出思辨性;当然,有其他亮点,如语言运用上、引证例证选用上的亮点, 会再酌情加分。 偏题情况:此次偏题卷主要表现为就一个原因对“拥有了很多方法也未必能解决好某一个问 题”进行简单思考,并以自己思考的原因为核心词,抛开题干,只在形式上对题目呼应,“穿 靴戴帽”。如谈“创新的必要性”“坚持的必要性”等等。 另需对 48-50 分段做一下说明:这个分数段的学生主要是对现象的原因或对策的分析较为 简单,着一点,且是较为浅显的一点来行文,但确实是就题干中的现象谈问题,不离题。 最后,整理学生答卷中对“拥有了很多方法也未必能解决好某一个问题”原因及对策的分析, 罗列于此: 1.问题是复杂且变化的,事物总在发展变化中,方法是需要与时俱进的。 2.解决问题的人总是抱着“套公式”的心态做事,急于求成,学习方法时也往往功利心非常 重。 3.解决问题的人没有聚焦问题的本质,而是停留于问题表面,或是把注意力放在方法本身。 4.解决问题的人实际未能学以致用,对方法没有真正理解、掌握。 5.缺乏不断钻研、屡败屡战的精神,解决问题本身就不可能一帆风顺。 6.方法多不代表能力强,人们在寻求能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应该磨砺自己的能 力,尤其是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对问题抽丝剥茧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有再多 方法,没有能力,还是无法解决好问题。方法是技,是术,是鱼,而思维能力是道,是渔。 7.解决问题需要全局把握问题的能力,没有去整体把控,不能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案, 方法再多也是无用的。 8.有些问题确实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那么执着于方法亦是徒劳,不妨暂时搁置。 【范文】 异术御道,游于无穷 人们从古至今,总为一些小“术”沾沾自喜,或是受高人点化总结出一种作文审题方法 或是经习题磨炼归纳出的一种解题捷径,这些方法术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让我们尝到了甜头 -----在某次考试中偶尔得了高分,于是我们变本加厉地追寻,拥有了很多方法,可在某一 个瞬间,我们突然发现我们拥有的那么多方法,竟有时对一个小问题束手无策, 方法是经验的总结,但方法并不是全部,也并非万能。人类用坚船利炮征服了地球,但 却对脑中一簇名为“朊病毒”的蛋白质束手无策,这并非由于人们的坚船利炮无能,只源于 野蛮的方法未必对此类问题有效。 正因如此,当有些人将上述情形归结于无能,发了疯似的寻找各类方法,最终只得发现, 问题仍未解决。 可见,“术”之一字,最终竟像茧一样把人困在牢笼中。 况且,这世界上有太多事务远不是仅凭“术”便可触及的。川端康成发觉海棠花未眠难 道是靠作文方法合成来的?鸠摩罗什凉州观日,难道是修行方法打磨出的?更遑记康德眼中 通萨的星空,尼采笔下的狮子骆驼,普鲁斯特回忆中斯万家那边的青草地。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定有一种存在,超过了“术”之所能,统御着方法,改名为“道”。 “道”不是玄玄之道,不是人道、大道,而是由更多对于经验与方法进行形而上的归纳 得出的更普适,更有效的体悟。 以道御物,似乎一切都更明晰些。之前琢磨不透的作文审题,恍然间发现只消心中所想, 根据信息的指引,便下笔成章了。王阳明格竹数日不眠不休,一朝功成,洗尽铅华。“尔不 看此花,则此花与尔同寂”、“吾心光明,亦复何言”以道御物,远比以术御物更有人生体 验,对问题的覆盖也更全面。 但并非所有人都能触及“道”之真谛,而且得“道”的前提仍是对“术”的总结。正如 鲁迅说天才出世的第一声啼哭,不是一首好诗,任何认知都有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点心中必 须明确,否则仍会步入疯狂求索而不得的歧路。 艾略择曾言:“我们将不断探索到最后,才会发现,物归初始,比境初识。”因为我相 信,同为满心欢喜,总结出“术”的欢喜,与归纳出“道”的愉悦,此是远不及的,此境初 识,却已是螺旋上升的新的认知。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以。”我却想说:“异术御道,游于无穷。” 思维惯性与工具理性的泛滥 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经历,满心欢喜的学到或总结出一种作文的审题方法,但面对一个 新的作文时,却发现原来的问题未解决。于是便产生这样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总是热衷于寻 求能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最后往往发现拥有了很多方法也未必能解决一个问题,自以为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思维的惯性及人们的思维存在一定惰性。 在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上》中就曾提出思维惯性这一概念,思维惯性与思维惰性在 本质上是相同的,在人们寻找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会不断加深自身对于该种方法的印 象,而在应对新的问题时,仍用一陈不变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在此过程中,人们不愿尝 试新工作的原因在于对庞杂信息的无效处理与对于应对新问题的畏惧与无法运用新思维的 无力感,于是人们自以为总结出一套类似万金油的思维方式,却殊不知在这样固化的思维模 式中只会越陷越深,逐渐封闭自我。 而在人们拥有许多方法也未能解决好一个问题时,我们是否通过那许多方法的表层看到 其中的思维模式是相同的或近似的?因而看似许多方法在我的脑海中,但却都只是换汤不换 药的相同思维模式的固化。 同时在解决问题时,人们总是一味的追求不变的套路的原因,同样在于工具理性的过度 使用。 理性可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在于只注重过程中用何种方法与手段能使结 果最优而价值理性则在于更注重最后的目的,即为目的的价值多少。而当今社会的发展当然 离不开工具理性。正是由于工具理性,使得个人不再是个人,而为一个集体,而提高社会发 展时,确实提升了效率与公平。可当我们解决问题时,不应让工具理性单方面扩张,也必须 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正如人们都向往的“财务自由”。从中可获得“诗和远方”, 可在解决财务自由时,一昧的追求赚钱之法,让自己迷失在多种生财之道时,是否也同样丢 了“诗与远方”呢? 因为最终尽管实现了“财务自由”也并没有解决最终目的——“诗与 远方”。不要让对方式的追求淹没对目的的追求。 马克思·韦伯说过,人都是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固话的思维于对于工 具理性的过度追求,使自我凝结在自己意义之网上,无法动弹,也无法解决好一个问题。 正如王小波的“市侩心理”所言,每个人都应保持“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在冷静 的外表下,蕴含着一颗对于新事物,新挑战的灼热的心。不要让“思维惰性”,“工具理性” 的过度扩张来冰封这样一个灼热之心。 为每个问题私人定制 “寻求能解决某一个问题的方法”,似乎是公认的最有效率的学习或办公之道,确实如 果学会了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就能够顺势解决成千上白个同类型的问题,那何乐而不为 呢?可是,为什么尽管我们总结了一套作文审题方法,却在面对一个崭新的作文题时不知所 措呢,由日常的经历不难发现,以一种解决之道,处理上百种问题,只是不切实际的“鸡汤”。 且不能确定,更谈何寻找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呢? 可为什么这个方式如此虚妄却还有这么多人不认命地飞蛾扑火?这就又不得不谈人们 爱偷懒的劣根性了。只掌握一种方法,便可在同类型问题面前游刃有余,若这可行,那确实 是一系不可多得的捷经,但是不妨细想一下,我们每天要解决的问题不计其数,其种类更是 杂乱无章,那么,当问题与问题的类别多到一定程度时,寻求解决一类问题的方式这一捷经 似乎也名存实亡了。这时候,若是仍执迷于“以一代类”只会得不偿失,倒不如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可是“以一代类”这个办法并不好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既有客观因素也有 主观因素。 客观而言,问题之间有共性也必然有个性,而很多时候,问题的解之道往往在于抓住其 特性。林巧稚在研究妇科癌症时也不会将其与妇科肿瘤视为一美,甚至将妇科癌症又细化到 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她不试图“以一代类”而是为每个问题私人定制。 主观而言,这一方法的失败也在于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想抓住这类问题的几个甚至 很多共同点也许不难,但要抓住所有共性呢?如此想来,寻求能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以此 解决同类型的具体问题倒有些“曲线救国”了。 当今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快捷节奏的威压之下,人们试图寻找便捷与捷经似是无可厚 非的,我认为塔索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本身并非坏事,只要合理运用,确实能提高我们的 工作效率。但是,可怕的是我们在掌握了一类问题的解决之道后便自以为拥有了“全世界”, 从而在看到了相类似的问题时便先入为主地运用我们自认为可行的“万金油,如此,又怎么 能够解决问题呢?所以,放下想要偷懒的小心恩,为每一个特定的问题私人定制独属于它的 解决之道吧! 跳出笼子思考 人们总是热衷于寻求能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最后却往往发现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 方法仍然缺失。不仅对于作文如此,这一现象十分普遍。 “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意味着对矛盾的普遍性的思考,“某一个问题”就是矛盾的 特殊性。在以“某一类”为名的方法下,我们容易去寻找某一个问题和这些方法的相似性、 相同点,同比对的结果评判解决的可行程度 我而,“按图索骥”恰恰就讲了这类只讲求相 似性的思路的弊端和其引起的错位之误。这不免让我们疑惑:这种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好像成 了一个牢笼,对我们解决具体问题造成障碍而不是提供帮助。 诚然,寻找“某一类”与“某一个”的相似点是一种途径,但是会造成使我们忽略问题 中的灵语变化甚至某些重要前提的后果,不仅使问题无解决,还会使我们更加不安与惶恐。 其实,我们热衷于寻找某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过程,实则是我们在力求构建一个笼统、全 面的体系的过程,并希望这个体系能给我们不论何时都能指出清晰的道路。这种对于体系的 关注不知不觉中变为对构建体系的执着,而或多或少脱离了解决问题的实际,导致在面对某 一个问题时,我们即使拥有很多方法却还是茫然不安。米兰、昆德拉有言:现代人最大的无 知是对既成思想的不思考。这种思想、体系往往是由我们自己亲手构建,为自己的思考装上 笼子,从而忽视具体问题中的变化,甚至放弃独立思考。 由是,产生了对于“跳出笼子思考”的呼唤。这并不是说一个经由总结、概括,体炼的 体系没有意义,而是指我们是它的使用者,而不是被控剂者和驱使者。体系的相对固体意味 着我们要重视事物变化发展的部分。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反映了我们对条件与谜题的深度思 考,而不并只是停滞在笼统的体系中。让思考陷于经验构成的沼泽中。 有面对市场经济泡沫毅然采取新思路、新方法的罗斯福新政,也有治理社会时一味求经 济增长,忽视环境治理的错误实践。跳出笼子意味着深思慎取,意味着对不断变化的现实的 灵活思考与变通,才能在问题接连不断的现实中:站稳脚跟,少一点迷茫,多一点绍慧。 我们倾向于去寻找完首的体系,却容易忽视忽于思考的缺乏前进动力的思考,最后为“笼 子”所困。所以跳出笼子思考正是在提醒着我们勇于突破既成方法,在现实问题中灵活运用。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