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 掌握对联的特点。
2、在对联欣赏和拟写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对联常识,学习欣赏对联。
2、把握对句要领,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难点
1、拟写对联
2、养成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准备
PPT 课件
教学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紧承上节课关于修辞的介绍,引出修辞手法中的对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联。
二、明确对联的一般特点
正反举例,引导明确:
1、 对联可长可短,但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2、 上下联相同的位置词性应该相同。
3、 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语法结构也应该相同。
4、 上下联平仄相谐,仄起平落。
5、 内容关联。
6、 上下联尽量避免出现重复的字,尤其相同的位置。
三、趣味对联赏析
1、 嵌字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1914 年前翰林王运讽袁世凯)
2、 拆字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3、 谐音联
二猿伐木深山,小猢狲也敢对锯(对句) ?
一马陷足烂泥,老畜生焉能出蹄(出题) !
4、 哑联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的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岸上
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即将自己手中
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其实,这是二人开玩
笑的一副哑联。你猜得出来吗?
狗 啃 河 上 骨(和尚骨);水 流 东 坡 诗(东坡尸)。
四、根据对联内容,猜出所写的地名。
1、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滁州醉翁亭)
2、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
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武汉黄鹤楼)
五、根据对联内容,猜出所写的人物。
1、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 甫)
2、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范仲淹)
3、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文天祥)
4、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5、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六、高考真题
1、为春联拟下联: A,爆竹声声脆——
(全国卷三) B,满园春色好——
2、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全国卷三)
3、为春联拟下联: A,扫千年旧习——
(全国卷一) B,祖国山河好——
七、课堂练习
1、家中世界小 —— 示例:网上天地宽
2、冬去山清水秀 —— 示例:春来鸟语花香
八、课堂小结(略)
九、课外延伸
查阅、复习学过的古诗文,包括你在课外所学,从学习、友情、做人立志等方面任
选一个角度辑一副对联。
附板书 :
奇妙的对联
字数相同,词性相对
结构相应,仄起平收
内容相关,用字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