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高一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因
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除疏通文意、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外,更多的应把重点放在对
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借鉴层面上,以期提高兴趣,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上切实有所提高;在体现教材编选者意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文言文智能的生
成及发展打好基础。另外,学生对《战国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初中八年
级下,他们曾学习过其中的经典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
下面就《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的课堂教学谈一下我对文言文教学模式的探
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 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
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
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王的历史。
【教学过程】
第 三 课 时
一、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吟此诗句,倍感悲壮。
太子丹、高渐离“皆白衣冠”为荆轲送行,怎想到荆轲刺秦王未遂,喋血秦廷箕
踞而骂,惨烈之至!
壮哉荆轲,悲哉荆轲。叩问天之苍苍,地之茫茫,堂堂荆轲,你凛凛一躯,
盖世英豪,剑行天下,无人可敌,为何身置秦廷而虎威泯然,掷出匕首而误中于
柱?燕太子丹泣涕相托,樊於期以人头相助,盼的是你铁肩担大义,利刃灭秦王,
力挽燕之大厦之欲倾,而你却殒命于秦,怎不令后人为之扼腕叹息?
二、文章人物、结构:
1、了解与刺杀秦王相关的人物关系:
樊於期
太子丹 ﹨---- /荆轲
秦王 ----- 秦武阳
2、课文结构:
(一)序幕(1) 狼烟四起
(二)开端(2) 义士请缨
(三)发展(3—9) 求取信物 易水诀别 (行刺准备)
(四)高潮(10-17) 廷刺秦王
(五)结局、尾声(18)壮士殒命 秦王目眩
三、精彩语段赏析:
1、师生共同确定精彩情节。
(1)求取信物
(2)易水送别
(3)廷刺秦王
2、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
(1)求取信物(3 节)(分角色朗读)荆轲、樊於期、叙述者 3 人
(2)易水送别(9 节)全体学生朗读
(3)廷刺秦王(10-11 一人)、(12-13 一人)、(14-15 一人)、(16-17 一
人)
3、讨论:
三个精彩片段,精彩从何而来?从写法上分析人物性格。(斟酌人物性格从
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写法着手)
求取信物
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
激起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
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
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
一段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
赵慷慨之士,荆轲和樊於期,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工于心计,
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荆轲:深谋远虑 胸有城府(人物对话)
易水送别
场景描写:(写了哪些内容?)
(1) 抓住特点:白衣冠
(2) 突出重点:荆轲
(3) 顾及全面:其他人物: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4) 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场景描写描写作用: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及同仇敌忾的气势。
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皆白衣冠以送之”,
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加上萧萧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凉悲
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
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
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
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描写这一场面,作者
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镜头(“皆
白衣冠送之”)、特定镜头(“既祖,取道”)、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定
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
织起来写真是匠心独运。
荆轲:赴汤蹈火 义无反顾 (场面烘托)
廷刺秦王
重要情节分为:
(1)厚遗蒙嘉(10) (行事周密)
(2)顾笑武阳(13)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
(3)图穷匕见(14) 神勇(动作描写、短句)
(4)倚柱笑骂(17) 视死如归(语言、神态)
这一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
漓尽致。
“厚遗蒙嘉”,得以引见,可见行事周密。
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
猝然生变的节骨眼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
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廷君臣上下疑窦冰释。再
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
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而与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对照,谁勇谁
怯,判然分明,与上文太子丹的怀疑荆轲信武阳的情节相照应。
“图轻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
-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
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庄严的秦廷上,荆
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了“乃以
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眼看着秦王要成为刀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
投荆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
创”,完全失去战斗力。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
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
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倚柱而笑”,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陶渊明的《咏荆轲》中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对之发出慨叹。今日读之,谁不为之感慨欷歔?
荆轲:机智沉着 视死如归 (动作、神态)
四、作业
探究: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
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单从同情弱小者上,具
有合理性,但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讲,有很大局限性。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
以挽狂澜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
不怕牺牲,敢于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电影《英
雄》顺历史潮流而不杀秦王就是如此)
五、板书设计
精彩情节 人物性格(荆轲) 手法
(1)求取信物 深谋远虑 胸有城府 (人物对话)
(2)易水送别 赴汤蹈火 义无反顾 (场面烘托)
(3)廷刺秦王 机智沉着 视死如归 (动作、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