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表达交流《讨论》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表达交流《讨论》教案

ID:683837

大小:24.41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4-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联系现实,贴近生活》教学设计 一、 导入 师:我们今天的作文首先从角色转换开始,同学们先不要进入“学生”角色,请各位同 学先进入“教师”角色。(投影)这些是从你们的预习作业中选出的几位同学的作品,请大 家快速浏览,评判一下这些作品,从写作文的角度看看哪个语段最能触动你内心柔软的角落。 请大家主动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投影) 1.坚持也可以是蝴蝶在美的召唤下,冲破层层厚茧的美丽再现。 2.坚持也可以是繁星在夜空的召唤下,冲出重重黑暗的发热发烫。 3.坚持也可以是司马迁在《史记》的召唤下,忍受深重耻辱的毅然坚守。 4.坚持也可以是笔尖与纸张在绝望的沙沙声中,奋力疾书而萌生出的希望。 5.坚持也可以是我们在远方的召唤下,展露熠熠光彩之后的轻舞飞扬。 生 1:第四个,我们现在都是高中生,将来要步入社会,需要为以后生活打好基础,因 此我们要有自己坚定的梦想,在这个梦想的召唤下,不管有什么困难阻隔,我们都要跨越, 华丽转身,散发人生光彩。、 生 2:第二个打动了我,繁星的出现需要努力和不懈,就像我们的成长过程一样,也需 要不懈的坚持和努力,这样才可以成功。 师:同学们品读的非常好。使同学们印象深刻的不是大家司马迁,而是我们在生活中都 了解的繁星,它的出现是自然界中美丽的瞬间;印象深刻的还有高中生的梦想和希望,它是 可以让你散发人生光彩的关键,可以让我们冲出层层寂寞的掩盖,华丽转身。这两个语段打 动我们内心的原因便是他们都贴近和关注着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与唐代大家白居易的创作理 念不谋而合:“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通俗一点讲,就是写文章要关注我们身 边的现实生活,要为解决我们生活中的矛盾而服务。用在我们的材料作文中,就是我们今天 要讲的作文主题:联系现实、贴近生活。(板书课题:联系现实,贴近生活) 一篇文章,只有联系现实,贴近生活,它才有生命力,否则就会像“失根的兰花、逐浪 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美则美矣,命不久矣。 如果大家不信,就请跟老师走进下一个环节——课堂趣味游戏。 二、 自主写作与交流展示 师:半分钟时间思考,想好了“偷偷地”写在纸上。 (投影展示要求。) 一、 每个小组左面三名同学独立写一个问句,以名词为中心。例如:什么是财富? 回忆是什么? 二、 每个小组右面三名同学独立写一个偏正性的名词性短语。例如:窗外一只不知 名的小鸟、父亲身上熟悉的烟草味、体育课后的一支雪糕……(友情提示:抓住身 边熟悉的小事物呦!) (学生自主思考写作) 师:写好之后,老师在给大家 3 分钟时间,小组合作交流,发挥大家的想象力,将本组 内提出的三个问句和预设的三个短语进行问答组合搭配,然后选出一组相对比较和谐的问答 搭配,作为本小组的最佳答案,与大家分享。例如:回忆是什么?回忆是被遗弃在阳台的一 双破球鞋;美丽是什么?美丽是被老师震碎后掉落在墙角的一截粉笔……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与某些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给我们展示一下呢? 一组:什么是温暖?温暖是父亲眼中一个激励的眼神。 二组:什么是自信?自信是同学们获取知识后的笑容。 三组: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木屋里一点昏黄的烛光。 四组:什么是梦想?梦想是树枝上一片向往蓝天的叶子。 五组:什么是熟悉的风景?熟悉的风景是教室里窗台上的笔记本。 师:特别棒!那么我们就有结论了,其实最美丽的语言,最能打动人心的语言,就在我 们眼前的绿叶上,我们教室的窗台上,我们能看见的灯光下,还在我们手里紧握的钢笔上。 一切都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 在描写的语言表达方面,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要具体,不要概括。 譬如看到下面的文字: (投影)“天空是蓝色的,鸟儿飞来飞去,远方的山模糊不清,绿色的田野散发着好闻 的香味。” 我们会立即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一位低年级小学生。为什么呢?因为这段描写是以概括的 方式,描绘了一幅既模糊而又毫无重点的场景。我们完全可以对这一景色作出另一番描写: (投影) “天空是孩子们画中的那种天空,彻头彻尾的深蓝色。绵延的山脉看上去 就像恐龙的脊背,人字形的大雁在头顶盘旋。青翠欲滴的田野散发着阵阵新割的牧草的清 香。” 就拿中国的古典诗词来说吧,“愁”是一种很抽象的情感,你看不见摸不着,但优秀的 诗人可以把它演绎得很具象。 如李白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有多长啊,像三千丈的白发那么长。 李清照写道:“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多重啊,船儿都载不动。 李煜则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是什么样啊,就像那春水流 也流不尽。在这三位姓李的诗人笔下,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有了长度,有了重量,还有了 形态。 而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则这样写道: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 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因此,当你动笔写作的时候,请记住,不是“一杯饮料”而是“一杯柳橙汁”;不是“一 只狗”而是“一只长卷毛狗”;不是“一束花”而是“一束郁金香”;不是“一顶帽子”而是 “一只破毡帽”;不是“一幅画”而是一幅“梵高的《向日葵》”……写得越具体可感,读者 越容易被打动。 三、 合作探究 (探究一) 师:下面我们就正式进入探究阶段。我们如何能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放在我们的作文 中,让我们的作文更具生命力和活力呢? 请同学们看学案探究第一题:写下上高中以来,让你感到遗憾、不平、生气甚至愤怒的 两三件事情。比如吃饭时间到了,老师却拖堂了;比如要上体育课了,可是下雨了,玩不了 足球了;饥肠辘辘地在食堂排队打饭,可是有人插队了……请同学们想好你生活中的一件小 事,写在纸上,给大家 1 分钟时间。(学生自主思考写作,教师走动查阅。) 师:大家写的都是你们生活中的、内心深处的东西,每一句话都很有魅力。我们先把它 当成秘密放一放。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文字。(投影) 大家先自己默读一遍,用心品一品。下面请大家齐声朗读一遍这段文字。 (投影)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 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 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 师:同学们有谁看过这段文字吗? 生:出自余秋雨的一篇文章。 师:回答正确,相信你和老师一样都很喜欢余秋雨的散文,他的文字很有文化气息、 历史底蕴,语言也很生动形象,那你能不能概括一下,余秋雨眼中什么才是成熟? 生:从容,大气,不斤斤计较,不偏激。 师:概括得很好。成长中的我们其实也在悄悄成熟,在慢慢感受成熟。那我们能不 能写出我们的成熟?现在,把你们刚才所写的那个发自内心深处的小语段悄悄地嵌进大 屏幕上给出的语句中,选择三件事,写成一段话,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3 分钟时间成 文。 (投影:“当……的时候,却……,其实那也是一份成熟。”) 师: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各自写的语段,然后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分享, 或者把组内成员的作品优选组合,写出一段话在全班分享。注意补充要求:这段话里 至少提到三件事或三种情况。好了,小组合作开始,限时 5 分钟。 师:哪个小组先跟我们大家分享一下? 一组:当军训的汗水在脸颊上划过时,我们在坚持,这也是一种成熟;当运动会没 有夺冠时,我们坦然接受,这也是一种成熟;当我们可以脱离父母的管束,自主管理时, 这也是一种成熟。 师:自主管理,不再需要别人的监督,而是内心生长出的自觉性,确实是一种 成熟。 二组:当马上就要考试,心情烦躁的时候,却能够有条不紊的复习,这也是一种成 熟;当需要复习的资料又变多时,我们仍然能够不抱怨,这也是一种成熟;当家长又在 唠叨时,我们依然能够耐心倾听,这也是一种成熟。 师:考试、做题、唠叨,都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的,可是如今换了一种心态,我们就 收获了一份成长的快乐。 三组:当母亲依然如往日般唠叨时,我们却不再反感,这也是一种成熟;当运动会 的天气极度恶劣,我们却毫无怨言,那也是一种成熟;当考试再次来临,我们却不再畏 惧,那也是一种成熟。、 师:我们同样在讲运动会,同样讲母亲的唠叨,同样讲面对考试,这一段我们可能 听得更深沉,更有味道,这个味道就是静静地品出来的,希望前两个小组再静静品一下。 四组:…… 师:时间不会带走一切,逝去的年华,珍贵的回忆,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留在我们 的内心深处,那就是成熟。 五组:…… 师:曾经逝去的岁月如同一张张旧底片,杂乱无章地堆积在暗室中,当我们用成熟 的心态去看待他们时,他们就会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六组:…… 师:曾经的事件往往在回忆中获得了一种当时并不具备的意义,这是时间的魔力之 一。 七组:当我穿过操场被球打到时,却只一笑而过,这也是一种成熟;当运动会下雨 时,运动员坚持在雨中奋进,这也是一种成熟;当我们在图书馆里寻找书籍,却没找到 时,我坦然地拿起了另一本,这也是一种成熟。 师:同学们都笑了,看来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场景。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刚才 我们写过的这些,虽不如余秋雨先生写得那样高雅、大气、上档次,但我们依然可以充 分地展示我们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可是呢,老师还有一点点遗憾,我们说 作文联系现实,贴近生活不仅仅是去宿舍,去食堂,其实我们的生活不仅仅是这样,它 还有更广阔的的天空,它还应该包括我们所关注的社会上发生的事儿。 (探究二)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道作文题——“他们”。这是 2008 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在当 年的作文中,大量地涌现出“农民工”“清洁工”“父母”等人物,还有不少考生关注了 “抗震救灾志愿者”“奥运会志愿者”。阅卷者说:“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文章,即使写 得“根正苗红”,也不会得高分。”由此可见,我们的作文需要抒发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篇例文片段吧! (阅读学案。一位学生朗读片段一,全班集体朗读片段二。) 片段一: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 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 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 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 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 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 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 这个年龄的负担。 ……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 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 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片段二: 一群专门与遗体打交道的人,在生命的尽头,天堂的门口——他们是最后守候逝者 的入殓师。他们一半是 40 岁以上的老师傅,另一半则是年轻的“80”后。但他们的工 作并不容易,轻轻地替死者修剪指甲、化妆整容、穿衣。人死后身体变僵硬,需要洗澡、 按摩才能恢复弹性。数小时的工作让他们倍感疲惫。而成长为一个会做防腐、整形、化 妆的“全能手”,起码需要十年。 …… 他们月薪过万,却也遭到了不少人的畏惧和不理解。为什么?因为在绝大多数人的 意识中,“他们”不同于“我们”,沾染着不吉利的色彩。人无法抗衡死亡,但可有尊严 地离去。“死生亦大矣”,难道他们的工作不和产科医生一样重要吗?他们承受了常人难 以承受的恶劣环境和心理压力,也度过了许多常人不会有的不眠之夜,或许还经历过常 人不会经历的难忘事件,他们,经常一干就是一辈子,付出了辛劳,付出了青春。他们 理应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疏远和歧视。公众的理解和敬意,是对他们最有 利的回应和支持! 师:这两个片段中的“他们”是谁? 生:农民工子女和入殓师。 师:很好。作者匠心独运,选点新颖独到,农名工子女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人群, 而入殓师却是一个“冷门”,是我们不了解的人群。那么这两篇《他们》分别写了哪些 现实问题呢?作者有什么思考?请前后左右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讨论。) 生:我觉得第一篇作者观察很细致,写了农民工子女的日常生活,教育问题和心理 状况。 师:这位同学慧眼识珠啊,这是当年的一篇满分作文。 生:可能档案有很多人都写农民工。但这一篇很有深度,关注到农民工子女的心理 承受能力和人格尊严,飙到了对他们的同情和担忧,还有真实的期待。 师:习惯于生长在青山绿水间的纯洁灵魂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生活,很形象的写出 了农民工子女的心态。 “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的他们的生活,”很有象征意味的 一个描写,“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确实是作者的期待。 生:我觉得第二篇选点更好,让人感到震撼。 师:其实这是一篇记者采访,思考了哪些现实问题? 生:有入殓师的年龄层次,还有工作内容、社会地位。 生:虽然世俗观念瞧不起入殓师这个职业,但是作者对他们的敬业精神是肯定和赞 扬的,他呼吁社会尊重、支持他们。 师:同学们挖掘的非常仔细,点评的也很中肯!我们写作,就要透视现实,表达思 考。 师:我们可以从社会中听到的,看到的材料中寻找我们作文中需要的生活。法国作 家阿尔弗莱 德 缪塞曾说:“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片花瓣代表一个梦想,每根花刺昭 示一种现实。”梦想很美好,现实有时又让人遗憾。不管是梦想还是遗憾,我们都可以 丛中找到触动我们心灵的点。 大家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投影)有一个 “编剧招标会”电视台面向全社会招聘纪录片《他们》《看见》的 编剧。 如果你是编剧,你会写什么?(作为课后作业完成,写一个片段) 请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题,交流讨论写作内容,推荐一位代表作为总编剧,在招 聘会上发言,说说你们想写什么、为什么。我们找两名同学做为纪录片投资人,来定夺 赢家 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3 分钟。 (学生讨论) 生 1:我们选《看见》,我们想拍摄盲人的生活。如今很多机动车占道停车,挡住 了盲道,这是非常不道德的做法。我们拍摄盲人一天的生活,呼吁人们让出盲道,方便 盲人的生活,让他们敢于走出家门,去“看见”这个温暖的世界。 生 2:我们想拍《他们》,拍学校门口的流动早餐车,他们起早贪黑,栉风沐雨, 为人们提供了方便。 生 3:我们也拍《他们》,父母总说“你看别人家孩子,他们会弹钢琴,会打篮球, 成绩也好。”每当听到这类话的时候,我都很受挫,也很委屈。我真想拍一个纪录片, 告诉天下的爸爸妈妈们,我们也可以成为他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师:感谢大家,你们的表现真是给了老师大大的惊喜!其实每一个组的选点都很新 颖别致,在“拍什么”“写什么”这个问题上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蕴含了对社会问题 深刻的思考!这正是我们这节课期待达到的效果。 四、 课堂小结 师:最后,我想以《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中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作文课,请大家齐读 一遍: (投影)这是国家复兴的伟大时代,也是发展转型的复杂时期;这是信息奔腾的狂欢时 刻,也是资讯泛滥的迷离时间;这是英雄辈出的繁华时光,也是以假乱真的可乘之机。 师:愿同学们“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思”,把握时代脉搏,立足现实事件,表达独到 思考,成就精彩文章!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但是,佩索阿说:“写下即永恒。” 今天的作文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