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检测题
一、单选题(共 15 小题)
1.A、B、C 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为 a、b、c,它们的离子 An+、Bn-、Cm-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
构,且 n>m,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a>b>c
B.a>c>b
C.a=b+m+n
D.a=c-n-m
2.医学界通过用放射性 14C 标记的 C60,发现 C60 的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可断裂 DNA 杀死细胞,
抑制艾滋病。关于 14C 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4C 原子与 C60 中普通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B.14C 原子与 14N 原子所含中子数相同
C.14C 是 C60 的同素异形体
D.14C 与 12C、13C 是碳元素的三种同位素
3.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三种新核素,其中一种新核素是 (铪),关于 的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是一种新元素
B. 原子核内有 185 个质子
C. 原子核内有 185 个中子
D. 是 的一种新的同位素
4.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不能确定的是( )
A. 原子核内质子数
B. 原子核内中子数
C.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D. 原子核外电子数
5. 已 知 同 周 期 X 、 Y 、 Z 三 种 元 素 的 最 高 价 氧 化 物 的 水 化 物 的 酸 性 由 强 到 弱 的 顺 序 是
HZO4>H2YO4>H3XO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按 X、Y、Z 的顺序逐渐减小
B. 单质的氧化性按 X、Y、Z 的顺序减弱
C. 三种元素阴离子的还原性按 X、Y、Z 的顺序增强
D.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 X、Y、Z 的顺序减弱
6.嫦娥一号担负的任务包括 4 项科学任务:其中有一项为探测月球土壤厚度以及氦-3 的储量;地
球上氦元素主要以 形式存在,月球上氦元素主要以 形式存在,已知一个 原子的质量
为 ag,一个 原子的质量为 bg,一个 原子的质量为 cg;现有:
① 、 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② 、 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③氦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④ 、 为氦元素的同位素,同温同压下密度之比为 b∶c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
B. 元素周期表中从第ⅢB 族到第ⅡB 族的 10 列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C.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8 个
D. 主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族序数
8.下列粒子半径之比小于 1 的是( )
A.
B.
C.
D.
9.关于铯及其化合物的以下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氢氧化铯是一种强碱,比氢氧化钾的碱性强
B. 铯与水或酸溶液反应剧烈,都生成氢气
C. 铯的还原性比钠强,钠离子的氧化性强于铯离子
D. 铝的金属性大于铯的金属性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钠、磷、氯、氩四种元素中,最高正化合价数值最大的是磷
B. 在氮、氟、镁、氯四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镁
C. 原子序数从 3~10 的元素,随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递增
D. 硅烷(SiH4)比甲烷(CH4)稳定
11.下列关于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原子半径都逐渐增大
B. 最难失电子的碱金属原子是锂原子,最易得电子的卤素原子是氟原子
C. 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烈
D. 溴单质与水的反应比氯单质与水的反应更剧烈
12.下列叙述不能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的是( )
A. 氯化氢的沸点比硫化氢的沸点高
B. 与氢气反应时,氯气比硫更容易
C. 氯气可以从氢硫酸溶液中置换出硫
D. 高氯酸的酸性比硫酸强
13.一定条件下,碘单质与砹单质以等物质的量进行反应可得 AtI。它与 Zn、NH3 都能发生反应,
化学方程式分别如下:
2AtI+2Zn ZnI2+ZnAt2
AtI+2NH3(l) NH4I+NH2At。
下列关于 AtI 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ZnI2 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B. ZnAt2 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 AtI 与液氨反应,AtI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 AtI 与液氨反应,是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14.关于碱金属单质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都是活泼金属
B. 都具有强还原性
C. 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
D. 都能与水发生置换反应
15.有六种微粒,它们分别是
是
M
、
N
、
X
、
是
Q
+、
Y
+、
Z
-,它们所属元素的种类为( )
A. 3 种
B. 4 种
C. 5 种
D. 6 种
二、实验题(共 3 小题)
16.甲同学拟通过实验探究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其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请你帮他填写完
整,并做出评价。
实验室提供的试剂:NaBr 溶液、NaI 溶液、新制的氯水。
(1)实验目的
①写出下列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现象和离子方程式
②[评价]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合理性是__________(填字母)。
A.非常合理 B.部分合理 C.完全不合理
③[补充和完善]上一题②中若选 A,则此项不用再作答,若选 B 或 C,则完成实验还需要的试剂是
________。
(2)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主族元素的一部分,短周期元素 X 的最高正化合价是+5,Y 的单质可在空气
中燃烧。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 Z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探究同主族元素性质的一些共同规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下表中列出对 H2ZO3 各
种不同化学性质的推测,举例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中用 Z 表示即可)。
17.某同学想通过实验探究硫和碳得电子能力的强弱,通过比较它们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
性强弱来验证,设计了如图实验。
(1)仪器 a 的名称是________,应盛放下列药品中的________(填字母)。
A.稀硫酸 B.亚硫酸
C.氢硫酸 D.盐酸
(2)仪器 b 的名称是________,应盛放下列药品中的________(填字母)。
A.碳酸钙 B.硫酸钠
C.氯化钠 D.碳酸钠
(3)仪器 c 中应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如果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 b 中反应
产生了________,即可证明________比________酸性强,得电子能力________比________强,b 中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后,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
究,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如下表。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仪器: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试管夹;⑤镊子;⑥小刀;⑦玻璃片;
⑧砂纸;⑨ 胶头滴管等。
(3)实验药品:钠、镁带、铝条、2 mol·L-1 盐酸、新制的氯水、硫化氢饱和溶液、氯化铝溶液、氢
氧化钠溶液等。
(4)请你写出上述的实验操作对应的现象(用 A~F 表示):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4)写出实验操作②、⑥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实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共 2 小题)
19.实验室制取氯气,将多余的氯气用 100 mL 1.7 mol·L-1 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对吸收后的溶
液进行分析化验,测知 c(OH-)=0.1 mol·L-1(不考虑反应前后溶液的体积变化) 。ClO-和 ClO 的物
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5∶1。
(1)吸收氯气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2)被氧化氯气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被还原氯气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3)若采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共热的方法制氯气,制备尾气中的氯气所消耗的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________。
20.有氯化钠和碘化钠的混合物共 26.7 g,溶于水,通入足量氯气后,蒸干、灼烧,固体质量变为
17.55 g。
(1)原混合物中碘化钠的质量是________。
(2)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
四、填空题(共 3 小题)
21.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化学元素。
用上表中的字母代号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短周期元素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3)属于第ⅠA 金属元素的有______________;
(4)写出 c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
22.已知 A、B、C 三种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为 AAl;非金属性:Cl>S(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
逐渐增强)
【解析】(1)实验目的是:探究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2)钠与滴有酚酞试液
冷水反应的实验,常在烧杯中进行;镁带与 2 mol·L-1 的盐酸反应的实验,常在试管中进行;铝条
与 2 mol·L-1 的盐酸反应的实验,常在试管中反应,向氯化铝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需用胶头滴管。
(4)①用砂纸擦后的镁带与沸水反应,再向反应液中滴加酚酞,其现象应是:有气体产生,产生的
气体可在空气中燃烧,溶液变成浅红色(选 B)。②向新制的硫化氢饱和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氯
气会将硫离子氧化为单质硫,出现黄色沉淀(选 F)。③钠与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反应,反应方程式
是 2Na+H2O 2NaOH+H2↑,其离子方程式是 2Na+H2O 2Na-+2OH-+H2↑,其现象应该
是: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在水面上无定向移动,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选 A)。④镁带与
2mol·L-1 盐酸剧烈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选 D)。值得注意的是镁比铝活泼,因此与
盐酸反应,镁比铝剧烈。⑤铝条与 2mol·L-1 的盐酸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 2Al+6HCl 2AlCl3
+3H2↑,即离子方程式是 2Al+6H+ 2Al3++3H2↑,其现象是: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的气体
可以在空气中燃烧(选 C)。 ⑥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其现象:生成氢氧化铝
白色胶状沉淀,继而在氢氧化钠过量时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使沉淀消失(选 E)。(5)实验①③说
明钠与水反应比镁剧烈,即钠的金属性比镁强;实验④⑤说明镁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比铝剧烈,
即镁的金属性比铝强;实验⑥说明氢氧化铝具有两性,既能与碱反应,又能与酸反应,铝既有金
属性又有非金属性;元素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钠>镁>铝;实验②可说明氯的非金属性
比硫强。即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19.【答案】(1)0.16 mol (2)0.03 mol 0.05 mol (3)6.96 g
【解析】(1)反应前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0.1 L×1.7 mol·L-1= 0.17 mol,
反应后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0.1 L×0.1 mol·L-1= 0.01 mol,
反应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0.17 mol-0.01 mol=0.16 mol。
(2)由 8Cl2+16NaOH 5NaClO+NaClO3+10NaCl+8H2O 可知,
反应消耗氯气的物质的量=0.16 mol÷16×8=0.08 mol,
被氧化氯气的物质的量=0.08 mol÷8×6÷2=0.03 mol,
被还原氯气的物质的量=0.08 mol-0.03 mol =0.05 mol。
(3)由(2)可知,尾气中的氯气为 0.08 mol ,
由 MnO2+4HCl(浓) MnCl2+ Cl2↑+2H2O 可知,
反应消耗二氧化锰的质量=0.08 mol×87 g·mol-1=6.96 g。
20.【答案】(1)15 g (2)43.8%
【解析】氯气与碘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单质碘,由于单质碘受热易升华,所以反应后的溶液蒸
干、灼烧,最后得到的固体为氯化钠。
由 2NaI+Cl2 2NaCl+I2 可知,
1 mol 碘化钠参加反应时固体质量减少 91.5 g,
固体实际减少的质量=26.7 g-17.55 g=9.15 g
原混合物中碘化钠的质量=9.15 g÷91.5 g·mol-1×150 g·mol-1=15 g,
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26.7 g-15 g=11.7 g
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100%=43.8%
21.【答案】(1)a、b、c、f、g、h、i、k (2)k (3)b
(4)第三周期第ⅡA 族
【解析】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一、二、三周期为短周期, 0 族元素为稀有气体元素。
22.【答案】(1)碳 C 硅 Si 氯 Cl
(2)
【解析】由 A 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 2 倍,可知 A 是碳元素;B 元素的原子
核外 M 层电子数是 L 层电子数的一半,可知 B 为硅元素;C 元素的原子次外层电子数比最外层电
子数多 1 个,可知 C 应为氯元素。
23.【答案】(1)(CN)2+2KOH KCNO+KCN+H2O
(2)2SCN-+(CN)2 (SCN)2+2CN-
(3)H—S—C≡N S===C===N—H
(4)硫氰酸是一种低沸点酸
【解析】依据题供信息,迁移卤素的有关知识,不难解答(1)(2)两问。运用价键法可写出硫氰酸的
可能结构式。硫氰酸的制取原理与 HCl 的相似,说明硫氰酸与 HCl 相似,也是一种低沸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