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教材导学】
1、综观中国古代历史,土地制度大致经历了怎样的变动?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经过了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春秋战国至近
代的土地私有制。
2、井田制存在于何时?因时代久远和和对资料解读的差异,专家学者对井田制的解释
并不相同。我们使用的教材对井田制是如何解释的?
井田制存在于商周时期。 是井田制度最鼎盛的时期。
井田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确实存在,在史学界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井田制的解释却不尽
相同。我们教材的观点是:
(1)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 土地所有制。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2)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井田中央一区)实际上为贵族所
有,“私田”(四周土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公田”由得到份地的村社成员 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私田”的
收获归己。
3、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其主要表现是什么?原因何在?
(1)表现:一方面表现为大量 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 逐渐成
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2)原因:经济上,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春秋时期,分封制的崩溃。
4、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一些税制改革。其中最早的是哪两个诸侯国?这些
税制改革的背景、基本精神、作用和实质如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是在哪一重大改革中?
春秋时期,最早进行税制改革的是齐国、鲁国。齐国管仲采取 的措
施;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
税。此后,晋、楚、郑等国也推行了类似的改革。
改革的背景:春秋时期,井田制走向崩溃;随着土地私有现象的日益普遍,各诸侯国为
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税制改革。
改革的基本精神:都是打破井田制中 和 的界限,一律按土地好坏收税。
改革的作用和实质:客观上承认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实际上使土地
私有合法化。
到了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时,正式宣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从法
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所有制给以全面的肯定。
5、自战国开始,土地私有制在中国确立,这种局面一直存在了 2000 多年。在中国古
代,土地私有制的形式主要有哪几种?其中最主要的是哪一种?
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
(1) 。
(2) 。
(3) 。
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最主要的一种。
6、战国时期,地主土地的来源如何?此后 2000 多年的时间里,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
途径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根源何在?封建国家曾采取过什么方式进行过“限田”?
最终成效如何?
战国时期,地主土地的来源主要有三种:
(1)原来的公卿贵族占有“公田”,并将其转化为私有土地。
(2)立军功者通过赏赐获得大量土地,而成为地主。
(3)一些人通过买卖获得土地而成为地主。
此后 2000 多年里,尤其是汉代以来,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其根源
在于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买卖。在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是一种必然现象。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
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其中,最著名的措施是自北魏至隋唐实行
的均田制。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有可控制的土地(一般是战后无主的荒地),其基本内容是
国家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 ,不准 。
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唐朝中期以后,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均田制
无法实行下去,土地兼并现象再次严重起来。
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到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
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7.在土地私有制的条件下,国家田赋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何?
在中国古代,地主和自耕农都是国家的 ,是国家赋税的直接提供者,
他们名下的土地是国家田赋收入的来源。
8、“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反映了一种土地经营方式?这种方式出现的原因是什
么?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在中国古代发展的历史如何?如何评价这种土地经营方式?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 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
与 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这种土地经营方式出现的原因在于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有的
农民土地很少有或没有土地。
历史:战国时期出现;到汉代,比较普遍;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评价:见教材最后一自然段。
【知识结构】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历程
2、关于井田制
(1)存在时间
(2)性质
(3)基本内容
(4)瓦解原因和表现
3、关于土地私有制
(1)确立时间
(2)主要形式
(3)关于土地兼并
(4)关于租佃经营
【问题拓展】
1.如何认识土地兼并问题?
(1)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力量增强的表现。
(2)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①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或成为地主田庄的依附农民,或成为流民。
②使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安定,也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徭役的征发。
(3)土地兼并严重激化社会矛盾:一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
解决的结果有两个可能: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
和;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4)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在封建社会,土地被
视为各种财富的最终归宿,大地主力图扩大土地占有面积。对此,封建国家不触动地主土地
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故无法根本解决该问题。
【课堂巩固】
1.2006 年 1 月 1 日,我国正式取消农业税。我国最早向个体农户征收“农业税”出现在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西汉
2.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卖买”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3.《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法律答问》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某甲的马因为管理疏忽,跑到别
人的田里吃了庄稼,因而引起纠纷,“(马)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论当及赏(偿)稼”。
这说明
A.当时已用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私有
B.当时的法律已经健全完备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
D.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和牲畜
4.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①西周 ②北魏 ③唐朝 ④明朝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 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
本上是因为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6.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租佃经营方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战国时期租佃关系就已产生
C.汉代“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的租佃经营方式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D.宋代租佃经营已开始超过自耕农经济,成为古代农业经济中最重要的经营方式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国家政权直接掌握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是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形式,
当时被称为“公田”或“官田”。这部分土地由国家经营,或用于封赏和对百姓授田。它是
旧土地制度的遗存形态,唐宋以后数额越来越少,但一直存在。
在私有土地中,除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外,就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
有多种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材料二 《魏书•食货志》记载:485 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诸男夫十五
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
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
材料三 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 5.6 亿亩,明代增加到 8.5 亿亩,清代又增至 11 亿
—12 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
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人教版历史必修 2
请完成:
(1)材料一涉及的土地所有制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发展趋势如何?
(2)概括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的执行状况及其目的,并说明该土地制度与土地兼
并的关系。
(3)开垦和利用土地,有利于经济发展,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请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
识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
【课后提升】
1.《吕氏春秋》:“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与
这一历史现象关联最为紧密的图片是
(图见第 75 页《优化设计》“知能演练”第 3 题。)
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3.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集体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雇民耕作
4.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内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出当时朝廷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5.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
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此现象主要反映
了
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B.租佃关系的出现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 D.农民的人身依附性增强
6.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城。其中,“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7.在封建社会中,自耕农(注:指自己耕种自己土地的农民)是社会的基础,他们的生存
状况,事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自耕农阶层的存在。“稳定小
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当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历代统治者采取鼓
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出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
(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摘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 59
材料三 《极荒活民书》中写道,“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相多,而中产之
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得流离饿莩耳。”
请回答:
(1)自耕农阶层在中国最终形成于什么时候?它是谁直接剥削的对象?
(2)根据材料一分析封建国家为什么要关注自耕农的存在。
(3)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古代社会中有利和不利于自耕农生存的因素。
第 2 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堂巩固
1.D 2.B 3.A 4.B 5.D 6.D
7.(1)国有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日
益发展,而另外两者则相对萎缩。
(2)实行状况:北魏时开始实行,隋代至唐初继续实施。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以确保
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和兵役的征发。关系:为限制土地兼并,国家采取了均田制,但均田制
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3)利:耕地增加,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粮食总产量,能养活更多的人口。弊:过
度垦荒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课后提升
1.B 2.A 3.C 4.A 5.B 6.B
7.(1)春秋战国。封建国家。
(2)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
(3)有利:封建王朝初期的政策扶持。不利:封建国家的沉重的赋税徭役负担;自然灾害;
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www.ks5u.com www.ks5u.com
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