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设计

ID:682994

大小:27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4-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1页 共 4页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其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对比法从农作物的裁培、生产工具的改进、耕拼作方式的进步、水利事 业的发展等不同角度分析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对耕作方式以及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分析,培养比较及深入分析历 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评价 历史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认识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是古代世界文明的典型代表,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 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课程标准》 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要求学生从农作物的栽培、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进步和水利事业的发展 等方面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理解自耕农经济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作 用。 【学生认知分析】 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原始社会,对农业的起源有一定认识,但古代农耕经济 的各要素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及兴趣相去甚远,调动学习积极性成为这节课的难 点。因此教学中,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大量的实物、图片、影视片、模型等让学生 产生感性认识,置换时空,感受历史的变迁,帮助对教材的理解。 【重点难点】 第 2页 共 4页 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难点:小农经济成为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特点,利弊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所学知识,概括讲述必修二第一单元内容。大家知道古 希腊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分别代表的是海洋文明和黄土文明,这两种文明前者是 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后者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是农耕文明。中国的小农经济一 个突出特点是典型的精耕细作,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种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起源 1. 原始农业的产生: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产生了农业 引导学生看课文《神农氏尝百草图》以及小字内容,通过两则材料分析,明 确原始农业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2. 农业中心多元化 在生产力及其低下的情况下, 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优越的地区——黄河流 域,长江流域,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 学生通过讨论能总结出原因,但启示很少,引导学生从自然与人的关系角度 思考,得出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精耕细作的条件和表现 4. 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 农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图片) 五谷:粟、黍、稻、麦、菽(豆类) 分析十二生肖与中国古代农业的关系 学生都能通过这些理解到我国农业起源早,古代人们特别重视农业,生产力 水平比较低等,加深学生对古代农业文明的认识 。 明确指出: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首先介绍精耕细作的概念。精耕细作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 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 第 3页 共 4页 量。 1. 农具的变化: 思考二:阅读教材,想想古代农具在哪些方面取得进步? 学生看书:教师重点介绍铁器牛耕的出现、唐朝的曲辕犁、灌溉农具翻车合 筒车具,并作简单介绍,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农具在哪些方面取得进步?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 4)翻车、筒车等 小结: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是生产力提高的重 要表现,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2.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主要的水利设施 教师归纳主要的水利工程: 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白渠,漕渠,治理黄河、坎儿井 总结:在农业时代,水利设施的修建是人类战胜自然的重大举措,也是农业精耕 细作的基本保障。 明确指出: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 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三、经营模式——“男耕女织” 这一部分具有一定理论性,主要由教师讲述,理解好这一部分,才能对小农 经济有正确的评价。 1. 经营方式的改变:集体简单协作到个体家庭农耕 商周时期:集体简单协作;春秋战国以后:小农经济。引导学生分析演变的 原因。 通过对“耦”的分析,说明由于生产力低下集体简单协作的必要。 个体农耕出现的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 土地私有的出现,个体农耕成为可能。 2. 关于小农经济: 第 4页 共 4页 形成的条件:1)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关于小农经济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教师出示材料,学 生阅读材料分析小农经济的特点及评价: 得出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分散性)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 耕女织)3)自给自足(封闭性)4)脆弱性。 明确: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积极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消极性: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脆弱性。 天灾、战乱、苛政是导致自耕农经济破产的原因,具有脆弱性。 通过这一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不足,有必要、 有可能多投入劳动,进行精耕细作,这也是我国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的主要原 因;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封建统治千方百计维护这一体制, 在农耕时代早期起过积极的小农经济,到封建社会后期就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了。 总结:指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三大特点进行总结。 【课后练习】 自我测评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