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页 共 4页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其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对比法从农作物的裁培、生产工具的改进、耕拼作方式的进步、水利事
业的发展等不同角度分析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对耕作方式以及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分析,培养比较及深入分析历
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评价
历史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认识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是古代世界文明的典型代表,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
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课程标准》
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要求学生从农作物的栽培、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进步和水利事业的发展
等方面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理解自耕农经济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作
用。
【学生认知分析】
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原始社会,对农业的起源有一定认识,但古代农耕经济
的各要素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及兴趣相去甚远,调动学习积极性成为这节课的难
点。因此教学中,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大量的实物、图片、影视片、模型等让学生
产生感性认识,置换时空,感受历史的变迁,帮助对教材的理解。
【重点难点】
第 2页 共 4页
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难点:小农经济成为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特点,利弊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所学知识,概括讲述必修二第一单元内容。大家知道古
希腊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分别代表的是海洋文明和黄土文明,这两种文明前者是
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后者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是农耕文明。中国的小农经济一
个突出特点是典型的精耕细作,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种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起源
1. 原始农业的产生: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产生了农业
引导学生看课文《神农氏尝百草图》以及小字内容,通过两则材料分析,明
确原始农业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2. 农业中心多元化
在生产力及其低下的情况下, 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优越的地区——黄河流
域,长江流域,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
学生通过讨论能总结出原因,但启示很少,引导学生从自然与人的关系角度
思考,得出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精耕细作的条件和表现
4. 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
农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图片)
五谷:粟、黍、稻、麦、菽(豆类)
分析十二生肖与中国古代农业的关系
学生都能通过这些理解到我国农业起源早,古代人们特别重视农业,生产力
水平比较低等,加深学生对古代农业文明的认识 。
明确指出: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首先介绍精耕细作的概念。精耕细作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
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
第 3页 共 4页
量。
1. 农具的变化:
思考二:阅读教材,想想古代农具在哪些方面取得进步?
学生看书:教师重点介绍铁器牛耕的出现、唐朝的曲辕犁、灌溉农具翻车合
筒车具,并作简单介绍,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农具在哪些方面取得进步?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
4)翻车、筒车等
小结: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是生产力提高的重
要表现,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2.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主要的水利设施
教师归纳主要的水利工程:
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白渠,漕渠,治理黄河、坎儿井
总结:在农业时代,水利设施的修建是人类战胜自然的重大举措,也是农业精耕
细作的基本保障。
明确指出: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
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三、经营模式——“男耕女织”
这一部分具有一定理论性,主要由教师讲述,理解好这一部分,才能对小农
经济有正确的评价。
1. 经营方式的改变:集体简单协作到个体家庭农耕
商周时期:集体简单协作;春秋战国以后:小农经济。引导学生分析演变的
原因。
通过对“耦”的分析,说明由于生产力低下集体简单协作的必要。
个体农耕出现的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
土地私有的出现,个体农耕成为可能。
2. 关于小农经济:
第 4页 共 4页
形成的条件:1)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关于小农经济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教师出示材料,学
生阅读材料分析小农经济的特点及评价:
得出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分散性)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
耕女织)3)自给自足(封闭性)4)脆弱性。
明确: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积极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消极性: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脆弱性。
天灾、战乱、苛政是导致自耕农经济破产的原因,具有脆弱性。
通过这一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不足,有必要、
有可能多投入劳动,进行精耕细作,这也是我国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的主要原
因;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封建统治千方百计维护这一体制,
在农耕时代早期起过积极的小农经济,到封建社会后期就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了。
总结:指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三大特点进行总结。
【课后练习】
自我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