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内容
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教学
目标
1、 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理解生产力发展是传统农业耕作方式
形成和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
2、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分析小农经济为什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正确认
识传统农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
重点
重点: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逐渐提高,由此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
本特点。
教学
难点
难点:“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经
济的影响。
教学
方法
讲授法、阅读法、练习法、谈话法等相结合
教学
策略
手段
(教
学过
程)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出现
我国原始农业是由简单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原始农业。
[了解了农业的起源之后,请阅读课文相关内容,看看我国原始农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而
且具有什么特点?
2、分布:
[提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其中,北方以半坡遗址为
代表,主要种植粟麦,南方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主要种植水稻。
[设问]: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形成南稻北粟这种农耕格局?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
示?
[提示]:北方以旱地为主,适合种植不需要太多水的旱作农作物粟麦,南方多水田,因此适
合种植需要大量水来灌溉的水稻。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经济的发展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
[补充]:类似原始农业的出现,家畜饲养业也由原始的狩猎活动发展起来。有时候人们打猎
时收获比较多,一下子吃不完,就把一些活着的动物驯养起来,这就成为家畜饲养业的起源,
据说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是狗,猪马牛羊鸡都是比较早被人类饲养的动物,它们就构成了我
们所说的六畜。
二、生产工具的改进
[过渡]:那么怎么样才能保证五谷丰登呢?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不断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
产力。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二部分内容,看看我国古代生产工具是如何不断被改进的,然后
完成我在黑板所给出的表格
中国古代生产工具和耕作形式的发展
朝代 劳动工具 耕作形式
原始 石木质耒耜等 刀耕火种
商周 耒耜为主,青铜制品
出现 耒耜耕
春秋
战国
铁农具出现
牛耕出现(耦犁)
铁犁牛耕(中
国古代农业
传统耕作方
式形成)唐朝 曲辕犁(标志步犁定
型)
灌溉
工具 翻车、筒车
翻车是人力
提水工具,
筒车是水力
提水工具。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过渡]:要想不断的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除了不断改经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外,还要注意
水利设施的修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的过程。
[设问]:还是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第三部分内容,把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水利建设的成就找
出来,然后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时期 水利成就 备注
上古 大禹治水 传说
春秋战国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至今还发挥功效
汉朝 内陆 漕渠、白渠、治理黄河
边疆 坎儿井 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
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四、耕作方式的进步
[过渡]: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中国传统农业的耕
作方式也在不断进步,从千耦其耘发展到个体农耕。
1、 简单协作方式
[讲解]:“千耦其耘”,有同学们可能不清楚它的意思。耦,指两个人一起耕作;耘,锄草的
意思。商周时期,农具比较原始,一个人很难单独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人们通常在贵族的
田地里集体耕作,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千耦其耘”指的就是当
时这种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的农耕活动
2、 自耕农经济形成
[过渡]:个体农耕则指,随着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大概在春秋时期
出现的自耕农的经营模式。他们一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
业相结合。由此,自耕农经济逐渐形成,“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
生产方式。
[设问]:由此看来,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提示]:春秋时期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且随着春秋时期宗法制
的破坏,个体家庭逐渐成为社会基本单位,这些都是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设问]:那么自耕农经济也就是小农经济,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
经济。
[提示]:特点:1、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2、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自给自足。
评价:利: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社会形成和
发展时期,他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弊: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渡的剥削和
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比较脆弱
[总结]:伴随着自耕农经济的形成,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也就最终形成。现在请同学
们回顾本课内容,找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三大特点。
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课堂
练习
1、我国农业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助耕”阶段后,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B )。
A、石斧、石锛 B、骨耜、石耜 C、钱、鎛 D、铁铲、铁犁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时代。主要表现是( B )
①青铜农具相对广泛使用 ②确立了铁犁牛耕的传统农耕模式
③施肥与灌溉有了新的发展 ④地力提高,休耕制绝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下列引文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B )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4、下列关于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规定百姓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将多出部分分给无地或少地者
B、北魏时期接见汉族的土地制度制定并开始实行
C、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和北方民族的封建化
D、隋唐沿用和改革了均田制,唐朝中后期因土地兼并严重而废除
5、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能说明这一点的
是( B)
①小农经济顽强存在 ②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政策 ③商品经济的繁荣 ④封建剥削相对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古代中国有哪些主要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如何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与调整?
主要的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实质属于国王私有
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战争频繁,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
国进行税制改革,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明朝中后期起,土地高度集中,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认识:
(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而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又促进生产
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2)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教学反
思